诗人和树
周日下了一场大雨,诗人回家时看见走廊外那棵树摇晃着。那座院子里只有那一棵树,诗人在这儿住了一年半,才第一次发现这棵树。它像一个突如其来的天外客,落进诗人家后的院子里,出现在六楼的窗子里,没有人知道是谁栽种它,是谁浇灌他,大概是上天,是某几场夜雨。诗人回头望那棵树,它宽阔的叶子在风里摇曳,瑟瑟作响 ...
诗人
诗人,作者:梁实秋。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这话不错。看看古代诗人画像,一个个的都是宽衣博带,飘飘欲仙,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辋川图”里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 ...
山东诗人任立诗歌欣赏
任立,笔名任泊语。1967年生于山东郯城,祖籍河北省南皮县。诗人,诗歌活动家。国家级大型纯文学期刊《时代文学》执行主编。总策划:百世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九间棚杯时代文学?诗歌年度奖颁奖盛典,2019《时代文学》散文年度奖颁奖盛典等大型文学活动。 不愿 ...
《喧然名都会》钟树梁
喧然名都会 钟树梁 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中,带着家眷从甘肃的同谷跋涉到四川成都,暂时定居。他曾在《成都府》这首五了古诗中,热情咏赞成都“层城填华屋”,“喧然名都会”。后来又有诗说:“锦城丝管日纷纷”。足见成都在1200多年前已是西南重镇 ...
诗人与诗,与世道情感
诗人,只是一个虚衔。你可以说自己是,也可以说自己不是。会写诗的人,多如牛毛。真正懂诗的人,少如麟角。因为好多人不懂诗,写的只是形式像诗,根本没有诗的唯美神韵。辞藻过于华丽或言语过于随便,都只是修辞一种“是诗非诗”的文体,而这种文体只是有诗 ...
余秀华一夜爆红的诗人能走多远
这几天,诗人余秀华先来南京,又到安徽碧山,参加了几场诗歌分享会。紧接着,她还要延续这种走马灯一般的生活,去郑州、合肥、武汉等地参加活动。这半年多来,暴得大名的余秀华基本上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度过,其只言片语常被媒体捕捉、放大,被人们津津乐道。 ...
读梁平《阅读的姿势》有感:诗人的诗之思
梁平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已经为诗歌界所公认,他的《拒绝温柔》《梁平诗 ...
诗之漫谈
诗之漫谈 前些日子,诗人汪国真去世,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说,这个时代诗人已死。曾经的泱泱诗国,诗已被边缘化,成为小众。 回想古代诗歌的辉煌,《诗经》如初生儿,牙牙学语,痛则呼,思则念,虽稚嫩但自然天成,韵味无穷;汉魏诗是关西莽汉,慷慨悲凉, ...
沙月谈诗
沙月谈诗 注: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当时的情况是,在拉萨的一个茶楼里,一诗人约我谈谈诗界情状。期间,披头散发的诗人始终作痛苦不堪状,几近癫狂,谈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儿,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儿,自诩是诗人的话……感染得我也痛苦不堪。痛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 ...
诗意千寻,人间四月
四月,在平芜里走过,还未待你缓过神,就被带到光阴穿梭的渡口。 提起四月,不由想起林徽因的最美人间四月天,让人生羡之余,将心思投到她的流金岁月,一路溯去,经康桥,叩开远离闹市的静隅之门,驻足在一亭台,与她隔花相见。 林徽因,一个门第官宦帝里的 ...
诗是诗人心中的最爱
诗是诗人心中的太阳,月亮,是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因为诗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像诗,自从有了诗,人类才活在感动之中,才发现了花鸟虫鱼,山川河流,才发现了夏天的暴雨,冬天的风雪,才发现了那么多需要收获的爱情。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是诗人,他们用不 ...
带火的燕子
“燕”为象形字,属于典型的甲骨文字形,展示的是燕子疾飞之形。而在小篆字形里,它的上部拟头和嘴,“口”拟身体,“北”则像两翅,后面的“火”像尾巴。这个字型,让我联想起“非”字,指的就是在空中打开翅膀的鸟,在对立中为整个身体的去向而获得统一。 ...
浅析当红网络女诗人余秀华的诗歌
浅析《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女,现年38岁,湖北钟祥人世居农村;由于出生时出现意外导致脑部缺氧至发育滞后,及年体形扭曲,行路甚难,言语不清,然思维异常敏聪,高中学历。权宜生计遂早婚,常年闭门相夫教子,蛰居乡村,然,天不远人,韬光养晦 ...
诗人于乡
我感觉不到抚面的风 轻拭我眼角的泪 木棉 水杉木 以及河岸边的芦苇 我从水田走过 沿着泥埂 沟渠潺潺的是新鲜的江水 我闭着眼睛 试图摊开双手找到风的方向 看它刚藏在树梢 还有哪里是南方 ...
简评青年诗人若兰的《红,在歌声里》
在原野上静静倾听牧羊人的歌唱 简评纳兰若竹的《红,在歌声里》 文/张玉书 在中国唯美论坛的现代诗歌栏目。赏读了纳兰若竹的一些诗歌。她的名字和诗歌一样美丽感人。他的诗歌语言朴实,表达畅顺,技法娴熟,诗意独特,意象深沉,需要认真品味才能读懂其中的 ...
一己之见,谈谈好诗
诗植根于语言的历史中。一首诗的好也是超越语言的,用汉语、英语或者瑞典语都可以写出好诗,一位韩国诗人曾告诉过我,在他看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最高之诗;一首诗的好也是超越历史的,人们判断什么是诗的标准在好上从来没有进步过,也许语言形式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