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哪个权力最大

发布时间: 2023-11-09 23:01: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唐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是什么职责的。唐、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即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的区别在于职务的不同。门下省,尚书省,中...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哪个权力最大

唐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是什么职责的。

唐、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即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的区别在于职务的不同。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封搏审议,决定诏令能不能实行,不能的话就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归为尚书省。

具体如下:

唐、宋时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1、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扩展资料: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1、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

2、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作用:

1、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3、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三省哪个地位最高,重要性最大

是一样大的,平行行使权力,各有分工侧重。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中国古代的中书,尚书和门下三省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1,中书省:人大,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有决策权。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

2,门下省:无现代机构可以对应,勉强比喻,政协。但是门下省有封驳权,也就是否决权,政协没有,只有咨询权。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

3,尚书省:国务院,有执行权。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扩展资料:

隋唐的“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行政级别相当,但功能各异。隋朝规定,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这样三省相互牵制、监督。三省长官实为“宰相”,都参加朝廷最高层决策会议,各对皇帝负责。

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种把决策与行政分离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古代“大部制”改革的成果之一,相当科学。

隋唐时的“六部”是从魏晋时“六官”改来的,即吏部、民(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委”,秦汉时“九大部委”(九寺)被缩减掉3个,创造了中国古代“大部制”改革的典范,一直沿袭到清朝。

“六部”中的每一部都很大,如工部,便掌管土木、水利工程、农、林、牧、渔等多个领域和行业。“六部”下面各设“四司”,故有“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说。

可见,“三省六部”制明显优于“三公九卿”制,大唐盛世与政体的先进不无关系。

“九寺”官署在隋唐时期仍保留,只是统统降格降级,与“五监”、“秘书省”一样,是具体办事部门。此时的“九寺”与“六部”没有隶属关系,但得接受六部的督责,与六部有对应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中国古代“大部制”改革

唐朝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唐朝的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和中央办公厅。
中书省的主要职责是起草和颁发皇帝的诏书和政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在唐朝,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一般由宰相担任。
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审查和复核中书省颁发的诏书和政令,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是唐朝的审议机构之一。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其职责包括审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等。
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央政府的基本架构,其中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而尚书省则是唐朝的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六部则是尚书省的六个重要部门,包括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
中书省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
门下省负责审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侍中掌握。是审议机构。无想在相对应的官职。

古代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区别是什么?

尚书省:今天的各个部,如公安部,财政部等等,只是主管一个部门的。
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及副总理,总理办公会议,中央决策的。
门下省:相当于国务院的办公厅,发文,上传下达的作用。
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
在腹里地区以外,在全国各地设置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初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的军政事务,"行中书省"概念其后发展成为省级地方政府。
另外,中书省和行中书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书这个概念,大概在汉朝或者以前就有了。开始是类似于黄门的宦官官职,后来渐渐才有士人担任,是负责把皇帝的旨意传达出来的人。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出现了三省六部,即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由于霍光专政,在汉朝,必须加录尚书事,才是真丞相。隋唐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控制相权,所以开始淡化尚书省的作用,力推中书和门下两省。唐朝最为典型,自东汉以来,只有乱世和元朝,以及明初的时候短暂有“丞相”这一称号,剩下的时候只有真丞相,而没有丞相(宰相)的官位。唐朝的真丞相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见唐朝推中书、门下,削弱尚书的决心。
中书省每个朝代的作用不太相同,大概就是发布政令,传达圣旨这么个作用。
到了元朝,一度恢复尚书省而废中书省。元朝已经并非三省了,实际行使权力的只有中书(尚书)和门下两省。尚书省时废时立,即使存在,也干的是中书省应该干的事情,只是名字不同。
行中书省,也叫做行省,是元朝的首创,也是今天省的雏形。也就是说,行省是地方机构。元朝有6-10个行省,还有隶属于中样的中书省,相当于后来的直隶或者直辖市。
本文标题: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哪个权力最大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31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唐代晚期以后,尤其是明代,汉人是否还在部分重大场合保留有跪坐行礼的习惯你怎么看待普鲁士书报检查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