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写作特点和成就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
老舍的写作特点和成就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回国不久,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几篇,留有"随便写笑话"(《我怎样写短篇小说》)的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严肃、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文,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这些诗文,以轻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对于日本侵略阴谋下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焦虑,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从1935年起,还著文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后来将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30年代中期,老舍写了大量多种体裁的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报刊上,他成为文坛上一位活跃的作家。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叙述了一名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希望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随着幻想的破灭,他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丧失殆尽。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抗战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 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 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创作热情。1950年 1月,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发表了第一篇歌颂新中国的作品——大鼓书《过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热诚,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包括改造旧式艺人的工作。话剧《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后的艺人经历为题材,前半部分内容与《鼓书艺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事迹。老舍把对于北京和城市贫民的熟悉和热爱,同对于他们获得新生的兴奋和喜悦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献给新北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50年代初起,老舍陆续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兼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注意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辅导;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先后访问过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他以较之抗战时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他也更加勤奋地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正如他说的,"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笔墨》),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并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并不是每个尝试都取得成功。象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业绩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颂建筑工人劳动竞赛的话剧《青年突击队》(1955)等,由于生活实感不足而缺少艺术力量。写得好的,是表现北京市民生活悲欢离合的作品,如话剧《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等。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龙须沟》的续编:描绘了古老的北京和经受过苦难的、守旧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这些人物及其变化,他含着泪与笑,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历史的跃进,使人在欢笑之中悟出一点生活的真谛。话剧《西望长安》(1956),根据震动全国的李万铭案件写成。李万铭能够到处招摇撞骗,暴露出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剧作对此作了揭露和嘲讽。如何写好新社会的讽刺作品,是个议论不少、实践不多的课题。以幽默讽刺著称的老舍的这个尝试,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前后半个世纪。上场人物60多个,全剧没有中心的故事线索,各幕之间缺少前后呼应的情节联系,却能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后者带有自传的性质,却写出了大清帝国行将灭亡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在大动荡中的分化和没落。两部作品都充分发挥了老舍作为北京风俗世态画家的特长。《正红旗下》涉笔成趣,再次显示出幽默的风格,嬉笑怒骂,都能耐人咀嚼,说明他的幽默变得深沉和含蓄了。它们描写的虽然都是旧中国,《茶馆》还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见彩图老舍剧作《茶馆》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众多,思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20、3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个。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学业绩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养以外,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抗战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随后,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转向戏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自己又刚刚回国,写作《龙须沟》时,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仍然继续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挑战,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长篇小说《文博士》(又名《选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贫血集》(1944)等;戏剧《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2)、 《归去来兮》(1942)、 《谁先到了重庆》(1942)、《柳树井》(曲剧,1952)、《春华秋实》(1953)、《十五贯》(根据十五贯传奇改编的京剧,1956)、《红大院》(1958)等;杂文和文艺短论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从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选的和别人编选的选集多种,主要收录短篇、中篇小说和剧作。他翻译的萧伯纳的剧作《苹果车》,收入《萧伯纳戏剧集》(1956)。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老舍论创作》(1980)、《老舍论剧》(1981)、《老舍曲艺文选》(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今为止老舍著作比较完整准确的汇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回国不久,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几篇,留有"随便写笑话"(《我怎样写短篇小说》)的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严肃、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文,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这些诗文,以轻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对于日本侵略阴谋下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焦虑,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从1935年起,还著文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后来将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30年代中期,老舍写了大量多种体裁的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报刊上,他成为文坛上一位活跃的作家。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叙述了一名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希望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随着幻想的破灭,他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丧失殆尽。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抗战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 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 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创作热情。1950年 1月,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发表了第一篇歌颂新中国的作品——大鼓书《过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热诚,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包括改造旧式艺人的工作。话剧《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后的艺人经历为题材,前半部分内容与《鼓书艺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事迹。老舍把对于北京和城市贫民的熟悉和热爱,同对于他们获得新生的兴奋和喜悦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献给新北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50年代初起,老舍陆续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兼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注意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辅导;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先后访问过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他以较之抗战时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他也更加勤奋地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正如他说的,"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笔墨》),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并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并不是每个尝试都取得成功。象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业绩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颂建筑工人劳动竞赛的话剧《青年突击队》(1955)等,由于生活实感不足而缺少艺术力量。写得好的,是表现北京市民生活悲欢离合的作品,如话剧《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等。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龙须沟》的续编:描绘了古老的北京和经受过苦难的、守旧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这些人物及其变化,他含着泪与笑,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历史的跃进,使人在欢笑之中悟出一点生活的真谛。话剧《西望长安》(1956),根据震动全国的李万铭案件写成。李万铭能够到处招摇撞骗,暴露出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剧作对此作了揭露和嘲讽。如何写好新社会的讽刺作品,是个议论不少、实践不多的课题。以幽默讽刺著称的老舍的这个尝试,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前后半个世纪。上场人物60多个,全剧没有中心的故事线索,各幕之间缺少前后呼应的情节联系,却能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后者带有自传的性质,却写出了大清帝国行将灭亡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在大动荡中的分化和没落。两部作品都充分发挥了老舍作为北京风俗世态画家的特长。《正红旗下》涉笔成趣,再次显示出幽默的风格,嬉笑怒骂,都能耐人咀嚼,说明他的幽默变得深沉和含蓄了。它们描写的虽然都是旧中国,《茶馆》还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见彩图老舍剧作《茶馆》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众多,思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20、3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个。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学业绩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养以外,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抗战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随后,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转向戏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自己又刚刚回国,写作《龙须沟》时,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仍然继续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挑战,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长篇小说《文博士》(又名《选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贫血集》(1944)等;戏剧《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2)、 《归去来兮》(1942)、 《谁先到了重庆》(1942)、《柳树井》(曲剧,1952)、《春华秋实》(1953)、《十五贯》(根据十五贯传奇改编的京剧,1956)、《红大院》(1958)等;杂文和文艺短论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从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选的和别人编选的选集多种,主要收录短篇、中篇小说和剧作。他翻译的萧伯纳的剧作《苹果车》,收入《萧伯纳戏剧集》(1956)。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老舍论创作》(1980)、《老舍论剧》(1981)、《老舍曲艺文选》(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今为止老舍著作比较完整准确的汇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从济南到青岛,老舍度过了他生活道路上较为安定的七年,也是创作道路上一个硕果累累的黄金季节。身居黄海之滨,心怀报国拯民之志,可说是老舍这时期生活创作的基本态度和核心思想。但是,对革命运动的隔膜、不理解,他的带有温和色彩的民主主义世界观,又不能不影响着他的创作的思想高度,甚至产生某些失误。
老舍在本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六部长篇(《大明湖》[在一、二八战火中原稿被烧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一生中的大多数中、短篇小说都写于本时期;此外还出版了一本《老舍幽默诗文集》,散见于各种报刊的杂文、诗歌、散文等也在数百篇之上。
从文学的体裁样式看,由长篇而中篇和短篇,由小说而散文、杂文、诗歌及论著等,这种新的开拓,不仅显示了老舍写作的勤奋精神,而且表现出他作为艺术多面手的卓越本领和适应现实要求而作的可贵努力。
首先,老舍在新文学史上描写和反映市民生活,特别是成功塑造市民形象的独特贡献基本确立。老舍以爱憎分明的现实主义态度描写了上述人物的生活,刻画了他们的形象性格,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旧中国社会这个溃烂着的机体的某些本质方面。
其次,老舍本时期的创作在开拙现实生活底蕴上更前进了一步,这突出表现在作品倾向性更鲜明、社会批判的锋芒尖锐了。
再次,本时期作品描写的手法及情节结构艺术臻于成熟,风格上老舍独有的特色更鲜明突出了。他的突梯机智幽默中透着锋棱的特点,他的以俗、白的北京语言描写北京风物人情和塑造北京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性格的独到处,以及那种渗透在作品骨子里的特有的“北京味儿”,都得到鲜明体现和很好发挥。
在抗战文艺创作实践上,老舍是当时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艰苦抗战的生活不但磨练了这位赤心爱国者的坚韧意志,而且使他那支机智敏捷的笔,更加放射出时代的光芒。他在本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四世同堂》、《火葬》、《蜕》(未完)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主要收编在《火车集》、《贫血集》中。多幕剧有《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王老虎》(与赵清阁、肖亦五合作)、《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等。诗歌有长诗《剑北篇》及其他新旧体诗几十首。通俗文艺作品,包括新京剧、鼓词、相声、坠子、新拴娃娃、新三字经、洋片词等是他本时期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还有不下几十万字的散文、杂文、论文、讲演词等。
如果把老舍这一时期的创作与他抗战前的作品比较,我们会发现变化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创作思想的明确性。抗战之于文艺,正如抗战需要枪炮一样不可缺少,这是老舍对文艺与抗战关系的基本认识与态度。他对抗战文艺的积极鼓吹和积极进行创作实践,都是从这一明确认识出发的。
其二是与明确的创作思想相联系,老舍在创作方法上又有了明显提高。因此在塑造人物性格、描写事件进程和人物命运上都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这首先表现在对于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有新的追求,即努力塑造抗战英雄和群众的形象,同时,对于曾经出现在作者笔下的一些人物,描写上也有不少新的处理,这表现在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对人物性格静止的刻画和人物命运总以“绝望型”为多,因此常带给人一种低沉、压抑感觉的弱点,动的发展的观点鲜明,作品的乐观基调和亮色明显加强了。
其三,正因为上述两方面的进步,使得老舍本时期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鲜明时代特色。老舍紧紧抓住“战争”这个主音,把笔墨集中在描写抗战大时代的主潮上,围练这个中心,老舍从多方面描绘着抗战的大时代。
其四,适应文艺服务于抗战的需要,老舍不畏艰途,不怕讥笑,在艺术样式上做了多方面探索和努力。他的艺术“多面手”的才能正是在这时期内显露出来的。解放后他在通俗文艺方面取得成绩,在戏剧方面为剧坛增辉,都是这时期打下的基础。
《四世同堂》是老舍在抗战后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完成的一部百万字长篇巨著,小说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这部作品保持和发扬了作品早期创作的优点和特色。由于作家不再是孤立地、静止地描写、赞赏或批评、讽刺,而是把早经熟悉的一切,都安放在激烈的抗战进程中来描写,开掘、锤炼这些“老相识”的新意义,就使作品闪烁出时代的火花,弹奏出抗战的音响。时代感强,正是这部作品不同于老舍早期创作的一大特点。
与作品所显示的浓重抗战气氛紧密相联,在人物塑造上也表现出老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进步。早期创作中孤立、静地描写人物的弱点被克服了,小说中,不管是变坏的人物,或是向进步方面转化的人物,都不仅是个人或偶然因素所造成,而是有经济的社会的根由可寻,他们都是在时代风云中各自显示出自己性可知的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通过他们看到更深的社会本质了。
老舍是写市民生活题材最有成就的作家。《四世同堂》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长,而且有了新的提高。它描写的生活画面广,虽以小羊圈几户居民为描写基点,但笔墨所到几乎遍及北京城,从这些画面里,我们看到了亡城北京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老舍创作道路上,《四世同堂》可以说是他在较高层次上找见自我的重要作品。
与《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一同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是另一部显示了老舍创作进步的重要作品。它在抗战的背景上,令人信服地描写了艺人们在革命文艺工作者帮助下思想品格的提高、作艺方向的明确和对于新时代的向往追求。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文艺工作者孟良的形象,这是老舍笔下第一个成功的革命者形象。作品所具有的新的思想力量,表现出老舍从黑暗世界跨到光明的新时代前夕创作思想上的重大变化,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老舍在本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六部长篇(《大明湖》[在一、二八战火中原稿被烧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一生中的大多数中、短篇小说都写于本时期;此外还出版了一本《老舍幽默诗文集》,散见于各种报刊的杂文、诗歌、散文等也在数百篇之上。
从文学的体裁样式看,由长篇而中篇和短篇,由小说而散文、杂文、诗歌及论著等,这种新的开拓,不仅显示了老舍写作的勤奋精神,而且表现出他作为艺术多面手的卓越本领和适应现实要求而作的可贵努力。
首先,老舍在新文学史上描写和反映市民生活,特别是成功塑造市民形象的独特贡献基本确立。老舍以爱憎分明的现实主义态度描写了上述人物的生活,刻画了他们的形象性格,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旧中国社会这个溃烂着的机体的某些本质方面。
其次,老舍本时期的创作在开拙现实生活底蕴上更前进了一步,这突出表现在作品倾向性更鲜明、社会批判的锋芒尖锐了。
再次,本时期作品描写的手法及情节结构艺术臻于成熟,风格上老舍独有的特色更鲜明突出了。他的突梯机智幽默中透着锋棱的特点,他的以俗、白的北京语言描写北京风物人情和塑造北京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性格的独到处,以及那种渗透在作品骨子里的特有的“北京味儿”,都得到鲜明体现和很好发挥。
在抗战文艺创作实践上,老舍是当时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艰苦抗战的生活不但磨练了这位赤心爱国者的坚韧意志,而且使他那支机智敏捷的笔,更加放射出时代的光芒。他在本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四世同堂》、《火葬》、《蜕》(未完)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主要收编在《火车集》、《贫血集》中。多幕剧有《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王老虎》(与赵清阁、肖亦五合作)、《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等。诗歌有长诗《剑北篇》及其他新旧体诗几十首。通俗文艺作品,包括新京剧、鼓词、相声、坠子、新拴娃娃、新三字经、洋片词等是他本时期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还有不下几十万字的散文、杂文、论文、讲演词等。
如果把老舍这一时期的创作与他抗战前的作品比较,我们会发现变化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创作思想的明确性。抗战之于文艺,正如抗战需要枪炮一样不可缺少,这是老舍对文艺与抗战关系的基本认识与态度。他对抗战文艺的积极鼓吹和积极进行创作实践,都是从这一明确认识出发的。
其二是与明确的创作思想相联系,老舍在创作方法上又有了明显提高。因此在塑造人物性格、描写事件进程和人物命运上都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这首先表现在对于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有新的追求,即努力塑造抗战英雄和群众的形象,同时,对于曾经出现在作者笔下的一些人物,描写上也有不少新的处理,这表现在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对人物性格静止的刻画和人物命运总以“绝望型”为多,因此常带给人一种低沉、压抑感觉的弱点,动的发展的观点鲜明,作品的乐观基调和亮色明显加强了。
其三,正因为上述两方面的进步,使得老舍本时期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鲜明时代特色。老舍紧紧抓住“战争”这个主音,把笔墨集中在描写抗战大时代的主潮上,围练这个中心,老舍从多方面描绘着抗战的大时代。
其四,适应文艺服务于抗战的需要,老舍不畏艰途,不怕讥笑,在艺术样式上做了多方面探索和努力。他的艺术“多面手”的才能正是在这时期内显露出来的。解放后他在通俗文艺方面取得成绩,在戏剧方面为剧坛增辉,都是这时期打下的基础。
《四世同堂》是老舍在抗战后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完成的一部百万字长篇巨著,小说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这部作品保持和发扬了作品早期创作的优点和特色。由于作家不再是孤立地、静止地描写、赞赏或批评、讽刺,而是把早经熟悉的一切,都安放在激烈的抗战进程中来描写,开掘、锤炼这些“老相识”的新意义,就使作品闪烁出时代的火花,弹奏出抗战的音响。时代感强,正是这部作品不同于老舍早期创作的一大特点。
与作品所显示的浓重抗战气氛紧密相联,在人物塑造上也表现出老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进步。早期创作中孤立、静地描写人物的弱点被克服了,小说中,不管是变坏的人物,或是向进步方面转化的人物,都不仅是个人或偶然因素所造成,而是有经济的社会的根由可寻,他们都是在时代风云中各自显示出自己性可知的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通过他们看到更深的社会本质了。
老舍是写市民生活题材最有成就的作家。《四世同堂》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长,而且有了新的提高。它描写的生活画面广,虽以小羊圈几户居民为描写基点,但笔墨所到几乎遍及北京城,从这些画面里,我们看到了亡城北京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老舍创作道路上,《四世同堂》可以说是他在较高层次上找见自我的重要作品。
与《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一同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是另一部显示了老舍创作进步的重要作品。它在抗战的背景上,令人信服地描写了艺人们在革命文艺工作者帮助下思想品格的提高、作艺方向的明确和对于新时代的向往追求。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文艺工作者孟良的形象,这是老舍笔下第一个成功的革命者形象。作品所具有的新的思想力量,表现出老舍从黑暗世界跨到光明的新时代前夕创作思想上的重大变化,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求202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谢了!
《拒绝平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人历来善于宏大叙事,连做鬼也不忘要做“鬼雄”,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旌旗十万斩阎罗”。
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华丽丽的英雄主义情结,对中国人的影响不可谓不深矣。
夫子累累若丧家之犬,依然奔走在六国之间,弦歌而不绝,所以然者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北宋张载说得更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鼓捣之下,中国人历来崇尚的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猛士,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豪杰,挽狂澜于未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转瞬间,就能转动小小寰球,哪管几只苍蝇碰壁。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总之,拼着老命也要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是谓“拒绝平庸”。
平庸是什么?
清代周亮工有云:“平庸之子,无英华可以自见,无名誉可以震俗。”
这是“平庸”的第一次粉墨登场,其意极为明显。普通之人,没有什么才华让自己显露出来,没有什么声誉震动世俗之人。寻常而不高明,普通而无作为。这该是平庸的所有“罪状”了吧。
但是,“普通”有什么不好呢?“没有才华”又有什么过错呢?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大展才华,震动世人”,“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呢?
拒绝平庸,在当今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有一种寂寞难耐在作祟?
甚嚣尘上的功利主义,使得不少人拒绝平庸,渴望飞黄腾达,急吼吼地追腥逐臭,抢占有利地形,然后,光自家的宗,耀自家的祖,赚个杯盘钵满,名利双收。
吴非先生在《拒绝浮躁》中,也曾批评了教育界的一些乱象,其中不乏拒绝平庸的浮躁。
何必总想着要在课上“出新招”?创新不是为了出风头、抢风头。现在教育界一些人追求“轰动效应”,一切为着出名。有些人成天想弄出点动静来,让全省知道,让教育部知道,或是让所有的同行知道。这就必然背离教师的职责。
不要刚刚有个想法就急于向别人介绍(有人把这叫作“抢注”)。和同行比,你只需考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而不要和谁去抢“发明权”。那么多汉字,有哪一个是你造的?除了有些病句是你的独创,你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发明权。
当然,能够大显身手,大有作为,还是值得称颂的,至少代表了一种向上的价值取向。但千万不要忘记了,很多拒绝平庸的社会精英,一旦高高在上,霸占了社会话语权,并没有多少人成为时代的良心,民众的守护神;相反,不少人却摇唇鼓舌,蛊惑人心,成为祸国殃民的蛀虫和败类。清华某美女博士,拒绝平庸,走出国门之后,马上就把孜孜不倦计算出的北斗卫星定位数据,卖给了美国国防部。使得我们的国家安全遭受重大挑战。
金马在《情感智慧论》里说:“一流的情感、一流的智慧,一旦合流,常可导致光辉的人生;而一流的智慧、二流的情感,一旦合流,常可导致三流的道德,四流的奉献,末流的人生。”
这样的不平庸之辈,与百姓何干,与社会何益?这些人甚至越不平庸,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其实,平淡人生,庸常人生,只要清清白白,自得其乐,不也是一种人生选择?特别是,我追求了,我努力了,尽管结果平庸,但我依然淡泊快乐,不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得好,最低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再次是归属与爱的需求,再次是尊重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拒绝平庸,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对自我需求层次的提升,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修炼,毕竟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而绝不是对外界的抢注和争夺。丑小鸭不是为了拒绝平庸,而是对自我天鹅本质的发现,才让它向往蓝天;灰姑娘也不是为了拒绝平庸,而是对爱情执着的追求,才让她执迷不悔。还有,那个山崖上的百合花,它开在山崖上,根本不是为了和百花争艳,只是因为我是百合,我必须要开花。我要开花,只是对自我的实现。这是拒绝平庸的最有力的理由。
一个登上珠峰的运动员说得好:“登上珠峰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什么也没有征服,征服的只有我自己。”鲁迅先生也说:“我每看一场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那些看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未来中国真正的脊梁。”为什么那么害怕自己平庸呢?为什么老想着征服他人呢?为什么老想着比别人高出一头呢?
在我看来,一个社会,何时能够容忍平凡的甚或平庸的人生,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进步。
罗素说:“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你有追求卓越的权利,我有守护平庸的自由。更何况,卓越和平庸,只是一种事实,而不是一种价值。大江东去,美在雄浑,小桥流水,美在婉约。这两种极端的状态,不都是人生?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很难有一成不变的人生追求。既然有人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就必然有人踏踏实实的稳固在金字塔的底下。没有绿叶的衬托,何来红花的娇艳。没有平庸之人作为根基,卓越之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拿破仑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大。假如没有背后那些普通的平凡的士兵。这句话只能理解为疯话。
从这个层面来说,平庸之人有时候还需要一种伟大的担当。但是,我们的社会遵守丛林法则,从来就是强者的天堂,弱者的深渊。所谓——成者为王,败者贼。
平凡,尚且让人不屑;平庸,就更让人不耻。也难怪人们要拒绝平庸了。
于是,平庸如我者,也要拒绝平庸,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但是,遗憾的是,要命的是,我们尽管一直在“拒绝”,但我们却始终在“平庸”。在有限的历史循环中,相信我们还会一代代的集体平庸下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历史原因。
将门出虎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的反面,就是“龙配龙,凤配风,麻雀只配草堆洞。”
因为社会分配的不公,有限资源的被掠夺,又没有了乱世出英雄的机遇,我们这些小人物只能在既有规则之下,不管你拒绝不拒绝,你都将一直平庸下去。
除了已经被限制的超级女声的自娱自乐,我们何尝有过黑人奥巴马式平民造星的壮举?
其次是社会挤压。
很多拒绝平庸的人,不断的挣扎,不断的流血,不断的牺牲,终于学会了聪明。为了苟延残喘,只好夹起尾巴做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不仅是历史的教训,更是现实的警醒。这是一个不需要平民英雄,也哪以出现平民英雄的时代。
最后是集体无意识。
一方面要我们甘于平庸,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拧到哪里去。在一个硕大的机器上,发挥我们小民的价值。我们都是工具,何尝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难怪我们都在自我麻醉的唱《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草民”都在唱同一首歌。
一方面又愚弄我们说,要拒绝平庸。让我们感觉到当家作主的愉快,感觉到有说“不”的自由,还有“拒绝”的权利,甚至还有拒绝平庸之后敞亮的未来。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似乎又是光明的。一旦“平庸”被拒绝了,我们仿佛就能“陡贵”起来。过河的小卒赛大车,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要迷恋拒绝平庸,拒绝平庸只是一个传说。
还记得一首特别流行的歌吗?知道它特别流行的原因吗?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也许有一天我攀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
那一刻,包括我在内,所有的平庸者都心酸不已,泪流满面……
拒绝平庸就是否定平庸,但社会群体是由极大多数的平庸之辈组成的,他们在社会的发展中并不是没有作为,只不过是作为小而已,作为教育界更多的是要劝勉而不是否定。
人与人争“为”,多是损他人而利己之“为”;官与官争“为”,多是劳民伤财之“为”;将与将争“为”,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之“为”,国与国争“为”,多是行霸权之“为”。
诸葛亮匡扶汉室而六出岐山,执着北伐,但造成蜀国国贫民乏,每一战血流成河,战死者皆为人子人夫,诸葛亮之“为”与豺狼何异?人类自己制造的核武器可以将地球毁灭掉几次,人类之“为”对一花一草,一蚁一菌作何交代?中国同美国之大,以宇宙观之,各安于蜗牛的两个触角之上而已。
英国人刚踏上澳洲土地,带养了几只兔子,但澳洲原生链中没有兔子天敌,几十年时间便急剧繁衍到几亿只,植被被破坏,水土遭流失,此乃戕害自然之“为”。天地万物,一物一则,何必以“人为”改造“天为”,日照大地,水润万物皆为“天为”,“天为”在“人为”的价值观之上,没有喜好是非、没有消极激进……。所以强称呼为“为”。人若以“人为”害“天为”,就如同鱼坏水。
以上各“妄为”者占人中二成,其中多数的富贾权贵、上层集团挥霍着八成的物质资源,但世间法则是有得必有失,“朝四暮三”和“朝三暮四”在整体上并没有增减,何必要像猴子去争取眼前的既得利益呢?
世间有“大为”者仅占人中一成,大禹治水,聚众人之力,疏洪水人海,大禹德才时皆备。吴仁宝带领村民集体致富“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言行合一;穿着素衣布鞋,以鸡蛋面为餐饭,笑容亲切像孩子,吴仁宝德才时皆备。行“大为”者必有“大德”,言行能使众人效仿,决定能让众人听从,合众人之力再为众人服务。
还有一成人在“有为”中沉浮,颜回一生并无建树,虽有德才但不得其时,孟子也曰:“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岳飞出师伐金,壮志难酬,却死于“莫须有”罪名。魏晋时天下动荡,一句“名士少有全者”让后人光读来就胆颤心惊。唐代徐有功以:“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然因此得罪”为由拒绝武则天的任命。的确若不能与执权者“和光同尘”,不能在划定的圈子里“有为”,处境就同鹿在山林跑,生死在厨子的命运一样。
余下六成皆平庸之人,之“为”在点点滴滴,可称为“小为”,平庸人如燕雀,无搏击长空之能,无图南海之志,每日欢愉的跳跃于桑树榆树之间,但燕雀顺乎天性,秉持本能,安于本分,精彩亦在其中。若能不为名利所羁,不为财富担忧,不欲其身,不惑其心,上床即闻鼾声,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若能家庭和睦,听父母唠叨,听子女嬉闹,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拒绝平庸是平庸人倡导的玩笑而已
语文试卷拿到手了,习惯性地先看看作文题《拒绝平庸》,顿时感触良多,这正是我从小到大的理想和愿望吗?这么多年的学习,包括今后的不断努力工作,不就为了今生能够不平庸吗?
相信每个人都不想平庸一生,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真的个个都能当将军吗?那样的话,说来当士兵,总有人来做士兵吧?不正是有了那么多普通士兵的努力使战斗胜利,才显示出将军的不平庸吗?但谁能说那些无名的士兵是平庸的。保尔说“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是不平庸的,但谁能说和他一起在战争中牺牲的,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的无数战友是平庸的吗?
古往今来,不论官场还是职场,到处都充满了勾心斗角,阿谀奉承,尔虞我诈,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人人都不想平庸,都想高人一等,都想出人头地,真正能够不平庸的能有多少。个人觉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能够做到淡定低调,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住内心的那份本真,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能做到“神马都是浮云”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平庸。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他自己自身的价值,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总会被人发现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当然不是也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优秀,优秀的人不必处处过于张扬,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浪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不是那么优秀的人也不必自卑,一件小事,一件寻常的事,一件对他人有益的事,做好了做久了,你也一样不平庸,像时传祥,雷锋,以及那些许许多多坚守在贫困地区任教的老师们。
每个人各方面的经历都不会一样,也不可能每个人都不平庸,此生能够不平庸当然最好,做不到也不必遗憾,做人做事,开开心心,平平谈谈,自己觉得幸福快乐,问心无愧就好。正所谓“浮生到头皆是梦,男儿何必尽成功”,虽然没提到女人,但我觉得对女人同样适用。 最后写首打油诗与大家共勉“违事定要拒,做人莫要绝,心中有天平,和谐即中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人历来善于宏大叙事,连做鬼也不忘要做“鬼雄”,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旌旗十万斩阎罗”。
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华丽丽的英雄主义情结,对中国人的影响不可谓不深矣。
夫子累累若丧家之犬,依然奔走在六国之间,弦歌而不绝,所以然者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北宋张载说得更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鼓捣之下,中国人历来崇尚的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猛士,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豪杰,挽狂澜于未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转瞬间,就能转动小小寰球,哪管几只苍蝇碰壁。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总之,拼着老命也要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是谓“拒绝平庸”。
平庸是什么?
清代周亮工有云:“平庸之子,无英华可以自见,无名誉可以震俗。”
这是“平庸”的第一次粉墨登场,其意极为明显。普通之人,没有什么才华让自己显露出来,没有什么声誉震动世俗之人。寻常而不高明,普通而无作为。这该是平庸的所有“罪状”了吧。
但是,“普通”有什么不好呢?“没有才华”又有什么过错呢?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大展才华,震动世人”,“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呢?
拒绝平庸,在当今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有一种寂寞难耐在作祟?
甚嚣尘上的功利主义,使得不少人拒绝平庸,渴望飞黄腾达,急吼吼地追腥逐臭,抢占有利地形,然后,光自家的宗,耀自家的祖,赚个杯盘钵满,名利双收。
吴非先生在《拒绝浮躁》中,也曾批评了教育界的一些乱象,其中不乏拒绝平庸的浮躁。
何必总想着要在课上“出新招”?创新不是为了出风头、抢风头。现在教育界一些人追求“轰动效应”,一切为着出名。有些人成天想弄出点动静来,让全省知道,让教育部知道,或是让所有的同行知道。这就必然背离教师的职责。
不要刚刚有个想法就急于向别人介绍(有人把这叫作“抢注”)。和同行比,你只需考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而不要和谁去抢“发明权”。那么多汉字,有哪一个是你造的?除了有些病句是你的独创,你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发明权。
当然,能够大显身手,大有作为,还是值得称颂的,至少代表了一种向上的价值取向。但千万不要忘记了,很多拒绝平庸的社会精英,一旦高高在上,霸占了社会话语权,并没有多少人成为时代的良心,民众的守护神;相反,不少人却摇唇鼓舌,蛊惑人心,成为祸国殃民的蛀虫和败类。清华某美女博士,拒绝平庸,走出国门之后,马上就把孜孜不倦计算出的北斗卫星定位数据,卖给了美国国防部。使得我们的国家安全遭受重大挑战。
金马在《情感智慧论》里说:“一流的情感、一流的智慧,一旦合流,常可导致光辉的人生;而一流的智慧、二流的情感,一旦合流,常可导致三流的道德,四流的奉献,末流的人生。”
这样的不平庸之辈,与百姓何干,与社会何益?这些人甚至越不平庸,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其实,平淡人生,庸常人生,只要清清白白,自得其乐,不也是一种人生选择?特别是,我追求了,我努力了,尽管结果平庸,但我依然淡泊快乐,不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得好,最低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再次是归属与爱的需求,再次是尊重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拒绝平庸,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对自我需求层次的提升,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修炼,毕竟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而绝不是对外界的抢注和争夺。丑小鸭不是为了拒绝平庸,而是对自我天鹅本质的发现,才让它向往蓝天;灰姑娘也不是为了拒绝平庸,而是对爱情执着的追求,才让她执迷不悔。还有,那个山崖上的百合花,它开在山崖上,根本不是为了和百花争艳,只是因为我是百合,我必须要开花。我要开花,只是对自我的实现。这是拒绝平庸的最有力的理由。
一个登上珠峰的运动员说得好:“登上珠峰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什么也没有征服,征服的只有我自己。”鲁迅先生也说:“我每看一场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那些看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未来中国真正的脊梁。”为什么那么害怕自己平庸呢?为什么老想着征服他人呢?为什么老想着比别人高出一头呢?
在我看来,一个社会,何时能够容忍平凡的甚或平庸的人生,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进步。
罗素说:“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你有追求卓越的权利,我有守护平庸的自由。更何况,卓越和平庸,只是一种事实,而不是一种价值。大江东去,美在雄浑,小桥流水,美在婉约。这两种极端的状态,不都是人生?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很难有一成不变的人生追求。既然有人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就必然有人踏踏实实的稳固在金字塔的底下。没有绿叶的衬托,何来红花的娇艳。没有平庸之人作为根基,卓越之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拿破仑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大。假如没有背后那些普通的平凡的士兵。这句话只能理解为疯话。
从这个层面来说,平庸之人有时候还需要一种伟大的担当。但是,我们的社会遵守丛林法则,从来就是强者的天堂,弱者的深渊。所谓——成者为王,败者贼。
平凡,尚且让人不屑;平庸,就更让人不耻。也难怪人们要拒绝平庸了。
于是,平庸如我者,也要拒绝平庸,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但是,遗憾的是,要命的是,我们尽管一直在“拒绝”,但我们却始终在“平庸”。在有限的历史循环中,相信我们还会一代代的集体平庸下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历史原因。
将门出虎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的反面,就是“龙配龙,凤配风,麻雀只配草堆洞。”
因为社会分配的不公,有限资源的被掠夺,又没有了乱世出英雄的机遇,我们这些小人物只能在既有规则之下,不管你拒绝不拒绝,你都将一直平庸下去。
除了已经被限制的超级女声的自娱自乐,我们何尝有过黑人奥巴马式平民造星的壮举?
其次是社会挤压。
很多拒绝平庸的人,不断的挣扎,不断的流血,不断的牺牲,终于学会了聪明。为了苟延残喘,只好夹起尾巴做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不仅是历史的教训,更是现实的警醒。这是一个不需要平民英雄,也哪以出现平民英雄的时代。
最后是集体无意识。
一方面要我们甘于平庸,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拧到哪里去。在一个硕大的机器上,发挥我们小民的价值。我们都是工具,何尝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难怪我们都在自我麻醉的唱《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草民”都在唱同一首歌。
一方面又愚弄我们说,要拒绝平庸。让我们感觉到当家作主的愉快,感觉到有说“不”的自由,还有“拒绝”的权利,甚至还有拒绝平庸之后敞亮的未来。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似乎又是光明的。一旦“平庸”被拒绝了,我们仿佛就能“陡贵”起来。过河的小卒赛大车,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要迷恋拒绝平庸,拒绝平庸只是一个传说。
还记得一首特别流行的歌吗?知道它特别流行的原因吗?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也许有一天我攀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
那一刻,包括我在内,所有的平庸者都心酸不已,泪流满面……
拒绝平庸就是否定平庸,但社会群体是由极大多数的平庸之辈组成的,他们在社会的发展中并不是没有作为,只不过是作为小而已,作为教育界更多的是要劝勉而不是否定。
人与人争“为”,多是损他人而利己之“为”;官与官争“为”,多是劳民伤财之“为”;将与将争“为”,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之“为”,国与国争“为”,多是行霸权之“为”。
诸葛亮匡扶汉室而六出岐山,执着北伐,但造成蜀国国贫民乏,每一战血流成河,战死者皆为人子人夫,诸葛亮之“为”与豺狼何异?人类自己制造的核武器可以将地球毁灭掉几次,人类之“为”对一花一草,一蚁一菌作何交代?中国同美国之大,以宇宙观之,各安于蜗牛的两个触角之上而已。
英国人刚踏上澳洲土地,带养了几只兔子,但澳洲原生链中没有兔子天敌,几十年时间便急剧繁衍到几亿只,植被被破坏,水土遭流失,此乃戕害自然之“为”。天地万物,一物一则,何必以“人为”改造“天为”,日照大地,水润万物皆为“天为”,“天为”在“人为”的价值观之上,没有喜好是非、没有消极激进……。所以强称呼为“为”。人若以“人为”害“天为”,就如同鱼坏水。
以上各“妄为”者占人中二成,其中多数的富贾权贵、上层集团挥霍着八成的物质资源,但世间法则是有得必有失,“朝四暮三”和“朝三暮四”在整体上并没有增减,何必要像猴子去争取眼前的既得利益呢?
世间有“大为”者仅占人中一成,大禹治水,聚众人之力,疏洪水人海,大禹德才时皆备。吴仁宝带领村民集体致富“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言行合一;穿着素衣布鞋,以鸡蛋面为餐饭,笑容亲切像孩子,吴仁宝德才时皆备。行“大为”者必有“大德”,言行能使众人效仿,决定能让众人听从,合众人之力再为众人服务。
还有一成人在“有为”中沉浮,颜回一生并无建树,虽有德才但不得其时,孟子也曰:“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岳飞出师伐金,壮志难酬,却死于“莫须有”罪名。魏晋时天下动荡,一句“名士少有全者”让后人光读来就胆颤心惊。唐代徐有功以:“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然因此得罪”为由拒绝武则天的任命。的确若不能与执权者“和光同尘”,不能在划定的圈子里“有为”,处境就同鹿在山林跑,生死在厨子的命运一样。
余下六成皆平庸之人,之“为”在点点滴滴,可称为“小为”,平庸人如燕雀,无搏击长空之能,无图南海之志,每日欢愉的跳跃于桑树榆树之间,但燕雀顺乎天性,秉持本能,安于本分,精彩亦在其中。若能不为名利所羁,不为财富担忧,不欲其身,不惑其心,上床即闻鼾声,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若能家庭和睦,听父母唠叨,听子女嬉闹,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拒绝平庸是平庸人倡导的玩笑而已
语文试卷拿到手了,习惯性地先看看作文题《拒绝平庸》,顿时感触良多,这正是我从小到大的理想和愿望吗?这么多年的学习,包括今后的不断努力工作,不就为了今生能够不平庸吗?
相信每个人都不想平庸一生,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真的个个都能当将军吗?那样的话,说来当士兵,总有人来做士兵吧?不正是有了那么多普通士兵的努力使战斗胜利,才显示出将军的不平庸吗?但谁能说那些无名的士兵是平庸的。保尔说“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是不平庸的,但谁能说和他一起在战争中牺牲的,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的无数战友是平庸的吗?
古往今来,不论官场还是职场,到处都充满了勾心斗角,阿谀奉承,尔虞我诈,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人人都不想平庸,都想高人一等,都想出人头地,真正能够不平庸的能有多少。个人觉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能够做到淡定低调,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住内心的那份本真,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能做到“神马都是浮云”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平庸。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他自己自身的价值,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总会被人发现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当然不是也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优秀,优秀的人不必处处过于张扬,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浪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不是那么优秀的人也不必自卑,一件小事,一件寻常的事,一件对他人有益的事,做好了做久了,你也一样不平庸,像时传祥,雷锋,以及那些许许多多坚守在贫困地区任教的老师们。
每个人各方面的经历都不会一样,也不可能每个人都不平庸,此生能够不平庸当然最好,做不到也不必遗憾,做人做事,开开心心,平平谈谈,自己觉得幸福快乐,问心无愧就好。正所谓“浮生到头皆是梦,男儿何必尽成功”,虽然没提到女人,但我觉得对女人同样适用。 最后写首打油诗与大家共勉“违事定要拒,做人莫要绝,心中有天平,和谐即中庸。”
王希的满分作文
拒绝平庸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拒绝平庸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江苏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看到这个题目,我差点笑岔气过去,那些摇头晃屁股的出题官,怎么出了这样脑残的题目!不为了拒绝平庸,我今天坐在这干啥!
窃以为,这是有高考史以来最平庸的考题。如果再算上1300年的科举史,估计也能排上前三甲。
因为“拒绝平庸”这种事,既是人的本能、也是天地万物的必然法则。拿这个当考题,比阿Q对吴妈说:“我要睡觉”还平庸。饭可以暂饿一顿,平庸却是一刻不能的。我的同桌小丽就说过“饿死事小,丰胸事大”的豪言壮语。虽说全丰到腹部上去了,但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却是值得肯定的。
我身边的女生都不平庸,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哪怕做假也要做得连绵起伏,至于垫了几层海绵,我就不知道了。我虽然有兴趣渴望数海绵,但她们是不会让我数的。
拒绝平庸的不止是MM们,也不止我们这些读书考试的人。还包括世上每一个小商小贩、工人农民。前几天有个平庸的农民做了件不平庸的事,让我汗颜之至:像我们这样的泛泛之辈,虽然放过炮仗,但只有除夕才舍得。而且燃放数量少,非但舍不得几处同时燃放,其威力也小得仅限于听听声响而已。可是那位平庸的抚州农民却在三个地方同时燃放,其声音大到连汽车和门窗都炸碎了。
拒绝平庸的不止是我们人类,还包括其它动物,比如猪和狗。连猪都知道肉不可以长得太平庸,太平庸的肉不好吃,于是拒绝平庸的猪们就努力地多长瘦肉、少长肥肉。猪长瘦肉说到底还是为了给人吃,而狗却从另一个高度成就了它们的不平庸:它们是不甘心被吃的。这不,它们召集了一群群头没梳,脸没洗,眼角沾着眼屎的女粉丝,和一群群呲着黄板牙,伸着王八脖子的男粉丝,把高速公路给堵了。就算顶着强买强卖的帽子也要做一群不平庸的、不被吃掉的狗。
拒绝平庸的不止是生物界,还包括自然界,比如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注定是不平庸的,面对别人的质疑,他很冷静地说了一句:“如果没有我,干旱更严重。”这足以让说假话脸都不红一下的吴老二先生立刻失去威风。别人质疑三峡的存在导致了干旱,可是谁都无法证明这个论题,因为历史是不可以重来一遍试试的。换了那些平庸之辈,明知别人无法证明,最多会说“你拿出证据来”,可是三峡不说这样平庸的话。它的一句“没有我更干旱”显得更精彩!
由此可见,拒绝平庸的不只是MM、不止是人类、也不止是动物界……拒绝平庸是宇宙天地万物存在的最基本法则。如今把这个话题拿到高考试卷上,俨然当成一个崇高的追求、当成一个奋斗的目标,那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拒绝平庸,丰乳肥臀更应从娃娃抓起!
看到这个题目,我差点笑岔气过去,那些摇头晃屁股的出题官,怎么出了这样脑残的题目!不为了拒绝平庸,我今天坐在这干啥!
窃以为,这是有高考史以来最平庸的考题。如果再算上1300年的科举史,估计也能排上前三甲。
因为“拒绝平庸”这种事,既是人的本能、也是天地万物的必然法则。拿这个当考题,比阿Q对吴妈说:“我要睡觉”还平庸。饭可以暂饿一顿,平庸却是一刻不能的。我的同桌小丽就说过“饿死事小,丰胸事大”的豪言壮语。虽说全丰到腹部上去了,但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却是值得肯定的。
我身边的女生都不平庸,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哪怕做假也要做得连绵起伏,至于垫了几层海绵,我就不知道了。我虽然有兴趣渴望数海绵,但她们是不会让我数的。
拒绝平庸的不止是MM们,也不止我们这些读书考试的人。还包括世上每一个小商小贩、工人农民。前几天有个平庸的农民做了件不平庸的事,让我汗颜之至:像我们这样的泛泛之辈,虽然放过炮仗,但只有除夕才舍得。而且燃放数量少,非但舍不得几处同时燃放,其威力也小得仅限于听听声响而已。可是那位平庸的抚州农民却在三个地方同时燃放,其声音大到连汽车和门窗都炸碎了。
拒绝平庸的不止是我们人类,还包括其它动物,比如猪和狗。连猪都知道肉不可以长得太平庸,太平庸的肉不好吃,于是拒绝平庸的猪们就努力地多长瘦肉、少长肥肉。猪长瘦肉说到底还是为了给人吃,而狗却从另一个高度成就了它们的不平庸:它们是不甘心被吃的。这不,它们召集了一群群头没梳,脸没洗,眼角沾着眼屎的女粉丝,和一群群呲着黄板牙,伸着王八脖子的男粉丝,把高速公路给堵了。就算顶着强买强卖的帽子也要做一群不平庸的、不被吃掉的狗。
拒绝平庸的不止是生物界,还包括自然界,比如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注定是不平庸的,面对别人的质疑,他很冷静地说了一句:“如果没有我,干旱更严重。”这足以让说假话脸都不红一下的吴老二先生立刻失去威风。别人质疑三峡的存在导致了干旱,可是谁都无法证明这个论题,因为历史是不可以重来一遍试试的。换了那些平庸之辈,明知别人无法证明,最多会说“你拿出证据来”,可是三峡不说这样平庸的话。它的一句“没有我更干旱”显得更精彩!
由此可见,拒绝平庸的不只是MM、不止是人类、也不止是动物界……拒绝平庸是宇宙天地万物存在的最基本法则。如今把这个话题拿到高考试卷上,俨然当成一个崇高的追求、当成一个奋斗的目标,那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拒绝平庸,丰乳肥臀更应从娃娃抓起!
拒绝平庸
那还是在我五十多岁的时候。
我学国画四十多年,画界的朋友们见到了我都称我为“大师”。大师这两个字让我洋洋自得了好几年,后来才发现,原来上了年纪的国画老头都被叫大师——原来我只是如此平庸的一个。
自此以后,我专心于国画的研究探索。一心扑在画上几年后,我感觉到了一些问题,现在画界的国画千篇一律,都很平庸,缺少一种东西。我自己的画也是如此,就算是工笔画画得再怎么逼真,再怎么细腻,给我的感觉还是不对劲,感觉很平庸。
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给我的多年好友星尘大师,大师自小精研佛法,在书画方面的造诣也极深。
大师问我:“你感觉缺少什么呢?是什么能让国画跳出平庸、拒绝平庸呢?”“不知道,只是感觉缺少点什么!”
大师笑而不语,他将我领到一座钟楼上,放目远眺,油菜花开,满眼金黄金黄,偶有几棵杉树挺立其间,错落有致,黄绿相交,让人的心情也开朗了起来。
“把这美景画出来看看。”大师言道。我心有感触,随即挥毫泼墨,一会儿即成,看上去很逼真,但还缺点什么。
“闭上眼睛,用心去看!”大师一言惊醒了苦思中的我。我依言而行,闭上眼。我听到了勤劳蜜蜂的忙碌声,我听到了开花的声音,我听到了花朵们互相鼓励的声音,我听到了大自然关爱生命的声音,我听到了我的心声:画下来!
这一幅画,我画得很慢,这期间我从未抬头看过花的景色,这些景色,都在我的心里!
终于完成了。
这一幅与上一幅相比,并不是十分逼真,但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机感,活泼的花朵的热情,透过宣纸扑面而来。
“知道现在的国画为何平庸了么?”大师问道,“是缺少心灵的投入。只有全身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画中,才能拒绝平庸。那种境界,画得逼真与否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画者想给看画人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图画本身。”
“在下受教了。其实,做人、做事,也当如此吧?”
现在的我,已经六十多岁了。碰到叫我“国画大师”的人,咱笑而不语,我心自在。
【简评】俄罗斯一位大画家曰:艺术就在“一点点”之中。托尔斯泰深赏其言。此文亦从缺少的“一点东西”入手,写出平庸之作与艺术品之间的差异,切中题旨。心灵的投入,乃艺术之真谛,虽为常语,但以叙事的方式体认和悟解,并延伸至做人、做事,可谓深至。与托翁《艺术论》所说,亦若合符契。艺术哲学通于人生真理,使题意得以升华。(骆冬青)
拒绝平庸
平庸者,不露锋芒也;拒绝平庸者,锋芒毕露也。
通常,选择平庸者有两种,第一种能力缺失所致,无可厚非;第二种,求全自保,藏起锋芒以躲在安乐窝中苟且偷生,这就不免让人愤然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庸的传统,且一走几千年。究其原因,不外是中庸之士容易飞黄腾达,多得统治者喜爱,而锋芒毕露之人往往不得善终。可这终究是暴力专制实践的产物,是封建权力结构的衍生物。我们的时代,正呼唤锋芒之士。
宋人张孝洋,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书要求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友人劝他不可太露锋芒,张孝洋怒目圆睁,拍案而起:“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忌我而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此三问,大概可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之士。
拒绝平庸,体现的是对现实的深切关心与坚定批判,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有价值的独立精神与自由品格。
我们的时代拒绝噤声、失语。但有些地方,却像当年托尔斯泰所愤恨的那样:“散发着懒散气息,他们用自己的懒散来取悦同类的懒散。”书市作品繁多,花哨的包装与各色噱头夺人眼球,但难以让人感动,因为它们漠视人间正道和沧桑之事。平庸的价值观,已经深入到这类“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对时代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鲁迅先生写道:“这些人毕竟是敏感于这些缺陷的,也有些许的不满,但每到缺陷将要显露的危机一发之际,便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闭上了眼睛。”于是,无不平,无问题,也就无改革,无进步。这样的“无事”,这一种惯性,舍弃了原则,舍弃了坚守,在精神的歧途上徘徊。我们要打破这种平庸,我们要睁了眼看“事”!
想要拒绝平庸,绝不是奇装异服的装扮、网络流行语的运用,而是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时代脉搏同步甚至先于其脉搏的声音,那源于比现实站得更高远,源于内心的坚守,源于你露出锋芒的勇气。
【简评】这是一篇“锋芒毕露”的文章。作者由探究中国自古以来中庸传统的原因切入,援经据典,旁征博引,提出“我们的时代,正呼唤锋芒之士”的观点,振聋发聩,切中时弊,体现了作者深入的思考和真切的感悟。文章视野开阔,语言老到,颇有功力。(顾桂南)
拒绝平庸
我原本以为,身居高堂或扬名万里才能摆脱平庸,我以为拒绝平凡才能拒绝平庸,直到遇见他们……
每年八月份,外婆所在的村庄总要集资唱几台戏,一来敬丰收之神,二来慰劳辛苦的农人。那年据说请来的戏班子“长得好,唱得也好”,我便神往了。
这里并不兴国粹京剧,农人爱听的是柔婉而带乡土气息的黄梅戏。第一场剧目就是黄梅戏中的名剧《女驸马》,我去看时,果然男俊女俏,顾盼含情,让人随着情节起落而心潮难平起来。
小孩子们最爱看的,倒并不是他们台上的风光,而是结伴去台下,看戏子们画脸或耍枪。这样漂亮的一班人,当然更引起我们的兴趣。于是我们一哄而去了后台。后台的人们几乎都着便装,只是不褪脸上的油墨,我们看着颇有趣。
奇怪,这一班人马并不像先前的那样一下台就懒懒地躺着,他们静静地捧着自己的水杯润嗓,只偶尔交谈一两句,忽然那俊俏的小生站起来,灵活地一甩袖,踮起脚尖微转了一个弧度,拈起指尖,似是整理衣裳又似是掩面而笑,对他的搭档说:“我觉得你刚才这样做更好。”满屋子的人这才来了精神,眼睛这才有了焦距。那花旦起身一试,果然娇媚无比,连我们这些外行人都不禁赞叹了。大家会心一笑,那花旦这时却轻轻一叹。奇怪的是,那戏班的其他成员并不惊讶,都跟着轻叹一声。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那小生——看来一定是这戏班的班主了,看大家心情不对,强笑着站起来:“大家都别这样,我们进不了大剧院,至少还有地儿唱,还有人愿意听呢!”哦!看来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前程叹息。的确,混迹于穷乡僻壤,似乎平凡以至平庸,远不能跟梨园名角的高贵相比。
又是那花旦抬头:“唉,这年头,爱听这戏的人越来越少了!”那小生的笑容,有点苦涩了:“他们听几时,我们就唱几时吧。”旋即又叹:“可惜了,这么好听的戏!”
我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他们在乎的,不独是自己的荣光、生计的奔忙;他们的叹息,皆因热爱,爱这方水土养育的一方文化,爱这独特的黄梅戏文。他们默默无语,却绝不平庸。
我无心涉足梨园,有自己的梦。多梦,何尝不是一种拒绝平庸的方式?
【简评】本文以少年的视角,叙述了一个草台班子不甘平庸的故事,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与少年纯真质朴的情感有着巧妙的天然契合,娴熟从容的叙事表现力令人赞叹。(潘大春)
拒绝平庸
近来,高耸大楼给四合院让路,“经济泰山”之言沸沸扬扬,地铁“逼”走金陵古城千余棵百龄大树……
有人拍着胸膛自豪地说:“我们越来越现代化啦!向西方看齐!”
我无奈地摇摇头:我们这是向平庸看齐……我们应该拒绝平庸!
如人生,我们的文化也有出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为人不可平庸,文化亦如此……
当你眼中的四合院的青砖红瓦渐渐消失,或许一同消失的还有胡同里的摇铃声,孩子们拿着糖人的追逐嬉笑声。取而代之的,一栋栋如克隆兄弟般的高楼,汽车鸣笛的嘈杂。是的,城市发展了,GDP上去了,可我们也越来越平庸了。城市,失去了文化特色,就似失去了灵魂的躯干,徒有光鲜的外表,却掩不住内在的平庸!
再看看那马路两边光溜溜的树干,我抚摸着它,心疼地问:“你那繁密的树枝呢?你那青绿的树叶呢?他们要将你运去哪儿?”
微风吹过,我听不见树叶的沙沙作响,却似乎,听到天地间一声长长的叹息……
大树被地铁“逼”走了,只留下“光鲜亮丽”的现代都市,可我怎么看来,“他”都如身着锦衣华服,却被人剃光毛发的样子,平庸无比!
向西方看齐?那好……
反观欧洲古城,我们应该惭愧,每一处地界都有浓浓的文化气息,传统与现代完美地融合一起,个个都是那么鲜活特别。
或许……你会在德国的窄巷里与低头看书的“卡夫卡”撞个正着。
或许……当你迷路时,英国身着中世纪皇家制服的骑警,会十分绅士地来给你带路。
或许……你可以坐在大仲马曾与好友畅聊,传载了几个世纪的沙龙里听音乐。
或许……你在布拉格不巧遇上了一阵小雨,没关系,在转角的古董店屋檐下躲雨。隔着橱窗,你依旧可以嗅到中世纪泥土的馨香,来一场时间与空间的曼妙邂逅……
平庸吗?才不!
我爱我们的国家,我不想看着我们的文化日渐平庸。所以我想说:拒绝平庸,让中华文化,变成世界上最美的一颗星!
【简评】为了“拒绝平庸”而加快城市现代化:四合院拆了,高楼立了;百龄大树伐了,高铁来了……但是城市文化、中华文化也“渐行渐远”。如此“拒绝平庸”,不仅丢失了自己,而且无法与西方比肩。800字考场文,发人深省。(蔡明)
拒绝平庸
爸是一个平庸的人。
老爸在单位当了快二十年的科员,同时代的人或是升迁,或是下海,唯有老爸,仍和一群毛头小子混在一起。
老妈对于这样一个平庸的爸,当然不满意。毕竟,“强悍”的老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家公司已经做到了副总经理的“高位”!所以,在我家一直都是阴盛阳衰的局面。每次回家,总看见老爸忙里忙外,洗衣做饭无一不精。反观老妈,总是跷着二郎腿悠闲地嗑着瓜子,还时不时地教育我:“儿子,千万别学你爸,不然找不到老婆!真不知道当年我怎么会嫁给他?”
诸如此类的教诲,我早已听了不下千遍,而爸,总是无奈地笑笑,似乎与他无关,对此,我更觉得老爸是一个无主见、无魄力的平庸男人。虽然他是我爸,但在心底,我却不似别人对自己父亲那般尊重。
去年夏天开始,老妈变得忙碌起来。据老爸讲,老妈公司的总经理快退休了,公司决定从内部选拔。在副总宝座上呆了近五年的老妈,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于是老妈更加卖力工作,交际不断。对此我挺赞成,一来身边少了个啰嗦的人,二来等老妈当了总经理,她的工资涨了,也就意味我的零花钱也会涨。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每次回家,连老妈的面都难见着。她总是早出晚归,最多临走时塞给我点钱。可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去年18岁的生日,老妈依旧忙碌,只是为我订购了一个蛋糕,对此我很是不满。那天晚上,也只有老爸这个平庸但却清闲的人陪在我身边。那天,我和爸都喝了点酒,老爸似乎也挺郁闷,喝酒当喝水。末了,老爸开始说酒话,微醉的我,听着老爸似乎是用哭诉着的语气讲述着往事:老爸年轻时也算得上才华横溢,帅气潇洒,单位领导都看好老爸。老爸当时也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但遇到了事业心极重的老妈并为之倾倒后,老爸犯难了:将来谁主内,谁主外?有了我以后,老妈依旧强势,老爸不得不退居二线,做一个居家男人。最后老爸强烈建议我将来不要娶强势的女人,更不要爱上强势的女人。
短短一夜,我对爸的印象立马改观,同时我也将爸那晚的醉话告诉了妈。从那以后,老妈似乎没那么忙碌,而爸也越来越开心。
老爸对这个家一直都在默默付出,他的爱虽然卑微,但不卑贱。我知道,无论做一个大男人,还是小男人,爸都拒绝平庸!
老爸,你平凡,但不平庸。
【简评】作者通过家庭中“内外”错位、阴盛阳衰的对比描写,不动声色地刻画了一个甘于“主内”、默默付出、忙于家庭琐事的平凡却绝不平庸的老爸形象。文章结构巧妙,布局精细,文笔生动。作者对老爸由不满意、不理解到由衷的敬佩和赞叹的心路叙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智慧的生活感悟。找准切入角度,用自己特有的、熟悉的生活来演绎题意,永远是写好记叙文的法宝。(薛明德)
那还是在我五十多岁的时候。
我学国画四十多年,画界的朋友们见到了我都称我为“大师”。大师这两个字让我洋洋自得了好几年,后来才发现,原来上了年纪的国画老头都被叫大师——原来我只是如此平庸的一个。
自此以后,我专心于国画的研究探索。一心扑在画上几年后,我感觉到了一些问题,现在画界的国画千篇一律,都很平庸,缺少一种东西。我自己的画也是如此,就算是工笔画画得再怎么逼真,再怎么细腻,给我的感觉还是不对劲,感觉很平庸。
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给我的多年好友星尘大师,大师自小精研佛法,在书画方面的造诣也极深。
大师问我:“你感觉缺少什么呢?是什么能让国画跳出平庸、拒绝平庸呢?”“不知道,只是感觉缺少点什么!”
大师笑而不语,他将我领到一座钟楼上,放目远眺,油菜花开,满眼金黄金黄,偶有几棵杉树挺立其间,错落有致,黄绿相交,让人的心情也开朗了起来。
“把这美景画出来看看。”大师言道。我心有感触,随即挥毫泼墨,一会儿即成,看上去很逼真,但还缺点什么。
“闭上眼睛,用心去看!”大师一言惊醒了苦思中的我。我依言而行,闭上眼。我听到了勤劳蜜蜂的忙碌声,我听到了开花的声音,我听到了花朵们互相鼓励的声音,我听到了大自然关爱生命的声音,我听到了我的心声:画下来!
这一幅画,我画得很慢,这期间我从未抬头看过花的景色,这些景色,都在我的心里!
终于完成了。
这一幅与上一幅相比,并不是十分逼真,但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机感,活泼的花朵的热情,透过宣纸扑面而来。
“知道现在的国画为何平庸了么?”大师问道,“是缺少心灵的投入。只有全身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画中,才能拒绝平庸。那种境界,画得逼真与否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画者想给看画人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图画本身。”
“在下受教了。其实,做人、做事,也当如此吧?”
现在的我,已经六十多岁了。碰到叫我“国画大师”的人,咱笑而不语,我心自在。
【简评】俄罗斯一位大画家曰:艺术就在“一点点”之中。托尔斯泰深赏其言。此文亦从缺少的“一点东西”入手,写出平庸之作与艺术品之间的差异,切中题旨。心灵的投入,乃艺术之真谛,虽为常语,但以叙事的方式体认和悟解,并延伸至做人、做事,可谓深至。与托翁《艺术论》所说,亦若合符契。艺术哲学通于人生真理,使题意得以升华。(骆冬青)
拒绝平庸
平庸者,不露锋芒也;拒绝平庸者,锋芒毕露也。
通常,选择平庸者有两种,第一种能力缺失所致,无可厚非;第二种,求全自保,藏起锋芒以躲在安乐窝中苟且偷生,这就不免让人愤然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庸的传统,且一走几千年。究其原因,不外是中庸之士容易飞黄腾达,多得统治者喜爱,而锋芒毕露之人往往不得善终。可这终究是暴力专制实践的产物,是封建权力结构的衍生物。我们的时代,正呼唤锋芒之士。
宋人张孝洋,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书要求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友人劝他不可太露锋芒,张孝洋怒目圆睁,拍案而起:“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忌我而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此三问,大概可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之士。
拒绝平庸,体现的是对现实的深切关心与坚定批判,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有价值的独立精神与自由品格。
我们的时代拒绝噤声、失语。但有些地方,却像当年托尔斯泰所愤恨的那样:“散发着懒散气息,他们用自己的懒散来取悦同类的懒散。”书市作品繁多,花哨的包装与各色噱头夺人眼球,但难以让人感动,因为它们漠视人间正道和沧桑之事。平庸的价值观,已经深入到这类“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对时代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鲁迅先生写道:“这些人毕竟是敏感于这些缺陷的,也有些许的不满,但每到缺陷将要显露的危机一发之际,便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闭上了眼睛。”于是,无不平,无问题,也就无改革,无进步。这样的“无事”,这一种惯性,舍弃了原则,舍弃了坚守,在精神的歧途上徘徊。我们要打破这种平庸,我们要睁了眼看“事”!
想要拒绝平庸,绝不是奇装异服的装扮、网络流行语的运用,而是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时代脉搏同步甚至先于其脉搏的声音,那源于比现实站得更高远,源于内心的坚守,源于你露出锋芒的勇气。
【简评】这是一篇“锋芒毕露”的文章。作者由探究中国自古以来中庸传统的原因切入,援经据典,旁征博引,提出“我们的时代,正呼唤锋芒之士”的观点,振聋发聩,切中时弊,体现了作者深入的思考和真切的感悟。文章视野开阔,语言老到,颇有功力。(顾桂南)
拒绝平庸
我原本以为,身居高堂或扬名万里才能摆脱平庸,我以为拒绝平凡才能拒绝平庸,直到遇见他们……
每年八月份,外婆所在的村庄总要集资唱几台戏,一来敬丰收之神,二来慰劳辛苦的农人。那年据说请来的戏班子“长得好,唱得也好”,我便神往了。
这里并不兴国粹京剧,农人爱听的是柔婉而带乡土气息的黄梅戏。第一场剧目就是黄梅戏中的名剧《女驸马》,我去看时,果然男俊女俏,顾盼含情,让人随着情节起落而心潮难平起来。
小孩子们最爱看的,倒并不是他们台上的风光,而是结伴去台下,看戏子们画脸或耍枪。这样漂亮的一班人,当然更引起我们的兴趣。于是我们一哄而去了后台。后台的人们几乎都着便装,只是不褪脸上的油墨,我们看着颇有趣。
奇怪,这一班人马并不像先前的那样一下台就懒懒地躺着,他们静静地捧着自己的水杯润嗓,只偶尔交谈一两句,忽然那俊俏的小生站起来,灵活地一甩袖,踮起脚尖微转了一个弧度,拈起指尖,似是整理衣裳又似是掩面而笑,对他的搭档说:“我觉得你刚才这样做更好。”满屋子的人这才来了精神,眼睛这才有了焦距。那花旦起身一试,果然娇媚无比,连我们这些外行人都不禁赞叹了。大家会心一笑,那花旦这时却轻轻一叹。奇怪的是,那戏班的其他成员并不惊讶,都跟着轻叹一声。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那小生——看来一定是这戏班的班主了,看大家心情不对,强笑着站起来:“大家都别这样,我们进不了大剧院,至少还有地儿唱,还有人愿意听呢!”哦!看来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前程叹息。的确,混迹于穷乡僻壤,似乎平凡以至平庸,远不能跟梨园名角的高贵相比。
又是那花旦抬头:“唉,这年头,爱听这戏的人越来越少了!”那小生的笑容,有点苦涩了:“他们听几时,我们就唱几时吧。”旋即又叹:“可惜了,这么好听的戏!”
我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他们在乎的,不独是自己的荣光、生计的奔忙;他们的叹息,皆因热爱,爱这方水土养育的一方文化,爱这独特的黄梅戏文。他们默默无语,却绝不平庸。
我无心涉足梨园,有自己的梦。多梦,何尝不是一种拒绝平庸的方式?
【简评】本文以少年的视角,叙述了一个草台班子不甘平庸的故事,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与少年纯真质朴的情感有着巧妙的天然契合,娴熟从容的叙事表现力令人赞叹。(潘大春)
拒绝平庸
近来,高耸大楼给四合院让路,“经济泰山”之言沸沸扬扬,地铁“逼”走金陵古城千余棵百龄大树……
有人拍着胸膛自豪地说:“我们越来越现代化啦!向西方看齐!”
我无奈地摇摇头:我们这是向平庸看齐……我们应该拒绝平庸!
如人生,我们的文化也有出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为人不可平庸,文化亦如此……
当你眼中的四合院的青砖红瓦渐渐消失,或许一同消失的还有胡同里的摇铃声,孩子们拿着糖人的追逐嬉笑声。取而代之的,一栋栋如克隆兄弟般的高楼,汽车鸣笛的嘈杂。是的,城市发展了,GDP上去了,可我们也越来越平庸了。城市,失去了文化特色,就似失去了灵魂的躯干,徒有光鲜的外表,却掩不住内在的平庸!
再看看那马路两边光溜溜的树干,我抚摸着它,心疼地问:“你那繁密的树枝呢?你那青绿的树叶呢?他们要将你运去哪儿?”
微风吹过,我听不见树叶的沙沙作响,却似乎,听到天地间一声长长的叹息……
大树被地铁“逼”走了,只留下“光鲜亮丽”的现代都市,可我怎么看来,“他”都如身着锦衣华服,却被人剃光毛发的样子,平庸无比!
向西方看齐?那好……
反观欧洲古城,我们应该惭愧,每一处地界都有浓浓的文化气息,传统与现代完美地融合一起,个个都是那么鲜活特别。
或许……你会在德国的窄巷里与低头看书的“卡夫卡”撞个正着。
或许……当你迷路时,英国身着中世纪皇家制服的骑警,会十分绅士地来给你带路。
或许……你可以坐在大仲马曾与好友畅聊,传载了几个世纪的沙龙里听音乐。
或许……你在布拉格不巧遇上了一阵小雨,没关系,在转角的古董店屋檐下躲雨。隔着橱窗,你依旧可以嗅到中世纪泥土的馨香,来一场时间与空间的曼妙邂逅……
平庸吗?才不!
我爱我们的国家,我不想看着我们的文化日渐平庸。所以我想说:拒绝平庸,让中华文化,变成世界上最美的一颗星!
【简评】为了“拒绝平庸”而加快城市现代化:四合院拆了,高楼立了;百龄大树伐了,高铁来了……但是城市文化、中华文化也“渐行渐远”。如此“拒绝平庸”,不仅丢失了自己,而且无法与西方比肩。800字考场文,发人深省。(蔡明)
拒绝平庸
爸是一个平庸的人。
老爸在单位当了快二十年的科员,同时代的人或是升迁,或是下海,唯有老爸,仍和一群毛头小子混在一起。
老妈对于这样一个平庸的爸,当然不满意。毕竟,“强悍”的老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家公司已经做到了副总经理的“高位”!所以,在我家一直都是阴盛阳衰的局面。每次回家,总看见老爸忙里忙外,洗衣做饭无一不精。反观老妈,总是跷着二郎腿悠闲地嗑着瓜子,还时不时地教育我:“儿子,千万别学你爸,不然找不到老婆!真不知道当年我怎么会嫁给他?”
诸如此类的教诲,我早已听了不下千遍,而爸,总是无奈地笑笑,似乎与他无关,对此,我更觉得老爸是一个无主见、无魄力的平庸男人。虽然他是我爸,但在心底,我却不似别人对自己父亲那般尊重。
去年夏天开始,老妈变得忙碌起来。据老爸讲,老妈公司的总经理快退休了,公司决定从内部选拔。在副总宝座上呆了近五年的老妈,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于是老妈更加卖力工作,交际不断。对此我挺赞成,一来身边少了个啰嗦的人,二来等老妈当了总经理,她的工资涨了,也就意味我的零花钱也会涨。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每次回家,连老妈的面都难见着。她总是早出晚归,最多临走时塞给我点钱。可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去年18岁的生日,老妈依旧忙碌,只是为我订购了一个蛋糕,对此我很是不满。那天晚上,也只有老爸这个平庸但却清闲的人陪在我身边。那天,我和爸都喝了点酒,老爸似乎也挺郁闷,喝酒当喝水。末了,老爸开始说酒话,微醉的我,听着老爸似乎是用哭诉着的语气讲述着往事:老爸年轻时也算得上才华横溢,帅气潇洒,单位领导都看好老爸。老爸当时也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但遇到了事业心极重的老妈并为之倾倒后,老爸犯难了:将来谁主内,谁主外?有了我以后,老妈依旧强势,老爸不得不退居二线,做一个居家男人。最后老爸强烈建议我将来不要娶强势的女人,更不要爱上强势的女人。
短短一夜,我对爸的印象立马改观,同时我也将爸那晚的醉话告诉了妈。从那以后,老妈似乎没那么忙碌,而爸也越来越开心。
老爸对这个家一直都在默默付出,他的爱虽然卑微,但不卑贱。我知道,无论做一个大男人,还是小男人,爸都拒绝平庸!
老爸,你平凡,但不平庸。
【简评】作者通过家庭中“内外”错位、阴盛阳衰的对比描写,不动声色地刻画了一个甘于“主内”、默默付出、忙于家庭琐事的平凡却绝不平庸的老爸形象。文章结构巧妙,布局精细,文笔生动。作者对老爸由不满意、不理解到由衷的敬佩和赞叹的心路叙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智慧的生活感悟。找准切入角度,用自己特有的、熟悉的生活来演绎题意,永远是写好记叙文的法宝。(薛明德)
江苏高考作文“和尚指点画家”获满分
“拒绝平庸”难逃平庸。阅卷老师透露,今年满分作文是近年来最少的一次,不到10篇。作文均分在45—46分之间,与去年差不多,但高分段不多。63分以上的一类卷比往年少,连55分以上的都很少。考生最大的毛病是,受提示语的影响,都在尽力想解释平凡和平庸的差别,但又解释不清。
“今年满眼都是平庸作文”
“今年满眼都是平庸作文,拍案叫绝的作文几乎没有。”一位参加作文阅卷的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好的作文的特点是时空感强、思辨性强、有哲理味、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但是今年可能是受题目所限,鲜有佳作。今年许多考生在论述“拒绝平庸”的主题时,思路很死板,论述也比较浅显。而李娜、刘伟、方仲永、史铁生、梭罗等都是考生点击频率最高的人物。“在我批阅的作文试卷中,动不动就提到李娜,让我一看到‘李娜’两字就索然无味。”一位阅卷老师说,而引用最多的一句名言是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也说明许多考生积累的知识并不多,看问题比较浅显。
“和尚指点画家”博得阅卷老师喝彩
在为数不多的佳作中,有一篇让众多阅卷老师过目不忘。这位考生描写了一个画家“拒绝平庸”的过程。画家快50岁了,走到哪里都有人喊“大师”,自我感觉相当不错。可有一天突然发现,但凡周围50岁的“人物”都被喊作“大师”,他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画作,虽然技巧很好,总感觉有点平庸,可又说不好到底缺了什么。有一天他去求教一个老和尚。老和尚让他看屋外的油菜花,油菜花很美,画家情不自禁拿起画笔来画,可是画完一看,还是不满意,摆脱不了平庸。老和尚说,你再闭上眼睛。画家闭上了眼睛,他听到了蜜蜂嗡嗡声,听到了虫鸣,听到了自然界的声音,他还听到了心里一个声音在说——快画出来!这时他再画,发现这次的画作非常完美!画家也终于知道自己缺少的是心,用心才行,而且不仅画画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用心,才能超越平庸。这篇佳作博得了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获得满分。
去年“古文奇才”王云飞一篇用古体字写就的“绿色生活”,成为去年江苏作文试卷中的亮点。他的成功产生了强大的“模仿效应”,今年也有几位考生用古体字写作文,可惜都不算成功。一位考生通篇用篆书来写,但只写了400字,只能算勉强成篇。还有一位考生写的是旧体诗,而且拼凑到了800字,实属不易,但写的很一般,而且作文提示中,已经明确文体不能选择诗歌了,他还明知故犯,自然得分不高。阅卷专家提醒考生,用古文来写高考作文风险太大,这需要深厚功底,不是短时间内想效仿就能效仿的。
每年高考作文中都有一些考生故意“恶搞”,今年也不例外。一位考生通篇写成了“冒号体”,奥巴马:拒绝平庸。姚明:拒绝平庸。李娜:拒绝平庸。某某:拒绝平庸……凑满800字后,来了句“反正我要出国了,不管你们了!”还有位考生竟然在试卷上写道:阅卷老师,你给我多少分,我就祝你活到多少岁!让阅卷老师看了哭笑不得。也有考生“豁出去了”,通篇都在骂高考制度不合理。
今年考后学生普遍反映,今年的数学试卷较之去年容易很多,而阅卷老师透露的信息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今年数学的均分确实比去年高出不少,91分左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阅卷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总分为70分的填空题中,第12题、第13题、第14题都比较难,得分率比较低。填空题学生的得分平均在45分以上。而解答题的得分也在45分左右。第16题立体几何题、17题应用大题的得分率普遍较高,第17题满分14分,考生得分在9到10分左右。
“数学最后两大题有较大的区分度,两题的第一问考生上手得比较多,得分也还可以。但是这两道大题的最后一问则比较‘卡’,考生失分很多,得分率很低。”另悉,理科40分的附加题,均分在26分左右。“阅卷下来的总体感觉,考生都觉得今年的数学试卷简单,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最终的得分还是有一定的区分度的。”
英语卷的阅卷6月20日上午已经全部结束,据估测,今年英语均分在74-76分左右。一位今年参与英语书面表达题阅卷的老师告诉记者,今年英语作文阅卷组还明确,答题要点一个都不能少,今年的要点是3个,如果遗漏一个要点,得分就会在15分以下。据估计,英语作文的均分在14分左右(满分25分),与往年英语作文均分基本持平。据透露,一般情况下,英语作文部分没有满分作文,23分、24分就属于高分了。今年阅卷过程中,也出现了0分、1分的低分作文。阅卷老师也发现,部分考生完全误读了题目的意思,写成了“如何为学生减负”。由于出现走题,阅卷老师只能判为不及格。在今年的英语阅卷过程中还发现一个现象,题目要求为看图作文,但考生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写成平时练习的较多的议论文,与题目的要求关联程度不高。出现这种情况也会被扣掉一定的分数,扣分情况视考生的语句表达情况而定,但此类作文一般不会被判为严重走题。此外,据阅卷老师透露,任务型阅读也是阅卷过程中发现的考生失分率较高的题,第一到第四题难一些,第五题以后得分率较高,该项普遍扣分在3到4分以上。杨甜子 王璟 张琳
“拒绝平庸”难逃平庸。阅卷老师透露,今年满分作文是近年来最少的一次,不到10篇。作文均分在45—46分之间,与去年差不多,但高分段不多。63分以上的一类卷比往年少,连55分以上的都很少。考生最大的毛病是,受提示语的影响,都在尽力想解释平凡和平庸的差别,但又解释不清。
“今年满眼都是平庸作文”
“今年满眼都是平庸作文,拍案叫绝的作文几乎没有。”一位参加作文阅卷的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好的作文的特点是时空感强、思辨性强、有哲理味、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但是今年可能是受题目所限,鲜有佳作。今年许多考生在论述“拒绝平庸”的主题时,思路很死板,论述也比较浅显。而李娜、刘伟、方仲永、史铁生、梭罗等都是考生点击频率最高的人物。“在我批阅的作文试卷中,动不动就提到李娜,让我一看到‘李娜’两字就索然无味。”一位阅卷老师说,而引用最多的一句名言是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也说明许多考生积累的知识并不多,看问题比较浅显。
“和尚指点画家”博得阅卷老师喝彩
在为数不多的佳作中,有一篇让众多阅卷老师过目不忘。这位考生描写了一个画家“拒绝平庸”的过程。画家快50岁了,走到哪里都有人喊“大师”,自我感觉相当不错。可有一天突然发现,但凡周围50岁的“人物”都被喊作“大师”,他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画作,虽然技巧很好,总感觉有点平庸,可又说不好到底缺了什么。有一天他去求教一个老和尚。老和尚让他看屋外的油菜花,油菜花很美,画家情不自禁拿起画笔来画,可是画完一看,还是不满意,摆脱不了平庸。老和尚说,你再闭上眼睛。画家闭上了眼睛,他听到了蜜蜂嗡嗡声,听到了虫鸣,听到了自然界的声音,他还听到了心里一个声音在说——快画出来!这时他再画,发现这次的画作非常完美!画家也终于知道自己缺少的是心,用心才行,而且不仅画画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用心,才能超越平庸。这篇佳作博得了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获得满分。
去年“古文奇才”王云飞一篇用古体字写就的“绿色生活”,成为去年江苏作文试卷中的亮点。他的成功产生了强大的“模仿效应”,今年也有几位考生用古体字写作文,可惜都不算成功。一位考生通篇用篆书来写,但只写了400字,只能算勉强成篇。还有一位考生写的是旧体诗,而且拼凑到了800字,实属不易,但写的很一般,而且作文提示中,已经明确文体不能选择诗歌了,他还明知故犯,自然得分不高。阅卷专家提醒考生,用古文来写高考作文风险太大,这需要深厚功底,不是短时间内想效仿就能效仿的。
每年高考作文中都有一些考生故意“恶搞”,今年也不例外。一位考生通篇写成了“冒号体”,奥巴马:拒绝平庸。姚明:拒绝平庸。李娜:拒绝平庸。某某:拒绝平庸……凑满800字后,来了句“反正我要出国了,不管你们了!”还有位考生竟然在试卷上写道:阅卷老师,你给我多少分,我就祝你活到多少岁!让阅卷老师看了哭笑不得。也有考生“豁出去了”,通篇都在骂高考制度不合理。
今年考后学生普遍反映,今年的数学试卷较之去年容易很多,而阅卷老师透露的信息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今年数学的均分确实比去年高出不少,91分左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阅卷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总分为70分的填空题中,第12题、第13题、第14题都比较难,得分率比较低。填空题学生的得分平均在45分以上。而解答题的得分也在45分左右。第16题立体几何题、17题应用大题的得分率普遍较高,第17题满分14分,考生得分在9到10分左右。
“数学最后两大题有较大的区分度,两题的第一问考生上手得比较多,得分也还可以。但是这两道大题的最后一问则比较‘卡’,考生失分很多,得分率很低。”另悉,理科40分的附加题,均分在26分左右。“阅卷下来的总体感觉,考生都觉得今年的数学试卷简单,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最终的得分还是有一定的区分度的。”
英语卷的阅卷6月20日上午已经全部结束,据估测,今年英语均分在74-76分左右。一位今年参与英语书面表达题阅卷的老师告诉记者,今年英语作文阅卷组还明确,答题要点一个都不能少,今年的要点是3个,如果遗漏一个要点,得分就会在15分以下。据估计,英语作文的均分在14分左右(满分25分),与往年英语作文均分基本持平。据透露,一般情况下,英语作文部分没有满分作文,23分、24分就属于高分了。今年阅卷过程中,也出现了0分、1分的低分作文。阅卷老师也发现,部分考生完全误读了题目的意思,写成了“如何为学生减负”。由于出现走题,阅卷老师只能判为不及格。在今年的英语阅卷过程中还发现一个现象,题目要求为看图作文,但考生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写成平时练习的较多的议论文,与题目的要求关联程度不高。出现这种情况也会被扣掉一定的分数,扣分情况视考生的语句表达情况而定,但此类作文一般不会被判为严重走题。此外,据阅卷老师透露,任务型阅读也是阅卷过程中发现的考生失分率较高的题,第一到第四题难一些,第五题以后得分率较高,该项普遍扣分在3到4分以上。杨甜子 王璟 张琳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哪些,做了哪些?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
希望各位高手,帮帮忙!查了很多资料,也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所以来此一地提问,能在两天内答复就再好不过了!谢谢!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闻一多名言
1.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尤当尊敬。 2.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3.尽可多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那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4.我爱中国固因它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它是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原名闻家骅.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该宣言表示:“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激动地说: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起全国人民的同情。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残害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新婚那天,亲友纷纷前来贺喜。好久了,还不见新郎,大家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当迎亲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找到他,原来他仍然穿着旧长袍在看书。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醉”。(《应用写作》(月刊)2003年第1期第63页)闻一多选集 闻一多著作《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年,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年,上海泰东图书局;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死水》(诗集)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1982年,三联出版社 《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 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更是编选在了初中语文教材中 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中,吴刚饰演闻一多。
[编辑本段]【《最后一次演讲》】
闻一多先生 这几天,大家知道,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李公朴)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声音激动)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为什么要杀死李公朴先生?(厉声 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但恰好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地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地鼓掌)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轻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地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①(指护国战争)。(1915年10月,北洋军阀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先宣布独立,以蔡锷等人为领导,组织护国军讨袁世凯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的联大(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4月,西南联大宣布解散。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赏析: 众所周知,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憾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虽然闻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和平的新中国。 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民人民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其无论是在演讲的思想内容还是在演讲的语言技巧上,都可以说是一次杰出的演讲,是值得探讨的。下面是我对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的一些感想。 开篇,开门见山,别致新奇。既然是悼词,一般来说,开始是致哀或者述亡者的生平。但闻先生却别出心裁,一反常规,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先声夺人,直趋主题。“这几天,大家都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演讲者一开始便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最卑劣最无耻”、“失掉良心的中国人”、“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是表现演讲者当时义愤填膺的愤怒,表明了立场和所持的态度,是支持革命的。 内容表达形式多变,各个小节都以其各自的形式为主题服务,思路清晰,脉络分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避免了繁杂拖沓之感,而且另有新意。 一、对比手法的应用。演讲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如在第二节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却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为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心理的描述。通过心理的剖析,往往可以知道某些行为举止的真实意图。心理战术的抨击,往往也是最直接、最有杀伤力、最易致敌人于万劫不复的战术。演讲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如在第四节中:“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的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在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有恐怖啊!”他们“制造恐怖”,根本原因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心理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戳穿敌人的虚弱本质,向时代证明敌人不过是只“纸老虎”,给敌人予压力,给人民予动力。 三、举例引证。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理,可以让反动派的把戏不攻自破,加强说服力。文本第三段中列举了“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赞扬李先生和昆明青年的伟大献身精神的同时,揭露反动派反革命、反人民、搞谋杀的险恶企图。第五段中,列举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例子,证明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的真理。 除此之外,这篇演讲还运用了丰富的语言的表现手法。例如: 一、感叹句的运用。闻一多先生的这次讲演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多用感叹句。用感叹句表达强烈地感情,是对反动派的无耻和卑劣行径的怒不可遏的血泪控诉,是对李先生殉难的悲痛和对李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的赞扬,是情感的喷发,是心灵的怒吼。感叹语句,短促而有力,表达效果强烈。 二、反诘句的运用。例如:“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运用反诘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使感情表达更强烈、更震撼人心。 文本的结语写得锵铿有力。古人写文章都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所以,一般说来,好的文章必然会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局。闻一多先生在结束语中,把主题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以发出号令的形式向敌人发出一战到底的挑战,也在向世人宣告,不仅他闻一多,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会站立起来,与反动派决一雌雄,同时表达了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纵观全场演讲,可谓感情强烈,到了激昂之处,其感情以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和发泄——捶击桌子(这是无声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情感愤怒到极点的声音),可以说,闻一多先生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思想。而且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多用口语,但又没有使演讲流于空乏、累赘。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是一篇激厉的战斗檄文!是一个换起人民觉醒的施号令,同时也是爱国民主人士的战斗宣言! 演讲稿的一开头,闻一多先生便直截了当地连连发问:李先生遭此毒手究竟犯了什么罪,那些刽子手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暗杀。其中接连的发问,问句中又夹带着感叹句,如山崩水泻,势不可挡,一开始就把演讲推向了高潮。又如: 诸位要请我辩论一下,人类已获得自由了吗?要辩论人走他自身的合法所有者吗?你们已经宣告了这一点。我还要为奴隶制是不正当的进行辩论吗?对于共和党人这难道还是问题吗?难道送个问题还要作为极难解决的问题,而不得不运用令人怀疑且艰涩难懂的正义原则来解决吗?今天在众多的美国人面前,把演讲划成A、B、C、D,再分成1、2、3、4,从相对、绝对、否定、肯定各个方面来证明人人都享受自由的天赋权利。那在人们眼里我将成为什么样子呢?这样做将使我显得十分滑稽,并将使你们的悟力蒙受奇耻大辱。苍穹之下,无人不晓:奴隶制于人类走不适当的!(《应用写作》(月刊)《如何写好演讲稿的开头》2004年第3期)
闻一多名言
1.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尤当尊敬。 2.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3.尽可多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那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4.我爱中国固因它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它是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原名闻家骅.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该宣言表示:“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激动地说: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起全国人民的同情。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残害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新婚那天,亲友纷纷前来贺喜。好久了,还不见新郎,大家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当迎亲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找到他,原来他仍然穿着旧长袍在看书。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醉”。(《应用写作》(月刊)2003年第1期第63页)闻一多选集 闻一多著作《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年,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年,上海泰东图书局;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死水》(诗集)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1982年,三联出版社 《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 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更是编选在了初中语文教材中 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中,吴刚饰演闻一多。
[编辑本段]【《最后一次演讲》】
闻一多先生 这几天,大家知道,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李公朴)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声音激动)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为什么要杀死李公朴先生?(厉声 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但恰好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地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地鼓掌)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轻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地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①(指护国战争)。(1915年10月,北洋军阀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先宣布独立,以蔡锷等人为领导,组织护国军讨袁世凯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的联大(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4月,西南联大宣布解散。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赏析: 众所周知,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憾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虽然闻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和平的新中国。 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民人民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其无论是在演讲的思想内容还是在演讲的语言技巧上,都可以说是一次杰出的演讲,是值得探讨的。下面是我对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的一些感想。 开篇,开门见山,别致新奇。既然是悼词,一般来说,开始是致哀或者述亡者的生平。但闻先生却别出心裁,一反常规,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先声夺人,直趋主题。“这几天,大家都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演讲者一开始便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最卑劣最无耻”、“失掉良心的中国人”、“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是表现演讲者当时义愤填膺的愤怒,表明了立场和所持的态度,是支持革命的。 内容表达形式多变,各个小节都以其各自的形式为主题服务,思路清晰,脉络分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避免了繁杂拖沓之感,而且另有新意。 一、对比手法的应用。演讲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如在第二节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却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为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心理的描述。通过心理的剖析,往往可以知道某些行为举止的真实意图。心理战术的抨击,往往也是最直接、最有杀伤力、最易致敌人于万劫不复的战术。演讲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如在第四节中:“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的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在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有恐怖啊!”他们“制造恐怖”,根本原因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心理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戳穿敌人的虚弱本质,向时代证明敌人不过是只“纸老虎”,给敌人予压力,给人民予动力。 三、举例引证。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理,可以让反动派的把戏不攻自破,加强说服力。文本第三段中列举了“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赞扬李先生和昆明青年的伟大献身精神的同时,揭露反动派反革命、反人民、搞谋杀的险恶企图。第五段中,列举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例子,证明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的真理。 除此之外,这篇演讲还运用了丰富的语言的表现手法。例如: 一、感叹句的运用。闻一多先生的这次讲演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多用感叹句。用感叹句表达强烈地感情,是对反动派的无耻和卑劣行径的怒不可遏的血泪控诉,是对李先生殉难的悲痛和对李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的赞扬,是情感的喷发,是心灵的怒吼。感叹语句,短促而有力,表达效果强烈。 二、反诘句的运用。例如:“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运用反诘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使感情表达更强烈、更震撼人心。 文本的结语写得锵铿有力。古人写文章都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所以,一般说来,好的文章必然会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局。闻一多先生在结束语中,把主题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以发出号令的形式向敌人发出一战到底的挑战,也在向世人宣告,不仅他闻一多,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会站立起来,与反动派决一雌雄,同时表达了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纵观全场演讲,可谓感情强烈,到了激昂之处,其感情以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和发泄——捶击桌子(这是无声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情感愤怒到极点的声音),可以说,闻一多先生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思想。而且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多用口语,但又没有使演讲流于空乏、累赘。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是一篇激厉的战斗檄文!是一个换起人民觉醒的施号令,同时也是爱国民主人士的战斗宣言! 演讲稿的一开头,闻一多先生便直截了当地连连发问:李先生遭此毒手究竟犯了什么罪,那些刽子手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暗杀。其中接连的发问,问句中又夹带着感叹句,如山崩水泻,势不可挡,一开始就把演讲推向了高潮。又如: 诸位要请我辩论一下,人类已获得自由了吗?要辩论人走他自身的合法所有者吗?你们已经宣告了这一点。我还要为奴隶制是不正当的进行辩论吗?对于共和党人这难道还是问题吗?难道送个问题还要作为极难解决的问题,而不得不运用令人怀疑且艰涩难懂的正义原则来解决吗?今天在众多的美国人面前,把演讲划成A、B、C、D,再分成1、2、3、4,从相对、绝对、否定、肯定各个方面来证明人人都享受自由的天赋权利。那在人们眼里我将成为什么样子呢?这样做将使我显得十分滑稽,并将使你们的悟力蒙受奇耻大辱。苍穹之下,无人不晓:奴隶制于人类走不适当的!(《应用写作》(月刊)《如何写好演讲稿的开头》2004年第3期)
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选入人教2001版初中语文课本作者简介 本文的作者是臧克家。 臧克家 (1905.10.08~2004.02.05),汉族。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汉族。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该宣言表示:“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激动地说: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起全国人民的同情。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残害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此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有改动。】
选入人教2001版初中语文课本作者简介 本文的作者是臧克家。 臧克家 (1905.10.08~2004.02.05),汉族。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汉族。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该宣言表示:“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激动地说: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起全国人民的同情。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残害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此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有改动。】
“一二·九”运动后,国民党政府加紧对进步学生的控制。1936年2月29日,400多名军警闯入清华园,包围学生宿舍,从晚7点开始搜捕进步同学,各位教授家成为掩护学生的庇护所。“黄诚和姚依林等躲到冯友兰教授家,韦毓梅、韦君宜、王作民等女同学躲到朱自清教授家,还有些同学躲到闻一多教授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闻一多携家眷先迁居武汉,后随校转往长沙、昆明。离开清华时,行前仓促,所有的书籍、细软全部留在新林院72号,仅随身携带两本书《三代吉金文存》、《殷墟书契前编》和一些重要文件。不久日军进驻清华园,闻一多寓所的书籍、财物损失殆尽于日军手中。曾表示“一生不愿做官,不愿离开清华”的闻一多,也许没想到这次离开竟成永别。在后来的岁月中,国家的前途命运让闻一多不再埋首书屋,而是奋起捍卫民主。1946年7月15日,他倒在国民党当局政治谋杀的枪弹之下,但他英勇不屈的正义精神,已永远化作中华民族的脊梁。
清华园中屹立在水木清华山岗之巅的 “闻亭”,亭中 “使糊涂人清醒,使反动派战栗”的警世古钟,以及山麓旁苍劲弥坚的闻一多塑像,是对学者、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及其不朽精神的最好纪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闻一多携家眷先迁居武汉,后随校转往长沙、昆明。离开清华时,行前仓促,所有的书籍、细软全部留在新林院72号,仅随身携带两本书《三代吉金文存》、《殷墟书契前编》和一些重要文件。不久日军进驻清华园,闻一多寓所的书籍、财物损失殆尽于日军手中。曾表示“一生不愿做官,不愿离开清华”的闻一多,也许没想到这次离开竟成永别。在后来的岁月中,国家的前途命运让闻一多不再埋首书屋,而是奋起捍卫民主。1946年7月15日,他倒在国民党当局政治谋杀的枪弹之下,但他英勇不屈的正义精神,已永远化作中华民族的脊梁。
清华园中屹立在水木清华山岗之巅的 “闻亭”,亭中 “使糊涂人清醒,使反动派战栗”的警世古钟,以及山麓旁苍劲弥坚的闻一多塑像,是对学者、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及其不朽精神的最好纪念。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是最出名的吧,你应该学习过的,他就是讽刺了国民党政权。
这是最出名的吧,你应该学习过的,他就是讽刺了国民党政权。
操!是作业题吧。真厉害!看来知道要成为万能知道了。O(∩_∩)O哈哈~
本文标题: 喜欢写旧体诗的各位大师,能发一首你们最自豪的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841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