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数百年前的贵门村,曾经是一个有着三千多户村民的热闹集镇,村里还有一座书院,一个沼泽,一个凉亭,两个祠堂,四个庵堂,五个庙宇、十一个台门,七个园,十八只碗窑、二十多口水井、五十个池塘的辉煌历史。特别是十八只碗窑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我们贵门
传说,数百年前的贵门村,曾经是一个有着三千多户村民的热闹集镇,村里还有一座书院,一个沼泽,一个凉亭,两个祠堂,四个庵堂,五个庙宇、十一个台门,七个园,十八只碗窑、二十多口水井、五十个池塘的辉煌历史。特别是十八只碗窑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我们贵门村还有不少较小的景观,比如:鲤鱼滩、狮子山、如来山、蝴蝶山、旺龙岗、石仓库,这些山名,都是因为其形相似而得名,不过,这几个景点都在西溪自然村。
贵门村,是一个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非常浓厚的村庄,村北翠竹摇曳,还有一道石墙的地方,这就是贵门村的更楼了。走出洞外,可见屹立的岩崖如壁,松枫挺立间的“更楼”,若向西南远眺,隐约可见碧波荡漾的南山湖。顺着狭长弯曲的湖涧而上可到斤丝潭、大龙谷、丰谭水库、天兴谭等等景点。若向东二里,可到白宅墅,亦称梅墅。若向西边行,可到石和尚,也可到上坞山的九洲峰和叠石岩。一系列的人文景观,串起来,是一条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的旅游景线。
当你走进贵门村,沿着村主要道路往鹿门书院方向走,你的眼前,一定会感受到特别的清新和亮丽:大路中间是平整有序的石板路,两侧是石蛋小路;一幢幢古色古香、白墙黑瓦的民居,在红花绿树的掩眏下十分醒目;村口的书剑公园(村民门也叫中心公园),有各种健身设施;有造型别致、飞檐翘角的凉亭;还有一个有着荷塘月色般韵味的喷水池;公园内,有弯弯曲曲的石弹小径;能工巧匠设计的花坛里,种植了名贵花木;崭新的村家宴中心、别具一格的村办公楼、公厕已经一应俱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绿色茶道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民宿、农家乐正在以崭新的风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村里基本做到了亮化、绿化、美化。优美、洁净,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触眼处皆是花木扶疏,一处处养眼护眼的绿化护栏,一处处曲径通幽的石弹小路,一幅幅琳琅满目、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显得格外地惹眼。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是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件实事,它还是一部贵门更楼文化的发展史,为推进村文化建设、弘扬先进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宜居宜游/美奂美轮的的古村落,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也给村民们的眼眸,带来了一次次意外的大惊喜。
更楼洞:贵门村历史悠久,在村北,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式二层建筑,下层是石砌的台基,中有天井,南北两面各有拱券洞门,为旧时入婺往来之通道,是历代绍兴通金华地区的官路,南门“古鹿门”,北门上题“贵门”字大如斗,系朱熹手笔。后来婺东书法家赵睿荣又分别在南、北两洞的北面题刻了“隔尘”、“归云”两额。洞门上层楼房四面相向,回廊相连。更楼也可称为“鹿门书院”。出更楼北拱门,有一个平坦的小操场,是当年吕规叔父子,集家乡壮士习武练兵的场地,其目的是保家卫国、预防匪扰。
更楼也可称为“鹿门书院”1174年南宋理学家吕规叔创立。贵门山古称鹿门山,吕规叔于此创建书院,故名鹿门书院。山阴周师濂有《鹿门书院》诗赞云:”凿山垒石一朝成,结构精庐三十楹。规叔东莱曾讲学,到今弦诵继家声。”更楼后来倒塌。清嘉庆五年,其裔孙重建。鹿门书院之名声大噪,是因时任淮南安抚使、训兵抚士的吕祖璟(吕规叔的儿子)辞官回乡时,宋宁宗皇帝为其写诗送行,并赐建演武更楼之故。此后,书院开设演武科目,开创了书院文武兼修的先河。鹿门书院是嵊地开办最早的书院。鹿门书院,其实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平房。从始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被延续利用,民国时期,书院是乡公所,新中国成立后,它先是南山区人民政府,后来是南山人民公社办公地。2019年,鹿门书院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芦峰:(村民叫芦雪尖),在鹿门书院之东,峰高插天,望可数百里。远望可见长乐、太平村庄星罗棋布,南山湖面清澈如镜,群山高低错落,浑然如黛。
望湖亭:更楼往西北,缓坡而上,有一条通往西岗头的小路,路面向着西边的南山湖,沿路远观近眺,景致极佳。望湖亭由一亭一长廊组成,这里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它是一处俯瞰南山湖的平台,人在其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它还是一处天造地设的景观道路,最适合摄影,远景、近景皆可任意拍摄。望湖亭,作为更楼延伸开发的标志性建筑,增加了景观的利用。
浴鹄沼:在贵门西山之麓,天光空旷,山势迥环,有沼百余亩,鹄尝忘机就浴。朱熹曾经为浴鹄沼题诗一首:小沼动微风,山青映轻纱,群鹄浴水边,啄落蓼红花。沼的形成,是因为在办碗窑时期,长期的取泥成沼的结果。
更楼古道:旧时的更楼古道,曾经是金华到绍兴的唯一通道,走南闯北的贩夫走卒、勤劳的樵夫、顽皮的牧童、善良的村妇,都曾经在古道上留下过他们来去匆匆的脚印,古老的牛车、独轮车、双轮车也曾经在漫漫的古道上碾压过。当年,古道的两边,古木连天,绿树成荫,修竹青翠。更有一绝的是,它的两旁长满了合抱的连理枝,他们同根而生,相拥而立,枝叶相抱,生死与共,它是村民眼中的爱情小道。
更楼操场:1950年,人民解放军县大队,在书院前面平整了第一个操场,还在操场上装上了木马、单杠和篮球架。全村的男女老少还在操场上看了第一场电影《白毛女》,可遗憾的是,在操场建成10年后,被改建成大会堂,30年后,大会堂又被一场意想不到的大火烧成灰烬,又经过了20多年的荒废之后,被开发成现在的更楼操场。现在的更楼操场四周,安装了不少景观灯。
晒书岩:话说当年,吕规叔书房里藏书众多,遇到梅雨季节,书籍发霉是常有的事情,阳光明媚的日子,吕规叔就会吩咐书童挑书到这里晒晒,书僮也正好忙里偷闲翻翻书籍,读读八股文章,后人就称此地为“晒书岩”。
十二狗洞:由几块巨石自然叠成,岩间有小洞十二个,刚好可容一个小孩子穿洞而过,故称为“十二狗洞”那儿峰峦叠嶂、山高林密、风景特好。
防空洞:1962年所挖,目的是为了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洞高在1.75米以上,洞深数百米,是贵门村的村民,连续奋战一个多月的成绩。另外,在更楼洞外,还挖了一条50多米长的战壕,人躲在战壕里,可以向长乐方向来的敌人开火。
更楼的友谊枫:
淳熙七年(1180年),浙东大饥,理学家朱熹来嵊赈灾,访吕规叔于鹿门,在鹿门书院讲学,讲学之余,乘着天高云淡的好天气,两人登游东侧庐峰,谈道论学,切磋学术文化,行至更楼洞北,两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其时,两颗忧国忧民之心越聊越近,朋友之情更深、更切,乘着酒兴,两个好朋友,移来两颗小枫树,分别植于更楼北门两侧,作为象征友谊的见证树。可惜的是,右侧的那颗枫树,已在几十年前枯死,只留下一段短短的树根。
斗转星移,往事如烟,八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栽下的枫树,如今,已经高达十丈余,岁月掩没了他们曾经的往事,但是,在枝繁叶茂的枫叶里,却写满了他们曾经友好的誓言。
西镇庙的红枫:
朋友,当你走进贵门村西镇庙附近,迎面就能看到三颗枫树,它们高大、挺拔、粗狂,特别引人注目。其中一颗生长在南中操场一角,它高十来米,树身得四个大人合抱。另两颗分别生长在西镇庙大门的两侧,树高二十米左右,粗壮的树干,两个大人还抱不过来呢,据说,这几颗枫树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人们眼中的风水神树、镇村之宝
夏天,古枫会张开了它那华盖般的巨伞,为人民洒下一片绿荫;初冬,它身上的绿衣服渐渐变的火红火红。这三颗迎风屹立的枫树,像极了三个英姿勃发,威风凛凛的哨兵,它日日夜夜守护在贵门这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井文化:
人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我们贵门村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池塘、水井更是纵横交错,星罗棋布。至今的贵门村,还保留着20多口形状各异的古井,如孝贤井、仙人井、清廉井、前山井(也叫俞家井)、大井、小井、茅屋后井、桥板头井、后巴弄井、后园井、样山脚井等等。
孝贤井的故事
在很多年以前,在贵门村一个叫后园的地方,住着一家三口: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母亲过氏左脚有点残疾,又因丈夫早亡,她带着一儿一女,靠租种几亩薄田过日子,因此,生活过得异常艰难。虽说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在母慈子孝,一家人仍然相亲相爱。为了少让家人挨饿,年仅十七岁的长子吕孝贤,决定外出打工。他想:自己不在家吃饭,省下的口粮,就可以让母亲和妹妹多吃一点,如果能够挣得银子,也好给母亲和妹妹买一身御寒的冬衣。在母亲的千嘱咐万叮咛中,孝贤挥泪惜别,踏上了打工之路。
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孝贤走后,年仅十二岁的妹妹小芹,每日里,跟着母亲上山下地,锄禾割草,用稚嫩的肩膀,帮着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就悄悄地起床,扛起一根水钩扁担,走到离家约20米远的地方挑水,等母亲起来时,水缸里的水早已经挑满了,母亲看到女儿小小年纪,却是那么地懂事,心里十分高兴。
转眼间,到了腊月,孝贤带着一些米粮和几尺粗布回来了,闲谈中,听母亲说起,妹妹每天早起担水的事情,他自责不已:自己是家中的长子,理该为母亲分忧解难,怎么就没有想到母亲腿脚不便,妹妹年幼,担水不便,没有在自己家的附近挖一口水井,害妹妹每天早起挑水,想到这里,他觉得非常地难过和不安,转辗反侧了一夜后,第二天一早,孝贤就拿出一把锄头一双畚箕,在家的左侧,开始掘井,住在附近的乡邻,看见孝贤带头挖井,都纷纷赶来参加,经过一个多月的挖掘,一口长1.5米,宽1.2米的长方形水井终于完工。兴奋之余,大家又议论开了:“咱村人多井少,挑水时常要排队等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再在旁边挖一口井,岂不是好上加好!”此言一出,当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说干就干,又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挖掘,第二口井也终于圆满完工了。
从此以后,附近的相邻们再也不用排队挑水了。后来,就有好事者,给这两口相邻的井命名叫“孝贤井”。
日月更替,往事如烟,后来,村里人觉得喊“孝贤井”似乎不太顺口,又因为该井在后园这个地方,就又改口叫“后园井”了。
仙人井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贵门地方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干旱,------老天爷连续八个月不下雨,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虽然日夜诵金念佛,祈求老天爷下一场大雨,可老天爷似乎并不领情,依然滴水未下,这下可苦了贵门的百姓们,他们有的外出逃荒,有的出外投亲靠友,他们的生活可谓是苦不堪言。
在贵门村村口,住在一户姓吕的七口之家,本来他们家也打算外出逃荒,无奈,一家老少三代人,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很是不便,只得忍耐着干旱之苦,为了解决饥渴之苦,他们一边尽量节约生活用水,另一边想方设法积极寻找水源:老两口到附近的地方寻找水源,小两口到远处找水、找食物,三个小孩子则守在家中看门。
这一天,一个衣衫褴褛,须发皆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进了吕家的院子里,三个正在旁边玩耍的小孩子,见有陌生人进来,都大吃一惊,两个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吓得一溜烟似地跑进了里屋,那个年纪最大的男孩子壮着胆子,走近老人的身边,只听得老人用沙哑的声音说:“行行好,给我一碗水喝。”十来岁的大孩子吕兴元,稍稍迟疑了片刻后,就匆匆进屋端来了一碗清茶给老人:“老爷爷,你喝吧!”也许,是老人实在太渴了,老爷爷一仰脖子,顷刻间,一碗茶便见了碗底,老爷爷擦擦嘴角的水珠,精神似乎也好了一点,他又开口说:“好孩子,你能不能再给我一碗水、一碗饭,我想带回去给家里的老太婆,她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吃东西了。”兴元听老爷爷怎么一说,心里非常难过,见旁边刚好一把椅子,他索性把椅子搬过来,恭恭敬敬地对老爷爷说:“老爷爷,你先坐下,我去去就来。”走进里屋,兴元心里不由得打起了鼓:家里就只有这么一碗水和一碗饭了,如果把水和饭都给了老爷爷,家里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回来,没饭吃,没水喝,怎么办?可是,如果拒绝他,又似乎觉得太绝情了,而且,刚才老爷爷还说了,家里还有一个老奶奶,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兴元不敢再想下去了,他把心一横,左手端起一碗饭,右手端起一碗清茶,走出里屋,他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哎,要是老天爷肯下一场大雨就好了,我家就不用为喝水、吃饭的事情发愁了。”老爷爷听了,摸摸雪白的长胡子笑笑说:“好人呀,好人,孩子,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你今天给我两碗水,一碗饭,日后,我回报你一井水,两个状元郎。”说完,老爷爷伸出右手食指,在院子的地上一戳,然后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井水井水,快快满上……”话音刚落,只见白光一闪,老爷爷突然不见了,兴元还以为是自己一时眼花看错了,揉了揉眼睛,等再次睁大眼睛一看,还是不见老人,却惊喜地发现,老爷爷站立过的地方,忽然多出了一口方方正正的水井,再细看,井水都快要溢出井口了,把兴元惊讶得目瞪口呆...当天夜里,雷声隆隆,一场瓢泼大雨哗啦啦地下了两个时辰,兴元开心极了,全村的百姓们也高兴得欢呼起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