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才天才,是指人拥有一定的天赋,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例如: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上是天才,牛顿在经典物理上是天才。智商是...
什么是天才
天才,是指人拥有一定的天赋,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例如: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上是天才,牛顿在经典物理上是天才。智商是评判天才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天才一词“Genius”源自于拉丁语,原意是指守护神。随后衍生出创造能力、天赋、才华等意思。 天才,顾名思义,是指有天生的才能的人的意思。
世上并无天生就会有社会长期发展出的知识、技术的人,但是却有人天生就有某方面或多方面胜过大多数人的学习能力及创新发展能力。
扩展资料
18世纪的欧洲流行着一种叫“天才学”的有趣而又奇怪的理论。根据这门理论的说法,被称为天才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六个项目:
1、在数个没有特定的范畴内有杰出的才能。
2、有着因这些才能所产生出来的足以立纪念碑的功绩。
4、表现出他人眼中奇迹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5、通常多早熟,在其家族中过去不曾有像他一样杰出的人物。
6、多数在其近亲中有人在精神或社会方面有缺陷。此外,这种人大多对其近亲有着憎恶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才
Review of Studies on Definition of Gifted Children
Li Li ( Education Department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udies on definition of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Lengthways, the wri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finition of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from the IQ to 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on landscape orientation, according a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finition, the definitions are simply classified.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有许多表现非凡的儿童存在,但是人们对于他们的认识却由于时代,国界和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因此,要正确的认识天才儿童,为他们制定出适当的教育教学计划,有一个明晰的定义至关重要。
天才定义的重要性还在于,由学校或地区所采纳的具体定义将决定谁能够被挑选出来,接受特殊教育和训练,以及谁将被排斥在外。例如:如果一个学校或地区把天才定义为高智力,那么选择过程可能相应的以智商或成绩分数为基础,识别程序本身就限定了哪些儿童能够进入某项特定的教学计划。
在我国的天才儿童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我国,各种各样的少年班,实验班,层出不穷。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儿童少年才有机会获得这种教育?在这里,一个正确明晰的定义,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采用了正确的定义,就可以基本保证进入这样的教育计划的儿童少年可以获得适合他们的教育;但是,如果采用了不恰当的定义,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具有潜能的儿童被排除在外,得不到合适的发展。
所以,有关“天才”的定义确实重要,而且棘手复杂。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计划的天才儿童的基本定义。天才儿童的定义问题是每一个天才儿童教育计划的中心问题,也是必须竭力考虑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文献搜索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内外最近20(1983~2002)年内的有关天才儿童研究的专著,以及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对各种关于天才儿童的定义进行了一定的分类,并对各种定义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总结。
三、相关定义综述
(一)有关天才儿童的名称
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那些聪明异常的儿童为“金人”,是“稀有、珍贵”的意思 (施建农,1999) 。
“天才”(genio) 一词始于16世纪,在当时原是指伟大的艺术家,特别是指艺术家这个人的伟大,而不是指他的杰出能力。(查子秀,1993) 。
在当前的研究中,人们较多采用的是,“天才儿童”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超常儿童”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和“资优儿童”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
1.天才儿童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 。
“天才儿童”在今天普遍用来形容具有高潜能,有杰出表现的儿童,不管在日常生活,或是书籍记载中,都常被使用。Gifted children所偏重的是人的天赋才能,而Talented children强调的是人的特殊才能。可以说,这两个词从两个方面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天才的定义。这就是这个概念能够在世界上广为接受的原因。在本文中,将沿用“天才儿童”这个称谓。
2.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
我国大陆的心理学家于1978年提出了“超常”(supernormal)或是“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的术语。超常儿童是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水平或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教育大辞典,1990年)。超常儿童相对于常态儿童在智力上有差异,但无不可逾越的界限,有多种类型,如文学型、数学型、艺术型及综合型等(施建农,1998)。
但是,“超常儿童”这个概念还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首先,“超常”一词就将“天才儿童”与普通儿童割裂开来,给“天才儿童”贴上了一个不同于常人的标签——“超常”。其次,“超常儿童”这个概念还显得十分笼统,它并不能清楚的说明这些儿童究竟怎样才算超常,在哪些方面超常?最后,这个名称在国际上不易被接受。因为,外国学者通常会把supernormal与superman(超人)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需要向他们做大量的解释,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3.资优儿童。
资赋优异儿童的简称。中国台湾的儿童心理学者,鉴于近代学人对天才一词有弃置倾向。因而,他们使用了资优儿童这个名称。郭为藩在《特殊教育名词汇编中》对资赋优异这个名词作了详细的解释。“资赋优异儿童泛指那些在思考、推理、判断、发明和创造能力明显超出一般同龄儿童的儿童。”这个名称从字面上来理解显然是指人的天资优异或资质优异。
其它的名称如英才、奇才、高材生、神童、早慧儿、尖子等等都是指有高能力的人。1999年6月,美国的 Loyola University做了一个跨文化的调查,想了解在不同国家对 “Gifted Children”( 在美国指的是有高能力及高成就的学生) 有那些相对应的用词,问卷中竟列出了24个名称!名称的选择反映了该文化及时代对天才的看法,更深一层暗示了其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天才的近义词是聪明的,有才华的人:Brilliant, Intelligent, Smart , Talented People;有些名称带有比较多天生遗传的味道:Genius, Gifted, Precocious, Child Prodigy;但是更多的名称是与学习能力高,尤其是学业成就出色有关:Accelerant, Grade Skipper, High Academic Track, Top Student, Scholar, Fast Learner, High Ability Learner, High Achiever, Highly Able Learner,等等。
在《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现状问卷》的调查分析中(贺淑曼,1999年),对于天才儿童的名称作了一个调查,结果是人们对于“资优”的接受程度较“超常”更好些,说明人们对于“超常”这种称谓并不能够很好的接受。
(二)有关天才儿童的定义
1.天才儿童定义的历史发展
19纪中叶,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Golton),通过对900位历史名人家谱研究,于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提出天才是由遗传决定的观点,影响相当深远。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 Terman)首先使用智力测验来鉴别天才儿童,把智商达到或超过140定为天才儿童的临界线。从此开创了智商决定天才的纪元。(查子秀,1993)
早在40年代,有一些研究者指出仅用智商测验鉴别和描述天才儿童是有局限的。他们的不同主张开展了多元化定义的局面。
在七十年代初,美国联邦教育部根据许多研究结果,规定天才儿童应包括下列几方面:(1)一般智力;(2)特殊学习能力倾向;(3)创造性思维;(4)领导才能;(5)视觉与演奏艺术;(6)精神推动能力〈后来删掉了此点〉,认为只要有上述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资赋优异并有杰出表现的儿童都应称为天才儿童(Marland, 1972)。
1978年任朱利(J.S. Renzulli)认为天才儿童应由三方面的心理成分构成:中等以上的能力(智力)、强烈的动机、高水平的创造力。他提出的三环智能概念(3-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最主要强调的是智能行为的表现。
80年代初,泰伦鲍姆(A.T. Tannenbaum, 1983) 提出了天才的心理社会的定义 (Psychosocial definition) ,认为天才是下列五个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杰出成绩:(1) 一般能力(即g因素,或测得的一般智力)(2) 特殊能力(包括特殊能力倾向和特殊才能)(3) 非智力因素(如自我力量,奉献,愿意牺牲等)(4) 环境因素(提供激励和支持的家庭、学校及社区环境)(5) 机遇因素(不可预知的机会等)。
天才儿童的定义与智力理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1920 年代推孟提出的几乎是一刀切的定义演变到21世纪普遍被接受的多元智能说,随着对天才儿童的科学研究多样化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的了解,天才儿童的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有相当大的发展:由集中发展到全面、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由潜能趋于表现等等。
2.天才儿童定义的分类
总结各国对于“天才儿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天才的定义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Feldhusen 和Jarwan对天才定义的分类
Feldhusen 和Jarwan(1993)对各种天才定义做出评价后,认为所有天才定义可以分为六种:
①心理测量定义。这类定义强调的是从心理测量角度来定义天才儿童。心理测量包括对天才儿童智商的测量,认知水平的测量等等。然后根据测验分数,确定哪些是天才儿童。
②特质定义。强调的是天才儿童所具有的某种特殊的超出常人的特殊品质。比如说超人的毅力,坚持性,等等。
③强调社会需要定义。即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社会认可哪种才能,就把具有这种才能的儿童称为天才儿童。
④教育取向定义。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将那些在学业上有突出表现的儿童定义为天才儿童。
⑤特殊才能定义。这种定义强调的是在艺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或其它一些特殊艺术或领域中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即只要在某一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特殊才能,就可以称为天才
⑥多维定义。从多种角度定义天才儿童,也就是以上几种定义的综合。
(2)社会取向定义和儿童本位定义
根据对各种定义的研究,可以将天才儿童的定义分为两种取向:一种是社会取向定义,一种是儿童本位取向定义。
①社会取向定义。社会取向定义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定义天才儿童。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定义。
i,Painter(1980)对天才儿童下了这样的定义:天才是那些具有在他们的社会中被高度赞扬的才能的人,他们往往能够生产出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会大多数需求的产品。
ii,Steinberg和Davidson(1986)对于天才所下的定义是:天才儿童是被我们所发明的而不是我们发现的;也就是说,社会和人们想要他们成为天才,并且促成了这种定义的产生。
iii,Tannnenbaum在他的定义中,他指出了天才所必须具备四类特殊才能。这四类才能分别是,罕见的才能(scarcity talents)、过剩的才能(surplus talents)、定额的才能(quota talents)和异常的才能(anmalous talents)。所谓罕见的才能是指具有这种才能的人,对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卓越的贡献,使得人类生活舒适、安全、便利以及进步。过剩的才能提升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他们充实了人类感性生活,但是并非是社会维续所必需的。定额的才能是指在各行各业的中具有专精技能的人,例如,杰出的物理学家、律师、教师等。因为社会中这样才能的人也就被限制在一定的数量中。异常的才能是指那些社会不赋予特殊价值的才能,这样的才能往往能够反应出个人的多寡。例如,有些人具有超人的心算能力、有些人具有奇特的预言能力。但是这些才能我们无法看出它的存在对于社会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由以上三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以社会取向的定义基本情况。社会取向的定义往往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定义天才。在这种定义中,只有对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的人才能够被算做是天才。但是这种定义的方式,用成人的眼光看天才儿童,而忽视了儿童与成人的差异,这对于理解和认识处于发展阶段的天才儿童,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定义中,当社会认为某种才能是当前迫切需要的,它就被格外强调和重视,而当某种才能不能迎合社会需要时,它也许就不被认为是“天才”了。
②儿童本位定义。儿童本位定义是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出发来定义天才的。例如:
i,Newland(1976):天才儿童是那些在任何领域中都有持久的突出的行为表现的儿童。
ii,Gagne(1985):所谓的天才儿童就是那些在智力的、创造性的和其他一般领域中都表现出明显超出一般的能力。在这些领域中他们都有明显超出一般的表现。这些领域一般包括,数学、音乐和美术等。
iii,Feldhusen在他的定义中强调天才儿童必须具有以下4个基本要素:一般的心智能力(general intellectual ability)、积极的自我概念(positive self-concept)、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及特殊才能(talent)。他认为天才就是在成长期间有良好的心理与物理倾向(predisposition),使其能有优越的学业表现,并且在成年有高水准的成就以及卓越的贡献。
iv,Haensly 、Reynolds及Nash:他们以四个C(coalescence, context, conflict以及commitment)来说明天才儿童的基本概念。统合(coalescence)是指能够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合的步骤去处理讯息,而以特殊的形态来表现高效率的工作成果。这不只需要具备某些能力,还要能善于运用那些能力,需要高度的理解力、洞察力、以及计划能力;情境(context)是指决定个人工作成果是否有价值的环境因素;冲突(conflict)是指天才儿童在成长中所必须面对的各种压力,以及必须要做的价值选择;行动(commitment)是指个人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毅性、执著性、及忍耐性,这些使得他们在遭遇挫折时,能够再接再厉,作持续的努力。
由以上几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本位取向的定义,主要是从儿童本身的特点出发,以儿童本身具有的认知、情感、智力等特征来定义天才儿童。相对于社会取向的定义,这种定义方式以天才儿童为本位,更重视天才儿童本身的特点,以这种方式来定义天才儿童,有利于早期发现具有特殊才华的儿童,对他们施行特别的教育计划,更利于天才儿童自身的发展。另外,这种定义方式更符合教育的基本目的,即使每一个儿童都可以得到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适当发展。
(三)两个著名天才儿童定义的研究
这两个著名的天才定义,一个是美国教育总署的定义,一个是任朱利的三环定义。美国教育总署的定义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在大量的国家和地区或学校制订的教学规划中出现。它是一种综合才能的表达,可以说全面而具体的描述出了天才儿童特征,以及他们所应享受的特别的教育计划。而任朱利的三环定义是及美国教育总署定义之后另外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它克服了前者的几个缺点,创造性的提出了,天才是由三个因素相互作用而成,从这种定义出发,它可以使更多的儿童享受到特别的教育机会。
1、1972年美国教育总署(USOE)的定义。
这个定义对于天才儿童的描述是这样的:
天才儿童,是那些通过业务上有资格的专业人士鉴别的,借助于杰出能力而能取得重大业绩的人。为了实现他们对于自身和对社会的贡献,这些儿童需要一种有区别的教学计划,需要超出正规学校所提供的常规教学计划之外的教学。
这些儿童一般来说在下述任何一个或几个领域中已有成绩证明和有潜在能力:
(1) 一般智力
(2) 特殊的学业能力
(3) 创造性的或富有成效的思维
(4) 领导能力
(5) 视觉和表演技巧
(6) 精神推动能力
这个定义的要求是:它不仅承认卓越的一般智力,而且承认具体学术领域和艺术中的天才。进而它还要求注意创造性的、领导能力方面的、精神推动能力方面的天才。它承认天才儿童需要一种“有区别的教学计划和超出常规教学计划之外的教学”,由此证明了拟制天才教学计划的正确性。它承认天才教育计划的两个最基本目的:帮助天才儿童开发其潜力,为社会输送训练有素的开创性的领导者和解决问题者。由于定义包括了“有成绩证明的或有潜在能力的学生”,因此它考虑了那些在学校中可能未显露才华的低成就学生。
1978年经美国国会修改的马兰德定义是:
“天才儿童是那些无论在学龄前、小学、中学等哪一个阶段被识别的,具有已表现出来或潜在能力的儿童或青年,他们在智力、创造性、具体学术和领导能力等方面,或者在表演和视觉艺术领域被证实具有高度的能力,进而他们需要超常规的教育和实践。”
修改后的定义排除了精神推动能力(psychomotor)。变化的原因是因为经验表明这种定义天才儿童的方式可以应用于运动训练计划。另外,由于已经有很多可用资金用于体育天才的教育计划,而在这个定义中也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天才儿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精神推动能力在新的定义被删除了。
但是虽然这个定义被广泛接受,任朱利对这个定义至少提出了三条缺点:
(1)它忽略了强烈的创造动机。
(2)六种素质不是平行的和独立的,即特殊的学术素质和视觉表演技巧这两个能力范畴,是一般智力、创造力、领导能力和精神推动能力的应用范畴。
(3)许多教育工作者曲解和滥用了美国教育总署的定义,他们可能承认这些素质(甚至把他们写在正式的教育计划中),然而在实际选择过程中,采用的仍然是高智商分数和高成绩分数。基于此任朱利提出了他的三环定义。
2、任朱利的三环定义。
他认为天才是下列因素相互作用、高度发展的结果,(1)中等以上的智力(包括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2)非凡的任务承诺(包括强烈的动机、责任心等),(3)杰出的创造力。图1中的阴影部分就是天才儿童的表现特征。
图1 任朱利的三环定义
他相信,这三个因素的结合就可以导致成人的成就,而且也应该是我们在儿童中进行天才研究的重点。这基本上使用一种成果模式代替了倾向模式,并要求学生在被称作天才之前就表现出天才的某种成就水平。天才是具有三种特征,或有能力表现出三种特征,以及能将其应用于任何有用的社会领域的人。他看到,高智力或学业能力本身不直接导致成人的成就,大多数富有成果的人在校期间不全是优秀学生。而非凡的任务承诺(富有成果者的第二个特征)是指超越广泛时间局限的卷入一个问题的魄力。这个特征是高成功者的特征,而不同于智力高而成就低的人的。
但是不可否认,任朱利的定义有两个进步,第一,它集中在有助于鉴别最有可能发挥创造性的,富有成果的儿童特征的组合;第二,排除了鉴别天才类别的需要,同时把天才潜能的应用范围扩大到被社会所珍视的任何领域。
这个定义的主要问题在于,它过于强调富有成果。限制了潜力未能发挥的儿童,这些儿童可能具有较高的能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缺乏使命感。鼓励高能力低动机的儿童承担任务而不仅仅是排斥他们。这点是制订天才儿童教育计划的工作者们应该密切注意的问题。
(五)其他相关问题
1.对天才儿童下定义的目的何在?一是为了研究,一是为了鉴别和选拔。但是不管什么目的,都需要一个明晰的定义。
2.对于定义的选择问题。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定义为依据来鉴别和选拔天才儿童,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教育呢?或者说,我们有没有必要自己在制订出一个定义来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呢?
3.天才和天才儿童的概念区分问题。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在很多定义种,并没有指明所下的定义究竟是针对天才儿童还是天才。天才儿童和天才似乎应该是两个概念。天才儿童是指那些处于发展其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儿童;而天才一般侧重于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天才成人。但是,在许多定义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两者的差别,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关注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2、郭为藩主编.特殊教育名词汇编[M] .台湾:心理出版社 1983
3、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
4、施建农,徐凡.发现天才儿童[M]. 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
5、(美)艾伦.温纳,王振西主译.天才儿童—从神话到现实[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6、(美)柯克.加拉赫,汤盛钦主编译.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
7、(美)丹尼尔.P.哈拉汉,詹姆斯.M.考夫曼著,高卓,张葆华,黎信译.异常儿童特殊教育概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8、(美)詹姆斯.约翰.加勒格尔著,杨宏飞、柯孔标、沈禾玲、沈美华译.天才儿童的发现和教育[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辛厚文.超常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查子秀主编.儿童超常发展之探密—中国超常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20周 论文集[D]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8
11、林崇德主编.天才儿童的教育[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2、(美)G.A.戴维斯,S.B.里姆著,杨庭郊、吴明泰等译.英才教育[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13、蔡典谟.协助孩子出类拔萃[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4、(美)弗吉尼亚.Z.埃希利著,唐世力、周卫红译.资优与专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美)克里斯腾.尼卡尔森.纳尔森著,陈树清译.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16、(美)霍华德.加德纳著,乐文卿、王莉译.杰出的头脑[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17、(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8、(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9、R.J斯腾伯格著,俞晓林、吴国宏译.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0、程军.超常教育与研究的走向[J] .中国特殊教育,1999(1)
21、鲁克.内沃著,王建军译.天才教育的定义和假设[J] .
22、贺淑曼.《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现状问卷》的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1999(1)
23、郭静姿.谈“资优”的概念[J] .资优学生鉴定与辅导.台湾特殊教育学会主编1987
24、蔡典谟.只有历史能告诉我们谁是真正的资优[J] .资优学生鉴定与辅导.台湾特殊教育学会主编1987
25、吕智红、唐淑.神童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1(5)
26、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研究的现状与动态[J].中国特殊教育,1997(1)
27、潘波涛、程念祖.超常儿童鉴别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7(1)
28、周卫.开发资优潜能 培养创新人才——对超常教育的认识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0 (1)
29、赵尚志.试论超常少儿的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研究,1999(1)
30、Edwina D.Pendarvis, Aimee A . Howley, Craig B.Howley. The Abilities of Gifted Children[D]. Prentice-Hall.Inc,1990
31、Margie K.Kitano, Darrell F. Kirby.: Gifted Education –A Comprehension View[D] . Little, Brown& Company (Canada)Limited
32、James R.Delisle. Guiding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Gifted Youth-A Practical Guide for Educators and Counselors[D]. Longman Publiship Group,1992
33、James J. Gallapher. Teaching the Gifted Children(Third Edition) [D]. Allyne and Bacon, Inc,1991
34、David Geoge. The Challenge of the Able Child[D]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1992
35、Babra Clark. Growing-Up Gifted (Fifth Edition)[D] . Prentice-Hall Inc.,1997
36、Edwina D.Pendarvis, Aimee A . Howley, Craig B. Howley.Teaching Gifted Children-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D]. Little Brown&Company(Canada) Limited,1986
37、C,June Maker.Critical Issues in gifted Education[D] . An Aspen Publisher,1986
38、Flack, Jerry D.Talented [D] . 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3
39、Genius Reviewed[D] . Ablex Publishing Group.1993
40、Exceptionally Gifted Children [D] . Miricall .M.Gross,1993
41、Joe Kbater. Gifted – Challenge & Response for Education[D] . F.E Peacock Publishers,Inc,1992
42、Shore et. al. Recommented Practice in Gifed Education[D] . Teachera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1991
43、Sharke . Terman’ s Kids [D]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2
Li Li ( Education Department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udies on definition of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Lengthways, the wri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finition of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from the IQ to 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on landscape orientation, according a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finition, the definitions are simply classified.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有许多表现非凡的儿童存在,但是人们对于他们的认识却由于时代,国界和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因此,要正确的认识天才儿童,为他们制定出适当的教育教学计划,有一个明晰的定义至关重要。
天才定义的重要性还在于,由学校或地区所采纳的具体定义将决定谁能够被挑选出来,接受特殊教育和训练,以及谁将被排斥在外。例如:如果一个学校或地区把天才定义为高智力,那么选择过程可能相应的以智商或成绩分数为基础,识别程序本身就限定了哪些儿童能够进入某项特定的教学计划。
在我国的天才儿童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我国,各种各样的少年班,实验班,层出不穷。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儿童少年才有机会获得这种教育?在这里,一个正确明晰的定义,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采用了正确的定义,就可以基本保证进入这样的教育计划的儿童少年可以获得适合他们的教育;但是,如果采用了不恰当的定义,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具有潜能的儿童被排除在外,得不到合适的发展。
所以,有关“天才”的定义确实重要,而且棘手复杂。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计划的天才儿童的基本定义。天才儿童的定义问题是每一个天才儿童教育计划的中心问题,也是必须竭力考虑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文献搜索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内外最近20(1983~2002)年内的有关天才儿童研究的专著,以及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对各种关于天才儿童的定义进行了一定的分类,并对各种定义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总结。
三、相关定义综述
(一)有关天才儿童的名称
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那些聪明异常的儿童为“金人”,是“稀有、珍贵”的意思 (施建农,1999) 。
“天才”(genio) 一词始于16世纪,在当时原是指伟大的艺术家,特别是指艺术家这个人的伟大,而不是指他的杰出能力。(查子秀,1993) 。
在当前的研究中,人们较多采用的是,“天才儿童”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超常儿童”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和“资优儿童”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
1.天才儿童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 。
“天才儿童”在今天普遍用来形容具有高潜能,有杰出表现的儿童,不管在日常生活,或是书籍记载中,都常被使用。Gifted children所偏重的是人的天赋才能,而Talented children强调的是人的特殊才能。可以说,这两个词从两个方面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天才的定义。这就是这个概念能够在世界上广为接受的原因。在本文中,将沿用“天才儿童”这个称谓。
2.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
我国大陆的心理学家于1978年提出了“超常”(supernormal)或是“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的术语。超常儿童是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水平或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教育大辞典,1990年)。超常儿童相对于常态儿童在智力上有差异,但无不可逾越的界限,有多种类型,如文学型、数学型、艺术型及综合型等(施建农,1998)。
但是,“超常儿童”这个概念还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首先,“超常”一词就将“天才儿童”与普通儿童割裂开来,给“天才儿童”贴上了一个不同于常人的标签——“超常”。其次,“超常儿童”这个概念还显得十分笼统,它并不能清楚的说明这些儿童究竟怎样才算超常,在哪些方面超常?最后,这个名称在国际上不易被接受。因为,外国学者通常会把supernormal与superman(超人)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需要向他们做大量的解释,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3.资优儿童。
资赋优异儿童的简称。中国台湾的儿童心理学者,鉴于近代学人对天才一词有弃置倾向。因而,他们使用了资优儿童这个名称。郭为藩在《特殊教育名词汇编中》对资赋优异这个名词作了详细的解释。“资赋优异儿童泛指那些在思考、推理、判断、发明和创造能力明显超出一般同龄儿童的儿童。”这个名称从字面上来理解显然是指人的天资优异或资质优异。
其它的名称如英才、奇才、高材生、神童、早慧儿、尖子等等都是指有高能力的人。1999年6月,美国的 Loyola University做了一个跨文化的调查,想了解在不同国家对 “Gifted Children”( 在美国指的是有高能力及高成就的学生) 有那些相对应的用词,问卷中竟列出了24个名称!名称的选择反映了该文化及时代对天才的看法,更深一层暗示了其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天才的近义词是聪明的,有才华的人:Brilliant, Intelligent, Smart , Talented People;有些名称带有比较多天生遗传的味道:Genius, Gifted, Precocious, Child Prodigy;但是更多的名称是与学习能力高,尤其是学业成就出色有关:Accelerant, Grade Skipper, High Academic Track, Top Student, Scholar, Fast Learner, High Ability Learner, High Achiever, Highly Able Learner,等等。
在《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现状问卷》的调查分析中(贺淑曼,1999年),对于天才儿童的名称作了一个调查,结果是人们对于“资优”的接受程度较“超常”更好些,说明人们对于“超常”这种称谓并不能够很好的接受。
(二)有关天才儿童的定义
1.天才儿童定义的历史发展
19纪中叶,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Golton),通过对900位历史名人家谱研究,于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提出天才是由遗传决定的观点,影响相当深远。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 Terman)首先使用智力测验来鉴别天才儿童,把智商达到或超过140定为天才儿童的临界线。从此开创了智商决定天才的纪元。(查子秀,1993)
早在40年代,有一些研究者指出仅用智商测验鉴别和描述天才儿童是有局限的。他们的不同主张开展了多元化定义的局面。
在七十年代初,美国联邦教育部根据许多研究结果,规定天才儿童应包括下列几方面:(1)一般智力;(2)特殊学习能力倾向;(3)创造性思维;(4)领导才能;(5)视觉与演奏艺术;(6)精神推动能力〈后来删掉了此点〉,认为只要有上述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资赋优异并有杰出表现的儿童都应称为天才儿童(Marland, 1972)。
1978年任朱利(J.S. Renzulli)认为天才儿童应由三方面的心理成分构成:中等以上的能力(智力)、强烈的动机、高水平的创造力。他提出的三环智能概念(3-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最主要强调的是智能行为的表现。
80年代初,泰伦鲍姆(A.T. Tannenbaum, 1983) 提出了天才的心理社会的定义 (Psychosocial definition) ,认为天才是下列五个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杰出成绩:(1) 一般能力(即g因素,或测得的一般智力)(2) 特殊能力(包括特殊能力倾向和特殊才能)(3) 非智力因素(如自我力量,奉献,愿意牺牲等)(4) 环境因素(提供激励和支持的家庭、学校及社区环境)(5) 机遇因素(不可预知的机会等)。
天才儿童的定义与智力理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1920 年代推孟提出的几乎是一刀切的定义演变到21世纪普遍被接受的多元智能说,随着对天才儿童的科学研究多样化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的了解,天才儿童的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有相当大的发展:由集中发展到全面、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由潜能趋于表现等等。
2.天才儿童定义的分类
总结各国对于“天才儿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天才的定义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Feldhusen 和Jarwan对天才定义的分类
Feldhusen 和Jarwan(1993)对各种天才定义做出评价后,认为所有天才定义可以分为六种:
①心理测量定义。这类定义强调的是从心理测量角度来定义天才儿童。心理测量包括对天才儿童智商的测量,认知水平的测量等等。然后根据测验分数,确定哪些是天才儿童。
②特质定义。强调的是天才儿童所具有的某种特殊的超出常人的特殊品质。比如说超人的毅力,坚持性,等等。
③强调社会需要定义。即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社会认可哪种才能,就把具有这种才能的儿童称为天才儿童。
④教育取向定义。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将那些在学业上有突出表现的儿童定义为天才儿童。
⑤特殊才能定义。这种定义强调的是在艺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或其它一些特殊艺术或领域中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即只要在某一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特殊才能,就可以称为天才
⑥多维定义。从多种角度定义天才儿童,也就是以上几种定义的综合。
(2)社会取向定义和儿童本位定义
根据对各种定义的研究,可以将天才儿童的定义分为两种取向:一种是社会取向定义,一种是儿童本位取向定义。
①社会取向定义。社会取向定义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定义天才儿童。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定义。
i,Painter(1980)对天才儿童下了这样的定义:天才是那些具有在他们的社会中被高度赞扬的才能的人,他们往往能够生产出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会大多数需求的产品。
ii,Steinberg和Davidson(1986)对于天才所下的定义是:天才儿童是被我们所发明的而不是我们发现的;也就是说,社会和人们想要他们成为天才,并且促成了这种定义的产生。
iii,Tannnenbaum在他的定义中,他指出了天才所必须具备四类特殊才能。这四类才能分别是,罕见的才能(scarcity talents)、过剩的才能(surplus talents)、定额的才能(quota talents)和异常的才能(anmalous talents)。所谓罕见的才能是指具有这种才能的人,对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卓越的贡献,使得人类生活舒适、安全、便利以及进步。过剩的才能提升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他们充实了人类感性生活,但是并非是社会维续所必需的。定额的才能是指在各行各业的中具有专精技能的人,例如,杰出的物理学家、律师、教师等。因为社会中这样才能的人也就被限制在一定的数量中。异常的才能是指那些社会不赋予特殊价值的才能,这样的才能往往能够反应出个人的多寡。例如,有些人具有超人的心算能力、有些人具有奇特的预言能力。但是这些才能我们无法看出它的存在对于社会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由以上三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以社会取向的定义基本情况。社会取向的定义往往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定义天才。在这种定义中,只有对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的人才能够被算做是天才。但是这种定义的方式,用成人的眼光看天才儿童,而忽视了儿童与成人的差异,这对于理解和认识处于发展阶段的天才儿童,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定义中,当社会认为某种才能是当前迫切需要的,它就被格外强调和重视,而当某种才能不能迎合社会需要时,它也许就不被认为是“天才”了。
②儿童本位定义。儿童本位定义是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出发来定义天才的。例如:
i,Newland(1976):天才儿童是那些在任何领域中都有持久的突出的行为表现的儿童。
ii,Gagne(1985):所谓的天才儿童就是那些在智力的、创造性的和其他一般领域中都表现出明显超出一般的能力。在这些领域中他们都有明显超出一般的表现。这些领域一般包括,数学、音乐和美术等。
iii,Feldhusen在他的定义中强调天才儿童必须具有以下4个基本要素:一般的心智能力(general intellectual ability)、积极的自我概念(positive self-concept)、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及特殊才能(talent)。他认为天才就是在成长期间有良好的心理与物理倾向(predisposition),使其能有优越的学业表现,并且在成年有高水准的成就以及卓越的贡献。
iv,Haensly 、Reynolds及Nash:他们以四个C(coalescence, context, conflict以及commitment)来说明天才儿童的基本概念。统合(coalescence)是指能够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合的步骤去处理讯息,而以特殊的形态来表现高效率的工作成果。这不只需要具备某些能力,还要能善于运用那些能力,需要高度的理解力、洞察力、以及计划能力;情境(context)是指决定个人工作成果是否有价值的环境因素;冲突(conflict)是指天才儿童在成长中所必须面对的各种压力,以及必须要做的价值选择;行动(commitment)是指个人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毅性、执著性、及忍耐性,这些使得他们在遭遇挫折时,能够再接再厉,作持续的努力。
由以上几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本位取向的定义,主要是从儿童本身的特点出发,以儿童本身具有的认知、情感、智力等特征来定义天才儿童。相对于社会取向的定义,这种定义方式以天才儿童为本位,更重视天才儿童本身的特点,以这种方式来定义天才儿童,有利于早期发现具有特殊才华的儿童,对他们施行特别的教育计划,更利于天才儿童自身的发展。另外,这种定义方式更符合教育的基本目的,即使每一个儿童都可以得到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适当发展。
(三)两个著名天才儿童定义的研究
这两个著名的天才定义,一个是美国教育总署的定义,一个是任朱利的三环定义。美国教育总署的定义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在大量的国家和地区或学校制订的教学规划中出现。它是一种综合才能的表达,可以说全面而具体的描述出了天才儿童特征,以及他们所应享受的特别的教育计划。而任朱利的三环定义是及美国教育总署定义之后另外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它克服了前者的几个缺点,创造性的提出了,天才是由三个因素相互作用而成,从这种定义出发,它可以使更多的儿童享受到特别的教育机会。
1、1972年美国教育总署(USOE)的定义。
这个定义对于天才儿童的描述是这样的:
天才儿童,是那些通过业务上有资格的专业人士鉴别的,借助于杰出能力而能取得重大业绩的人。为了实现他们对于自身和对社会的贡献,这些儿童需要一种有区别的教学计划,需要超出正规学校所提供的常规教学计划之外的教学。
这些儿童一般来说在下述任何一个或几个领域中已有成绩证明和有潜在能力:
(1) 一般智力
(2) 特殊的学业能力
(3) 创造性的或富有成效的思维
(4) 领导能力
(5) 视觉和表演技巧
(6) 精神推动能力
这个定义的要求是:它不仅承认卓越的一般智力,而且承认具体学术领域和艺术中的天才。进而它还要求注意创造性的、领导能力方面的、精神推动能力方面的天才。它承认天才儿童需要一种“有区别的教学计划和超出常规教学计划之外的教学”,由此证明了拟制天才教学计划的正确性。它承认天才教育计划的两个最基本目的:帮助天才儿童开发其潜力,为社会输送训练有素的开创性的领导者和解决问题者。由于定义包括了“有成绩证明的或有潜在能力的学生”,因此它考虑了那些在学校中可能未显露才华的低成就学生。
1978年经美国国会修改的马兰德定义是:
“天才儿童是那些无论在学龄前、小学、中学等哪一个阶段被识别的,具有已表现出来或潜在能力的儿童或青年,他们在智力、创造性、具体学术和领导能力等方面,或者在表演和视觉艺术领域被证实具有高度的能力,进而他们需要超常规的教育和实践。”
修改后的定义排除了精神推动能力(psychomotor)。变化的原因是因为经验表明这种定义天才儿童的方式可以应用于运动训练计划。另外,由于已经有很多可用资金用于体育天才的教育计划,而在这个定义中也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天才儿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精神推动能力在新的定义被删除了。
但是虽然这个定义被广泛接受,任朱利对这个定义至少提出了三条缺点:
(1)它忽略了强烈的创造动机。
(2)六种素质不是平行的和独立的,即特殊的学术素质和视觉表演技巧这两个能力范畴,是一般智力、创造力、领导能力和精神推动能力的应用范畴。
(3)许多教育工作者曲解和滥用了美国教育总署的定义,他们可能承认这些素质(甚至把他们写在正式的教育计划中),然而在实际选择过程中,采用的仍然是高智商分数和高成绩分数。基于此任朱利提出了他的三环定义。
2、任朱利的三环定义。
他认为天才是下列因素相互作用、高度发展的结果,(1)中等以上的智力(包括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2)非凡的任务承诺(包括强烈的动机、责任心等),(3)杰出的创造力。图1中的阴影部分就是天才儿童的表现特征。
图1 任朱利的三环定义
他相信,这三个因素的结合就可以导致成人的成就,而且也应该是我们在儿童中进行天才研究的重点。这基本上使用一种成果模式代替了倾向模式,并要求学生在被称作天才之前就表现出天才的某种成就水平。天才是具有三种特征,或有能力表现出三种特征,以及能将其应用于任何有用的社会领域的人。他看到,高智力或学业能力本身不直接导致成人的成就,大多数富有成果的人在校期间不全是优秀学生。而非凡的任务承诺(富有成果者的第二个特征)是指超越广泛时间局限的卷入一个问题的魄力。这个特征是高成功者的特征,而不同于智力高而成就低的人的。
但是不可否认,任朱利的定义有两个进步,第一,它集中在有助于鉴别最有可能发挥创造性的,富有成果的儿童特征的组合;第二,排除了鉴别天才类别的需要,同时把天才潜能的应用范围扩大到被社会所珍视的任何领域。
这个定义的主要问题在于,它过于强调富有成果。限制了潜力未能发挥的儿童,这些儿童可能具有较高的能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缺乏使命感。鼓励高能力低动机的儿童承担任务而不仅仅是排斥他们。这点是制订天才儿童教育计划的工作者们应该密切注意的问题。
(五)其他相关问题
1.对天才儿童下定义的目的何在?一是为了研究,一是为了鉴别和选拔。但是不管什么目的,都需要一个明晰的定义。
2.对于定义的选择问题。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定义为依据来鉴别和选拔天才儿童,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教育呢?或者说,我们有没有必要自己在制订出一个定义来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呢?
3.天才和天才儿童的概念区分问题。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在很多定义种,并没有指明所下的定义究竟是针对天才儿童还是天才。天才儿童和天才似乎应该是两个概念。天才儿童是指那些处于发展其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儿童;而天才一般侧重于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天才成人。但是,在许多定义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两者的差别,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关注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2、郭为藩主编.特殊教育名词汇编[M] .台湾:心理出版社 1983
3、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
4、施建农,徐凡.发现天才儿童[M]. 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
5、(美)艾伦.温纳,王振西主译.天才儿童—从神话到现实[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6、(美)柯克.加拉赫,汤盛钦主编译.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
7、(美)丹尼尔.P.哈拉汉,詹姆斯.M.考夫曼著,高卓,张葆华,黎信译.异常儿童特殊教育概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8、(美)詹姆斯.约翰.加勒格尔著,杨宏飞、柯孔标、沈禾玲、沈美华译.天才儿童的发现和教育[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辛厚文.超常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查子秀主编.儿童超常发展之探密—中国超常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20周 论文集[D]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8
11、林崇德主编.天才儿童的教育[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2、(美)G.A.戴维斯,S.B.里姆著,杨庭郊、吴明泰等译.英才教育[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13、蔡典谟.协助孩子出类拔萃[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4、(美)弗吉尼亚.Z.埃希利著,唐世力、周卫红译.资优与专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美)克里斯腾.尼卡尔森.纳尔森著,陈树清译.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16、(美)霍华德.加德纳著,乐文卿、王莉译.杰出的头脑[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17、(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8、(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9、R.J斯腾伯格著,俞晓林、吴国宏译.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0、程军.超常教育与研究的走向[J] .中国特殊教育,1999(1)
21、鲁克.内沃著,王建军译.天才教育的定义和假设[J] .
22、贺淑曼.《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现状问卷》的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1999(1)
23、郭静姿.谈“资优”的概念[J] .资优学生鉴定与辅导.台湾特殊教育学会主编1987
24、蔡典谟.只有历史能告诉我们谁是真正的资优[J] .资优学生鉴定与辅导.台湾特殊教育学会主编1987
25、吕智红、唐淑.神童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1(5)
26、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研究的现状与动态[J].中国特殊教育,1997(1)
27、潘波涛、程念祖.超常儿童鉴别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7(1)
28、周卫.开发资优潜能 培养创新人才——对超常教育的认识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0 (1)
29、赵尚志.试论超常少儿的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研究,1999(1)
30、Edwina D.Pendarvis, Aimee A . Howley, Craig B.Howley. The Abilities of Gifted Children[D]. Prentice-Hall.Inc,1990
31、Margie K.Kitano, Darrell F. Kirby.: Gifted Education –A Comprehension View[D] . Little, Brown& Company (Canada)Limited
32、James R.Delisle. Guiding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Gifted Youth-A Practical Guide for Educators and Counselors[D]. Longman Publiship Group,1992
33、James J. Gallapher. Teaching the Gifted Children(Third Edition) [D]. Allyne and Bacon, Inc,1991
34、David Geoge. The Challenge of the Able Child[D]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1992
35、Babra Clark. Growing-Up Gifted (Fifth Edition)[D] . Prentice-Hall Inc.,1997
36、Edwina D.Pendarvis, Aimee A . Howley, Craig B. Howley.Teaching Gifted Children-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D]. Little Brown&Company(Canada) Limited,1986
37、C,June Maker.Critical Issues in gifted Education[D] . An Aspen Publisher,1986
38、Flack, Jerry D.Talented [D] . 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3
39、Genius Reviewed[D] . Ablex Publishing Group.1993
40、Exceptionally Gifted Children [D] . Miricall .M.Gross,1993
41、Joe Kbater. Gifted – Challenge & Response for Education[D] . F.E Peacock Publishers,Inc,1992
42、Shore et. al. Recommented Practice in Gifed Education[D] . Teachera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1991
43、Sharke . Terman’ s Kids [D]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2
天才学生的作息表,逆袭学霸不是梦!
从医学上回答,天才是存在的,他们是比常人有更多智慧基因的,但是从现实考虑,天才是勤奋,是努力,是有洞察能力,有胆实,有魄力,能抓住机会的人们。
理论上来说,天才是存在的,比常人有更多智慧基因的。
但是从现实上,天才是90%勤奋+5%d努力和洞察能力+5%天份。
但是从现实上,天才是90%勤奋+5%d努力和洞察能力+5%天份。
有哪些可以被称作天才的作家?
张爱玲。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爹不疼娘不爱,自己能特别细腻的感受到很多人情世故。这种感知能力,并将其好好表达出来的语言组织能力,单凭后天努力是做不到的,足以称为天才。
马伯庸吧,我觉得他写的书都特别有意思,脑洞奇特,而且有的剧情非常有趣,你很难猜到结局。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都很好看,文笔也很不错,我觉得他可以被称为天才。
我认为刘同可以称为天才作家。 我最喜欢看的还是他写的那本《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本书写得非常美,把作者青春的经历写的非常的生动。所以说刘同这位作家的文笔还是非常不错的,值得推荐。
金庸老师。我觉得他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作家。她写的每一本小说,都赐予了小说一本生命与灵魂。他写的武侠小说当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都翻拍成了电视剧。而且每一部电视剧都堪称是经典之作。
蒋方舟,在我心里她就是神童,七岁就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从小到大获得的奖品很多,这些网上都有随便一搜就好多,我就不介绍了。我这二十七都不会写散文的人,别说散文了就是作文我都发愁……所以说她就是神童,是写作天才。
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后面是否有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这句话?
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后面是否有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完整的他的名言应该是怎样的????????2月11日,爱迪生的生日又到了。他的那句名言谁都知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国内盛传这个名言后面还有一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于是我们来搜一搜。美国的发明家,真的说了啥不可能中文世界有英文世界没有,所以我们必须查英文。前一句的英文原文的:“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在英文的维基语录里有这样的记录:http://en.wikiquote.org/wiki/Thomas_EdisonSpoken statement (c. 1903); published in Harper's Monthly (September 1932)1903年所说的一句话,发表在1932年9月美国的哈泼月刊(Harper's Monthly)上。还有几个版本:None of my inventions came by accident. I see a worthwhile need to be met and I make trial after trial until it comes. What it boils down to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我没有一项发明是碰巧得来的。当看到了一个值得人们投入精力、物力的社会需求有待满足后,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直到它化为现实。这得最终得归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Accordingly, 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 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这个版本的前半句一样,后面多的这半句大意是“因此,天才不过是一个经常能完成自己工作的聪明人而已”。也没有说“灵感更重要”。在英文网络里,我无法找到“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
作者:innofac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04831/answer/135877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从网上找来的答案
------------------------------------------------------
关于“爱迪生名言遭篡改”的调查补充
作者:风雨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新语丝上有一位“飞蠓”网友,最近接连发表了
两篇贴子,《“断章取义”与“画蛇添足”》(XYS20071213),《“爱迪生名
言遭篡改”真相继续调查》(XYS20071226)。所要调查的是一桩小小的网络公
案——爱迪生名言遭篡改。
飞蠓已经查清楚了,所谓“中国教材为什么要篡改爱迪生的名言”的指控,
起源于2005年7月18日搜狐教育频道上的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其中关键的一段说
——
首先,我要严重抗义教育部屡次篡改爱迪生的那句关于“天才”的名言——
我们都以为是“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当然,这句话本身并没
有被偷梁换柱,但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
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后面的这句话,
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曾经多
次把福特叫做“天才”); 他对天才持一种“有条件的承认”的态度,即天才
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爱迪生承认努力,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
而中国的教材上从来只有这第一 句,这等于全面否定灵感的意义。
这篇文章在网上流传一时, 有人信以为真. 但身居国内的飞蠓对此下了很多
功夫作调查, 而且已经基本查清楚了, 下面两篇网页可能是以讹传讹的原始出处:
http://www.ortolon.com/articles_sterling_inspiration.htm
http://members.aol.com/cysterling/articleinspiration.htm
不幸的是, 前一个链接已经失效. 后面那个链接的开始是这样的:
Thomas Edison said “Genius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 So where do writers find that
all-important inspiration? An informal poll revealed the following
sources:……(下略)
也就是说, 搜狐的那篇文章中的指控纯属"移花接木", "无中生有". 先把别
人的话安在爱迪生身上,然后指控中国教材篡改名人名言。(当然,不排除这位
佚名作者误读了别人的文章,或者也是被其他传闻所误导。)
飞蠓的功课已经做得很好了. 但从贴子上看, 飞蠓对所找到的线索好像还有
一点疑问. 这里我帮一把, 提供两点证实,
其 一:"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这段话, 确实是美
国的当代女作家Cindi Myers说的话,而不是爱迪生说的. 除了以上网页, 还可
以在"Dharma Moments"(Danai Chanchaochai, 2006, ISBN: 1857883853) 一书
的前言中得到旁证:
Yes, we do need to work at it sometimes when we’re looking for
answers, but as writer Cindi Myers stylishly points out, “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 (Prapai Kraisornkovit, p.17)
其次, Cindi Myers的笔名是Cynthia Sterling. 所以,飞蠓找到的两个链接,
其实都是指向同一人名Sterling. 下面这段简介来自于Cindi Myers个人网站:
Cindi sold her first novel in 1997. Writing as Cynthia Sterling,
she wrote seven historical romances for Berkley and Kensington before
turning to contemporary fiction. In 2006 her twenty-fifth book will be
published.
也就是说,被佚名作者当作“爱迪生名言“的后半部分,确实应该归属于
Cindi Myers。至此,"爱迪生名言遭篡改"这段"公案", 应该可以休矣了吧!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04831/answer/135877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从网上找来的答案
------------------------------------------------------
关于“爱迪生名言遭篡改”的调查补充
作者:风雨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新语丝上有一位“飞蠓”网友,最近接连发表了
两篇贴子,《“断章取义”与“画蛇添足”》(XYS20071213),《“爱迪生名
言遭篡改”真相继续调查》(XYS20071226)。所要调查的是一桩小小的网络公
案——爱迪生名言遭篡改。
飞蠓已经查清楚了,所谓“中国教材为什么要篡改爱迪生的名言”的指控,
起源于2005年7月18日搜狐教育频道上的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其中关键的一段说
——
首先,我要严重抗义教育部屡次篡改爱迪生的那句关于“天才”的名言——
我们都以为是“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当然,这句话本身并没
有被偷梁换柱,但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
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后面的这句话,
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曾经多
次把福特叫做“天才”); 他对天才持一种“有条件的承认”的态度,即天才
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爱迪生承认努力,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
而中国的教材上从来只有这第一 句,这等于全面否定灵感的意义。
这篇文章在网上流传一时, 有人信以为真. 但身居国内的飞蠓对此下了很多
功夫作调查, 而且已经基本查清楚了, 下面两篇网页可能是以讹传讹的原始出处:
http://www.ortolon.com/articles_sterling_inspiration.htm
http://members.aol.com/cysterling/articleinspiration.htm
不幸的是, 前一个链接已经失效. 后面那个链接的开始是这样的:
Thomas Edison said “Genius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 So where do writers find that
all-important inspiration? An informal poll revealed the following
sources:……(下略)
也就是说, 搜狐的那篇文章中的指控纯属"移花接木", "无中生有". 先把别
人的话安在爱迪生身上,然后指控中国教材篡改名人名言。(当然,不排除这位
佚名作者误读了别人的文章,或者也是被其他传闻所误导。)
飞蠓的功课已经做得很好了. 但从贴子上看, 飞蠓对所找到的线索好像还有
一点疑问. 这里我帮一把, 提供两点证实,
其 一:"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这段话, 确实是美
国的当代女作家Cindi Myers说的话,而不是爱迪生说的. 除了以上网页, 还可
以在"Dharma Moments"(Danai Chanchaochai, 2006, ISBN: 1857883853) 一书
的前言中得到旁证:
Yes, we do need to work at it sometimes when we’re looking for
answers, but as writer Cindi Myers stylishly points out, “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 (Prapai Kraisornkovit, p.17)
其次, Cindi Myers的笔名是Cynthia Sterling. 所以,飞蠓找到的两个链接,
其实都是指向同一人名Sterling. 下面这段简介来自于Cindi Myers个人网站:
Cindi sold her first novel in 1997. Writing as Cynthia Sterling,
she wrote seven historical romances for Berkley and Kensington before
turning to contemporary fiction. In 2006 her twenty-fifth book will be
published.
也就是说,被佚名作者当作“爱迪生名言“的后半部分,确实应该归属于
Cindi Myers。至此,"爱迪生名言遭篡改"这段"公案", 应该可以休矣了吧!
2月11日,爱迪生的生日又到了。
他的那句名言谁都知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但是,国内盛传这个名言后面还有一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于是我们来搜一搜。
美国的发明家,真的说了啥不可能中文世界有英文世界没有,所以我们必须查英文。
前一句的英文原文的:“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在英文的维基语录里有这样的记录:http://en.wikiquote.org/wiki/Thomas_Edison
Spoken statement (c. 1903); published in Harper's Monthly (September 1932)
1903年所说的一句话,发表在1932年9月美国的哈泼月刊(Harper's Monthly)上。
还有几个版本:
None of my inventions came by accident. I see a worthwhile need to be met and I make trial after trial until it comes. What it boils down to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我没有一项发明是碰巧得来的。当看到了一个值得人们投入精力、物力的社会需求有待满足后,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直到它化为现实。这得最终得归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Accordingly, 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 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
这个版本的前半句一样,后面多的这半句大意是“因此,天才不过是一个经常能完成自己工作的聪明人而已”。也没有说“灵感更重要”。
在英文网络里,我无法找到“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后面那一句。
综合上面这些资料,我认为,爱迪生三番五次的强调自己“一次次地做实验”,不太可能会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这句话。
请身在美国的朋友问问你们身边的美国人吧!
另外,@桥之暗面 提供了更详尽的调查,见此。
他得到的结果和我一样。爱迪生没说过“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至少说英文的爱迪生没说过这句话。
@桥之暗面 调查了这句话是怎么多出来的,摘抄如下:
那么在中文网页里,所谓的后半句究竟从哪里传出来的呢?我对此也利用Google做了简单的搜索调查,虽然不确定是最准确的结果:
通过查找,目前我找到的最早的来源是2005年5月15日一篇发在天涯上的文章《中国教材为什么要篡改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名言》当然作者已经标明了是转载,但是原文地址无法找到。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推测我国教育工作者此举的原因是
“我想可能与中国的教育制度精神有关。中国的教育一向是“学海无涯苦做舟”“题海战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种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制造“整齐划一”的“听话的人才”,它不需要天才,也不承认灵感。。。”
而之后包括网易在内做过一些特别策划(2006年1月17日,网易曾出了一篇特别策划《那些被误传的名言》,编辑徐靖)
我能理解,这半句多出来的“名言”背后是对中国目前教育制度的不满。
但是不满的目的应当是寻求改变,想要寻求改变就应当尽量准确的指出问题之所在。
感情的宣泄或许有推动的作用,但是更容易把事情引导到不知所谓的地方去。
至少,我无法看到爱迪生的这“后半句”中,有除了感情宣泄以外的效果。
他的那句名言谁都知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但是,国内盛传这个名言后面还有一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于是我们来搜一搜。
美国的发明家,真的说了啥不可能中文世界有英文世界没有,所以我们必须查英文。
前一句的英文原文的:“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在英文的维基语录里有这样的记录:http://en.wikiquote.org/wiki/Thomas_Edison
Spoken statement (c. 1903); published in Harper's Monthly (September 1932)
1903年所说的一句话,发表在1932年9月美国的哈泼月刊(Harper's Monthly)上。
还有几个版本:
None of my inventions came by accident. I see a worthwhile need to be met and I make trial after trial until it comes. What it boils down to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我没有一项发明是碰巧得来的。当看到了一个值得人们投入精力、物力的社会需求有待满足后,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直到它化为现实。这得最终得归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Accordingly, 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 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
这个版本的前半句一样,后面多的这半句大意是“因此,天才不过是一个经常能完成自己工作的聪明人而已”。也没有说“灵感更重要”。
在英文网络里,我无法找到“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后面那一句。
综合上面这些资料,我认为,爱迪生三番五次的强调自己“一次次地做实验”,不太可能会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这句话。
请身在美国的朋友问问你们身边的美国人吧!
另外,@桥之暗面 提供了更详尽的调查,见此。
他得到的结果和我一样。爱迪生没说过“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至少说英文的爱迪生没说过这句话。
@桥之暗面 调查了这句话是怎么多出来的,摘抄如下:
那么在中文网页里,所谓的后半句究竟从哪里传出来的呢?我对此也利用Google做了简单的搜索调查,虽然不确定是最准确的结果:
通过查找,目前我找到的最早的来源是2005年5月15日一篇发在天涯上的文章《中国教材为什么要篡改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名言》当然作者已经标明了是转载,但是原文地址无法找到。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推测我国教育工作者此举的原因是
“我想可能与中国的教育制度精神有关。中国的教育一向是“学海无涯苦做舟”“题海战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种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制造“整齐划一”的“听话的人才”,它不需要天才,也不承认灵感。。。”
而之后包括网易在内做过一些特别策划(2006年1月17日,网易曾出了一篇特别策划《那些被误传的名言》,编辑徐靖)
我能理解,这半句多出来的“名言”背后是对中国目前教育制度的不满。
但是不满的目的应当是寻求改变,想要寻求改变就应当尽量准确的指出问题之所在。
感情的宣泄或许有推动的作用,但是更容易把事情引导到不知所谓的地方去。
至少,我无法看到爱迪生的这“后半句”中,有除了感情宣泄以外的效果。
有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很多名言都是断章取义的,哎……
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很多名言都是断章取义的,哎……
本文标题: 高中生诗人,我应该算天才吧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679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