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打到奉天,张作霖准备下野,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郭松龄失败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不了解东北人的原因,另一个是犯了“疏不间亲”...
郭松龄打到奉天,张作霖准备下野,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
郭松龄失败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不了解东北人的原因,另一个是犯了“疏不间亲”的错误,在古代这两个错误犯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性命之忧,而郭是典型的教书先生做派,成功不了很正常,因为他不熟悉这些规则,也不了解东北人,虽然他在东北出生,但是真的不算东北人,也不了解东北人的仗义和义气。
首先,郭松龄其实不了解东北人,东北人是认大哥的,一旦认了大哥,轻易不会换,这是一个非常丢面子的事情,不是大哥如何,是自己水平有问题,所以东北的传统比较讲义气,一般跟着张作霖干的弟兄都不会轻易反他,如果反,也应该是大哥的直系才行,而且还要保证给大哥留足够的面子,这样的情况在东北非常常见,如果是张学良反他老子,有可能会有人跟,如果是外人则比较难,这一点郭松龄不是很懂,他虽然想通过在讲武堂教过张学良这层关系,同张学良一起反张作霖,其实是属于看错了形势。
郭松龄据说是郭子仪的后人,明朝时举家来到东北定居,名将之后,后又先后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讲武堂当教官,在这里结识了张学良,后经张学良推荐,相当于被张作霖收留,按理说他应该感恩图报,一心为张氏家族服务才对,我们不谈论民族大义,就凭这样的关系,他做人就犯了东北人的人生信条,属于典型吃里扒外,如果他不想当老大还可以,如果想当老大,是要被唾弃和反水的,这是郭松龄失败的根本原因。
再有我们都知道,无论关系如何密切,哪怕是夫妻,也不要离间其家庭和睦关系,这种让儿子反老子的事情,在古代都是要处死的,现在大多数这样的人也会闹得里外不是人,毕竟人家是亲情,是可以坐下来谈的,而你充其量是个外人,况且还想通过制造矛盾,自己获利,这样的行为已经不是“疏不间亲”那么简单了,所以最后张学良不听他的话也在情理之中。先闹一个不孝子孙,再把祖宗事业丢了,这样丢人的事,只要智商正常都不会干,所以不能怪张学良最后的决定。
东北人反大哥,如果这件事对大家都有利是可以的,如果只对你一个人有利,拿大家当炮灰做傻子,那就不会担这个骂名了,最后不听他的话,就不难理解了,所以说他不了解东北人。
总体来说,郭松龄是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是一个好谋士和政治家,他最后的失败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不了解人情世故,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如果他不藏私信,成功率会高很多,张学良也会配合他,而且那些小弟们也不会反水。
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谢谢
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郭松龄为什么反奉,坊间基本上也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因为张作霖的行为关乎到了郭松龄的利益,即便张作霖之前对郭松龄有恩,在利益面前人也是说变就变。当时奉系军阀之间对地盘已经有了激烈的争斗。根据何柱国会议,当时张作霖赝本打算让姜登选去接受江苏,让郭松龄去接受安徽。
但是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于是就自己去了江苏,而姜登选就到了安徽,所以郭松龄就什么也没捞着。但是当时郭松龄在直奉战争中算的上是劳苦功高的,因此就为了杨振宇的这件事情和张作霖起了争执,要让张作霖把杨宇霆这个家伙赶走,但是当时张作霖没有在意,所以后来也就有了郭松龄起兵反奉的事情了。
如果郭松林不反奉,张作霖能统一中国吗
如果张作霖可以减少一部分入关的心思,闷头种田攀科技理清内部关系的话,基本就没后来者什么事了。
但这也只能做个假如,毕竟不能指望土匪思想做事能有多少远见。(无论入关还是内部人际处理或者对日本的来回忽悠一股子浓浓的土匪做派)
只能说很惋惜中国明明有可以早一点统一和减少内耗的机会。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