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没有昏君,为什么也会亡国?清朝作为我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很多人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而很多人人认为,清朝皇帝十几个...
清朝没有昏君,为什么也会亡国?
清朝作为我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很多人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而很多人人认为,清朝皇帝十几个,每一个都不是昏君,但既然如此,为什么最终清朝还是灭亡了?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和清朝的皇帝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清朝既然没有一个皇帝是昏君,为何最终还是沦落到了灭亡的地步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陈天华
对于中国封建时期的朝局,人们总会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感慨,除此之外,每一个朝代都是经历过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全过程,而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原因,离我们最近的清代也是如此。
后人在总结这些朝代灭亡原因中,很多都源自于末代帝王的昏庸无度,无心朝政且贪图享乐之时慢慢地掏空了整个国家的根本,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足以颠覆当时统治者的王权地位,而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适用于清朝的灭亡,换言之,清朝末年的腐朽不堪的确有目共睹,可使得大清王朝最终没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是时代趋势下的大清气数已尽造成。
所以,要说清朝的最终覆灭原因,还是应该结合着时代趋势与特点从最理性的角度来综合考量,而不是一提到封建王朝的灭亡就惯性地认为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导致。
1、清朝统治者的教育机制有效降低昏庸帝王的出现
要说大清王朝是家教最严格的家族,这个评价是相当中肯的,要知道,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极为注重统治阶层后代的培养,尤其在雍正帝之后,尚书房对于皇子的教育更是尤为地受到重视。
而对于每年假期仅仅不到十天的皇子们来讲,即便是天资平庸的一类,能够在皇家优质教育资源的熏陶之下,想要做到读书识字以及通晓事理都是没问题的,而更多的治国之道也会在软磨硬泡下逐步建立理念。所以说,皇子们经历了长时间高质量的文化熏陶,想要成为昏庸无度的人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清朝对于后代的培养这一方面是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所以,哪怕是皇子日后成为王权继承人,从小建立起来的良好素养也注定他们成为昏庸帝王的可能性相当低,最不济也只能是对于政治没有太多远见的帝王,昏庸无度甚至骄奢淫逸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可想而知,没有了帝王的骄奢淫逸,清朝至少直到最后灭亡之前,在位的帝王还是会对挽回国运做出努力的,只是所做的努力成效越发的不足而已。
2、儒家思想对于清朝人长久养成的固步自封导致政体的无法革新
现代人承认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至高瑰宝本无可厚非,而长久以来,儒家思想对于古老中国的稳定发展也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儒家思想在很多层面上的确也限制了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的思想发展,长久存在的森严等级思想与男女尊卑有别等等思想注定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越发畸形。
所以,时间来到清朝,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种种弊端在这个朝代已经是越发地突显起来,而当时的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度的发展更是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其实,就拿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来说,以其为代表的很多西方国家也都是从封建时期逐渐转型到新的政体形式从而实现逐步强大的,而大清王朝却没有西方国家的好福气,造成这一局面的恰恰是长久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全体清朝人的固步自封。
而清朝末期的世界局势还处于各国之间弱肉强食的野蛮状态,可想而知,西方列强更多的不会是想要去帮扶弱势清朝的崛起,相反,各类无情的打压与攻击只会让清朝统治者的政权地位越发地摇摇欲坠。
3、西方列强敲开大清国门后的全民觉醒致使封建制度的难以为继
如同开篇陈天华对于天下安定的精辟解释,一个国家的民众价值观决定了这个国家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发展下去,在很多西方人对于大清末年的民众生活状态评价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思想尚未启蒙之时民众的愚昧,可当西方列强敲开了大清国门,类似于梁启超、孙中山一类的思想启蒙者逐渐涌现出来,而大清末年的政治氛围已经无法满足这类人的思想诉求。
所以,一个朝代的灭亡从来都是内力加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大清灭亡内部最重要的助推就是这些受到西方思想启蒙的仁人义士,所以,他们促使的大清覆灭并不完全出于这些人对于大清王朝的不满,相反,先进的政治形式终将替代落后的统治思想在当时才是不争的事实。
小结:有人曾提出过这样的论调:封建王朝的帝王身处权力核心,他们的本分就是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完全运用在国家治理上,相反,哪怕不曾骄奢淫逸只是能力平庸的帝王登上皇位都是一种罪过。而这样的论调更多的适用于封建稳定时期,对于清朝这样身处封建统治在中国大势已去的朝代来讲,无论统治者为了维系自身的统治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所以,清朝的最后灭亡真实原因并非帝王的昏庸无度,而真的是时代趋势下注定清王朝的气数已尽!
国无昏君,王朝亦灭,究竟为何?
为什么开国的是明君?亡国的是昏君
亡国的是昏君,这个真的需要理由吗?如果他不昏,就不会亡国!!!亡国带给百姓的灾难是难以形容的!所以老百姓不愿意当亡国奴!
唯才是举而兴的北齐,亡国原因是昏君奸佞迫害忠良吗?
北魏末年,因此前孝文帝英年早逝,改革遗留下来的大量问题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发酵,使得北魏帝国统治阶级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民族问题也日益凸显,北魏皇族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六镇起义因此爆发。
在六镇起义之中,一代枭雄尔朱荣趁势而起,借北魏孝明帝被胡太后毒杀一事,率军攻入北魏国都洛阳,拥立孝庄帝元子攸,随后发动“河阴之变”,将北魏朝廷内外屠戮殆尽,自己坐镇晋阳遥控孝庄帝元子攸。
元子攸不满尔朱荣的专权,设计伏杀尔朱荣,随后,尔朱荣的子侄们起兵复仇,孝庄帝元子攸被虐杀。后来,尔朱荣旧部高欢与尔朱氏生出间隙,高欢率军攻灭了尔朱氏,改立北魏皇族元修为帝,是为北魏孝武帝。
高欢控制北魏朝廷之后,唯才是举,得到了大批人才,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高欢一面与南梁修好,一面与柔然和亲,积蓄力量准备先行平定割据关中的关陇集团。孝武帝元修不愿受高欢控制,主动与关陇集团联手准备夹击高欢,却因消息走漏,被迫率领皇族西迁关中,高欢宣布罢黜元修,改立元善见为帝。次年,关陇集团领袖宇文泰弑杀元修,改立元宝炬为帝,从此,曾经那个一统北方的北魏帝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欢控制下的东魏与宇文泰控制下的西魏。
在一众良臣的辅佐下,高欢虽然屡次西征失利,但是东魏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均要强于关陇集团控制下的西魏政权。在此基础上,高欢次子高洋方能得以顺利取代东魏,建立起北齐政权。
可是,这个因唯才是举而建立起来的政权,却因为昏君信任奸佞小人,迫害忠良,导致与北周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北齐由攻转守,最后更是因为错杀了国之柱石,导致北齐无力抵御北周进攻,最终灭亡。
那么,北齐朝堂之上,被昏君奸佞杀害的国之柱石有哪些呢?
说起北齐的国之柱石,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十有八九是那位兰陵王高长恭。
没错,兰陵王高长恭正是被杀的北齐国之柱石之一。
高长恭是高欢嫡长子高澄的第四子,公元541年出生,因生母地位卑贱,并未受到高欢、高澄父子的重视,直至公元560年,北齐废帝高殷即位后,因血缘关系被封为了兰陵王。随后,北齐废帝高殷试图推行改革,结果招致北齐皇族强烈反对,高欢的第六子高演发动政变,弑杀高殷,自立为帝,是为孝昭帝。
高演在位时间虽短,但是却励精图治,革除弊病,使得北齐的国力达到了一个巅峰,成为了当时最强的国家,稳压南陈与北周。高演在位仅仅一年多便病重,为保全儿子高百年,随即传位弟弟高湛,这就是北齐亡国的罪魁祸首——北齐武成帝。
北齐在武成帝高湛的治理下,国力江河日下,很快就到了亡国的边缘。
公元563年,突厥趁北齐朝政混乱之际,攻入晋阳城,兰陵王高长恭与名将段韶等人率军救援,在此战之中,高长恭率军突入突厥大军之中,搅乱其部署,为北齐大军将其逐一击破赢得了时间。次年,北齐与北周爆发了邙山之战,高长恭再度与段韶、斛律光等人迎战北周。
当时北周大军士气正盛,洛阳城危在旦夕,段韶以奇计击败北周大军,高长恭仅率五百骑兵便突破了北周的包围圈,解了洛阳城之围,因此一战扬名,将士们因此作曲赞扬高长恭的勇武,这就是后来的《兰陵王入阵曲》。
公元565年,高湛因天象而传位太子高纬,这就是北齐的亡国之君高纬。高纬继位之后,曾与高长恭谈论起邙山之战,问起高长恭率领五百骑兵突入敌阵之中,万一出了意外该怎么办?高长恭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回答后主高纬。
本来高长恭也是北齐皇族中人,国事即家事并不为过,但是在亲情关系淡薄的北齐皇室之中,尤其是深得残暴嗜杀的武成帝高湛真传的高纬面前说出这样的话,无疑会使得高纬对其起了杀心。
另一位被昏君奸佞杀害的国之柱石便就是斛律光。
斛律光,出生在公元515年,他的父亲是几次拼死救出高欢的名将斛律金之子,因父亲的忠心,他被高欢任命为世子高澄的亲信都督,常随高澄左右。
北齐建立之后,因功被封为晋州刺史,数次击退北周进攻。公元562年,被武成帝高湛提拔为司徒,次年与兰陵王高长恭、并州刺史段韶等人率军救援洛阳,一举击败北周名将宇文宪、韦孝宽率领的北周主力。
随后又在汾水之战中,再度击败北周名将韦孝宽,立下赫赫战功,被北齐后主封为左丞相、咸阳王。此时,后主高纬宠信奸佞祖珽、穆提婆等人,斛律光对这些人十分讨厌,几次公开评论祖珽、穆提婆等人:“目人用权,国必破矣!”
北周名将韦孝宽利用了北齐君臣间的这一矛盾,大肆散布谣言,宣称斛律光有不臣之心,在祖珽、穆提婆等人的推动下,高纬对斛律光产生不信任。
公元572年六月,后主高纬设计将斛律光引入宫中,残忍杀害,并且将斛律光满门抄斩。
公元573年五月,后主高纬遣使赐下毒酒,高长恭发出一声长叹后,饮酒自尽。
北周武帝得知斛律光、高长恭被杀的消息后,喜出望外,下令大赦天下,同时调集大军,开始全面进攻北齐。就在斛律光死后的第五年,高长恭死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率军亲征,攻入北齐国都邺城,随后俘获后主高纬父子,北齐因此亡国。
进入邺城后,北周武帝宇文邕指着斛律光的画像说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随后追赠斛律光、高长恭两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