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预言诗是真的吗?不是真的。前段时间网上很流行这首诗:,(日)暮苍山兰舟(小),,(本)无落霞缀清(泉)。,(去)年叶落缘分...
李白的预言诗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前段时间网上很流行这首诗: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说是李白的预言诗,在网上一传,有很多人都傻乎乎的相信了,在贴吧、扣扣空间、扣扣群等等社交工具上疯传、乱转。其实懂诗的诗友一看就知道这是假的,李白等大诗人的水平能有那么差吗!肯定不会了!就拿上面这首所谓预言诗来说它是经过很多组合而成的,详细分析如下:《日暮苍山》原诗是: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日暮苍山兰舟小,(日暮苍山远+作者的发挥) 本无落霞缀清泉。("本无"两字一看便知是生加上去的,落霞清泉的意境貌似美丽,一近景一远景,也不贴切实境.) 去年叶落缘分定,(更是现代人口吻,有点俗) 死水微漾人却亡。(从古诗语法讲狗屁不通,用词也凑.) 所以,这首绝对不是古诗,也不是古诗句的摘抄!
何况在格律上也不对。 所以这些所谓的预言诗全部都是假的,当你真正一分析就会都明白了,只不过我们有些时候不太敢去相信自己罢了。据了解,像李白预言诗这样的诗歌都是由一种名叫藏头诗的工具自动生成的,只要你在藏头诗工具里输入“文章出轨”、
“武汉暴雨”等内容,都可生成一首预言诗出来,而这样的藏头诗工具还可选择把你输入的文字放在“藏头、藏中、藏尾”,如果你不喜欢甚至可以不停地更换,这就是李白预言诗的真相。关于李白的诗可以参见《全唐诗》,至于现在网上传的全唐诗里没有收录,至于是不是李白写的,从韵律、意境上可以看出,水平太次,如果那样的几句打油诗也能流传一千多年,那中国诗词文化岂不是有失大雅了吗?
网上流传的李白的预言藏头诗《长江沉沦》更是火爆整个网络。原诗如下:
二龙闹江风卷云,
零乱残余生死魂,
一阵狂旋船翻身,
五体投地乱打滚,
六旬花甲遵天命,
月下江水难浮萍,
一度朝夕叹一生,
日落子夜灾注定,
东西南北皆浪平,
方知遭遇龙旋风,
之江中游起雷鸣,
星夜月缺无长空,
沉沦沧桑江之中,
没错此行数百命。
长眠沉沙使人清,
江流入海泪悲空。
这首诗的首字相连,便是“二零一五六月一日东方之星沉没长江”。简直神乎其神。难道李白真是“预言帝”?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查阅了《全唐诗》,也未发现有此首诗篇。
我认为,这些诗不符合李白的豪放风格和精湛的水准,有点类似于打油诗。
李白连自己的生死沉浮和唐朝的灭亡都无法知晓,怎能预测1253年后东方之星的沉沦?如果他能预测到永王李璘与唐肃宗兄弟反目、进而被杀,就不会加入李璘幕府,进而受牵连获罪下狱,也不致于61岁便魂断安徽当涂。
其实,这些所谓的预言诗是出自一种叫做藏头诗生成器的软件,这种软件有两种诗体,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这些都是李白最擅长的诗体。只要输入“文章出轨”“巴西别哭”“二零一四德国夺冠”等,然后选择诗体就能一键生成,成为一首完整的诗。这就是李白预言诗的真相。
这样一首诗在网上流传已久,传说是李白一千多年前写的,网龄不算太短的朋友们估计都见过: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这首诗每句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成了“日本去死,小泉定亡”。最近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法国和家乐福成为了国人的众矢之的,矛头已经盖过日本。李白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不辞辛苦从地下爬出来,对这首诗稍作修改,于是我们有幸见到了“法国家乐福版”的新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和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两首诗的作者和题目还有全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n和n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n这两首诗的作者和题目还有全诗是什么?1、“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书赠瞿秋白的一幅对联。
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就足够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将把你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一样。
先生称瞿秋白为知己,此联堪称古今咏颂友谊之绝唱。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赵策一》中的一段话。
意思是: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
节选原文: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智伯,智伯宠之。及三晋分智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仇矣。”
译文: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智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智伯复仇。”
扩展资料
鲁迅和瞿秋白之间的故事
瞿秋白和鲁迅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32年夏秋之间的一天。两人见面后并无陌生感,就像两个老朋友久别重逢,他们从日常生活谈到彼此的遭遇,又从淞沪抗战谈到中国革命和文学战线上的情况,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来,瞿秋白与鲁迅的交往愈加密切,包括在危难关头,瞿秋白多次临时转移到鲁迅的家中避难,每次鲁迅都毫不畏难,热情接待。
在见面以前,瞿秋白已经深入研究过鲁迅的作品,并通过与鲁迅不断交流探讨,他已十分了解鲁迅和他的杂文。于是,他用四天四夜编成了《鲁迅杂感集》,并亲自撰写了序言,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最早对鲁迅及其杂文做出科学评价的论文。
瞿秋白将《序言》拿给鲁迅看后,鲁迅诚恳地说:“以前就没有人这样批评过。”又说:“我只觉得说得太好了,还应该对坏的地方也多提些。”
两人在文学上的惺惺相惜,延伸至在白色恐怖下互为对方人身安全的考虑上。当时,鲁迅的名字一直排在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暗杀名单上,鲁迅则一向横眉冷对,无所畏惧,瞿秋白多次提醒他注意安全,并劝他到苏联疗养,编写中国文学史。鲁迅坦然而幽默地说:“要杀就杀吧,我就是不走。如果我真的走了,他们就要狂叫,鲁迅收受莫斯科的卢布了。”
而在鲁迅看到瞿秋白的病容,想到他不断被“猎犬”搜捕时,反而积极地劝他到苏联去疗养和写作,足见两人情谊之深。在这期间,鲁迅曾亲笔写过一副对联赠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借以表达两人之间难得的友情。
1934年1月,瞿秋白服从中共中央的决定,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临行前,他专程到鲁迅家中与之告别。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进行长征。瞿秋白没有参加长征而留在江西,以孱弱的病体与国民党军队周旋。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被捕后,随即给鲁迅写了封求救信。就在鲁迅与杨之华商议营救方案时,因叛徒出卖,瞿秋白的身份暴露。鲁迅又想与陈望道、柳亚子等发起公开营救活动,同时还请托蔡元培在国民党上层援救,但都无功而返。1935年6月18日,年仅36岁的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
噩耗传来,病中的鲁迅抑制着悲痛和愤怒,与瞿秋白的几位好友在郑振铎家里共同哀悼这位坚贞不屈的烈士和挚友。鲁迅还为瞿秋白题写了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同时,大家商议收集瞿秋白的译著文稿,为其编辑出版《海上述林》。鲁迅不顾肺病缠身,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夜以继日进行编辑、校改等工作。
当《海上述林》上卷《辩林》出版时,鲁迅说:“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这部书,鲁迅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寓意九州共怀秋白烈士,可见鲁迅的良苦用心,也反映出两人之间非同一般的革命友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赵策一
1、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清代徐时栋《烟屿楼笔记》有这样的记载:何瓦琴溱集稧贴字属书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亦佳。
白话释义:人生在世,只要能寻得一个知己就足够了,这一辈子我都将把他当作自己看待。
同时鲁迅也注有“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它是给瞿秋白的一副对联。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出自东周四大刺客之一豫让。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灭智氏,豫让为给智伯报仇,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刺杀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白话释义: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而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
扩展资料:鲁迅的“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给瞿秋白的一副对联。
当时鲁迅先生希望用文字来是中国民众觉醒,所以他大量创作以“匕首” 和“投枪”著称的杂文,但是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惧怕鲁迅,侮蔑鲁迅,贬低鲁迅杂文的战斗意义,说他是一个“杂感家”,有的进步刊物甚至攻击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
瞿秋白的《序言》却对鲁迅的杂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后来瞿秋白先生在上海时,秘密会见鲁迅先生,双方促膝长谈,互相赏识。鲁迅先生就写了这副对联相谢。意思是,知己难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百度百科:烟屿楼笔记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有关记载是清代徐时栋的《烟屿楼笔记》:【何瓦琴溱集稧贴字属书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亦佳。】这幅对联是何瓦琴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集字创作的。(1933年春鲁迅 以之赠瞿秋白)
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智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翻译: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智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智伯复仇。”
要把自己的知己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一样,爱人如爱己.
早期的鲁迅先生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塔,于是他创作了一组文学作品,企图揭出人民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来大革命失败,他认为他的文学创作只不过是让部分青年觉醒,而只是使他们象餐桌上的醉虾一样更加体验到精神上的痛苦而已。所以他寻找更加有力的战斗武器,大量创作以“匕首” 和“投枪”著称的杂文,直接揭露封建文化和黑暗现实。但是,传统的文学观念,对杂文是瞧不起的。而鲁迅先生从他一开始文学创作起,就一直受到反动文人和进步文人的围攻,侮辱,漫骂。瞿秋白先生在上海时,秘密会见鲁迅先生,整理鲁迅先生的杂文,写了《鲁迅杂感集序言》,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杂文的社会意义和巨大价值。鲁迅先生感到非常满意,就写了这副对联相谢。意思是,知己难得,对中国社会有共同的看法;序言写得满意。
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非常不错的诗,为什么没有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吴翠芬)
摘自唐诗鉴赏大辞典
春江花月夜本身又是南朝古曲,这首诗是在重复南朝的故事,并没有自己的创意。
所以很大意义上说,他应该是为曲子填歌词
后悔的诗句有?
151451、嫦娥
唐代:李商隐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2、劝学
唐代:颜真卿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3、闺怨
唐代:王昌龄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4、定风波·自春来
宋代: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译文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
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5、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代: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译文
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1、《锦瑟》[唐]李商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释义: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2、《常娥》[唐]李商隐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解析释义: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
3、《闺怨》[唐]王昌龄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解析释义: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4、《明良记》[明]杨仪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解析释义:旧时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恨事。
5、《乐府诗集·长歌行》[汉]佚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释义: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自己与悲伤了。
后悔的诗句有:
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作者:苏轼 [北宋]
诗句注释: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作者:纳兰性德 [清]
诗句注释:人如果太过多情,深情反而会变为薄情;如今看来,似乎真的是不多情了。
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作者:李商隐 [唐]
诗句注释: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作者:李商隐 [唐]
诗句注释:这些感情至今还可追忆,在当时却是使人感到惆怅、迷惘。
5、蒙雪知何日,凭楼望北吟。 ──《送迁客》 作者:栖蟾 [唐]
诗句注释:不知道何时才能得到昭雪平反,如今只能站在楼上望着长安的方向声声吟叹。
1、嫦娥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译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2、锦瑟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译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译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4、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朝代】唐
译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译文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1、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2、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清代: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译文
风中的柳絮残飞到水面化作浮萍,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情。
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
3、清平乐·野花芳草
唐代: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译文
野花和香草,寂寞地生长在这关山路旁。柳树吐出金黄的丝条,黄莺儿那么早就在歌唱。我满怀惆怅,在香闺里暗自虚度时光。
我多么悔恨,解下罗带与你结成同心。如今独自靠着朱栏,思念多么深沉。睡梦中醒来,一弯斜月照着半个空床。小窗吹来的风,触动琴弦哀鸣作响。
4、忆少年·飞花时节
清代:朱彝尊
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重帘尚如昔,但窥帘人远。
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译文
又到了落花纷飞的时节,就在垂杨掩映的街巷,东风吹拂着庭院。重重的帘幕一如往昔,但帘中窥望的人离我已远。
浓叶间仍听见黄莺婉转歌唱,梁上依旧有燕语呢喃,一声声都有我的幽怨。相思全都徒然无益,后悔当初与之相见。
5、阳春曲·闺怨
元代:徐再思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译文
我真后悔嫁给商人为妻,偏又命运不好,逢上了负心的郎,临走时,说是到东吴去。三年过后,却从广州寄来了信。
被喻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诗是哪一首
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所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紧扣春、江、花、月、夜五景结构全篇,描绘了一幅淡雅而空朦的春江月夜图,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及宇宙的叩问,从而构建了一个晶莹澄澈的审美意境.作为全诗灵魂和纽带的“月”,寄托着包括张若虚在内的中国文人的生命和情感意味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注释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