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2019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发布,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方案、内容标准以及“情境体验、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转变等都做了修订,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来开了帷幕。结合2019年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重温了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回到原点,来梳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念,获益匪浅。发
最近,随着“2019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发布,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方案、内容标准以及“情境体验、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转变等都做了修订,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来开了帷幕。结合2019年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重温了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回到原点,来梳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念,获益匪浅。发现,2019年版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与此书中的论述高度的契合。可见,本书的确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课程和评价专家,享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和“行为目标之父”之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本书尽管只有不到140页,但却字字珠玑,道尽了课程育人理念。书中第一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教育目标的五大来源,就为我们的课程开发、实施指明了方向。第二章介绍了学习经验以及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的选择;第三章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第四章是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第五章是如何依据这些理论编制课程。从教学实施方面来看非常切合我们新课标提出的“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从课程开发角度来看,又涵盖了我们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以及方法策略。很值得每一位课程研究者反复习读!
泰勒认为,教育目标的来源有五大途径,其一是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泰勒说“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这个行为是广义的行为,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看到这几个“思维、情感、行动”这几个词汇,很容易就会让我们联想到当下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我们的学习活动就是试图改变孩子的思维、情感、行动。因此学习需要研究学习者的信息和一些理想标准和公认常模的差异,这种差异我们谓之为“需要”。普雷斯特科将需要分为了“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整体性需要”三类,从这个维度来看,教育目标之一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非常的广泛,不好测量和评估。不同的心理年龄阶段,需要也不相同。另外兴趣也会影响需要,因此这个教育目标的满足,是非常困难的,只有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才能更好的达成这一教育目标。这也就是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个体能动性、围绕其最近发展区域设计课程的重要理论来源。
教育目标的第二个来源是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乃至信息技术革命需要的人力资源是有很大差距的,这种社会生活需求,必然会影响校内的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会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开展不同的教育。这样我们就不必要浪费学习者的时间,来学习50年前很重要而现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能忽略当下很重要但是我们课程中没有准备的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创设适合的情境,让学生从校内学习迁移到校外生活中。从这个角度来说,2019版新课程标准提出,情境体验、任务驱动是非常恰如其分的。如果我们还固守着五十多年前的一些不适合当下校外生活的课程内容、训练方式,那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
教育目标的第三个来源是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这是我们学校教育进行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来源,也是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所谓的“学科专业性”。说到底,这一目标来源,更大程度上是满足“学科人才”的需求的,很多学科目标的专业技术性太强,乃至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适用的,也是走出校门被忘掉的主要内容。泰勒列举了英语学科的三个教育功能——有效沟通、有效表达、有效澄清思想。拿到今天来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一教育目标来源的问题。学科教育目标是为了培育学习者的核心素养,比如语文学科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核心素养。再比如美术学科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这些就有效的跳出了“学科精英培养”或者“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狭小圈子,面向更多的学习者。例如:我可以五音不全,但并不影响我去听一场高雅的音乐会!
教育目标的第四个来源是利用哲学选择目标。一切问题只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才会从纷繁的现象中,找到最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泰勒认为可以用教育和社会哲学作为教育目标的第一道筛子,去进行筛选。泰勒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去适应社会,亦或是接受现存的社会秩序,还是应该试图改造他所生存的社会”;还有一个是“应该给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吗”。这两个哲学之问,理清了对于我们学校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学生培育的目标都是极为有益的。第一个例子,我们需要回答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强调忠诚传统、服从权威、适应社会还是独立、创新、批判、自律的人。第二个问题解决了一个学校教育定位的问题——民主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还是打着民主的幌子进行甄别性教育。
教育目标的四五个来源是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来选择目标可以改变有些学校、有些人完全背离教育规律、背离学习者的个性心理发展规律,从而进行一些功利化、异端化教育。学习者有些变化是可以通过学习过程而产生的,有些不能。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健康知识,可以让身体反应更好地趋向于社会期望的方向,而不能抑制身体的反应。我们经过学习心理学的诊断,可以区分哪些目标是可行的,哪些目标实话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哪些目标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比如通过正规的学校计划是无法改变16岁少年的人格结构的。泰勒在这一章里,写了好多案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极富指导意义。“那些互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整合性和连贯性的学习内容,能彼此强化;反之那些彼此分割或互不一致的内容,则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并可能在实际学习中相互干扰”——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进行的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比如桑代克教授提出的“学习就是由特定刺激和特定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同时期芝加哥大学的贾德和弗里曼也提出了“类化学习理论”——学习就是形成解决问题的类化模式,形成对类化情境做出类化反应的模式。这两个理论都与今天的“情境体验”“建模”等思想想通。
泰勒在“学校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这一章中,还专门提出了目标陈述的问题。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标不是要教师从事某些活动,而是让学生的行为模式发生显著的改变,任何教育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应发生的改变的陈述。有些目标的陈述就是列出一门或者多门课程中涉及的主题、观念、盖伦或者其他内容要素,这只是显示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而非具体指出期望学生如何处理这些内容要素。有些目标陈述,采取概括化的行为模式,可是这种方式又无法明确的指出该行为运用与那些生活领域或者内容,例如“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社会态度”等,太过于笼统,不具体、不可观察和测量。泰勒关于学习目标的陈述,就是我们当下目标教学中学习目标制定和叙写的原点。
第三遍读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愈发的坚信,智慧不在于书本的厚薄、文字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直指问题核心,直指事物本质,正所谓大道至简,回到原点、回到最初的地方,去找寻自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