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意思是什么?“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意思是:文人遇见蛮横不讲理的人,再有理也没法跟他讲。秀才:指读书人...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意思是什么?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意思是:文人遇见蛮横不讲理的人,再有理也没法跟他讲。秀才:指读书人,文人。兵:大兵,借指蛮横而不讲理的人。
书人与武夫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不同,难以亲切友好的在一起交流沟通,硬要沟通可能还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
出处和诠释的道理: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民间的俚语,戏曲中的一句台词。众口相传,大家觉得这句话很生动,很形象也很押韵,所以就流传下来了。
客观概念遇到主观评判时,纵然圣人也难免失公允。当亲情、友情在侧时,道德的天平完全有可能倾斜的一塌糊涂,因为亲近、所以信任,因为信任 所以无条件地信赖,纵然是黑白颠倒也看不见、看不明。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主要是指文官碰到武官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涉及到很多的原因,主要有个人修养、文化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原因。
秀才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良好文化素养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思想的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人们和生活,他们自然会谈论文化理论,也就是喜欢和人讲道理。只要听道理的人能理解他们的意思,那么所有事情就都好办了。更远的角度来讲,即使双方没有解决问题,只要对方有自己的常识,他们也会尊重彼此的分歧,不会做蛮横霸道的事情让对方为难。
而士兵是力量和战斗的代表,他们思想高度服从命令,他们认为这就是一个兵的使命和天职,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就等于,在他们的眼中执行和服从,他们的立场也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秀才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讲人性和个体。但士兵只是依照命令做事。
这主要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很少有皇帝或者君主会将士兵和将军当作人来对待。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就是国家争斗之间的牺牲品,如果这些人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就不便于国家管理,毕竟这些人都是力量上强硬的人,有逆反之心时要颠覆一个王朝也是容易的事。
因此,秀才和士兵没有办法就同一个问题做语言上的讨论,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立场和学识。就像人不可能和不识字的动物对话一样。
郑玄与黄巾军,一个是经师、学者,一方是军队。这两者因缘际会于途路,可谓“秀才遇上兵”。俗语有言,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二者竟然上演了“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的戏码。剧情没有如同想像中的那样“有理说不清”。而是成就了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见玄皆拜”一事,促成了一段历史美谈佳话。顾炎武《不其山》诗中后两句云:“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诗句中就流露出了极大不解。何以发生此等事?
黄巾起义军竟然对郑玄以礼相待,以礼相拜。并且“不敢”一语实在是蹊跷,说明黄巾军之于郑玄不仅仅是出于对知名经师的尊敬而是心存敬畏。此次相遇之后,黄巾军何以会如此默契地相互承诺不去打扰郑玄老家高密县?
要知道,有着“八州并举”“拥众百万”的黄巾军起义声势浩大,在青州、徐州延续20余年之久,何况义军素质参差不齐,何以对这一口头承诺执行得如此默契、如此有力?
个中原因众多。时至今日,我们只能猜测。有人说,因郑玄是当时有名的经师,其德高望众,有着醇厚的德行感化了黄巾军,故“见玄皆拜”;有人说,黄巾军虽为农民起义军素质虽不高但当时民风淳朴,有尊贤敬能的良好风尚,故“见玄皆拜”;还有人说郑玄当时并非汉朝在职官吏,而是一介布衣,黄巾军只与东汉朝廷作对,不与无关百姓发生冲突,故“见玄皆拜”。
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更应该看到二者虽属不同的阶层,但还是顺利地实现了沟通,有理也得说出来。沟通才是二者“和解”的主因。
现实中,我们经常报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秀才”与“兵”代表了社会上文化层次不同的阶层。从郑玄与黄巾军之间的沟通,我们可以得到若干启示。我们有时对不同阶层之间的有效沟通体现出极大的排斥与信任,认为差异如此巨大的二者根本不可能实现顺畅沟通。其实,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就看你是否去认真地去做。其实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之心才是造成“有理说不清”局面的根本原因。
遇到障碍时,我们要敞开胸怀,张开嘴巴,而不是闭上眼睛与耳朵。如果让彼此都能够说出心中所想,对对方有着同情之了解,很多尴尬、误解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