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白龙洞刘道人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寄白龙洞刘道人,[作者],吕洞宾,[朝代],唐代,玉走金飞两曜忙,始闻花发...
寄白龙洞刘道人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作者] 吕洞宾 [朝代] 唐代
玉走金飞两曜忙,始闻花发又秋霜。徒夸籛寿千来岁,
也是云中一电光。一电光,何太疾,百年都来三万日。
其间寒暑互煎熬,不觉童颜暗中失。纵有儿孙满眼前,
却成恩爱转牵缠。及乎精竭身枯朽,谁解教伊暂驻颜。
延年之道既无计,不免将身归逝水。但看古往圣贤人,
几个解留身在世。身在世,也有方,只为时人误度量。
竞向山中寻草药,伏铅制汞点丹阳。点丹阳,事迥别,
须向坎中求赤血。取来离位制 *** ,配合调和有时节。
时节正,用媒人,金翁姹女结亲姻。金翁偏爱骑白虎,
姹女常驾赤龙身。虎来 *** 秋江里,龙向潭中奋身起。
两兽相逢战一场,波浪奔腾如鼎沸。黄婆丁老助威灵,
撼动乾坤走神鬼。须臾战罢云气收,种个玄珠在泥底。
从此根芽渐长成,随时灌溉抱真精。十月脱胎吞入口,
忽觉凡身已有灵。此个事,世间稀,不是等闲人得知。
宿世若无仙骨分,容易如何得遇之。金液丹,宜便炼,
大都光景急如箭。要取鱼,须结筌,何不收心炼取铅。
莫教烛被风吹灭,六道轮回难怨天。近来世上人多诈,
尽著布衣称道者。问他金木是何般,噤口不言如害哑。
却云服气与休粮,别有门庭道路长。岂不见阴君破迷歌里说,
太乙含真法最强。莫怪言词太狂劣,只为时人难鉴别。
惟君心与我心同,方敢倾心与君说。
吕洞宾,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原名吕喦("喦”或作“岩”、“巖”),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吕洞宾的其它作品○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
○ 绝句
○ 五言
○ 梧桐影·落日斜
○ 绍兴道会
○ 吕洞宾更多作品
吕洞宾的诗《绝句》怎么去解析?
吕洞宾的诗《绝句》解析:
一,表示自己处于顶端没有对手的寂寞。二,表示自己看不惯国家懦弱,但自己又无能为力。
如何评价吕洞宾(吕喦)的诗
八仙过海的吕洞宾什么样?
似的地方一般说法,都称吕洞宾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的孙子,其父吕让曾任海州刺史。他本名绍先,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四月十四日巳时,祖籍是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幼好读,淹博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已四十六岁的吕绍先又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上天仙使钟离权。钟离权让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美梦,醒后方知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宾。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五十三岁归宗庐山,六十四岁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上述吕洞宾的生平行迹,明徐道编集的《历代神仙通鉴》卷十四中有文字记录;又有两组古物建筑为之提供"实物印证",一是山西芮城西向二十公里的永乐镇,相传是其诞生地。吕羽化后,乡人将其故居改为吕公祠,金末扩充为道观,元初升观为宫,由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派遣弟子潘德冲督建,翻造成规模宏伟的永乐宫。其中供奉吕洞宾的纯阳殿上,有描绘其生平事迹的连环壁画五十二幅。1959年,因该地圈为三门峡水库库区,遂由政府将全部建筑和壁画等珍贵文物迁移至今芮城县北的龙泉村。此外,今西安八仙宫所在地,相传是吕洞宾喝酒遇仙的长安酒肆遗址。因此八仙宫山门牌楼左侧竖有"吕洞宾成道碑",碑上隶书"长安酒肆",楷书"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
但在其他记载中,关于吕洞宾的生平分歧甚大。以籍贯论,《集仙传》云:"吕喦字洞滨,一字希云,九江人";《唐诗鼓吹》郝天挺注:"(吕)洞宾名岩,京兆人";《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吕真人《江州望江亭自记》:"吾京川人",同书引《河南府志》:"吕喦字洞宾,本府河中人"。以生年和活动时间论,《列仙全传》卷六说他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四月十四日巳时,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两举进士不第,在长安酒肆由钟离权度为仙道;《江州望江亭自记》则谓"唐末三举进士不第,因游江湖间,遇钟离子,受延命之术";《宋史·陈抟传》又记其人在五代时已"百余岁",还几次去陈抟家里拜访。至于其人究竟是何出身,是否中过进士,也有多种讲法。如《唐诗鼓吹》注称吕洞宾曾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及第,还当过两任县令,迄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始举家隐居终南,修真得道,莫测所往;《古今图书集成》引《安庆府志》,则说他是唐玄宗天宝时(742-756)进士,授官江州德化县令,因私行庐山,遇钟离真人点化得道。此外,《武当山志》及《蒿庵闲话》所引《吕仙自叙传》,皆云吕洞宾父姓李,母姓吕,本是唐朝宗室,因武则天欲尽歼李唐子孙,乃从母姓吕,隐居山穴,故改名岩,字洞宾。
综上所述,吕洞宾的出身有唐侍郎吕渭之孙和唐宗室二说;生年有唐贞观、贞元二说,应试有天授、天宝、会昌、咸通四说,籍贯有永乐、京兆、京川、九江四说,履历有不第、登第二说,得道地点有长安、终南、庐山及不能确定之"江湖"四说。又唐人沈既济著《枕中记》,叙说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个卢生在邯郸旅店投宿,道士吕翁给他一个枕头,使他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醒来后才发现自己仍躺在吕翁身旁,而店主人在他入睡前蒸上的一锅黄粱米饭还未熟。于是觉悟,随吕翁仙去。明汤显祖曾以此取为戏曲《邯郸记》题材。以这篇传奇的情节和主旨与钟离权点化吕洞宾的传说相对照,后者显然是从前者脱胎而来。但后世也有以此"吕翁"为吕洞宾的,所以今河北邯郸黄粱梦村尚有始建于宋代的吕翁祠,祠中所供也是吕洞宾。清人翟灏曾斥为虚妄,理由是吕洞宾诞生于贞元,岂有盛唐时已度他人的道理?其实一看上面的排列便知还有很多矛盾。比如查吕渭其人,正史有传,河中人,唐德宗时官至礼部侍郎。如吕洞宾果为吕渭之孙、吕让之子,又怎么可能为天宝进士呢?
正因为矛盾太多,所以自明代中叶以来,学者们对吕洞宾其人其事的争论几乎没有中断过。争论焦点在于:首先是这位"吕仙"是否真实存在,大致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真实存在,但具体到哪一个时代,又分唐代、五代和北宋初年三种意见,其中"唐代"说还分出中唐和晚唐两种说法。所持依据,基本上是南宋学者的笔记诗话。另一派则怀疑是否有过此人,所持依据是唐五代和宋初的载籍中都未见此人的记录。但近年来,有人考证出宋初时已有吕洞宾的事迹在泾川、长安流传(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载《文史》24辑)。还有人认为,因为唐以前和唐人所著的传奇野史中仙道真人多有吕姓的(如前引唐人沈既济《枕中记》里的吕翁),故因某种契机而被集中在一起,于是便有了吕洞宾的传说,至于这种契机是什么,现在尚难讲清。
由于《全唐诗》中收录有署名吕洞宾的诗词作品近三百首,所以关于吕洞宾其人其事的考辨,不仅与宗教民俗的研究有关,还涉及古典文学遗产的认定与整理,比如哪些是吕喦或吕岩的原作,可保留在《全唐诗》内,哪些是宋、金、元人的托名附会之作,可考虑收入到《全宋诗》、《全金诗》、《全元诗》内;而认定所谓"吕祖"实属子虚乌有、其仙事诗文皆出道士构造的学者,则主张有关诗文可一概归于"道教文学"范畴,至少应从《全唐诗》中剔除。为了从吕洞宾的传说资料上获得印证,近年来又有些学者试图从吕渭传记和吕让的墓志资料中寻绎线索,但所获结论仍属推测,"吕祖"的身世之谜也终究没能解开。
参考资料: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
如何评价吕洞宾?
神仙人物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死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就想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据说,当年钟离权多次传授吕洞宾金丹大道,待钟将最秘密高深的道理讲解明白,忽然有两位仙童手捧金简宝符,传达玉帝诏命,委派钟离权为“九天金阙选仙使”,如同凡间科举的主考官了,只是主考仙界,何等荣耀。钟离权拜受诏命已毕,对吕洞宾说:“我马上要升天去了,你好生在世间修行,等到功德圆满。也会如我一样。”洞宾回答说:“我的志向与老师有些不同,必须度尽众生,才肯上升天庭。”所以吕洞宾虽然后来成了高仙,仍然在尘世救济众生。特别是贫穷患病的,洞宾更注意救治。
北宋时,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疟疾流行,有位卖菜的老婆婆,子孙都染上了疟疾。一天,有位道人过来,老婆婆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说:“明天早晨等我来。”第二天清晨老婆婆便等在那里,道士给他一个纱袋,包着一丸药,说:“发病时让他拿着这药,病自然会好。一丸可以治疗百人,超过一百人,便没有效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治疗邻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过百人,药便没有效验。老婆婆将纱袋拆开,里边没有药,只有张纸条,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湖北鄂城某镇有一位贫穷的妇女,向来患有风瘫症,每天爬着来到桥上乞讨。一天,遇见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来,贫妇回答说:“丈夫死了,还有位八十岁的婆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米供养婆婆。”道人听后,便将棕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妇人牵着拂尘,果然站了起来。又说:“你且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瘫病竟全部消失,恢复了行走能力,忙拜谢说:“先生住在哪里?我们可以登门道谢。”道士说:“我住在某人家的楼上。”妇人回到家,婆婆十分惊异。问起缘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楼上,并没有道士,一抬头,见到吕洞宾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人一模一样,才知是吕洞宾救治。
吕洞宾类似的故事极多。不过,遇到假正经的市侩,他也会给他们一些教训。有位富商,十分仰慕吕洞宾,朝夕焚香礼拜祷告,很是虔诚,供品也洁净。一天吕洞宾变做一个贫穷的道人,拿件旧袍子,到富商当铺中质当,富商拿袍子一捏,发现袖中有金钗一枝,心中暗暗欢喜,以为道人准定不知道有这值钱东西,便不声张,收进袍子,稍给了几个钱。道人走后,富商拿出金钗来,却见附着一张纸,题着几行字:“今日忆,明日忆,忆得我来不相识,钗子留得作香钱,从今与你不交易。”这钗子权当还你供我的香火钱,大家扯平,从此之后再不和你来往了。商人见条,知道一念之差,与神仙当面错过,后悔不迭。但已没有用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