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什么时候体会到文学语言的精妙的

发布时间: 2023-07-23 15:59: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7

通过这九周对文学欣赏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九周对文学欣赏课的学习,使我对文学欣赏有了更深的认识,且为我以后读书,看待问题...

你是在什么时候体会到文学语言的精妙的

通过这九周对文学欣赏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九周对文学欣赏课的学习,使我对文学欣赏有了更深的认识,且为我以后读书,看待问题有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接下来我谈谈对文学欣赏的认识。

文学欣赏是指在学习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我们通过文学语言的描述逐步获得形象的感受和体验。在理解和把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与反响,得到审美的愉悦、满足与享受,从而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启迪、影响、教育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

那么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那?首先, 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使作品中的生活画面,艺术形象逐渐地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使得我们对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是我们恍然大悟产生共鸣,更加有兴趣的深入文学作品之中。其次,我们要对优美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反复的剖析提炼出文学作品中的真谛,感受它的美妙传神,是我们的思想升华,享受到审美的愉快和满足。最后,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把握它特定的时代生活背景,反思对比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最好在欣赏作品之前对作者有个详细的了解。再者,文学作品的高深莫测在于它所传达的意境,只有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才能真正的领略其中百转千回的酣畅淋漓。

文学欣赏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升华人格,以平和心态处事,健康发展自我。它也是我们进入文学殿堂的必由之路,不会欣赏就不能领略文学的真谛,最实际的就是可以让我们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培养这样一个欣赏万物的好习惯。

如何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文学语言有其不同与其他艺术现象的特点,本文将对文学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为突破口展开论述,以修辞、细节和幽默三个角度入手,阐述了文学的形象生动性。

文学语言的特点包括众多方面。而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等为主要方面,除此之外,文学语言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如音乐性、情感性、蕴藉性、陌生化、鲜明的个性化,复义、反讽与悖论等等。与其它艺术不同,“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人生独特的审美体验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人生独特的审美体验的艺术门类,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使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征。”
一、修辞手段的应用
谈及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性首先要弄清:文学语言是它以民族共同语﹐特别是人民群众生动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家加工﹑提炼而形成﹐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文学语言具有的想象生动性要求活的东西不能写死,但死的东西一定要写活,表现为一些修辞手段的应用;其次,文学语言能够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视觉和听觉里的那种形式展现给读者,即所谓的“绘声绘色”、“情景再现”,表现为细节上的生动刻画;最后,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性表现在它能够构建出含蓄中的幽默,恰到好处涉笔成趣。文学作品要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活泼跳动的语言,不可或缺的是恰到好处的修辞方法的运用。朱自清先生把这一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他的作品《春》: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红的像火”…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小草萌芽的生命力,彰显着力量与生气。“闹”则描绘出了众蜂飞舞,声音灵动而此起彼伏的热闹场景,二者站在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表现了春的生动。除了《春》,在《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荷塘月色》也用了颇多修辞。
除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夸张、借代、婉曲也是经常使用的手法,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之所以用得精妙,就是因为读者会随着这个敲字,在头脑中勾起敲后景物所产生的变化——宿在池边树上的鸟,池中的鱼,树上的叶子,不远处的猫狗等动物的反应,联想和想象铺天盖地起来。
二、细节的刻画
不同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是指文学语言文本细节刻画上。科学语言,强调严谨的逻辑性、严谨性、明确性尤其是实用性,它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语言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预警的影响,更加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主要用于沟通交流的需要。文学语言则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和语言风格,它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语言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描写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使用隐含性语言,涉及的意义往往不能直接理解,需要读者思考、分析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以及作品本身所体现的价值,尤其是对细节描写上所下的功夫。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那段描写:“两弯似,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是描写林黛玉神态的,她的性格是多愁善感,身娇体弱。
通过细节描写可以使读者在头脑中浮现作品刻画的情景,仿佛身临其境,生动入微。如《狼图腾》文中形容小狼的吃食:“小狼在吃撑以后就开始挑食了,先是跳粥里的碎肉吃,再挑星星点点的肉丁吃,它锐利的舌尖像一把小镊子,能把每一粒肉丁都镊进嘴里。…小狼居然在用舌头挤压剩粥,把挤出来的奶汤舔到嘴里面…”随着阅读,一只小狼在吃东西的情形仿佛就在读者眼前,而读者似乎就沉浸在观看小狼啄食的情景之中。这种细节化的描写突出了小狼个性化的一面,使小说并非平铺直叙地展开,增添了作品的形象生动性。
三、风趣幽默性
最后说到文学作品所传达的风趣幽默性更是表达出形象生动性的一面。语言新鲜活泼、风趣幽默、富于表现力。生动、流畅的讲述,能把读者带进一种艺术享受的境界,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文学作品中俗语、成语等在人物对话中的应用,凸显了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说:“那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与说道: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 [2]宝钗的练达老成,刘姥姥的朴拙逢迎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赵树理论及了三仙姑的来历:“当时的青年,如今都已留下胡子,家里大半又都是子媳成群,所以除了几个老光棍,差不多都没有那些闲情到三仙姑那里去了。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了起来,只可惜宫粉涂抹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3]通过诙谐的刻画,三仙姑的个人形象鲜活地展现出来。
无论是从文本修辞上,从细节斟酌角度,或是以风趣诙谐的视角入手,总而言之,作品文本无论是从作者创作角度,读者接受层面,都是以作品的形象生动性作为创作或解读为基本着眼点的。这个问题也许看似容易,实则难过登天,所以作家不容易成为真正的作家,所以作品的形象生动性是一个需要长久关注的角度,无论对于读者或是对于创作者。

你怎样理解文学的语言?

文学的语言是指作品中运用的文字表达方式和技巧,它不仅是传递故事和情感的工具,更是艺术的载体。对于我来说,理解文学的语言意味着探索作者运用文字的独特方式,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首先,文学的语言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作者能够将读者带入作品的世界,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其中的情节和人物。这种文字的力量常常超越了现实生活的限制,让我们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翔。



其次,文学的语言还需要有深度的思考和哲理的抒发。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对人生、社会、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作者巧妙地运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概念和情感转化为具象的形象和情节,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其中的含义。



另外,文学的语言也需要有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感。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通过选择不同的词汇、句式和语调,他们能够营造出明快、激烈或者柔和、抒情的氛围。这种语言的节奏感能够引导我们的阅读节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文学的语言还需要与文化和历史相互关联。不同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作者可能使用当地的方言、习语和文化符号,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特定的文化背景。



总结起来,理解文学的语言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美妙和情感,同时也需要关注其深度思考和独特风格。只有通过对作品的细致解读和体验,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整个人类艺术中的一种样式。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学作为人类艺术大家庭的一员,一定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相似或相同的特点,如各种艺术样式都是文化现象,一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都以感性形式、主观态度和想象方式来反映世界等等;二是文学是人类艺术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它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明显不同的自身特征,如它以人类的语言作为基本媒介,以语言的方式存在;与它所使用的媒介及其存在方式相关,文学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特点。总而言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差别和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组织,取决于它所具有的语言特性。

我们以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为例进行分析。他本人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只猪其实是作者自己理想的化身,但为什么是只猪呢?猪的命运是被人设置好的,公猪阉掉,长肉,傻吃,闷睡,等死;母猪下仔。但是猪也会不甘心于这样的设置,所以种猪不与母猪交配,母猪会吃掉小宰。其实从这个角度说,这些猪就反映了社会中被设置好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想反抗又无力反抗,无奈下某种程度的绝望。这反映了王小波写作的态度的某一方面,即对人民大众的关怀,如果你读了他其他的杂文,会发现这种关怀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的,他希望人们有智慧,自己思考,反对别人的设置和灌输,讨厌模式化的生活。说远了,再说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我”,一个是第一人称的“我”,就是那个喜欢那头猪的知青,就是管猪叫猪兄的那个“我”,这个“我”更现实,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被设置的人的种种懦弱,与猪兄形成对比,使人身上存在的缺点。猪呢,则是作者理想的具体化,像一个天真的孩子,对有意思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想要学会他们,比如汽车叫,汽笛叫等等。这也是王小波自己的性格,李银河说过,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口无遮拦的孩子,同时王小波又崇尚智慧与自由,这两点这篇文章中都有体现。

再说说风格,他的文章就是幽默,但他的幽默后面往往潜在着深刻,他的关怀,他的性格,他的思路等等。就这篇文章来说,相信不会与人认为这是纪实性的,甚至可以说它很荒谬,但荒谬无关紧要,因为这篇文章要体现的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所关心的事情,故事情节,内容等等不过是形式,形式上承载了什么内涵才最重要。

文学运用语言来塑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由于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特长和优势,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具有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广阔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建筑、实用工艺艺术,还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等表情艺术和戏剧等综合艺术,都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看到或听到,甚至有些还可以触摸到。唯有文学这门语言艺术所描绘的形象例外。

文章中第一段除了开头与中间两句,全写猪。开头一句平起,引出下文。中间一句:“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们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这句插得自然,往往不引人注意,而这句却是这一段甚至全文的文眼。因为文章要说的毕竟不是猪,而是人。这一句虽然轻描淡写,但作者对文革期间被设置得单调的生活的愤怒,已通过黑色幽默传达出来:人的生活居然与动物相差无几!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这句话发人深省。如果说上面那句话仅是对文革的控诉,那么这句话就是对人类生活的反思。作者所举的例子是古希腊的斯巴达,这更表明,设置生活尤其是设置别人的生活,是会思考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的一个毛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而人们把文学又称“想象的艺术”。文学形象虽然不能通过读者的感受器官来直接把握,但它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样可以使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显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不仅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必须需要利用结构这个重要手段来完成。对于文学作品来讲,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得失。

总之,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与其他艺术在性质上产生了重大的区别。由于文学以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使得语言艺术形成了许多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情感性与思想性、间接性与广阔性、结构性与语言美等几个方面。

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没有受过相当的要问讲习的训练或是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 语文 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语言,就是在接受语言文字基本信息的同时,从词句组合搭配,词句的韵律、节奏和气势,以及词句出现的语境和表达的情境等方面,对其深层的和言外的意义,表达的有效性与合适性等方面获得全面的理解,是对语言艺术美的全面感知与体验。
  品味语言如咀嚼 橄 榄,越嚼越有味。
  
  一、比较——辨析语言的微妙
  
  作者创作文学作品,必然选择最贴切的词语表达他的意趣和情感。而选择词语的妙处,尽在巧妙地搭配与组合之中。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写出了春风吹拂的动态,也写出了江南逐渐变绿的情态,尽显生机盎然的景象;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清脆舒缓的敲门声,衬托了月夜的幽静,也衬托了诗人孤寂怅然的心境。 语文 教学中,我们分析语言组合的精妙,也常采用替换、增删、移位等方法与原词原句进行比较,辨别词语搭配的细微差别,挖掘其间的深刻蕴涵。
  教学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我与学生一起品读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我适时提出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学生通过替换比较,揣摩品味,纷纷表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更能体现山林的寂静幽深,声音的淡远悠长。“飘”字写出了幽谷清净深远的意境和诗人飘忽神秘的感受。幽谷中“飘”来淡远悠长的伐木声,与清晨的露珠、肥硕的瓜果一起构成了冷泽而又温润的秋色图,传达出诗人淡然的心境和喜悦的心情。这样,我们就品出了“飘”字的神韵,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美妙和诗歌意境的无穷。
  
  二、涵泳——咀嚼语言的韵味
  
  涵泳就是反复吟诵,含英咀华,感受词句的韵律,揣摩词句的音调高低、语气轻重、节奏缓急等等的变化,咀嚼出作者当时的情感,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我曾听说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老艺术家董行估的一个故事。1958年,“人艺”排演老舍的话剧《茶馆》,董行 佶 饰演马五爷,只有一场戏,一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开始时,他只凭直觉把“威风”重读,又觉得不顺畅,加上一个“好”字,读成“二德子,你好威风啊。”后来,经过细读才恍然大悟,在吃洋教饭的马五爷眼里,像二德子这样的地痞,是没有威风可言的,这“威风”二字是反语,是轻蔑与不屑,这儿威风的不是二德子,是帝国主义走狗马五爷。这“好”字不但不能加,“威风”二字也不能读得太重。董行 佶 这才算读懂了老舍先生“用一句台词写活一个人物”的艺术功力。这个故事不仅是艺术家解读大师的鲜活例证,也是咀嚼涵泳,品味语言,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的鲜活例证。
  我在讲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诗时,对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一组对话,我让学生试着用各种不同的语调反复读。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就能感受到:读高了是批评与对抗,读重了是气愤与不满,读缓了是询问与应答,只有读得语调略低,语气略重,语速略快,才能读出母亲充满爱昵的嗔怪和孩子顽皮可爱的撒娇,才能读出母亲的温和慈祥,孩子的活泼天真,感受到诗歌中纯洁的童贞与圣洁的母爱,感受到母爱与童贞融合在一起的和谐温馨与欢乐幸福。
  
  三、语境——感受语言的内涵
  
  语境是词语或句子与它的上下文构成的言语关系,也指言语表达的具体时间、场合与环境。任何词语或句子的意义都被限定在具体的语境之中,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词句所表达的内涵。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如果脱离了与“夕阳返照桃花坞”的言语关系,或者脱离了“夕阳返照桃花坞”这一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环境,“柳絮飞来片片红”是怎么也讲不通的,可只要联系到这一言语关系或者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环境,“红”字所创造的意境就全出来了。暮春时节,桃花坞在夕阳返照下“柳絮飞来”都“片片红”,那是多么红艳,多么烂漫!难怪作者“凭栏犹忆旧江东”了!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教学时,我让同学们围绕着“快活”一词,联系与上下文的言语关系探讨:“孔乙己怎样使人快活?孔乙己使人多么快活?”学生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孔乙己是在被人取笑中使人快活,是他在科举制度中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失败命运使人快活,是他在封建教育下清高迂腐的性格使人快活,是他在穷途末路中孤单窘迫的境况使人快活,是他在不合时宜的场合中流露出善良热心的'本性使人快活。孔乙己没有使人真正快活,“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快活”一词的具体语境,也就理解了“快活”的悲剧意义,把握住了“快活”一词的深刻内涵。这样的“快活”,完全是无聊的寂寞,死灰的幽默。这样的“快活”,表现的是病态的人生、病态的人性和病态的社会。
  
  四、情境——体悟语言的意蕴
  
  情境是文学作品中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或氛围。读者必须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才能透过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体悟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语言文字生动传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中的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是这样体悟的:“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在这里,没有想象,香菱就体悟不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壮美,也就体悟不到“圆”与“直”二字的传神魅力。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对“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句话最传神的是一个“找”字,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作者“找”的神情和“找”的过程。学生从“找”的神情里,不难体会到作者与父亲依依惜别的深情;但学生只有从“找”的过程里,才能够看到父亲龙钟蹒跚的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里被碰撞,被阻碍,被遮挡,被沉浮,最终被淹没在人流中,才能体悟到此情此景的人生况味,体悟到作者“眼泪又来了”的心境,与作者一样流出晶莹的泪花。

;

语言的精妙之处是什么?

语言的精妙之处是什么?
言简意赅,简洁明了,一语双关,言之有理又不乏幽默,语言的精妙,这些都是不用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太长没耐心的人看了会让人心烦,有耐心的都会变成没耐心.成语、典故、歇后语等等都是精妙的语言.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听报告,如果那个人用一两个小时做一个报告,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估计很多人听不到一半就会打瞌睡;反之如果报告人语言凝练精妙,而且不乏生动油墨,定能让听众侧耳倾听,引来阵阵掌声.
建议看看《演讲与口才》,这书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其中的好处你自己也能体会到.
本文标题: 你是在什么时候体会到文学语言的精妙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221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含有“月”的诗句有哪些成为随笔作家需要达到什么标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