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之辨算种族主义吗先说结论,“不算,却比种族主义更高明”我觉得华夷之辨从来都没错,自古以来华夷之辨强调的都是对华夏文化的归附是...
华夷之辨算种族主义吗
先说结论,“不算,却比种族主义更高明”
我觉得华夷之辨从来都没错,自古以来华夷之辨强调的都是对华夏文化的归附
是一股驱善避恶的向心力,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而清朝的华夷之辨已经偏离的真正的华夷之辨的道路了
华夷之辨判断你是华夏还是夷族,主要有三个判断依据
1. 血统、2. 地缘、3. 文化。
血统,就是华夏民族,后来被汉族继承
地缘,坐标中国
文化,比如“右衽”,这和华夏区别于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朝鲜、日本也模仿了这一点)
古人,包括孔子和朱元璋都十分注重汉族血统的。
满清不但不讲究华夷之辨,反而反对华夷之辨
雍正撰写《大义觉迷录》,明确反对华夷之辨的血统观念,认为自己入中国也是华夏一部分
蒙元和清朝都是夷狄入中国主天下
可见大清的华夷之辨首先是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然后想要继承华夏
和汉族一样视周围民族为四姨
这已经偏离的华夷之辨本来的样子了
你可以说大清自大、目中无人,但是和华夷之辨无关,人家是反对华夷之辨的
或者说,大清不过是借华夷之辨的借口歧视外来民族罢了,是伪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真的不是种族主义,也不是民族主义,华夷之辨的最终理想是用夏变夷,即让蛮夷归顺汉文化,对胡人的歧视也只表现在文化汉文化优越感,不会主动攻打蛮夷,因为那是失德和不仁。总的来说,我认为华夷之辨真的非常高明,虽然有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子,却比什么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高明多了。
为什么元明之际汉人文士的华夷之辨观念极为淡薄
至于遗民,可笑的我们一个古代文学老师居然说元代没有遗民,元代还是有不少遗民的。要看见每个朝代都有不少遗民。文人心理上追求的不是官位,不是厚禄。(不否认,一些人需要,高官厚禄,那么这些人换一个政权也一样)而是一种能力认同,一个施展治天下的机会。科举制给了这种认同和机会,客观来说,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元代还是有科举制的,程朱理学在这是也是占据了统治地位)也保证了文人忠于一个朝廷。文天祥不投降元代,这和元代遗民不出仕明代,原理上基本一样。中国这个比较乱,文天祥不投降会归于民族英雄,陶渊明不做官就是厌恶官场黑暗,元代遗民就是不可理解。但是,本质上其实没区别。
转自知乎网友 你的小盒子
近代史纲要考题【联系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辨和道器之争的倾向评价与思考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希望能有详细并且分析点多的答复,谢谢~如果能给我供参考的文章的链接也感谢~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士大夫仍然不能放下天朝上国的身份,把列强看作是蛮夷之地,不能看到世界的巨变。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终于中国便被打通了,采取了向西方学习的态度,但是还是放不下两千年以来的优越感,中体西用,就是用外国的先进武器来维护清朝的统治,但是从制度到根本并没有改变,这不能使得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最终并不能使得中国真正的强大。但是中体西也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发硬了中国开明的士大夫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倾向,但是这种改革并不是很开放,所以总体而言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以维护清朝统治为基础,客观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发展。
民族主义发源于西班牙,经新文化运动传入我国,本是新事物,为何现在却和中医、儒学等旧势力结合在一起?
怎么会是新事物。
比中医历史短,比儒学的历史更长。
满清不喜欢这个,拼命压制,不代表没有。
是一股驱善避恶的向心力,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而清朝的华夷之辨已经偏离的真正的华夷之辨的道路了
华夷之辨判断你是华夏还是夷族,主要有三个判断依据
1. 血统、2. 地缘、3. 文化。
血统,就是华夏民族,后来被汉族继承
地缘,坐标中国
文化,比如“右衽”,这和华夏区别于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朝鲜、日本也模仿了这一点)
古人,包括孔子和朱元璋都十分注重汉族血统的。
满清不但不讲究华夷之辨,反而反对华夷之辨
雍正撰写《大义觉迷录》,明确反对华夷之辨的血统观念,认为自己入中国也是华夏一部分
蒙元和清朝都是夷狄入中国主天下
可见大清的华夷之辨首先是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然后想要继承华夏
和汉族一样视周围民族为四姨
这已经偏离的华夷之辨本来的样子了
你可以说大清自大、目中无人,但是和华夷之辨无关,人家是反对华夷之辨的
或者说,大清不过是借华夷之辨的借口歧视外来民族罢了,是伪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真的不是种族主义,也不是民族主义,华夷之辨的最终理想是用夏变夷,即让蛮夷归顺汉文化,对胡人的歧视也只表现在文化汉文化优越感,不会主动攻打蛮夷,因为那是失德和不仁。总的来说,我认为华夷之辨真的非常高明,虽然有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子,却比什么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高明多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