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楚政权、伪齐政权是怎样建立并灭亡的?这两个政权,都是外族人为了控制中国北方而建立的傀儡政权,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汉奸政权。两个政...
伪楚政权、伪齐政权是怎样建立并灭亡的?
这两个政权,都是外族人为了控制中国北方而建立的傀儡政权,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汉奸政权。
两个政权都有其共同点,都是由于金国打下了宋朝北方之后,发现以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制,无法统治发达的封建政治体制下的宋朝军民,就建立了以原北宋大臣为魁儡的傀儡政权来控制被征服的中原地区。
伪楚在前,伪楚的君主是原北宋太宰张邦昌。伪楚政权存在极短,只有三十三日。张邦昌听从手下的建议,寻找赵构,最后主动退位扶赵构登基,自己主动退位,伪楚就此不复存在,我个人的感觉张邦昌算不上汉奸,只是有点不够硬气的嫌疑。
而伪齐就是彻头彻尾的汉奸政权了,其存在时间长达八年,从建立到结束都是为金人为虎作伥的政治集团,残酷压榨自己的人民,帮助金人攻打南宋。
后来金人感觉伪齐政权的存在没有必要性,反而成为自己的负担,于是发动军事政变废除了伪齐政权。
背叛祖国的汉奸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从古至今莫不例外,这两个政权的下场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身为中国人还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好。
岳飞抗金,秦桧议和,在当时到底谁是正确的?
岳飞抗金,秦桧议和,到底谁更能挽救南宋?历史上对秦桧的负面评价,与秦桧力主宋金议有关。但主张宋金议和,是卖国投降还是历史的正确选择?由于人们各自的立场不同,自然会产生争议。南宋建立时,异常艰难,外有金兵的进犯、追击,宋高宗一度逃到海边。内有多起骄兵悍将的叛乱,加上高宗是迫于形势,自立为帝,一时难以取得全国一致的认同,江南各地大多犹疑观望,朝廷非常困难。建炎四年十月,在南宋刚刚得到喘息的机会时,秦桧从山东由海上逃归南宋。秦桧带来徽钦二帝和高宗母后的消息,针对当时局势,进献上所拟与金国议和用的文书。据朱熹追述,高宗当时尚未完全信任秦桧,秦桧被免除宰相职务。秦桧因倡言宋金议和而被罢相,当时人们心中虽未必赞同秦桧的主和国策,但仍认为秦桧是治国的贤臣,如朱熹也公允地说:“他当初拜相罢去,极好。”至于宋高宗,其内心深处对秦桧所主张的宋金议和是赞同的。
绍兴十八年八月癸丑日,高宗与秦桧谈话,称赞秦桧首建讲和之议,并说自己早就知道这是当时局势下最好的国策。但碍于当时的情形,不得不贬退秦桧。当时,南宋面临亡国的巨大危险,南宋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前线指挥作战的将领,主战的是绝大多数,此时提出议和,在宋金处于激烈的战争状态下,提出的时间不合时宜。从鼓舞士气的需要出发,秦桧应该受到贬斥。特别是金人在军事上处于上风,骑兵在华北平原上纵横驱驰,金人也很少有人想到休兵,巩固自己刚刚攻占的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可见,那时议和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说,秦桧初到南宋,提出宋金议和的主张,深得高宗之心,但现实的客观形势和朝野的舆论,都无法接受这一主张,所以,宋高宗只能选择让秦桧赋闲等待,根据局势的变化来选择起用秦桧的有利时机。
从绍兴二年至绍兴五年,宋金双方战事频仍,互有胜负,南宋凭借江淮地利,暂时稳定住局势。绍兴五年元月,金太宗去世,金熙宗在养父完颜宗干等人支持下,清除了粘罕的势力,暴躁的粘罕赌气郁闷而亡。挞懒升为左副元帅,封鲁国王,开始主政。挞懒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六年,南宋借金人内部争斗的机会,起兵讨伐伪齐刘豫。郦琼带领四万精兵背叛南宋,投奔伪齐刘豫。郦琼的叛乱,给形势刚刚好转的南宋重重一击,本来希望通过征讨刘豫获取与金人议和的有利地位,结果是“张浚措置三年,穷竭民力,殚耗国用,何尝得尺寸之地而坏却许多事功”。从此,宋高宗确信,南宋不具备北伐的实力,只有宋金议和才能保全南宋的半壁江山。绍兴八年三月,赵鼎推荐秦桧再次出任宰相。
此时金国也结束了内斗,主和派的挞懒因金国多年内斗,国力耗损,希望与南宋休兵养民。宋金议和,是当时局势大致均衡才可能出现的情况。但面对南宋朝廷中主战派的反对,靖康之难刚过去不久就要与金人议和还要面临巨大的道德舆论。高宗要秦桧独自负责宋金和议的达成,秦桧仍担心高宗中途变卦,自己可能成为牺牲品。他劝高宗三思,过了三天,在看到高宗仍然不改议和之心,秦桧才帮助皇帝起草议和文书,尽全力去实现宋金议和。在与金人谈判的同时,宋高宗和秦桧同时传令守边将领,加强戒备,防止金人借议和发动突然进攻。可见,宋高宗和秦桧与金人议和,根本没有任何“卖国”的企图。主持宋金议和,这个烫手的山芋现在落入秦桧手里。以前是忠君有气节的秦桧,因主持宋金议和,开始被许多人视为卖国求荣的小人。
那么,面对南宋初年的局势,主张宋金议和就是投降卖国吗?在和、战问题上,宋高宗和秦桧是有清醒认识的。尽管绍兴以来南宋平定了江南各地的反叛,岳飞也攻占了荆襄六郡,但整体上依旧是敌强我弱。江南在北宋末年方腊之乱后,经济凋敝,根本没有财力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连年战争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盗贼蜂起,朝廷缺兵少粮,不得不招抚流民、溃卒和群盗以充王师,将骄卒惰,军纪废弛,根本没有战斗力。再加上朝廷沿袭北宋以来党争习气,新党旧党,势同水火,文武大臣,互相歧视。幸赖疆域辽阔,有回旋余地,金人又内部互斗,这才能保住东南半壁江山。建炎以来,南宋几乎是逢战必败,偶尔的几个胜仗,也都是局部的胜利,击败的对手主要是伪齐刘豫的军队,对金人作战,很少能够取胜。另外,就此时和约的内容来看,政治上屈辱可以换得实际的利益,重新获得陕西、河南的部分土地,其中有些地方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所以,高宗决定“屈己就和”,是明智的选择。秦桧襄助高宗定策宋金议和,并努力使之达成,是符合南宋的利益的。而客观的效果是和议的实施,宋金双方带来了和平发展的机会,华夏文明在江南继续发展并逐渐扩大影响,并造福于宋金双方的百姓。试想:如果逞一时之气,在战争中丧失掉汉族政权,华夏文明必将受到重大摧残,这才是历史最大的罪人。
挽救这个前提从一开始根本就不存在。
事实是金根本没有任何实力吞并华北平原,更遑论吞并南宋,最后南宋是硬生生用议和,成功为金缓和华北民族矛盾,完成金的殖民统治留出了时间。
岳飞当然也有不当之处,譬如妄下豪言直捣黄龙等,但大体恢复北宋先前版图,甚至要回燕云十六州,都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您说的抗金和议和,其差距根本不在挽救与否,而是宋朝至于不至于活得那么憋屈。
以上还不包含秦桧谋害诸位大臣,差点篡位之险恶用心。
梁羽生读宋史:秦桧是两个中国论的祖宗
最近翻阅宋史,发现一件事情,原来主张“两个中国”者不自今日始,而是古已有之了的。倡此论者,即“鼎鼎大名”的汉奸秦桧是也。
秦桧在未做宰相以前,曾扬言道:“我有两条妙策,可安天下。”当时相位出缺已久,有人问他道:“你既有妙策,何以不言?”秦桧道:“朝廷没有宰相,说出来也没人执行。”意思即是“等我做了宰相再说吧”。
后来秦桧果然做了宰相,而这两条“妙策”也真的向皇帝(高宗赵构)提出来了,是什么呢?八个大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原来当时金人入侵,长江以北的土地大都被金国占领,金人还在中原建立了一个伪齐国,以刘豫作傀儡皇帝。南宋偏安江南,以临安(今杭州)为首都,只是一个小朝廷的局面。这八个字的内容,包括了承认金人吞并的中原领土为金国的合法土地,承认刘豫的伪齐国;宋国放弃两河、中原、江淮之地,不许再谈“反攻复国”;从北方逃难来的老百姓,一律送回他们的原籍,使他们成为金国人或伪齐国人;凡非江南人而为金国掳去的臣民,一律不须送还,任由他们为金人或伪齐人均无不可。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换句话说,这就是要使“两个中国”合法化。秦桧的理由是:反正北方已非我有,这已成事实,何不承认事实来换取和平呢?
赵构本来是害怕敌人,准备和敌人妥协求和的,可是听了秦桧这个主张,也不禁迟疑起来,他考虑了许久,与其他的人臣说道:“秦桧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因为他自己是“北人”,不可能赞同秦桧的计划,这计划才搁浅下来。
秦桧卖国求荣,提起他谁都要骂他一声汉奸。直到现在,民间还叫炸油条做“油炸桧”,表示了人民对秦桧的憎恨(广东人读如“油炸鬼”,只是一音之转,同时也表示秦桧其人不过是“鬼东西”)。不过,说起来也很有意思,秦桧最初却并不以汉奸的面目出现,相反,是以“爱国忠臣”的面目出现的。
上凡大奸大恶之辈,大都有些“才能”,此所谓“无才不足以济奸”也。而且还装出“爱国”的样子,宋代的秦桧、近代的汪精卫都是典型。汪精卫从做“革命党”到做汉奸的事情人所熟知,不必赘述。秦桧最初在南宋的政治舞台以“忠臣”姿态出现,则或许还有人不知,不妨谈谈。丁辑 读史小识
秦桧在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考取头名状元,写得一手好文章,“词学兼茂,才华卓绝”(详见宋史《秦桧传》)。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金兵围攻汴京,要求割中山、太原、河间三镇,当时的宰相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等一致认为可以割让。秦桧却上疏反对割三镇,并提出兵机四事。第二年,徽、钦二帝被俘,金人立张邦昌为伪楚帝,秦桧又申状到金营反对立张邦昌,要求仍旧在姓赵的当中选一人为帝。申状一开头就侃侃言道:“桧荷国厚恩,甚愧无报,令金人拥重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必欲易姓,桧尽死以辨。”他在说明了赵氏不可废的理由后,申状最后道:“桧不顾斧钺之诛,言两朝之利害,愿复嗣君位,以安四方。”
当时大臣差不多都被金国的军威吓得发抖,没人敢道个“不”字,秦桧这张申状当真是“一士谔谔”,朝野上下,人人都赞他是个“忠臣”。金兵的统帅黏罕阅状大怒,把秦桧抓到了金营,一同掳往燕京。
可是这个“忠臣”一到金营,稍受折磨,就变了节。他到了燕京,买通黏罕左右,替他说好话。黏罕奏明金主吴乞买,将秦桧夫妇赐给另一位掌握军权的左元帅挞懒,供军前使用。
秦桧聪慧过人,学会金国语言文字,熟悉了风土人情,成为了标准的“金国通”。秦桧的老婆王氏生得伶俐俊俏,挞懒对她特别垂青。秦桧处处在挞懒面前表示他忠于大金帝国,连老婆也在所不惜,挞懒便日益倚重他,后来挞懒攻楚州,金军诱使楚州举城投降的那篇檄文,就出于秦桧的手笔。
建炎四年(一一三○年),挞懒把秦桧放回来,要他在南宋 *** 中设法取得权柄,作为内应。当时秦桧假称是杀了金人的监使逃回来的,杭州全城轰动。虽然也有些人不信,但到底为他过去的“声名”所迷惑,大多数人仍然把他当作“忠臣”。
秦桧察觉宋高宗的意图,知道他只是想苟安于小朝廷的局面,便约略地把他和金人相得的情形,透露一点给高宗。高宗正需要这样一位和他“志同道合”的臣僚,且又在金人面前说得上话的,因此很快就把他的职位提升到宰相。高宗曾对人说,他和秦桧见面,听到秦桧的一番高论之后,欢喜得几夜睡不着觉,失眠了。
狐狸的尾巴不久就露出来,自从他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一提出来,朝野反对之声四起。到了后来,甚至杭州的大街小巷,都贴满了“秦相公是奸细”的标语。
可是宋高宗虽不赞同他这个主张,但仍然是想求和的,只希望敌人的条件较宽,能够接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高宗决定向金国臣服,派王伦到金国去商谈议和条件,表面的理由是想接回被金人所俘的他的妈妈韦妃(其实他还不知生身之母,早已改嫁金国的盖天大王了)。
当时宋大将岳飞、韩世忠等人在军事上正节节胜利,情况与徽、钦被掳之时不同,朝臣大都反对和议。这位以前反对屈辱求和而现在则主张求和的秦桧说道:“陛下不惮屈己议和,此人君之孝也。群臣见人主卑屈,怀愤愤之情,此人臣之忠也。君臣之心,两得之矣!”真是“聪明绝顶”,善于说辞,既捧了皇帝,又安抚了那班朝臣(当然也有不受他安抚的,例如枢密院编修胡铨就上疏请杀秦桧)。
后来金国派了张通古做“江南诏谕使”,要宋高宗赵构跪接大金国“诏书”,摆出的“格局”根本不是“讲和”,而是“受降”。
赵构愿意投降,但却不好意思下跪,双方商议之后,金人同意以秦桧作为宋帝的代表跪接诏书。秦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率领百官,大张盛典,在张通古面前三叩首,双手举过头顶,把诏书接了下来。
老百姓都是痛恨卖国奸贼的,无怪后代的人们,都只知道秦桧是个“汉奸”,而很少知道他还是个“才高学广”的状元,而且还曾经扮演过“忠臣”的角色了。
文章摘自《梁羽生自选的散文精品集:笔花六照》
伪齐国皇帝刘玉简介及刘玉人物结局
刘玉是历史上著名的汉奸之一,是宋与宋之交的人物。刘玉年初任北宋大臣,在金朝大举进攻宋朝的时候,刘玉作为一座被金朝金军包围的城市。后来,在金军的投降下,他的部下忠臣关胜被杀,投降了这座城市。
刘玉投降金朝后,并不满足于做金朝的臣子。他也想靠自己建立政权,过上皇帝的好日子。于是他派自己的儿子多次用金银贿赂统治者,终于成功地让统治者扶植他为同爵位的皇帝。
刘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通过准备科举考试进入了官场。元朝时,刘玉成了秀才,然后开始进入官场。
郑和二年,刘玉被任命为殿试顾问。后来因为多次上书弹劾礼仪局,又因为宋徽宗认为他不懂礼仪,被贬为浙江巡抚、浙江巡抚。又六年,判国子监,河北提审。
当晋朝入侵宋朝时,刘玉首先放弃了他的官职,以避免展览。后来,由于他的推荐,刘玉被任命为济南知府。当时山东土匪起来了,刘玉不想去,但是因为老板不让他换岗,刘玉虽然很生气,最后还是去了。
刘玉上任后不久,金军就打到了济南。在金军的多次围攻和投降下,刘玉杀死了部将关胜,并向城池投降。他本来准备和人民一起投降,但是人民不服从,他只好献城。
投降金朝后,刘玉被颜宗弼任命为东平府知府,兼任京东西、淮南和平使,牵制大明、开德府、濮、滨、博、狄、德、沧等州。有了这样的投降,刘玉的权力可以说像火箭一样飙升。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时金朝的政策是扶持汉人武装,然后以汉人控制汉人,与汉人共同进攻宋朝。
早在靖康二年,在金人的支持下,建国后登基。刘玉很清楚,对于金国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植日渐衰落的金瀚人建立政权,帮助他们统治汉人。基于此,刘玉有一个成为皇帝的梦想。
他不是唯一投降金朝的汉臣,也不是最高官员。那为什么晋人看得起他,还进一步追封他为帝呢?刘玉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贿赂。他派自己的儿子刘麟,用重礼贿赂金作健的万延昌,要他做皇帝。在接受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后,常艳的徒弟聂同意了他的请求。
燕建四年,被金朝册封为皇帝,国号大齐,建都大明府。即位后,立其母翟为皇太后,立其妾钱为皇后,立刘麟为太子。许多人想知道为什么钱被封为皇后。那是因为钱早年在宫里做宫女,宫廷规矩对皇家礼仪讲得很清楚。通过授予她女王的头衔,刘玉想按照正统的王室做一切事情,以显示他的皇权。但是,假皇帝就是假皇帝,就算叫皇帝,骨子里也难免小气卑鄙。
刘玉登基后,一切都向统治者靠拢,像无耻的奴隶一样,不顾一切地讨好他们的主人。他即位后大肆刮宋宗室,惩罚不服从自己统治的亲宋文人。他还大肆挖掘宋朝族人的坟墓,收集昂贵的陪葬品。此外,后宫被占满。当时在他的伪齐国政权中,很多人都是凭借家族中的姐妹走上高位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不仅是刘玉,就连他的儿子刘麟家里也有一百多个妃子。
他登上王位后,阿尔
刘玉恳求统治者显示他的忠诚,但他遭到了统治者的斥责。最后,刘玉和他的儿子刘麟被转移到黄林,和刘玉是曹的国王,并给了一个领域生活。
与言情不同的是,刘玉被抛弃后并没有死去,而是在绍兴十三年去世前还活了一段时间。
金兵南侵的故事!!!
和战之争与张元干《贺新郎》
靖康元年(1126)十月,汴京被金兵攻破,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第二年,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市)即位,后来庙号高宗。高宗随即南渡,历史上称为南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并于建炎三年(1129)在北方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
从建炎元年(1127)到绍兴八年(1138)的十余年间,金兵数次南下,高宗一直被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在他逃抵临安后,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主战派将领抗金。
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兀术统兵南下,占领了建康,接着连破临安、越州、明州。宋高宗赵构一直逃到海上,才没成为金兵俘虏。金军大肆掠杀之后北撤,建炎四年正月元宵节,韩世忠得知金军北撤的消息率8000精兵奔赴镇江,屯兵长江中的焦山,把金军阻截在黄天荡48天。
紧接着,抗金名将岳飞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建康,金军被迫撤至长江以北。同年春,岳飞上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武汉市)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北上,一举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井乘胜攻占邓州。
岳飞即又分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但高宗一直畏敌如虎,只想苟且偷安,更怀有私心,害怕岳家军“直捣黄龙府”从金营迎回钦宗帝,从而威胁自己的帝位。有一个直接的证据就是,当绍兴和议签订后,金熙宗按约送宋徽宗灵柩和高宗生母韦贤妃归宋,并没有遣返钦宗。
韦贤妃临行时,宋钦宗挽住她的车轮,请她转告高宗:若能回去,他只要当个道观太乙宫主就满足了。韦贤妃哭著答应:“如果你不回来,我宁愿眼睛瞎掉”。但宋高宗可能考虑到自己不能生育,接钦宗回来皇位必定回到钦宗或其後代,所以後来宋钦宗到死也没回到南宋。
正是出于此目的,他在绍兴八年(1138)任用求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桧为宰相,操办主和大计。绍兴十年(1140),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
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
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当时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在使者叩头哀求下,金国以“必杀岳飞”为条件,答应和议。于是高宗和秦桧开始陷害岳飞。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
岳飞死时,年仅39岁。当金获知岳飞已死,连连摆酒庆贺。最大的障碍除去后,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条约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南宋向金送纳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扩展资料:
松紧绍兴和议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完颜宗弼(兀术)挥师南下,宋高宗再无路可逃,只能入海逃难,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天气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军主帅完颜宗弼决定撤兵北上。
在北撤到镇江时,被南宋将领韩世忠断掉后路,结果被逼入黄天荡。金兵屡次突围,均告失败。后因汉奸指点, 金兀术听说有老鹳河故道可以通秦淮河,于是发军开凿,一夜凿渠三十里,掘通河道,由渠出江,经秦淮河引入建康城西的长江江面,得以逃往建康。
但道路依然被韩世忠的水师扼守,金军不得过江。又有福建人王某向金兀术献策,舟中载土,上铺平板,穴船板以棹桨,待无风时出击,韩世忠军遂大败,退还镇江,金兀术得以渡江北归。 这就是著名的黄天荡之战。
宋军以八千人之兵力围困金兵十万,双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军用火攻,火烧宋军船只才打开缺口,才能狼狈北返。金军又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被岳飞打败,从此再不敢渡江。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飞。
通过北伐夺取了金国扶植的伪齐政权控制的土地。但宋高宗因为种种政治原因一心议和,和岳飞的北伐意向相背,为岳飞之后被杀埋下伏笔。
宋高宗害怕军人得胜回朝专横难制,担心宋钦宗回朝继承帝位(当时高宗因某种原因不能生育而绝后),于是宋高宗任用秦桧为相。秦桧在靖康年间曾主张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政策,与宋高宗之意甚合。
秦桧归朝仅三月就成为副宰相,八月后又成为右丞相。由于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与宋高宗的想法相左,一年后就被高宗罢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宋 (中国历史朝代)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但是,随着蒙古的兴起,金的强国地位受到了威胁。金蒙世仇,结怨甚深,蒙古人对金“怨入骨髓”。金西北邻蒙古,西邻西夏,南邻南宋,处于西、西北、南三战之地,战略地位有明显的弱势。对待三国的战略,金的正确选择是结夏联宋,对抗蒙古。团结西夏,可以从西面牵制蒙古南下。成吉思汗于建国后对金“乃定议致讨,然未敢轻动”,其重要原因是担心攻金时西夏可能构成的侧面威胁。联合南宋,可以免除后顾之忧,避免两面作战,全力对付蒙古。然而,金朝统治者却错误地选择了绝夏、攻宋、抗蒙的战略,结果三面树敌,自我孤立,致使形势急转直下。蒙古攻西夏,西夏求援于金,金坐视不救,西夏投附于蒙古,与蒙古联手攻金,金处于西、北两面受敌窘境。金为减轻压力,从中都迁都汴京,采取弃北图南的战略,进攻南宋,企图挹彼注兹,失之于蒙而获利于宋,于是“南开宋,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结果,金北方尽失于蒙,南方受挫于宋,国土日蹙,国力日衰,在蒙宋夹击之下,“遂至失国”。
金共历九帝,前后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时北达今外兴安岭,南抵淮河,东临于海,西至陕西,人口4470余万。
金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制度前后有所变化。女真部落联盟时采用国相制,国相与部落联盟长都勃极烈分治诸部。金朝建立之后,废除国相制,建立勃极烈辅政制,初设四勃极烈(原意为官长):谙班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国论阿买勃极烈、国论昃勃极烈,以后又增设国论乙室勃极烈,组成皇帝以下的最高统治机构。金太宗时,占领辽、宋之地后,开始采用许多辽、宋制度。金熙宗时,对各项制度作了改革。金海陵王迁都中都(今北京),统一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改革。金世宗时,各项制度大体确立。中央设尚书省综理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务。地方设路、府、州、县四级。
金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主要社会经济部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金代文化虽然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是继承辽、宋的汉族文化。 金国于天兴二年(公元1234年)在蒙古军与宋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