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两首隋宫,二者描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哪一首讽喻性更强?七绝《隋宫》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选取典型题材,讽咏隋炀帝杨广奢...
对比两首隋宫,二者描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哪一首讽喻性更强?
七绝《隋宫》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选取典型题材,讽咏隋炀帝杨广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全诗在艺术方法上将实写与虚写巧妙地运用在一起,一实一虚展示了前朝皇帝与当朝皇帝的昏庸,讽刺意味浓厚,具有力度,此诗长于思想性,不失为政治讽刺诗佳作。
《隋宫》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隋炀帝杨广的荒淫亡国。此诗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讽古是为喻今,诗人把隋炀帝当作历史上以荒淫奢华著称的暴君的典型,来告诫晚唐的那些荒淫腐朽、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写得灵活含蓄,色彩鲜明,音节铿锵。
就讽喻性而言,二者很难分出高下。
李商隐隋宫颔联赏析
作者: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注解:
1、九重:指皇帝所居。
2、障泥:马鞯。
3、隋宫:指隋炀帝杨广为游乐而修建的江都宫等,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此外尚有隋苑。
4、南游:隋炀帝为满足其荒淫享乐的欲望,曾多次巡游江都。不戒严:古代皇帝外出,要实行戒严,隋炀帝南游,为显示天下太平了自己的华贵气派,不加戒严。
5、九重:皇帝所居的深宫,这里指隋炀帝。省(xing醒):省察。谏书函:函封的谏书。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隋炀帝三游江都,当时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奉信郎崔民象,王爱仁先后上书劝谏,都被杀。
6、举国:全国。宫锦:按照宫廷规定的格式织成的锦缎。
7、障泥:马鞯,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侧以挡泥土。
韵译: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
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
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赏析:
这首七绝讽刺了隋炀帝的奢侈昏淫。诗选取典型题材,揭露炀帝纵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丑恶本质,暗示隋朝灭亡的难免。开头两句点出南游的一意孤行,绘出独夫民贼的嘴脸。三、四句借制锦帆点化耗尽民力之罪。语简意赅,贬刺颇深。
这是一首咏史的诗作,全诗叙议结合,充分表现了隋炀帝的奢侈淫逸和昏庸残暴,在历史上众多的讽喻诗中,不失为一篇上乘之作。
诗
歌所咏的隋宫,指隋炀帝在江都(现在的江苏扬州市)建的江都、显福、临江等行宫。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从大业元年至十二年(公元605--616)
三次游江都,他乘坐的龙舟起楼四层,高指云天;其余船只,首尾相接,头尾长达二百余里,仅拉船的士兵,就用了八万多人,其奢侈淫逸,可见一斑。
这首七绝的第一句,极写隋炀帝由荒淫而到智昏、不顾常理的地步。他在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凿通大运河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乘兴南游”,句中“不戒严”三字,活脱脱勾画出隋炀帝乐其所乐,不顾一切,得意至于忘形的心态。
第
二句续写隋炀帝的昏庸残暴,隋炀帝因奢侈淫逸而昏庸残暴,而昏庸残暴的德行,又促其奢侈淫逸——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句中的“九重”,指皇帝住的地方;谁
省(xing),即谁悟。“谁”,实指隋炀帝,当时他手下的官员如崔民象等人,目睹各地民不聊生、发生动乱的情况,曾上表劝谏隋炀帝戒奢节俭,结果被杀。
这句看上去像反诘口气,实为陈述;“谁省”二字,很有力度,隋炀帝根本不把属下的劝谏放在眼里,诗句从这一特定角度,概写隋炀帝冒天下之大不韪,完全不顾
民心的向背,一意孤行、昏暴腐朽的行径。
最后两句,写隋炀帝南游时,竭尽全国财力,把贵重的宫锦用作马鞯、船帆。宫锦,按照宫廷制定的规格
而织的锦缎;障泥,即马鞯,用它垫在鞍上和垂在马背两旁以障泥土,所以叫障泥。这两句诗兼用铺写、夸张、讽刺的手法,意境深远:且看春风似剪刀,裁尽全国
宫锦用作南游的马鞯和船帆,民脂民膏竟被如此挥霍、作践;而普天之下的百姓,由水路(运河一带)进而到陆路,都遭到隋炀帝南游人马的骚扰,简直落到了不能
忍受的地步。那潜在的灭国的危机,那澎湃的覆舟之水,毕见于读者眼底!
这首咏史诗,在宛转中显出严正气象,它深刻揭示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原
因;借古讽今,是令晚唐君王寝食不安的,诗人另有一首也题作《隋宫》的七律诗,诗中也写到隋炀帝的南游——隋炀帝的帝位被李唐取代,方才终止他的龙舟的漫
游,与这首七绝一样,写得极为灵动而含蓄,极富讽刺意味。
求李商隐的15首诗 并鉴赏
《隋官》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注释】:
隋宫:指隋炀帝杨广为游乐而修建的江都宫等,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此外尚有隋苑。
九重:指皇帝所居。
障泥:马鞯。
【赏析】:
这首七绝讽刺了隋炀帝的奢侈昏淫,诗写炀帝的昏庸游乐,并没有直抒历史的感慨,而讽喻之意含在其中。诗选取典型题材,揭露炀帝纵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丑恶本质,暗示隋朝灭亡的难免。开头两句点出南游的一意孤行,绘出独夫民贼的嘴脸。三、四句借制锦帆点化耗尽民力之罪。语简意赅,贬刺颇深。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HqBXbSh2VSZTOUGHrlcw
白石岩扉碧藓滋 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 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 忆向天阶问紫芝
2)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3)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
更多参见:http://www.shiandci.net/lsy.htm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鉴赏】: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2)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鉴赏】:
这首诗是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题材,衬托诗人身心两方面的寂寞孤单。
云母是一种很珍贵的矿石,切割成薄片便成半透明的晶体,可以透光,古人拿来做镜屏,或屏风上的装饰品。
屏风是古人陈设于室内,用以挡风或遮蔽的用具。这首诗中的屏风用云母装饰,可见很精美细致,「烛影深」是指屏风后面透出来的烛光,诗人用「深」字形容烛光映在屏风上的烛影,让人觉得屏风后面的屋子很幽深。屋子的主人,在幽深的屋内,望向窗外,只见「长河渐落晓星沉」。
长河指银河,又叫天河,是由大量恒星构成的星系,在晴天的夜空,呈银白色带状。晓星即晨星,诗人在屋子里望见窗外天空中长河逐渐疏落,晨星也逐渐稀微了,他必定是整晚没有睡觉。什么事使他长夜无眠,一个人坐在幽深的屋子看长河渐落,看晓星西沉呢?想必是孤独寂寞的心情没有办法排解吧!所以当他望向夜空的时候,很自然便会联想到月中的嫦娥,诗人便一厢情愿的写到「嫦娥应悔偷灵」,也许暗中也透露自己对以失落感情的悔恨,写来深情感人。
3)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4)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鉴赏】: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5)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评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6)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
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7)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鉴赏】:
本诗写得沉郁顿挫,颇类杜甫。和杜甫所感叹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相似,为有才有志的诸葛亮事业最终不竟而遗恨无穷。
8)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鉴赏】:
这是一首情诗。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画意,极尽情思之苦,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尽。
9)凉思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鉴赏】:
客中寂寞,更加想念亲友,这本是一种共同的感情。怀疑对方将自己忘了,则写得对友情的执着更深了一层。
10)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鉴赏】:
��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首联写落花与人的心情,含蓄蕴籍耐人寻味。颔联从不
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颈联直接抒发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
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
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李商隐的诗多数隐晦难懂,唯独哪首诗一目了然,妇孺皆知?
在文学界,李商隐的追随者、仰慕者是非常多的。哪怕是李白、杜甫,只是在百姓中的群众基础好,并没有像他那样,得到过那么多同行的追捧。李商隐的诗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隐晦难懂,他连诗歌的题目都不屑取,也并不在意读者能不能懂。
当时没有“朦胧诗”的说法,但李商隐确实可以堪称此类诗歌的鼻祖。除去文学风格之外,李商隐这么写,大概也是因为终身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不得不收敛自己的锋芒。其实,除去那些诗歌之外,他也曾写下了许多咏史诗,直白易懂。
唐人虽然心胸宽广,几乎没有闹出过文字狱,但诗人们肯定不愿意惹麻烦。咏史诗则不同,对象往往是已经盖棺定论的人或者事,并没有多大的风险。而且,鉴古知今,咏史的同时还可以针砭时弊,发泄牢骚。李商隐的这首七言绝句《隋宫》就是如此: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杨坚建立了强大统一的隋帝国,结束了自魏晋以来的割据局面,本来应该是欣欣向荣,开创一番局面的。然而,隋朝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在隋炀帝的倒行逆施下,迅速走向末路。以“隋宫”为题材的诗歌,往往就是感叹隋朝兴亡之快,指责政治得失,李商隐的这首也不例外。
开头一句写的是隋炀帝好大喜功,贪图享乐,大张旗鼓地临幸江南。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隋炀帝的奢靡,却以“不戒严”三个字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当时的繁华场面。帝王巡视,按理来说是应该要防止外人窥探的。隋炀帝为了彰显太平,显示自己的威严,并不如此。这样一来,反而劳民伤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第二句则是写出了隋炀帝的狂傲自大,不听劝谏。根据《隋书》的记载,隋炀帝要出游时,本来有好几个官员劝谏。然而,就是这点小事,他们都被隋炀帝所杀。为了保命,从此也无人敢再劝谏了。隋炀帝失去人心,便是从这一件件小事开始,直到他被部下所杀,也从未改变。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是诗人的神转折。前半句说的是朝廷举国裁剪宫锦,看起来似乎花团锦绣,祥和无比。然而,这些宫锦既不是用来充当商品交易,也不是给人穿着。它们之中一部分用来作为贵族上马的挡泥布,一部分则成为了隋炀帝宫船的风帆。
虽然李商隐没有明说,但这首咏史诗的用意却非常直白。他就是告诉后人,隋朝之所以短命,就在于二世皇帝杨广骄奢无度,虚耗民力。而且,沉醉在美色美酒中的他,临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的李世民吸取了教训,将杨广所做的事情反其道而行之,这才开创了贞观之治。
李商隐所在的唐朝,早已是今非昔比,老大帝国日暮西山,岌岌可危。李商隐虽然终身没有能登上更大的政治舞台,但他始终忧心天下,借口隋朝往事,实际上也是苦口婆心劝谏唐朝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其实,他在当时还有一首七律的《隋宫》,题目相同,思想也非常接近,朋友们可以一起阅读: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宫的作品鉴赏
李商隐的《无题》组诗传唱千古,为人称道,实际上,诗人写出了大量的政治诗,讽喻当朝的政治局面,这类诗尤其可以见出诗人的志向与思想。此诗就是诗人重多政治诗中的一首,此诗应注意它高度深刻的思想意义。
这首七绝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精心的选材和独创性的构思,只用了寥寥二十八字,就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隋炀帝杨广的荒淫害民的反动本质。
第一句极写隋炀帝由荒淫而到智昏、不顾常理的地步。他在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凿通大运河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乘兴南游”,句中“不戒严”三字,活脱脱勾画出隋炀帝乐其所乐,不顾一切,得意至于忘形的心态。
第二句续写隋炀帝的昏庸残暴,隋炀帝因奢侈淫逸而昏庸残暴,而昏庸残暴的德行,又促其奢侈淫逸——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句中的“九重”,指皇帝住的地方;谁省,即谁悟。“谁”,实指隋炀帝,当时他手下的官员如崔民象等人,目睹各地民不聊生、发生动乱的情况,曾上表劝谏隋炀帝戒奢节俭,结果被杀。这句看上去像反诘口气,实为陈述;“谁省”二字,很有力度,隋炀帝根本不把属下的劝谏放在眼里,诗句从这一特定角度,概写隋炀帝冒天下之大不韪,完全不顾民心的向背,一意孤行、昏暴腐朽的行径。
最后两句,写隋炀帝南游时,竭尽全国财力,把贵重的宫锦用作马鞯、船帆。宫锦,按照宫廷制定的规格而织的锦缎;障泥,即马鞯,用它垫在鞍上和垂在马背两旁以障泥土,所以叫障泥。这两句诗兼用铺写、夸张、讽刺的手法,意境深远:且看春风似剪刀,裁尽全国宫锦用作南游的马鞯和船帆,民脂民膏竟被如此挥霍、作践;而普天之下的百姓,由水路(运河一带)进而到陆路,都遭到隋炀帝南游人马的骚扰,简直落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那潜在的灭国的危机,那澎湃的覆舟之水,毕见于读者眼底。
杨广当政十四年,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佚游享乐。诗人抨击隋炀帝耗费全国大量人力物力,以达到个人寻欢作乐的目的,真可谓倾天下之所有只为填一己之私欲,并终于导致国灭身亡,他的倒行逆施使得李商隐气愤填膺,所以就向他挥笔声讨。其实诗人深为忧虑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此诗的意义在于借古讽今。其次此诗注意运用典型材料,做到以点带面。诗人举南游江都以概其余,显示了选材上的艺术匠心,又从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几个典型事例,略作点化,就收到了借一斑窥全豹的艺术效果。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南游,整个船队用挽士八万余人,皆以锦丝为袍。卫兵所乘,又有数千艘。舳舻相接200余里,骑兵沿岸而行。船队所到之处,皆供水陆珍奇。如此挥霍铺张,恐怕令一般诗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才好。而李商隐独具慧眼,只在“宫锦”两字上做文章,用于“障泥”者则泛指陆行,用于“帆”则泛指水行。这样便能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
这首咏史诗,描写了炀帝出游的情景,批评了炀帝的荒淫、奢侈,全诗层层深入,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它在宛转中显出严正气象,深刻揭示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借古讽今,是令晚唐君王寝食不安的,诗人另有一首也题作《隋宫》的七律诗,诗中也写到隋炀帝的南游——隋炀帝的帝位被李唐取代,方才终止他的龙舟的漫游,与这首七绝一样,写得极为灵动而含蓄,极富讽刺意味。 何焯评此诗:“借锦帆事点化,得水陆绎骚,民不堪命之状,如在目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