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开始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说两汉,儒家地位非常非常高,是国家意识形态。,春秋公羊历代都是王者之学,看起来是在研究圣人真意...
汉代开始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魏晋的时候,汉代全面崩溃,四百年的大汉,在当时人看来就是天下……而汉朝的奔溃,使得知识分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开始不相信儒家经典里面建构的体系了,急切地需要重建整个信仰体系。而这个时候佛教和道教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但是在官方,儒家思想,儒家经典永远是最重要的国家意识。如果翻开史书,会发现有大量秉持着儒家思想的人活跃在每个政权之中。而玄学,也并非是纯粹的道家和佛教思想,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三教合流。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么一个事:阮宣子 有令闻,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 意思就是老庄和儒家的本质是一样的……这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想法,援道入儒,甚至援佛入儒。当然,玄学也是很复杂的,也有很多政治的意涵在里面,具体的就太多太多了。什么裸奔啊,嗑药啊,美男子啊,这些是后世的放大。当然,相比较两汉和宋,”士风轻浮“也是汉魏六朝一直被人诟病的点。但是我不同意那种轻浮是主流。世代经学方有世代门风,世代门风方有世代门阀。
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历史便开始了了以儒家为正统的时代。到科举制形成后,出题范围也没离开过四书五经。可以说,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
汉至魏晋南北朝尚书职位变迁影响?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变迁影响深远。尚书原本是汉代的六部中央官署之一,主要负责文书之事。随着政治体制的演变,尚书职位的地位及职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直接影响到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治理水平。
在西汉时期,尚书是六部中等官署,主要管理就政事务和文书之事。其地位较为重要,但还不及三公(丞相、司马、司隶)。东汉时期,尚书继续担任类似职能,但影响力开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实权逐渐集中在三公身上,尚书成为他们领导下的下级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魏晋,尚书分置尚书左右,左尚书主管典籍,右尚书管理政事。南北朝时期,尚书分为六部,带来较大扩充,但也出现明显的僵化现象。同时期,尚书的实权被移交给宰相及宦官等,仅保留形式上的职能。
综上,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地位发生了从重要部门到式意存在的转变。其职掌和影响力出现明显下降,实权被其他政治力量所取代。这直接导致了政府机构的运行效率下降,治理水平的分化,为后世政治中枢的调整奠定了基础。尚书的变迁影响深远,体现在二百多年间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演变上。它为后世政治改革者指明了提升行政效能的方向,也是历史发展规律在政治机构设置方面的表现。以上为尚书职位变迁影响的分析,但这一话题目前仍存在较多争议,欢迎进一步讨论。
总体来说,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变迁与政府行政管理出现的问题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尚书职能下降和影响力减弱,使得政府管理变得不够灵活高效,进而影响到整体治理水平。尚书变迁的历史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后世政治机构调整提供了借鉴,二是体现在政府管理方式的演变取得的问题上。它为倾听后世政治改革者的借鉴,也说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政治机构设计方面的表现。
自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变迁与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政治权力集中:随着尚书职位逐渐成为官僚体系的核心,尚书们在政治决策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也导致了政治权力向中央集中,而非地方或封建诸侯等其他势力。
官僚体系专业化:尚书职位的变迁促进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专业化,使政府行政机构更加高效并具有更强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官员选拔标准改变:在过去,身份和阶级背景几乎是成为尚书的唯一条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官员选拔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学历和专业技能等。
文化发展:尚书职位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例如,在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政治主流,并且尚书职位的义务扩大到涵盖对文化教育的监管。
总之,尚书职位的变迁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官僚体系、选拔标准和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进化。
1. 政治权力的变化:尚书作为最高行政官员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权力。随着尚书职位的变迁,政治权力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汉代,尚书主要负责政务和文书的处理,是皇帝的重要助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的职责逐渐扩大,成为了国家政治和文化管理的核心。
2. 社会阶层的变化:尚书职位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在汉代,尚书主要由贵族出身的人担任,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的任命更多地考虑个人的才能和表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
3. 文化传承的变化:尚书职位在汉代还涉及到文化传承的问题。尚书负责编纂和管理国家文献,对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和文化传承的关系更加密切,尚书负责管理国家图书馆,承担起了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
总之,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变迁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政治权力、社会阶层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政治影响:汉代时期,尚书主要负责国家的文书和印信,具有非常重要的行政和监察职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逐渐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核心之一,具有审议政策和制定制度的权力,成为官员选拔和提拔的重要渠道。尚书的变迁反映了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变化。
文化影响:汉代时期,尚书的主要职责是保存和编纂国家的重要文件和史书,因此在文化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逐渐成为文化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还是批评和反思现实社会的平台。
社会影响:尚书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非常高尚和神圣的官职,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尚书职位的不断扩展和权力的逐渐加强,尚书的地位和权力更加凸显,成为社会各阶层争相追求的目标。
总之,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变迁对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汉朝,尚书主要负责文书的撰写、审核和管理,是皇帝的重要助手,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随着汉朝的衰落,尚书的权力逐渐受到了削弱,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又重新成为了重要的行政机构,承担了更多的政治和文化任务。
隋唐时期,尚书的地位和权力达到了顶峰,成为了皇帝的最高助手,主要负责军国大事、法令制定和政治调度等重要工作。宋代时期,尚书的职权逐渐被分散,不再是单一的行政机构,而成为了多个部门的名称,如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负责不同的事务。
总的来说,尚书职位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历史变革,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试述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形成的过程。
(1) 罢法家、纵横家,开“独尊儒术”先声
汉武帝即位后,开始重视儒家思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在选拔贤才的标准中明确了学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纵横家人士不得参选,开始了罢黜百家的先声。当时所要罢黜的学派中还不涉及道家或黄老学派。
(2) 置五经博士,确立儒家的主导地位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即“置五经博士”。这一举措,确立了经学整体在官方学术代表博士中的主导地位。
(3) 采纳董仲舒的《对贤良策》,“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正式确立
建元七年,汉武帝改年号为元光,策问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董仲舒《对贤良策》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广采《诗》、《书》、《易》、《春秋》之义,引用孔子的言论和事迹,主张以儒家的“德教”作为治国之道,并设计了求贤的具体方案,其中之一就是“独尊儒术”。董仲舒从理论的层面上阐发“独尊儒术”的意义,而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及模式。董仲舒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最终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文教政策此后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直到古代史的终结。
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以得出三纲;“可求于天”可以得出天人感应;“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据材料一“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以得出大一统.
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角度进行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思想使得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