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时期的艺术家有哪些?文学家,歌唱家之类的范宽:(?—1031),北宋画家陕西华原(今耀县)人。生年月不详。北宋画家。名中...
北宋末年时期的艺术家有哪些?
文学家,歌唱家之类的郭熙:(约1000-约1080),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神宗时期。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擅山水,初自学,后师法李成,颇受启发,笔法大进。以绘画供奉宫廷,颇得宋神宗赵顼赏识,被授以书院艺学,后升迁待诏。负责考试画工,鉴定宫中藏画等。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郭熙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传世。其中《早春图》成功地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鱽醒的细致季节变化。在绘画理论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树,其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子郭思,亦善画,长于鞍马,山水。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郭熙作品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李公麟:(1040~1106)中国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舒城)人。曾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台检法、朝奉郎。后因病辞官,隐居桐城龙眠山庄。李公麟博学多才,富文辞,有建安风格;工书法,得晋宋人韵致;家富收藏书画古器,精于鉴赏,为修养全面的文人画家。擅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等,亦精于临摹。其画初学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后广泛师法历代名家。他师古能化,以为己有。他将过去的线描粉本(草稿),加以发展提高,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高度概括力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白描。他重视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体验,所画人物能成功地表现其不同地区、民族、阶层的特点,且各具神态形貌,性格突出。画道释人物,将观音、维摩诘描绘成人间少女和现实中的文人士大夫,使宗教绘画进一步世俗化。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像》(传)、《免胄图》(传)等传世。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在创作上,黄庭坚奉行“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冷斋夜话》载黄庭坚“夺胎换骨”之法,被江西诗派效法,在宋代影响颇大。所谓取古人陈言点石成金,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推陈出新,“以腐朽为神奇”。但“夺胎换骨”说不见于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他有“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名言,他矢志在诗歌上“独立门户”,终于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卓然自立。其存诗一千五、六百首,内容丰富,风格奇拗,如表现百姓疾苦、关心时政的代表诗作有《流民叹》、《次韵寅庵》、《次韵游景叔闻洮河捷报》、《次韵子由绩溪病起》等。另如写景、寄识、遣怀、赠答、题画等抒情诗,集中体现了黄诗的独特个性。古体诗《题竹石牧牛》、《次韵子瞻寄眉山王宣义》, 命意新颖,笔力奇崛。七言律绝诗《登快阁》洒脱坦荡,《寄黄几复》情思缠绵,《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摹写江南胜景,《清明》寄托世事人生的感慨等,诗风思致幽远,情趣深浓,确为佳作。其独树一帜的诗之个性,还体现在其诗立意深曲,章法细密,起结无端,出人意表,精炼句法,点石化金,下语奇警上。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等。黄庭坚发展了韩愈、杜甫偶一为之的拗句、拗律,以音调反常,句法变更强化诗的拗峭挺拔 ,如“酒船渔网归来是 ,花落故溪深一篙”,“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真可谓“奇健之气,拂拂意表”。山谷这些避熟就生,翻新出奇的诗法,矫正了晚唐、西昆的熟滑丽靡,形成瘦硬峭、老朴沉雄的诗之主调。方东树称之为“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但因过分追求奇拗,也难免有晦涩生硬之弊。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诚)人。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图画院任职。自幼好读书,又攻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
这些是北宋时期的画家,末年的就是靠近元初的几个吧。
李清照:南北交叉时期的文学家;
欧阳修 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周邦彦 1056~1121年,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性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
苏轼 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在政治上属旧党,累遭贬黜。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意境开阔。其书画也自成一家。
柳永 ?~约1053年,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宗安(今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姜夔 1155~1121?年,字尧章,鄱阳人。号白石道人,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秦观 1049~1100年,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商邮(今江苏)人。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坐元佑党籍。绍圣后累遭贬调。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长短句》。
张先 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往来于杭州、吴兴间,过着优游的生活。词作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今传《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
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
北宋四大家是谁?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kkkkkkkkkkkkkkkkkkkk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米芾(1051年—1107年),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溍、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欧阳修:(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欧阳修写信斥责司谏高若讷不主持正义,被降知夷陵县。康定元年(1040)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五年,杜衍、范促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疏为他们分辩,因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太子少师。神宗熙宁五年(1072)卒于家,谥文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太白忆旧游诗》的内容是什么?
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 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山谷晚年为新党排斥,谪居四川期间,书法大进,从张旭、怀素得到启发,线条更为解放,以较圆劲的长线绦构成纠缠的线,如“李太白忆旧逝诗卷”是他草书的极品。自谓观当地船夫荡桨而悟笔法,运笔多如划桨拨水,节节涩进顿挫。此卷笔势开阁,如长枪大戟荡漾空际,昂藏傲岸,英气逼人,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笔法精奥,为晚年力作。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在创作上,黄庭坚奉行“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冷斋夜话》载黄庭坚“夺胎换骨”之法,被江西诗派效法,在宋代影响颇大。所谓取古人陈言点石成金,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推陈出新,“以腐朽为神奇”。但“夺胎换骨”说不见于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他有“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名言,他矢志在诗歌上“独立门户”,终于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卓然自立。其存诗一千五、六百首,内容丰富,风格奇拗,如表现百姓疾苦、关心时政的代表诗作有《流民叹》、《次韵寅庵》、《次韵游景叔闻洮河捷报》、《次韵子由绩溪病起》等。另如写景、寄识、遣怀、赠答、题画等抒情诗,集中体现了黄诗的独特个性。古体诗《题竹石牧牛》、《次韵子瞻寄眉山王宣义》, 命意新颖,笔力奇崛。七言律绝诗《登快阁》洒脱坦荡,《寄黄几复》情思缠绵,《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摹写江南胜景,《清明》寄托世事人生的感慨等,诗风思致幽远,情趣深浓,确为佳作。其独树一帜的诗之个性,还体现在其诗立意深曲,章法细密,起结无端,出人意表,精炼句法,点石化金,下语奇警上。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等。黄庭坚发展了韩愈、杜甫偶一为之的拗句、拗律,以音调反常,句法变更强化诗的拗峭挺拔 ,如“酒船渔网归来是 ,花落故溪深一篙”,“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真可谓“奇健之气,拂拂意表”。山谷这些避熟就生,翻新出奇的诗法,矫正了晚唐、西昆的熟滑丽靡,形成瘦硬峭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意思?
(宋)苏轼
(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二 . 背景资料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编辑本段]译文(水)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编辑本段]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编辑本段]注释
1.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3. 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4.亦:也。
5. 奇:奇妙。
6.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7.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8.方好:正显得美。
意思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宋)苏轼
(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二 . 背景资料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编辑本段]译文(水)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编辑本段]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编辑本段]注释
1.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3. 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4.亦:也。
5. 奇:奇妙。
6.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7.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8.方好:正显得美。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字词解释】
湖:指杭州西湖。
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
初睛:起初开始放晴。
后雨:后来天又下雨。
潋滟:水波荡漾粼粼闪动的样子。
睛:通假字。“睛”通“晴”,晴天。
方:刚刚,正好。
空蒙:形容空中雾气迷茫的样子。
亦:也(刚刚,正好)。与诗中“方”同义。
欲:想。
西子:越国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化妆,淡描娥眉,浓施粉黛。
总:都。
相宜:合适,适宜。
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全句解释】
在西湖上饮酒欣赏开始晴天和后来下雨景色
波光荡漾闪烁晴天刚好雅致,
山雾朦胧漂渺雨中也很美妙,
我想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
淡描浓施都是那么美丽宜人。
【全诗理解】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天下起雨来。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
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漂漂渺渺,又显出别的一番奇妙景致。
我想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怎么打扮,总能自然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诗大意描写了西湖的景色,赞美了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丽宜人。
【赏析提要】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晴天的西湖,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水波荡漾,波光闪烁,正展示着那无限美丽的风貌。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西湖,在雨幕笼罩下,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晃若仙境,显出一番奇情妙景。“晴方好”“雨亦奇”,宜晴宜雨,可浓可淡,能动能静,赞美了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丽宜人。诗人以自己独具的慧眼,将西湖的晴姿雨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是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描妆,潋滟水光是她艳丽的粉饰,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自然地烘托出天生的丽质和迷人的神韵。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优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从此《饮湖上初睛后雨》与西湖总相提并论,成为西湖的嫁妆,加上苏轼妙喻西子湖美名,使西湖锦上添花,名人名诗名湖广为流传,为西湖闻名于世增了光添了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晴日的西湖波光闪动十分迷人,茫茫的烟雨笼罩远山格外美丽。要把西湖比作越国的美女西施,或淡妆或浓抹,都是那么合宜。
【鉴赏】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共有两首,这是其二。这首礼赞西湖美景的绝唱,描绘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写照和总体印象。
首二句,诗人运用其写气图貌之笔,精切描绘并深情礼赞了西湖的晴光雨色。从诗题中“初晴后雨”及第一首“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来看,诗人在西湖饮宴那天,早晨露晖万道,入暮细雨空濛,景物反差很大。首句即描绘了在露晖照耀下水光荡漾的动态之美,次句则点染出雨幕中山色空濛的朦胧之美。以晴时“潋滟”赋“水光”,以雨中“空濛”状“山色”,可谓各得其趣。这固然是大自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给诗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能够抓住不同时辰的景物,渲染出西湖景色的变化之美,却得力于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敏锐的捕捉能力。从“晴方好”“雨亦奇”的深情礼赞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诗人挥毫时勃勃的兴会么!
西湖景物之美的神韵何在?诗人没有将其继续隐寓在对水光山色生动细致的描绘中,而是遗貌取神,运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样奇妙的比喻。表面看来,西湖与西子同在越地,同冠以“西”字,同属于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似乎是诗人产生这种联想的因子;实际上诗人真正的着眼点,却是两者都具有真正的自然美的风韵,又能随物赋形,气象万千。由于西湖与西子都是美在其神,因而同西子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扫蛾眉,无不风姿绰约一样,西湖也无论是晴日水光潋滟,还是雨中山色空濛,都展现出它无尽藏的美的魅力。至于诗人究竟是以“淡妆”比喻西湖的雨天,以“浓抹”比喻西湖的睛时,还是相反,倒不必落得太实。因为这是诗人目接神遇西湖之美,并且真正有所体味时遗貌取神的奇妙联想。如果理解得太死,反倒破坏了自然美的姿质和它的形态多样性的统一。
由于这首诗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写照和总体印象,因而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具有普遍的永久的艺术魅力。尤其是诗中的比喻,不仅诗人自己很满意,在诗中多次运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中的“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等;而且后人也赞赏备至,认为“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西湖也因此又名西子湖了。
水调歌头 苏轼 法语版 题目的翻译 和 出处(书名,作者,出版社)
佳友,2002(1057)参加礼部考试委员会在第二。 ,仁宗殿试进士及第与他的弟弟苏辙同一个家庭。由于母亲的哀悼回四川。被任命为大理评论的事签书凤翔政府县长,欧阳修推荐嘉佑六年(1061年),应准备中科及其他第三方。任期满后的价值父丧归内。向办公室在西宁,2002(1069),它是王安石期间实施的新的法律。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的突然变化。这种“谨慎确实浅色的头发是多失败。” ,他们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要求转出熙宁四年(1071年),她曾担任杭州通判,密苏里州,徐州,湖州知州。所到之处,许多成果。远峰,2002(1079),御史中丞李鼎去除苏轼的诗深闻咒满意,煮起来费,诋毁中伤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5个月后,被贬黄州民兵副使。元丰八年(1094年)Zhezong既定聘任司马光,废除新的法律。苏轼“京都国子监王治郅的任何书舍人高,不合格由于当权者的政治观点,并重新调,任何调回。她曾担任杭州,颍州,扬州已知状态。后来搬到的礼部的首要目的明天寺庙,翰林读两个学士学位。绍圣元年(1094)Zhezong亲政,苏轼是个贬义词一遍又一遍,英州,惠州,儋州远成(现海南省儋县)。宋徽宗的宝座,直到元符三年(1100)前榆社北。死于常州。宋晓钟重追谥。
苏轼在政治上几经周折,总是有执着追求的生活和美好的事物。他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吸收和释放身体的一部分,同样的老思想与儒家保持达观的态度。文学主张欧阳修相似。 ,潜力是有限的,所以。强调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文学巨匠,唐,宋的文学世界领先地位。文字方面的奔放,诗歌和新鲜的豪健康的广泛主题,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特。说:“苏鑫辛弃疾的词开豪放派。
创意诗歌美元)27多首,题材多样。这首诗表现出关心的命运,他们的国家和他们的疾苦,特别是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了口气“,”陈长累加器朱陈村葬礼图“吴秦燕,吴中畋妇女叹了口气,”等。说明写的诗精细警方创新的,有趣的自然特征。如美堂暴雨“,”题西林壁。诗歌也反映屏幕周围的风俗和生活,没有什么不能成诗。编写显示生动,富有想象力和巧妙的触摸生春,非常情绪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的成就,唐,宋,谈论政府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的历史。游泳叙事散文的诗意和深刻的本金和利息。 “喜雨亭记”,“石钟山记”之前和之后“赤壁”是其代表作品。
多达340 50突破的相思离别的Word,嬉戏在卧室的障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并描述了爱国爱人民的感情。 “无意进入,没有什么不能,包括的性能农民生活。词风大多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宕失意行。语言能力和性格创新指出了所有的方式,和新的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在历史上的发展创造这个词的豪放词营。的代表作品蒋称嵫,密苏里州或狩猎“,”前奏曲比较研究“,”念奴娇·赤壁怀古“。情话,咏史诗杰作,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流传下来的。
[想你]
比较研究?
把酒问青天。
我不知道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去,
怕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跳舞确定的影子,
他似乎在世界上!
转朱阁,低绮户,
根据无眠。
不应有恨,
凡是做的时候呢?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
此事古难全。
农,
月球和新的月球。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最有名的中秋词一直流行的之一。胡仔“苕溪渔人丛话”说:“秋的话浪费一自东坡”想念你“,话多。”历代志上当选苏轼也以这第一次大选。
这个词野兔中秋节(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时,一个41岁的苏轼,密苏里州(诸城)太守。标题说:“首席孕子苏轼和他的弟子们已经六七年了,走了。
诗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已经很明显,由于政治局势和离别的无奈,他的弟弟苏辙,苏轼,中秋节个月,不无抑郁症和忧郁感。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消极的情绪,很快就排除超然的哲学思想的困难,并最终爱的人的生命过程中表现出的矛盾。虽然以前的多跳的解决方案,神宗读“琼楼玉宇”,叹息云:“苏轼终爱军,那就是,汝州市的偏移量。说,与事实不符。移汝州黄州苏轼不能说单词“量移汝州。
顶片的话来表达他们的政治情绪。比较研究“,把酒问青天从李白的诗:”蓝天个月的时候?这Tingbei我两关酒“的问题问个月开始。饮酒同时指向满月。接过说:”我不知道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它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赞美月光的影响今天的法庭上,我不知道如何。 “诗经”津赫溪看到心爱的是! “没有问今天是什么日子,但赞美的语气:”今天,再好的一天啊!以下“的意思。”我欲乘风回去。“三面说:”我一直在仙境,现在想回风天上的神活“琼楼玉宇”,但无法承受的天空中的恐惧冷。 “这几句也指的是政治的遭遇,想要再回到场上,但害怕激烈的党争,困难的地方去。结束”影子舞图,似乎并不像世界“两说,因为天堂和不回去,还不如的人好,这里所谓的“人性化”,指的是地方官员,只要奋发有为的当地官员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想通了,他看着天上的月亮,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
词的上片描述了他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矛盾感,下片表达怀旧的兄弟。苏轼,苏哲,兄弟情谊非常深的。据苏辙“超然台叙述:”子瞻(苏轼字),通过余杭,并不代表三年保持。车辙,寻求在济南东州保持。归属请密度,5月皆知的秘密生活状态的转变。 “苏轼扔掉的山丘,美丽的杭州,从南到北,从原来的兄弟情谊,但密苏里州仍不能跟弟弟车辙经常会遇到对兄弟的想法,构成了的抒情诗看房文本。
影片在开始转朱阁,低绮户,无眠的“三转朱阁”,,月光转变华丽的楼阁。低绮户,离愁别恨,所以,它应不睡觉的月光。 “朱戈”绮户,与上片的“琼楼玉宇”控制的。既写月光,写在下个月。这自然过渡到个人的想法,他的兄弟的故事的另一个主题。 “应该有两个恨”是一种修辞语气,抱怨的口气提出问题的月亮。 “应该是”道无情却有情“没有仇恨和仇恨。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成安慰的语气月份以来的阴晴圆缺,人有离合古老的一致好评,有什么难过的。但是,让兄弟彼此珍惜,共赏中秋美丽的月光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 “蝉娟,月光很好看。被判处谢庄每月富变态”来分离数千英里的月亮“之句。了解其他人远远可以”数千英里长的可爱,也将是能够做到“恨“不应该有。在一个美丽的境界足月,不良年底结束的“舞澄清的影子,好像在世界”,是积极的。一方面,这对兄弟不能团聚的舒适度,而且自己的政治遇到的舒适性。
看房的人生哲学的诗的意思是上面的一块的结论“舞确定阴影,似乎有什么在世界上”说,陶倩桃花春诗:“保持良好的距离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家庭,表达这个世界心脏总忙自见,他们开始突然走了“朱句话大致同意。也就是说,无论在哪里,那里的环境,避难所,清境,云环境。当一个性格开朗,胸怀坦荡的想法是庇护所,清境,相反,清境,圣域他们都走了。也就是儒家的“没有人不自满”的思想。有了正确的态度?事情的想法,那么无论身在何处,它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和平的心态。在世界上可高兴了,为什么计??划去天堂吗?出地方官员可以做同样的职业生涯,这是没有必要再回到场上去吗?看房此事古难全包含这个意思??:有没有很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庆祝的事情,也必然离别,这是月亮圆总缺少最初的法律性质。
五代和北宋文人词集还包含了人生哲学这个词,苏轼的进一步发展。尽管诗中包含的人生哲学,但是,它是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的表现。我们认为,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下,体验感受,而不是一个无聊的说教。同时,这个词虽然出生和加入WTO,情与理之间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一个合理的遣散爱的矛盾,不脱离现实,而不是消极的想法,绝望的情绪健康。同时,这首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称赞广受好评的杰作。
2。在今年的野兔,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今年的中秋节是苏轼的诗担任密苏里州的第三个年头。这个词是分为领带和未来的领带,中秋节的满月,一杯酒,更多的话,想到这个词,忧郁,困惑,幻想,相思,并最终透明。苏轼,字的序言中写道:“野兔中秋节,欢饮,直到天亮,等待,这篇文章,兼怀上了孩子的”关闭我们的眼睛把自己在这个场景中残留的玻璃暧昧香水,酒精在血液中流动,一起小心,猛烈触及饮酒者的敏感神经的作用。醉的经验,但也看到了一些,听到的一些思考在那一刻,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下个月,醉酒的人,他们可能无法识别什么是自己视力模糊或模糊的东西。我认为,覆盖模糊,必须有某种占主导地位的人的意志的决心。
?“比较研究?把酒问青天。”时间动起来,时代在不断的营业额,但似乎并没有找到自我宣泄的一种方式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我记得我在电视上看到很多次的人喝醉了现场,他们暴露在自己的抖动视觉空间与他们的愿望,提出问题,但似乎并没有试图找到任何你想要的答案。在秋天总是带来一个非常强大的相思情绪,尽管他也遇到了一种相思的寂寞,但也不能说,那天晚上剩余的364晚一年。也许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它作为一个悄悄承认消极的一面借口。苏轼的凝视着月亮在深蓝色的天空,回味着酒精的喉咙,设置疑问,我们看到了他的困惑与忧郁的情绪。在这样的一套要求,让我想起了“蓝天个月时Tingbei 1问李白写道:”酒问月“我觉得天空,因为它的广阔无边和宽容宽容下的损失关于宇宙生命的意义,却发现人们虔诚的等待开放式调侃的天际线的问题的答案埋得太深,仍然是空的不堪重负。但也许是天问的问题是否古人青睐的一种形式,或固执的表现。“我不知道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一个回答前面的问题,并设置新的问题,苏轼更深层次的思考。展现自然和符合情理的诗人丰富的幻想生产的两个相关联的问题。
?“我欲乘风回去,他们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哪一个写诗人导致的幻想与现实。苏轼是一个简单的放纵自然的,因为在他的“三都赋”,在不经意间,诗人自己的事情周围融在了一起。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苏轼的人有一个浪漫的性格和优雅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大自然的思想和精神的 - 这并不客观实体带来任何拘留和压迫,他们也或多或少淡化主观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受。当苏轼政治挫折 - 而不是被转移到地方官员的政治改革,未来是暗淡的,加分与他的兄弟在不同的地方,作为一个强大的医药抑郁症的心脏,他的“风去回来了。“轻轻的想法。这恰恰反映了苏轼的“诞生”的思想。上阕的最后一句“跳舞澄清的影子,似乎有什么在世界上!”,现实与幻想的摩擦,隐藏的注入苏轼的“诞生”和“WTO复杂的心态之间的矛盾。他再次提出了疑问关于上帝和他们自己都不能回答,内心苍凉无助和寂寞的,赤裸裸的“蓝天”陪衬“月亮”,但现实的幻想与真正的心灵释放。
??我认为,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或混乱的,依赖于某种纯粹的情绪可能是得救的方法。苏轼的弟弟子错过了,不仅在产品的特定环境,他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在下面的单词Concil诗人与一个美丽的艺术形式,表现个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长恨歌”与悲伤转化为哲学旷达。
??转朱阁,低绮户,根据无眠。 “在这个时候,月亮被赋予了生命的迹象,雕花门和窗户红亭流,正好对应的思想波动,苏轼的月光,月光移去年秋天的夜不眠的人。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小经常背诵李白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月球提高我的眼睛,低头思故乡。“,似乎总是错过苦月光的映衬下,更深入地激烈。”应该是没有恨,做什么时?“人与夜月光照耀下的影子陪伴,并在不情愿更清楚地看到孤独的全身。苏轼遇到相思最强最完整的月亮和光明的一面,无声的月亮慢慢地释放热量,根本一无所知。诗人发出的修辞音的追问月亮:月亮是不是侮辱,为什么大家看起来像离别的水晶圆盘选择添加多少“未完成”长恨歌。这是一个嘲弄的有预谋的人吗?还是一种同情?
??“的欢乐和悲伤,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不仅对自己的答案,是一个诗人的反思生活:以来的“历史悠久”,那里是没有完美的东西 - 人的一生,有必须是可怜的欢乐,团聚离别就像月亮会遇到阴,阳光明媚,带圆,不知所踪。有人说,这是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他意识到事情撕裂和两侧。苏轼的感情到理性的,苍凉的知情,自我心中的路径,减轻生活的解释。但问问你自己:当人们认为任何其他的出路,你经常会发现一些类似似乎连接到了同样的命运“的东西,为了得到一丝丝的安慰?整章的最后一句苏轼写道:”但愿人长久,月亮和新的月球。南宋谢庄一月富诗句写道:“美女西施清迈音尘Concil总的月亮跨越数千公里来吧。”既然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然后与亲人离别不会有伤心难过,但从来没有健康,戏剧走月亮。毫无疑问,的字面证实了诗人的自由和容易和宽广的胸怀 - 诗人似乎到有自己的想法对生活,以理解一起再次升华,将被转向到一个美丽的愿望种种疑虑,充满困惑的痛苦怅恨轰鸣的情绪毕竟代替积极的哲学情绪。但想问苏轼不要纠缠在内心疑虑,真有那么容易消散吗? ,“悲观”层叠所有的孤独,困惑,绝望,无助多少价值存在于一个可见内的深渊?
??我记得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比言语更使废物。 “我认为人们喜欢的东西激进的发展趋势,我认为这是一个模型,苏轼写这首诗选择。这个词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画面,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思想的转折点 - 人们突然看到光线的变化不幸的是,我觉得说这些话透露一个惊喜跳出现得太快到来似乎超越时间的范围可以测量,因此,一些人认为,这个词隐藏的欺骗,心痛诗人极力掩饰和隐瞒自己的悲伤。然而,一些嘲笑这个想法,也许是音乐的转换与悲伤的时刻,也许有音乐和悲伤根本没有明确的分界,苏轼只是在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的过渡时期的努力。
苏轼的《水调歌头》
Depuis quand existe la lune argentée ?
Une coupe à la main, je demande au ciel bleu。
Quel jour de l’année ce serait aujourd’hui dans les palais des Cieux.
Je voudrais y retourner sur l’aile du vent,
mais je crains de ne pouvoir endurer le froid mordant du palais lunaire.
Je me lève et je danse avec mon ombre claire.
Serait-il pareil au ciel que sur la terre ?
La lune tourne autour de la maison, aux fenêtres ornées de boiseries, et y jette un coup d’oeil sur l’insomnie.
En vouloir aux hommes serait sans raison.
Pourquoi quand on se sépare, est-elle toujours ronde ?
On s’unit dans la joie et on se quitte dans la peine; ainsi elle croît et décroît, voilée ou pleine. La perfection n’est pas de ce monde.
J’espère qu’on vivra longtemps et que même séparés de mille lieues, on pourra admirer sa beaut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