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由古代的那个族演变来的

发布时间: 2023-08-24 11:02: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中华民族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什么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

中华民族是由古代的那个族演变来的

中华民族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什么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中华本为汉族自称
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

杨度、章太炎和黄兴皆有使用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国新报》连载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相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华民族”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也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仍指汉族.
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则认为构成民族有“五种巨大的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统”,其次是“生活”,第三是“语言”,第四是“宗教”,第五是“风俗习惯”,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不是武力征服得来的.孙中山的理解是正确的符合了日本以及西方对于民族的理解.
1926年蔡元培在北京写《说民族学》一文,认为民族的特征是“血系、语言、住所、习惯、宗教、精神体系”.这也是对民族的正确解释.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3月19日,革命派领袖黄兴,刘揆一等领衔发起的影响很大的“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这里的“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 *** ,藏族等民族.同时,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员,还发布《化解种族见解之文告》,禁止商人,报纸广告,公私函使用“大汉”字样,以示民国民族“大同主义”.
中华民族涵义扩大
1911年12月1日,一些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指使下,在库伦成立了以哲布尊丹尼为“大汗”的所谓“大蒙古帝国”.
针对这样的分裂行为,1913年初,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召开的西蒙古王公会议,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
并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国”这示第一次在政治文件中,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
作为民国的总统袁世凯,此时也在涵盖中国境内所有民族意义上“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而这一较早使用,也恰恰示发生在处理此次蒙古分裂行径过程中,他致书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尼写道:“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
此后,“中华民族”一词时已不在专指汉族,而是泛指中华各个民族的观念已经开始普及.可是,“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的语言里是不能翻译的,只能依靠汉语使之存在.比如,藏语里的中国人是rgya mi,指的是汉族.藏语是没有中华一词的.同时 *** 尔语的“中华民族”是jungxua milletliri,只是汉语的音译.蒙古语的中华民族是doomd in wended ten(族民华中)也仅仅是音译,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意义.

“中华民族”趋向融合
民国初期,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角度自觉公开地标举再造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第一人是李大钊.1917年2月19日和4月18日,他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两文,针对日本人宣扬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了中国人应该激发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的自觉,“则前之满云,汉云,蒙云,回云,藏云,及至苗云,瑶云,举为历史上残留之辞,今已早无是界,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李大钊这里的“中华民族”指的是融合中华各个民族后的新民族.可是融合论是背叛了民族学,民族的融合必须是“一切被融合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被融合民族的消亡”.显然,谈融合就是否定了56个民族的存在.
1922年,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梁启超撰写《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他在书中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指的是汉族,同时又指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一体特征,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并具体指出“故凡满州人今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明确指出:“近四百年来,民族主义日渐发生,日渐发达,遂至磅礴郁积,为近世史之中心点,顺兹者兴,逆兹者亡.”梁启超毫不动摇的坚信,要使中国不亡,必须推行民族主义.但是一个民族的融合必须是语言文化宗教习惯的融合.从政治上谈融合势必被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不耻.
“中华民族”涵义的演变
梁启超的“多元混合”说 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杨度的“文化族名”说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将中国解释为地域观念,将中华阐释成文化一统,把中华民族归之为文化族名,所有生长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经过交流融合,已经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这里,杨度将中华民族的含义赋予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意蕴,颇具文化色彩和理论意义.
章太炎的“汉族中心”说章太炎并不反对杨度乃至梁启超用中华民族来概括中国各民族的论断.他与杨度所不同的是:一是坚持要以汉族为中心;二是要由 *** 组织政权;三是以汉族来逐步同化其他少数民族.众所周知,章太炎是一个汉族中心主义者.但他在这里表述的观点较其1903年前后宣传的民族复仇主义已经有很大的转变.
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 一向倡导“革命排满”的孙中山也接过了“中华民族”的旗号,在1912年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号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达到民族融合和民族和谐.
中华民族内含
中华民族并非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具有相同血系、语言、住所、习惯、宗教、精神体系的真正民族,而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
所谓重大意义,就是在政治上号召群众用的,很有种族主义色彩.现在在某国用来团结少数民族的专用词汇之一,实际潜台词跟章太炎的汉族中心说一样.

汉族是不是中华原始民族?古中国的原始民族到底是谁?

是的,首先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人口超过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汉族古先民普遍活动于黄河中下游,西起龙山,东达泰山。公元前21世纪以后,中原先后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朝代。汉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逐渐形成的。自汉朝开始尊崇儒学以来,中国开展儒学教育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度,宋代开始建书院。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

其次以先秦华夏为核心的汉族,在秦汉时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古代传说还描述了汉族的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度。黄帝以前,经历了母系氏族部落“知母不识父”的阶段;黄帝传说标志着母系氏族部落向父系氏族部落的转变,进入了部落联盟阶段。黄帝之后,先后以退位形式出任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然而,历史传说也表明,汉族的远古先民,其实包括羌、彝、苗、黎等氏族部落的人。

再者五千年前,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首领的战争。类似的部落战争发生在商周之前。商周甲骨文中,绝无黄帝、炎帝、蚩尤的记载。那时,没有人称自己为华夏。有趣的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贵族开始自称华夏。此时,关于黄帝、炎帝、太昊等英雄祖先的史料记载甚多。

另外战国时期,秦、楚、吴、越三国处于中国的边缘。他们的人民被中原视为野蛮人,但他们的统治家族可能自称是黄帝后裔那时候。许多中国文献说,吴王室是周太伯之后,越王室是大禹的后裔,楚、秦王室是颛顼的后裔。然而,在这些家族的历史记忆中,却经常出现一些兄弟和祖先。例如,据《史记》记载,楚国先祖昆吾、彭祖为兄弟,秦元祖鸟宿、飞族的祖先为兄弟。

古中国最原始的民族是华夏族,中国汉族是经过长时间的融合才出现的,这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是的,中国的原始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的原始民族就是汉族,比赛中,祖祖辈辈在这个地方生活。
汉族并不是中华原始的民族,举,一些历史学家指出古代中国的原始民族可能是一些游民部落,也有说明是早期的匈奴人。
是的,汉族不是中华的原始民族,还有那个民族有资格称自己是中华的原始民族?

中华民族的渊源

以及中华民族这一个民族出自哪里?
注意: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中国人的通称(合称)

中华民族的渊源由三个部分构成:农业部落、游牧部落和海洋部落。

由赢政大帝所缔造的大秦帝国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伟大帝国,它继承的土地、民众、语言和文化,都是来自久远的西周王国。西周王国的国王怀着仁慈与真诚的心情,将他的子孙后代和贵族分封到广大地域,以教化和督导当地尚未开化的民众。众所周知的,我的故乡山东省曲阜市,就曾经是这样的一个小小封地,称为鲁国。由于他的子孙后代和需要受封的贵族如此之多,以至于这样的小小国家一度达到上百个。尽管当时交通艰难,经常依靠步行,这些国家之间的融合交流却是极为频繁的。聚会,祭祀,争吵乃至战争,由于天灾而引起的粮食援助,因为水源引起的谈判,等等。?

这些王国的民众以耕种为业,而粮食的产量,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王国的兴旺或者衰落。有足够充裕的粮食,才能保证民众生活的稳定,维持强大的常备军,节约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矿业和手工业制造武器装备,也可以保证足够的行政官员使政权的运转更有效率。大秦帝国的农业相对来说并无优势,虽然关中平原水源充足,土地平坦,而且在西周王朝长达八百余年的统治下,这些地区的农民农业知识和耕种经验都要比其他地区更加丰富。因此大秦帝国常常大胆变革,以便使土地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正如我曾经指出的,大秦帝国成为农业部落的强大主干,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历代杰出国王钢铁般的个人意志。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取得更多的土地之后成为一个纯粹的农业帝国。?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将农业部落的历史当作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除了我刚才指出的,就不能指望我国学术界干出更加正确的事来――之外,还有农业部落文化昌盛,文字记录相对丰富,考证资料充分的原因。当大秦帝国消灭了它的六个敌人之后,将领土扩大的到东海边缘和珠江流域,同时也将陕西的农业技术推广开来。整个大秦帝国统治下的民众和土地,基本上都是处于种植和收割的繁忙景象里的。?

相对于其他生产来说,农业是更加需要耐心的一种生产活动,尤其是在经验和技术都极端亏匮乏的时代。从播种到收割之间,需要半年或者更漫长的时间,如果在收割之前发生战乱,不仅农民会发生恐慌,国家也会为此极为沮丧。这种耐心还表现在,即便是在和平时期,一旦发生旱灾或者洪涝,则无计可施,只能痛苦地看着青苗死去。甚至,即便是风调雨顺,一个农民也只能看着青苗慢慢地长成庄稼,他的更加勤奋是不可能使这些青苗更快成长的。农业部落对于变幻莫测的天气的畏惧,使天命的概念渐渐明朗,最后成为民族信念的支柱。正如我们都知道的,孔子出色地承担了将天命概念哲学化的责任。?

农业部落在最强盛的时候,已经将隐患深深地根植在民族生活里面了。无论多么发达的农业,在那个时代,都无须更多的人进行合作,散漫的的生活也不可能产生更明晰的秩序。即便在军队里,法律也是稀疏和粗糙的。农业部落时期遗留下的这些民民族特性,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解决。中华民族极端匮乏的不是民主,而是秩序,不是自由,而是纪律,不是委员会或者合议制的吵闹,而是权威和领袖的声音。?

但是,农业部落作为中华民族源流的重要部分,却从来没有成为全部。最多,农业王国经常被当作中华民族的“正统”而受到重视。它的军队和粮食都是最充裕和稳定的,可以对周边地区进行不断的打击和征服。而农业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水源、粮食、人口以及权势所进行的频繁战争,又使这些王国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农业部落一直在进行统一的努力,直到陕西高原、中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完整版图。在大秦帝国将长江流域划归治下之后不久,西汉帝国又将珠江流域归并入帝国领地。随着这些征服战争,农业成为整个东亚大陆占绝对优势的生产,反映在军事上,陆军尤其是步兵成为主要兵种,而骑兵则处于辅助地位。这些王国发明了战车,用四匹马牵引,上面坐的战士可以远距离射箭而且迅速逃逸,强大猛烈却又机动灵活。这种战车称为“乘”,拥有战车的数量往往成为衡量一个王国军事力量的标准,最大的几个王国于是被称为“万乘之国”。我们可以想象,数千辆这样的战车在平坦广阔的平原上作战,正如二次大战时德国的机械化装甲部队,突破敌人防线的时候简直是声如雷霆,势不可当。?

只是由于海洋和沙漠的缘故才使农业部落的征服放慢了脚步。海洋需要大量的舰船,而沙漠需要数量惊人的马匹。这些都是农业部落所不擅长和不熟悉的,甚至也是不感兴趣的。因此,在大秦帝国后期和西汉帝国前期,中华民族对于东亚大陆的统一基本上就已经完成了。?

然而中华民族所承受的天命并非仅限于东亚大陆的征服和统一。这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主要部分,但最后统一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终结。铸造统一民族的过程,这还是一个开始。因为中华民族的其他两个分支,正在农业部落所不了解的地方进行苦苦征战,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做出的贡献,并不比农业部落更少。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创造的巨大荣耀,是中华民族的王冠上一颗颗更加了不起的明珠。他们由于民众的缺乏了解而在黑夜中闪烁着更神奇的光芒。
中华民族 是一个比一般民族高一档次的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汉族(无论居于国内还是国外)、居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

还需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华夏族"是民族,"汉族"是民族,"中华民族"还是民族,这三个"民族"又没有单数复数之分,三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这是外国人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中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
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部落、部族迁徙不定,分合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出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而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
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合,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汉族"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
活动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只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所共同建立之国家(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侮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之异。在外侮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本文标题: 中华民族是由古代的那个族演变来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84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诸葛家族的结局为什么都这么惨欧洲中世纪有哪些关于犹太人的法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