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怎样的一个人?王安石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王安石在位时期,推行了一系列具有革新意义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被...
王安石是怎样的一个人?
王安石在位时期,推行了一系列具有革新意义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被誉为“王安石变法”。他的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农田水利的开发,二是练兵备战,三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整。这些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宋代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王安石是一位勤思考、勇于实践的改革家。他不仅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也关注人民的生活,积极推行社会福利、减轻赋税等政策,为人民谋福利。
除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成就外,王安石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章自然真挚,文笔娴熟,被誉为“王草原”。他的一生充满了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善民生的奋斗历程,也留下了许多具有思想意义的著作和思想精华。
总之,王安石是一位思想深邃、实践勇敢的大政治家,他的改革崇尚实用、创新思维,精通文学艺术,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一、译文: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约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
菜肴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放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娇惯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二、原文:南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独醒杂志》为作者积所闻见而成。成书于淳熙十二年(1185)。记录了宋朝政事及典章沿革、著名人物的逸事、有关江西地方志的史实、有关谶语、因果、神仙、宗教、炼丹、法术等的记载。
二、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后人对王安石评价怎么说 王安石性格如何
后世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可谓是褒奖不一,有人骂亦有人夸,历史名人苏洵,张方平等人都在不同程度的黑王安石,但是后世的教育体系中都是王安石的赞美词。在史书资料记载中,王安石也是一个性格奇怪,不招人喜欢的人,究竟对王安石评价如何呢?
王安石画像
对王安石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北宋到近代这段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近代到后世这个时期。第一阶段均是贬损为主,第二阶段均是赞扬声。特别是1949年后,对于王安石的评论转变之大,都以褒扬为主。
王安石骂名开始是从王安石变法之后,王安石推动了一些列的新法,旨在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从而改善北宋的国家经济,从理财和整军两个方面下手。颁行了青苗法,均输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法。但是最终造成了一个局面就是国家富了,百姓穷了,这是一场与民争利的变法,能不遭受骂名吗?
历史上的所有变革是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做到了,但是他却忽略了人民这一因素,但是并不能否认王安石的功。王安石是一个改革家,他的初衷是好的,改变整个社会的积贫积弱,改变整个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改变整个社会的三冗问题。王安石最大的失败原因就是理论与实际不符,最终导致了整个变法的失败,百姓生活困苦,能不骂吗?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王安石变法成为了对抗地主的一个有力措施,所以人们对于王安石逐渐改观,王安石从一个乱国者变成了 一个改革家。
王安石性格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但是人们对于当时的风云人物王安石的好奇却丝毫未减,许多人问王安石性格如何?关于王安石性格,后人也不能多加以批判,以下均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而整理的一些观点。
王安石像
说法一:王安石是个自负,自视甚高的人。
王安石从小就聪慧,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可谓是过目不忘,加之其勤奋好学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成为了一代才子,才华横溢,其文采深受好评。王安石不仅书读的好,其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志向,所以在古代王安石可以位列天才这一行列。但是王安石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自负,王安石创立了王安石新学,写了一本书叫《三经新学》,其中以《周礼义》为变法依据,这个重要部分就是王安石亲自训释的,因为他看不上前人对于古典书籍的注解,于是自己写了一本,这里面都是其自己的思想及对政治观念的理解,这本《三经新学》经官方发布,成为了官方之学,所有那些要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必须读这本书,不然别想金榜题名。
说法二:不讲卫生。王安石的不修边幅是出了名的,一年都可以不洗澡不换衣服,生活极其邋遢。
说法三:刚愎自用,不能容人。王安石面对老乡晏殊的劝诫与建议,他很是瞧不起与不屑。王安石对于欧阳修从没放在眼里过,在实行变法之初,对于那些顺从他变法的人都委以重任,不顺从的都赶出了京城。
说法四:特别执拗,王安石素有拗相公之称,当初包拯上任,王安石还是包拯的手下,一群人赏花喝酒,包拯亲自敬酒,轮到王安石时他以不会喝酒拒绝,一点都不留情面,可谓时毫无情商可言。
王安石简介王安石生活于北宋年间,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及文学家。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于一个官吏家庭,抚州临川人氏,字介普,号半山,后人又以王荆公称之。其父早年任临江军判官,县官等工作,所以辗转于南北各地。
王安石铜像
王安石勤奋好学,且天资聪慧,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先天的因素加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才华出众,博古通今,是为难得的一代才子。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金榜题名,这也是他仕途的开端。王安石此后于辗转于各地任职,任职过淮南判官,舒州通判,鄞县知县等职。任职期间,王安石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扩办学校,为广大民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067年,宋神宗继承帝位,久闻王安石大名,继位之后就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后来又提拔为翰林学士,深得宋神宗的器重。
王安石的成就与他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王安石小时候就着父亲宦游南北,经历的多了,对整个北宋的社会危机有着很深刻的了解与体会。长大后,考官入仕,在各个地方任地方官吏,这段期间体恤民情,关系民生,体会民间疾苦,为官期间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兴利除弊,百姓压力小了,负担轻了,国家才能更加繁荣。
1058年,王安石开始变法,主旨是改变整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格局,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现在的格局,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王安石变法主要分成两块,分别从理财和整军两块重点下手,推行一些列政策改革,如青苗,免役等策略,但是王安石变法由于内因外因没有成功。
王安石于1086年去世,享年66岁。
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风云人物,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传奇人物。年少神童,长大天才,官至宰相,位列人臣,可谓是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于王安石的故事典故有很多,据史料记载的就有很多。下面来给大家罗列下王安石故事。
王安石像
一:拗相公
王安石的执拗性格在那时是出了名的,为人极其固执,自己做了决定后这是三头牛都拉不回来。固执说的好听点是对于原则的遵守,说的难听点就是刚愎自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王安石的性格缺陷。这种固执让王安石听不进劝,刚愎自用,有错也不改,当所有人都在抨击新法的缺陷时,他不闻不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的决心,一心变法。所以在变法期间,出现了很多用人不当的典例,甚至还出现了很多的天灾人祸,但是面对这种变量王安石没有着手解决,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这也让王安石带上了拗相公的称号。
二: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一生简朴这是出了名的,他崇尚节俭杜绝奢侈浪费。王安石做宰相期间,有一个亲戚来到京城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则礼貌的请他吃饭,到了约定时期,那个客人盛装相见,认为王安石肯定会大排场的宴请宾客。
但是那天客人等了很久也不见有宴请的阵仗,临近饭点也不见有果品蔬菜上桌,等了很久才终于开饭,开饭后上来就只有酒水,胡饼和切的很小的肉块,最后上饭伴着很简陋的菜羹。王安石就用这样的待客之道来宴请宾客,足以看出王安石的清廉朴素。
王安石的故事还有很多,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展现了王安石的人物性格。
王安石是什么家王安石在北宋可谓称的上是风云人物,只是后来对于王安石的争议颇大,有人认为此人是祸国殃民的乱国着,有人认为王安石是大改革家,古人史书对王安石的记载也不尽相同,可谓是说法各异,但是无论王安石评价如何,我们不能否认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王安石一生多有头衔,更是涉足各个领域,那么王安石是什么家?
《苏东坡》王安石剧照
一:政治家
1042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先后任职地方官吏,当过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知常州事,知制诰等多个职位,在为官这段期间王安石关注民生,大力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而且早年的宦游南北与在底层当官,让王安石知道国家的问题所在,知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以及三冗问题及土地兼并严重等重大社会矛盾。
二:改革家
王安石知道国家的矛盾与问题所以,所以当收到皇帝重用时,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要想改变社会格局与解决问题,就要进行全面改革,从而推行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一场全面的社会改革运动,其根本就是解决国家的社会矛盾问题,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最终目的。王安石从理财和整军这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从而推行了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等一系列的新法。但是变法最终失败,是因为变法最大程度的伤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从而遭到强烈反对,最终变法失败。
三:文学家
王安石将政治与文学创作做了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将艺术与政治结合,从而在文坛上添上了璀璨的一笔。王安石在诗歌,散文,词等方面均有涉猎,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为何一度会被认为是奸臣?王安石一生具有哪些争议?
纵观北宋一朝所有宰相中,可能没有谁像王安石这样备受争议了。如果把王安石评价根据时间段来划分,从宋朝到近代一直以贬低为主,尤其是宋朝人更是称他是奸臣,但如今人们却称他是千古名相。
这里面究竟有何深层次的原因,让人们对王安石的评价天差地别?一切都要从熙宁变法(严谨称法应该称王安石变法)说起。改革向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何况封建社会。仔细分析熙宁变法,并不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更像是一场应付危机的政治冲动。
北宋积贫积弱,财政亏空致使朝廷不断加赋。除了正常的税收外,还有种类繁杂的苛捐杂税,给老百姓造成了极重的负担。同时,北方外敌的不断南下,给北宋政权雪上加霜,尤其是以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失败后,局势越发危急。
熙宁变法主要内容是,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这几项规定本质都是希望能最大程度增加国家收入,其中青苗法、均输法非常有远见,朝廷干预市场,通过一系列手段,加快货币流通,从而加快国家财富的积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熙宁变法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和实际情况,出现严重脱节的局面。变法确实让国库迅速充盈,可到最后违背初衷,严重危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受害最深的还是那些被迫以实物换货币的贫困老百姓,与民争利。
对于这次变法,王安石本人的初衷没有问题,但他的核心部下吕惠卿、曾布、章惇、吕嘉问、李定、邓绾等人,人品就有问题,时人视为小人,结果王安石自然就被视为奸相。把老百姓坑得如此之惨,能得到老百姓高度评价?
王安石确实有远大的理想,也深知变法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还是在具体实施中操之过急,最终陷入到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因此,《宋史》对王安石的评价也颇低,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神宗在任免王安石为相时,也曾询问司空兼侍中韩琦的意见。韩琦给予一针见血的评价,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可惜,宋神宗听从,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至于王安石在现今受到高度评价,跟他的文学作品有很大关系。
你心里的王安石是怎样的?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朝代更迭,每一个朝代都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当然也有很多著名的人停留在了历史,使人们永远记住了他们。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都在为了政治改革而奋斗,却受到很多名家的反对,其中就包括了苏轼、富弼、司马光等等,这个人就是王安石。我认为王安石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只是宋朝这个时代不能满足他,他也是一个刻板但有才华的人。
一、王安石的政治生涯王安石从小的家境贫寒,但是他十分刻苦学习,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也的确有了很好的表现。古代文人大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想要进入仕途施展自己的才能,而王安石也不例外。王安石在朝为官多年,但是反对他的声音也不在少数。面对当时三冗现象,王安石提出了很多的改革措施。但是他的措施很多都没有及时弥补缺陷,比如他主张实行的青苗法,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王安石的很多改革方案在如今看来还是有一些可行之处,只是对宋朝不适用。
二、王安石的生活状态王安石除了在政治上很积极外,他对于其他的事情是没有很大的兴趣的。王安石也会写诗,比如著名的遥知不是雪就是他非常出名的一首诗。王安石虽有才华,但是他做人比较刻板,也没有懂得变通,就像他的改革措施一样缺少实践。王安石在吃饭的时候也只喜欢吃他眼前的食物,很容易让客人们产生误会。
王2安石虽然一生都在政治上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却差点被人们认为是奸臣。比如著名的乌台诗案,他和苏轼之间在官场上的较量。无论如何,王安石的一生算是比较充实的了,这样的人虽说活的没有乐趣,但是开心自在就好了。
读《答司马谏议书》,结合王安石的生平,你读出了怎样的王安石?
首先,王安石是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人。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并勇于推行。他倡导的“新法”,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这种改革精神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十分难得的。
其次,王安石具有独断决断的个性。他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会坚定不移地推行,不受他人干扰。这种个性在他推行“新法”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不怕得罪权贵,也不怕遭受非议,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此外,王安石也是一位富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人。他不仅关心国家大事,也关注民生疾苦,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他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官员,应该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处理与司马光的争论时,王安石温和而坚定。他并不因为司马光的反对而大发雷霆,也不因为司马光的非议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他以理服人,用事实和数据反驳司马光的观点,展现出他的智慧和坚毅。
然而,王安石也有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一面。尽管他的“新法”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攻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受任何非议和攻击的影响。
总之,读《答司马谏议书》,我看到了一个具有坚定信仰、勇于改革、富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温和而坚定、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王安石。他的品质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个官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