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由韩信领兵,能不能击败司马懿而统一三国呢?如果由韩信代替诸葛亮,那么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诸葛亮,韩信取代了诸葛亮的位子,二是...
如果由韩信领兵,能不能击败司马懿而统一三国呢?
如果由韩信代替诸葛亮,那么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诸葛亮,韩信取代了诸葛亮的位子,二是诸葛亮还在,只是韩信代替诸葛亮领兵。第一种情况下蜀汉会灭亡的更早,第二种情况下韩信也很难击败司马懿,但是蜀汉存在时间会延长。
刘备死后,蜀汉最大的问题是政局不稳,刘禅年幼,元老、荆州、东州、益州几派势力各有所求,此时最需要的不是一个能打仗的统帅,而是一个能稳定政局的政治家。如果以韩信换掉诸葛亮,那么无疑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
韩信是个用兵天才,然而在政治上却是一个真正的白痴。在楚汉相争时,平定齐国以后他主动向刘邦要官,后来又以按兵不动做要挟。可是这么做了以后,韩信居然幼稚的认为刘邦会信守诺言让自己永远镇守齐国。等到后来被贬为淮阴侯以后,韩信居然对刘邦发牢骚,说这是“狡兔死,良狗亨”,可谓是作死。而且韩信还不善于和同僚相处,公开表示以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并列为耻。
这种人扔在蜀汉时期,绝对是最早死在政治斗争里那个。蜀汉也会因为缺乏诸葛亮来稳定政局而最先灭亡。
第二种情况下的话会好一点,诸葛亮可以安心在汉中处理政务,为前线调运粮草,韩信则负责打仗。这样诸葛亮的压力会轻很多,甚至可能多活几年,而韩信在军事方面比诸葛亮可能要稍微强一些,魏国的军事压力也会更大。
但是必须注意一点,韩信在楚汉相争击败的多半都是庸才,在面对章邯这样的名将时,虽然有数倍的兵力优势,项羽也无力增援关中,依然足足花了10个月才消灭对手。而司马懿也是以军事家著称,魏军的实力也远远超过了章邯和蜀汉,韩信即使能稍微占据上风,但是也很难彻底击败对方。
而且在地震造成西汉水改道以后,从蜀汉出兵北伐粮食运输要比韩信出陈仓时困难的多,如果无法短时间内击败对方,陷入僵持,那么韩信也只能选择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蜀汉靠诸葛亮和韩信的组合即使可以在局部战斗中占据优势,但是国力毕竟远逊于魏国,而且诸葛亮年事已高,一旦故去那么只靠韩信更难击败魏国,最终只能看着魏国慢慢恢复国力,日益压倒蜀汉。不过靠着韩信的军事能力,蜀汉的存在时间将得到延长。
韩信的才能如果放在三国是什么水平?与司马懿相比如何?
韩信的成功有三大原因:
一、韩信的独特的军事能力。
韩信的军事能力就在于对于谋略出神入化地运用,针对不同的对手,韩信有不同的谋略, 而且楚汉战争四年打下来,韩信也没有用过相同的谋略。
韩信破魏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明面派兵与魏军在蒲坂对峙,私下另派出一支部队从阳夏渡过黄河,袭击魏国都城安邑,俘虏魏王豹。
韩信破赵用的是背水一战+拔旗易帜之计,明面上韩信亲率主力在河边列阵,吸引魏军主力对战,私下另派2000轻骑兵埋伏在魏军营垒边,等魏军主力与韩信作战时,2000轻骑兵夺取魏军营垒,全部插上汉军旗帜,然后前后夹击魏军,一举击破魏军。
韩信破齐用的是出其不料之计,郦食其作为说客已经说服了齐王田广投靠刘邦,然后韩信趁此齐国毫无防备之际出兵攻打齐国,齐国大败,此战牺牲了郦食其的性命。
韩信破龙且用的是半渡而击的计谋,先派人潍水上游用沙袋截断了水流,然后韩信派出主力与龙且作战,佯装败退,从水流很浅的潍水逃走,龙且率军追击,韩信算好时间,派人在上游拿掉堵水的沙袋,然后潍水淹没了龙且的军队,龙且当场被灌婴部下所杀。
这就是韩信的谋略,韩信也因此被称为谋战派代表人物,从韩信的谋略能看出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谋略都是以欺骗别人来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敌人上当了,必败无疑,如果敌人识破了谋略不上当的话,韩信就无法取胜,就只能另用谋略或者形成对峙。
二、刘邦给予独特的平台。
韩信的成功是建立在刘邦所给予的平台之上,没有平台,韩信根本无法成功,在当时的天下,唯有刘邦能重用韩信,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他任何诸侯,都没有重用韩信的可能。
刘邦在彭城之战后听取张良的建议,给予韩信独立的兵权,这也是韩信发挥才能的基础,刘邦不仅仅提供兵权这么简单,还有一系列的支持,比如萧何在后方提供足够的兵员和粮食,再比如刘邦给韩信派出了曹参、灌婴、傅宽、柴武、丁复、丁礼、吕马童、孔聚、陈贺等等优秀的将领,跟随韩信一起作战,这都是支持。
韩信如果没有刘邦的平台,将一无是处,他无法凭借个人能力创业成功,如果有可能,韩信早这么做了,他个人没有资源,也没有刘邦那种天生的领导才能,韩信是天生的职业经理人,而且是最为优秀的那一种,但是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跟老板相比,也是有区别的,职业经理人更专业,而老板的能力更全面。
三、韩信的对手不强。
韩信首次独立率军作战就是破魏之战,对手是魏王豹,对赵国和代国作战,对手是陈馀,还有代相夏说,对齐国作战,对手是齐王田广,然后还有龙且,垓下之战韩信的对手是项羽,但垓下之战并非韩信独立率军作战的,韩信只是前锋,况且垓下之战汉军完全靠实力碾压项羽的。
魏王豹、陈馀、夏说、田广、龙且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力不强,龙且倒是骁勇善战,但是缺少谋略,也可以说是有勇无谋,所以这些人全部被韩信欺骗,或者中了韩信的计谋,被韩信打败。
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会是什么水平?
韩信在三国的军事水平相当于周瑜、司马懿、邓艾等人。能够独当一面,又有军事谋略,三国之所以没有呈现秦末汉初那样一边倒的战争,是因为局势不同,韩信能在秦末汉初运用一系列谋略打败对手,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手弱,未能识破韩信的谋略,如果当时韩信的对手是李左车这样能懂谋略的将领,韩信对战赵国很难取胜。
《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这是韩信在俘虏李左车后说的一段话,大意是: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了,在秦国而秦国却能称霸,这并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愚蠢,而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在于国君任用不任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如果真的让成安君(陈馀)采纳了你的计谋,像我韩信也早被生擒了。因为没采纳您的计谋,所以我才能够侍奉您啊。
这话固然有韩信恭维李左车的话,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事实,陈馀没有听李左车的话,才会失败,否则韩信很难取胜,无法从井陉行军,要么绕道井陉从北方或者南方攻击赵国,要么双方形成对峙。
双方对战,一旦谋略被敌人识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三国时期没有出现一面倒的战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谋士的水平都差不多,谋略你知道,我也知道,你根本不敢用,你看打官渡之战,那么多谋士提供了很多谋略,但是始终没有打败袁绍,还是靠许攸叛逃提供秘密情报才翻了盘。
在战争中,一般谋略强于骁勇,韩信打败龙且,与曹操打败马超有着类似的经历,龙且与马超都是有勇无谋,不能识破韩信与曹操的谋略,尤其是马超,一个离间计就让骁勇善战的马超输了,无法对抗曹操,所以谋略只有在敌人无法识破的使用才有效果。
如果双方谋略水平半斤八两的水平,就形成对峙了,比如诸葛亮北伐对阵司马懿就是这样,两人的军事水平算起来诸葛亮略高,谋略水平相当,当司马懿在卤城之战被诸葛亮打败之后,就再也不敢与诸葛亮正面对抗了,而是采取了消极对峙的战略,凭你诸葛亮挑衅,就是不出战,所以诸葛亮拿司马懿没有办法,北伐就形成了对峙。
如果是韩信对战司马懿,也是同样的结果,甚至不如诸葛亮,诸葛亮可是全能型人才,政治、军事、治国、治军样样精通,而韩信是偏科生,军事才能较高,其他才能非常普通,打仗拼的是综合能力,还包括背后的国力。
韩信攻打魏国、代国、赵国、齐国这样的小国,背后可有刘邦这个强大的靠山,刘邦当时有稳定的大后方,控制区面积与人口都是最强的,如果韩信在诸葛亮的位置,只能以蜀汉的弱小实力对抗司马懿的话,没有取胜的机会,因为韩信用谋略,凭司马懿的能力,不可能识别不了,当谋略失去作用,就只能靠实力拼国力,韩信还是赢不了。
司马懿打仗也是看对手能力下手的,比如像孟达这样的对手,司马懿以欺骗忽悠+兵贵神速轻松打败孟达,一面写信欺骗孟达,一面8天急行军1200里,出其不意到达新城攻击孟达,孟达无法识破司马懿的谋略,只能败亡。
但是司马懿对战诸葛亮就完全不一样了,司马懿所有谋略都不敢在诸葛亮面前玩,因为对手能识别,所以司马懿只能老老实实拒不出战,跟诸葛亮玩消耗战,拼国力,诸葛亮怎么刺激、挑衅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出战,宁愿背负畏蜀如畏虎的评价也不出战,诸葛亮同样欺骗不了司马懿,这就是高手的过招。
所以,你把韩信放在诸葛亮的位置上,同样无法打败司马懿,韩信能在秦末战无不胜,到了三国来就真不一定能战无不胜了,三国比秦末晚了四百余年,那些军事谋略大家都在学,谁也不比谁懂得多,韩信在秦末玩的那一套,到三国大家都心知肚明,很难被欺骗,除非两人实力相差比较大,韩信对战刘璋、刘表、袁绍、袁术这样的将领有可能战无不胜,对战司马懿、周瑜、诸葛亮、邓艾这样的将领绝无可能取胜。
谁有智谋的故事啊!我急用!
快啊!井陉之战
公元前206年,盛极一时的秦帝国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方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辉煌战例中的精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进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观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马疲惫,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赵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正面坚壁不战,用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最后前后夹击,一战而擒韩信。但陈余却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地方扎下营来。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等翌日见赵军出动,营垒空虚之时,攻入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旗帜。随后,韩信传令部队就餐,他对将校们说:“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赵之后再饱餐。”将校们将信将疑,只能从命。韩信遂即传令击鼓,出大将旗仗,向井陉口进发,他说:“赵军已先我占据了有利地形,筑垒以待,看不到大将旗仗,怕他们疑我尚在后军,不肯发起攻击。”
当汉军接近井陉口时,韩信连骑哨都不派,立即传令中军主力全部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少顷,天色已然大亮,汉军阵营扬起一阵轻尘,随着激越的鼓声,一队旗仗转出,韩信在众将校的簇拥下纵马来到阵前。陈余眼见韩信兵少,自己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韩信令弃旗鼓仪仗,迅速转入阵中。陈余见此情景,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直逼汉阵。汉军因临河而战已无路可退,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双方厮杀半日有余,赵军仍未能获胜。这时赵军营垒已空,韩信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直驰而入,在赵军营垒遍插汉军红旗。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
战后,汉军将士们饮宴相贺,他们纷纷问韩信:“将军叫我们背水列阵,这是有悖兵法的啊,为什么竟然能取胜呢?”韩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说了吗?置之死地而后生,置只亡地而后存。如果我给你们一条生路,士卒们能拼死作战吗?”诸将这才领悟了背水列阵致胜之奥妙,对韩信大为钦服。
井陉之战,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生动描述了井陉大战。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空城计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故事】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望梅止渴
三国的时候,魏国的国君曹操,他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有一次,天气非常地热,他带领几十万的大军经过一片大原野,士兵们从早上走到下午,肚子都没有吃过一点东西、喝过一口水。
·完壁归赵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国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
回答者: pkq_kitty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10-18 21:47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50% (0)
其他回答 共 4 条
m
回答者:znkfhj - 兵卒 一级 10-18 21:33
曹冲的父亲曹操是个大官,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他手下的官员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法呢?那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官员们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秤象的办法。正在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嘴里不说,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一时也想不出来。他父亲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他叫人牵了大象,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父亲,还有那些官员们都想看看他到怎么个称法,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大想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曹冲说:“齐水面在船帮上划一道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大船就往上俘起一些来。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说:“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接下来曹冲叫人挑了石块,装到大船上去,挑了一担又一担,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行了,行了!”曹冲看见船帮上的记号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块又一担一担地挑下船来。
曹冲真聪明!
韩信和诸葛亮两人如果带兵对战,谁会赢?
如果单纯比军事能力,韩信强于诸葛亮太多,如果比综合能力,诸葛亮完胜韩信,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因素,除了军事能力,还有政治原因、时势原因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原因。
韩信是偏科生,军事能力超强,诸葛亮是全面生,综合能力超强,如果把韩信和诸葛亮的能力用数值来衡量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军事能力:韩信100分,诸葛亮90分
政治能力:韩信10分,诸葛亮100分
带兵治兵能力:韩信100分,诸葛亮100分
谋略水平:韩信100分,诸葛亮90分
内政能力:韩信50分,诸葛亮100分
治国水平:韩信20分,诸葛亮100分
当然了,一个能力强的将领带兵与一个能力弱的将领带兵交战,并不一定是能力强的就会赢,战争与历史是一样的,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曹操有赤壁之败,拿破仑有滑铁卢之败!
下面分别以井陉之战和卤城之战来分析一下,如果韩信与诸葛亮在战场上带兵作战的话,谁会赢谁会输?
另外,战场上的胜负与时势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韩信在井陉之战的对手是诸葛亮,那么这仗韩信能赢吗?
可以肯定地说,韩信赢不了。把井陉之战韩信的对手陈馀换成诸葛亮,我们来假设一下,这场仗会如何?井陉之战韩信大概有三万人,而且是远道,诸葛亮有10几万大军,并且是以逸待劳。
首先,诸葛亮不会像陈馀一样傻,直接把韩信放过狭窄的井陉口,而实施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的谋略,韩信的谋略是因人而定,韩信能够实施背水一战,就是因为陈馀的愚蠢和大意,诸葛亮一生谨慎,韩信这仗基本上没有取胜的可能。
韩信的每场战役取胜,靠的都是谋略,依据不同的对手,制定不同的谋略,可是终韩信一生,没有遇到一个谋略型的对手,韩信的对手是魏豹、夏说、陈馀、龙且,这些人要不就是庸才,比如陈馀,要不就是勇武有力,头脑欠缺,比如龙且。
井陉之战就连李左车都看出来了如何打败韩信了,就更说诸葛亮了,高手对决,一旦被识破谋略,或者看不透对方的战术,是很难取胜的。
李左车在井陉之战前,建议陈馀由他率领3万军队从小路出动打击韩信的粮道,然后建议陈馀不要急着出战,只需要消耗韩信,不要硬拼,等到韩信的粮草出现危机,再一举出击就能完败韩信,可是陈馀不听,偏偏中了韩信的计。
如果是诸葛亮领军,肯定会听从李左车的建议,以逸待劳,断其粮道,韩信军就不攻自破,就算诸葛亮没有听从李左车的计谋,也不至于被韩信这么低级的计谋给诱到全军出击,也不至于被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夺了城池。
再不行,就在井陉口设埋伏,或者设置堡垒,阻止韩信进军,或者以消耗战对待韩信大军,韩信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如果打成消耗战,就是拼实力了,实力不用看肯定是诸葛亮那边赢了,就算是用计谋诸葛亮也差不到哪里去,只是时势不同而已。
我现在反过来说,如果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也就是卤城之战,遇到的是韩信,而不是司马懿,那么诸葛亮可能也赢不了,虽然诸葛亮能赢司马懿。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以弱势兵力引诱司马懿出战,不惜自断退路,将蜀军粮道暴露给魏军,引诱魏军决战,结果司马懿大败,魏军被砍了三千颗首级。
如果是韩信是率领魏军对战诸葛亮,则韩信军的实力强于诸葛亮军,诸葛亮是长途跋涉,远道而来,韩信是以逸待劳,但是韩信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对于情报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很善于分析对手。
卤城之战,诸葛亮是远道而来,粮草供应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抢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可是也管不了多久,韩信如果是司马懿,肯定首战也是不出战,而是消耗诸葛亮,诸葛亮必须速战速决才能有机会取胜,时间拖得越多,诸葛亮越没有机会,反而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如果韩信在卤城之战消耗诸葛亮,拒不出战的话,诸葛亮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或者韩信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诸葛亮也是无法取胜的,只能迫不得及退兵,如果诸葛亮如果退兵,那韩信也是不敢追的,如果追,就是另一个张郃。
换句话说,如果卤城之战诸葛亮带兵迎战韩信的话,诸葛亮大概率就是无功而返,或者是被韩信消耗的后退,也就是诸葛亮会战败的意思。
如果单纯的比较韩信与诸葛亮带兵谁胜谁负,是很难确定的,在不同的时势、背景、实力下,都对战争最后的结局会产生影响。不是说军事能力强,就不一会赢,也不是说综合能力强,就一定会赢,而是说输赢要看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这么说吧,如果把诸葛亮和韩信放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背景,双方有相同的实力,也没有外部势力的干扰,如果这样的话,两人会打成平手。
楚汉战争井陉之战韩信背水一战
楚汉战争——井陉之战韩信背水一战
井陉之战是公元前204年汉军与赵军之间的战役,韩信是在获得刘邦的允许后,为了进一步击垮项羽在国内的割据势力,在井陉口一带和赵军交战,最终以少胜多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争过程——韩信背水一战。
此战中汉军统帅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战例中的代表作。
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窃窃哂笑,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今天看来,当时赵军的哂笑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兵法上明确规定,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后,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大将的仪仗鼓号,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进逼过去。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
两军戈矛相交,厮杀了一阵子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岂肯轻易放过机会,于是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拚命,赵军的凶猛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了。这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战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好不威风。
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这时赵军才猛然发现自己大营上插满了汉军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这样一来,赵军上下顿时惊恐大乱,纷纷逃散。
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2.5公里,现已被湮塞)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就歼,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兵法·九地篇》)这一心理状态,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精彩篇章。
赵军的失败,则在于主帅陈余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昧于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终于使赵军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在处处被动中遭到全歼。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