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三公是指哪三个人,抗清三公做了什么事情?明末清初,清军占领江南地区,实行一系列号令,要求统一服饰、装扮等。汉人对此感到不满,...
抗清三公是指哪三个人,抗清三公做了什么事情?
明末清初,清军占领江南地区,实行一系列号令,要求统一服饰、装扮等。汉人对此感到不满,不愿听从清军的号令,认为像旗人一样剃头穿衣是对他们的侮辱。于是阎应天、陈明遇、冯原敦三人率领全城人抵抗清军入城。战斗持续了八十一天,全城数万人无一投降。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满城老少殉国而死。下面是三公的介绍。
三公之首陈明遇在当时是江阴的典吏,当时的知县因命全县人剃头,引发众怒,视他为叛国者将他杀害。随后推举陈明遇为抗清的领导者,与阎应元三人孤军奋战,清军破城后,不愿家人受辱,就让他们点火自焚。安排好家人的后事后,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死后躯体不倒依然伫立在城墙边,即使是清军看到这一幕也不禁对他钦佩不已。
阎应元当时也是江阴的典吏,陈明遇让他主持江阴的军事。当时的江阴并没有足够的兵力,于是阎应元在城中招纳不愿屈服的百姓,短短几天就招纳了六万人,组成一支义军。面对人数是他们四五倍的清军负隅抵抗。年轻力壮的死了,老的补上。老的倒下小的上。不分男女都拿起了武器。八十一天里斩清军数员猛将,死七万余清兵。到了最后城破那日只剩下年迈的老者和幼童不足六十人。阎应元深受重伤为国捐躯。
冯厚敦当时在江阴任训导一职,与阎应元、陈明遇一同率领义军抵抗清兵。城破后自缢而死,他的父亲兄弟都在战斗中殉国,他的妻子与妹妹一同投河自尽。这是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场抵抗,以全城赴死而结束。此后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称为抗清三公,是忠义的代表。江阴地区也被认为是忠义之地。
清朝颁布“剃发令”后,江阴爆发了反清起义,推举他们三人为领袖。他们带领江阴义兵坚守孤城与清军苦战了八十一天,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建立了祠庙,写下了许多诗文。
江阴八十一日简介
以江阴抗清三公为代表的江阴士民抗击清军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清军折损三个王爷,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
江阴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伤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伤七万五千余人,江阴遗民仅五十三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
当时是清朝康熙乙未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冬季的第一个月,长洲慕庐氏韩I小心地记载道。
明崇祯十七年五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上吊殉国,福王朱由菘于南京称帝改元弘光,明朝统治中心移往南方。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放清兵入关击溃李自成农民军。之后清军南下攻明。清摄政王多尔衮发布剃发易服令,强迫清朝统治区 *** 剃发易服改为满人衣冠发饰。炎黄子孙为了I卫民族的尊严与信仰,发动了一次次可歌可泣的反侵略起义,江阴八十一日正是江南人民英勇抵抗异族入侵的代表性一幕。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抗清三公的人物概述
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以江阴抗清三公为代表的江阴士民抗击清军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清军折损三个王爷,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江阴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伤七万五千余人。 写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著名诗人和史学家赵翼是一个何等苛刻、狂妄的人,但他在面对阎应元的画像时却也不得不肃然起敬。他把阎应元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中,和明末的诸多忠臣义士、叛官降将进行对比,发出了“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吏”的感慨。一场本来是一边倒的战争,却悲壮惨烈地进行了81天,孤城困守,10万普通城民百姓面对24万精兵良将,历经日以继夜的围攻、炮轰和强弩,连折对方三王十八将,让清寇付出了75000余人的代价,这在中外战争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个奇迹。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所不用其极,无不闪烁着创造性的光芒。最壮烈的莫过于派白发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药暗藏在放银子的木桶底层,等清军升帐纳降时,火发炮裂,当场炸死清军3000余人,其中有亲王一人、大将二人,清军为之三军挂孝。与此同时,江阴城头也响起了悲怆的炮声,那是在为慷慨赴死的父老乡亲们致哀……
明末乙酉抗清后,江阴获“义城”之名。江阴人民立“忠邦峰”,怀念保邦死难者。战后,为了安抚江阴百姓,满清统治者采取了怀柔政策,乾隆在乙酉守城战131年后,对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赐谥“忠烈”、“烈愍”、“节愍”。
阎应元殉国192年后,清廷为安抚江阴百姓,下诏在江阴和其故乡通州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为“阎公祠”。
嘉庆时期,由时任江苏学政(江苏学政是明清两代管理全省科举和学务的重要官员,我们熟悉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南菁书院的创办者黄体芳等都曾担任过江苏学政一职。自明朝万历42年起,江阴开设了“江苏学政衙署”,主要接纳来自8府3州的考生,在当时全国只有三处衙署:安徽太平府、陕西三元县、江苏江阴县。)、礼部尚书姚文田题匾额“忠义之邦”,高悬城门,并且增加江阴的考试录取名额。
道光二十二年,知县金咸在修建城墙时,将此四字刻成砖匾,砌嵌在南门的城门之上,光前裕后。此后100多年,过往的行人仰头看时,无不以先祖的英烈之举而顿生自豪之情。“人心齐,民性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代表了江阴人的性格特点。
到了抗战时期,帝国主义者最怕中国人民讲忠义,在江阴保卫战时,1937年日寇入侵江阴,城楼被炮火袭击,砖匾碎裂,仅存“忠邦”二字(现存于江阴忠邦亭),被人捡回藏匿。
抗战胜利后,某方姓人任县长,为了重竖此碑,他终日奔走,又制成一“忠义之邦”碑,落款处加了“县长方骥龄重建、复旦大学文学士孙俊在书”字样,择日置于城门之上。不料此举激怒了党部书记长(相当于现代的县委书记),该人特赴南京,竟请来了蒋总裁的亲笔手书,落款为“中正书”,苍劲端庄、力透纸背。于是蒋委员长之碑替下了原来的方县长之碑,高挂城头。最初的 “忠邦”二字残片,则被存放在中山公园内妥善保管。 阎应元,字丽亨,直隶(河北)通州人(今北京通县),民族英雄。崇祯辛巳年,赴任江阴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拒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绩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任江阴典史(相当于正科级公安局长)期间,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
殉节前,阎应元坐在东城敌楼,要了一枝笔,在门上写道: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冯厚敦(?—1645),冯厚敦字培卿,金坛人,民族英雄。崇祯末年任江阴训导,明末江阴义军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领导下杀方亨、拒二十四万清师于城门之外,奋战八十一日,后在清军二百多门火炮轰开城门后于明伦堂冠带南向自缢殉节;妻王氏,与其孀妹结衽投水死。
“崖山之后无华夏,阎吏之后无汉人”中的“阎史”指的是什么?
阎应元(?-1645)字丽亨,汉族,直隶(河北)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将。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可谓是正气凛然的有气节的民间英雄也!
2、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甲申之后成鞑奴。
这种说法是否合适,学界和民间多有争论,日人曾利用这些含糊的说法扰乱我民众思维。
但是崖山海战、江阴抗清这两次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件,确实不可不回望过去,反思我巍巍中华多灾多难、山重水复的历史过往和民族精神。
3、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军民殉难,陆秀夫背负幼帝与崖山跳海,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是当年日本史学界首先提出的观点,也就是认为宋朝以后的朝代不再是华夏文明之正朔,乃至他们自以为日本才是继承了华夏文化的正朔。崖山之战后,也就是宋亡后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举,且倭国不来朝贡,造大船7000艘往攻,结果船队被暴风雨所摧毁,日本人从此将此风称为“神风”。二战中“神风敢SI队” 即出自这个典故。宋亡之前中国皆是日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所以日本一直奉中国为正朔宗主。蒙古人灭亡宋后,日本人不朝元,仍以宋为正统,至明复汉室。看罢历史,只能感叹,是来自通古斯的劣制文化的喧宾夺主,用丑陋的马褂和旗袍替代了高贵典雅的汉服,用奴性的冷漠和无耻替代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一切。而这种遗毒仍在继续流淌。日倭以此言论麻痹国人,似乎倭人才是中华正统,其实是一种文化侵略和毒害。3、江阴八十日保卫战可歌可泣,孤愤可昭日月,让五百年来大小汉奸伏地汗颜。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满族前身———女真的杰出首领。自其五世祖董山起,便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左卫都督,并由后裔世袭此职。至努尔哈赤,又被授予指挥使衔,仍身兼女真族首领与明朝地方官员两重身份。他自命“保守天朝九百五十余里边疆”,努力以“忠顺”赢得明朝统治者的信赖。
这一历史事实证明,满族并不是外族,后金及入关之前的清国也不是外国政权,而是原本在明王朝管辖下的一个境内周边民族与地方政权。努尔哈赤创建的女真政权与明王朝之争,其性质是古代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之争、权益再分配之争,而不是域外民族侵略中国与中国反侵略之争。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江阴保卫战的战后总结
本次战役重创了日军,仅11月25日就击毙日军近千名,摧毁坦克数十辆,花山战斗苦战5昼夜,击毙日军近2000名、伪军5000余人,达到牵制日军西进并消耗兵力的预期目的。
112师伤亡约4千人,霍守义师长被日军炮火击成重伤。从江阴撤退后,一部分退到江北,一部分在镇江收容,整理为2个团计4千人。尽管103师装备极端落后,面对日军海陆空的强势进攻,依然坚守江阴要塞3个多月之久。103师奉命向南京撤退时,全师9,000人只剩4,000人。在撤出江阴途径镇江时,103师又遭遇强敌围困,牺牲十分惨重,成功突围者约2,000人。这时师长何知重,参谋长、遵义人王光汉等人已撤到汉口,副师长、兴义人戴之奇临危担当,率103师残部接着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自甲午战争所建造的海军船只大部分都损失于江阴保卫战中,江阴保卫战也是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唯一一次大规模海军战役,是抗战期间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
虽然江阴是中国海军的重要基地,经过参谋本部五年的经营,以东方之马奇顿视之。但在抗战军兴之后,整个国防工事地带陷入混乱,部队由后方临时拼凑,进入阵地应战,海军主力舰队屯泊于江面,在空袭中当死靶。
江阴要塞是锡澄国防线的重要依托,但要塞作战的发展可以充份印证传统要塞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劣势。
由于吴福、锡澄国防线和沪杭之间的乍平嘉国防线的失守(甚至可以说是弃守),以至于首都南京的门户洞开。本来,按照南京军事当局的战前对于淞沪作战的计划,在上海并不准备进行旷日持久的死守,而是计划在这几道既设国防线上依托江南多河道、湖泊的有利地势节节抵抗,并减缓日军大部队和装甲部队的前进。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就是首都南京,虽然有沪宁之间有诸多河流湖泊作天然屏障;苏州、常熟、江阴等沪宁线、长江航道上的要塞作防御,可是淞沪作战时几次该退未退,一再拖延,最后又撤退过迟演变为溃逃,重要文件、地图、重要计划,都被敌人拿去了。同时日军两翼迂回,追击迅速,并从空中日夜跟踪轰炸;此时南京周围已经无险可守,故再也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阻击战了;江阴是长江要塞、控制着长江的咽喉,但日军很快就攻陷无锡、常州,兵逼镇江要塞(镇江要塞因敌轰炸机轮番轰炸,要塞都台建筑工事和营房都已经被彻底炸平,且地理位置明显突出于我军阵地,故我军直接就放弃了镇江要塞),目标直指南京,江阴已经远远突出于我方阵地,其意义已经不大,南京的失守几乎已成现实。 7月19日,日军空袭江阴县,在江阴东南乡学社掷弹一枚,揭开了江阴保卫战的序幕。
1937年8月16月,江阴海战拉开序幕。
9月19日(“9·19空战”日),敌机被我空军第四大队击落4架,击伤1架。中国空军后来的传奇人物刘粹刚自此一战成名。
1937年9月下旬,日本海军增派舰只70多艘、飞机300多架和战斗人员10万人,力图打通江阴防线。
1937年9月22日(九二二作战),江阴战役中最残酷的部分揭开了序幕。
9月25日夜,中国“宁海”、“平海”等四艘名舰进行了最后一次航行。在封锁线后方集结完成之后,四艘军舰战舰在凄凉的汽笛声中打开海底门,静静地沉入长江。这夜,中国海军失去了自己的舰队。
1937年10月,日本海军战报:“经我军两个月来的英勇作战,于淞沪圣战前撤往江阴,并于彼处集结的支那海军,被击沉击伤共25艘,伤其兵员数千人。目前,这支军队已不复存在了。”
11月13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日军重藤支队会同第16师团在常熟白口登陆。
11月14日,日军第十三师团攻占浏河镇,太仓失守。
11月19日,日军占领常熟、苏州、嘉兴,吴福国防线全线失守。苏南战事急剧恶化。同日日军华中方面军自行决定将军事作战区详细域扩展至无锡、湖州。
11月22日,日军第10军以第13师团为前卫,在上海作战中损失过半的第9师团以及战力较完整的王牌精锐师团第16师团、第11师团跟进,向锡澄线发动攻势。
11月23日,在江阴东乡阻击战中,四五七旅副旅长曾庆敏率部与日军激战。双方短兵相接,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粤军绝大部分将士阵亡。曾庆敏(曾泽寰)宁死不屈,在肉搏战中壮烈殉国,时年39岁。
11月25日,日军攻占澄锡线南部军事重城无锡,澄锡国防线也随即被攻破,中国军队放弃澄锡国防线,撤往无锡西郊及常州;同日日军从水、陆2个方向开始包围江阴要塞。
11月27日,日军开始全面进攻江阴,日军舰只开始炮轰江阴要塞;抗日战争中最壮烈的海军对战开始。韩德勤代理江苏省政府主席,江苏省政府移驻扬州。
11月28日,27日至28日,无锡西郊血战,28日凌晨我军不支撤离无锡、放弃常州,撤往南京、宁国,日军完全占领无锡。至此除要塞守军以外我军已经全部撤离锡澄线。同日宜兴、泗安、长兴失守,次日常州失守。
11月29日凌晨4时,东北军112师334旅方叔洪团长亲自带领六六七团两个营,袭击南闸镇东边的敌军。敌军一名中将被当场击毙,身旁一把军刀,柄上刻着富士山,还有一杆写着“河田原”字样的旗子,其外套肩章上有两颗金星。
11月30日,定山阵地失陷,花山阵地被突破多处,江阴城防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守军决定突围,同日广德、溧阳失守,日军兵逼溧水;至此南京东部、南部的重城除江阴以外全数沦陷。
12月1日,日军攻占花山;江防总司令部下令守卫江阴的中国军队向南京方向撤退。凌晨4时,守城的1 0 3 师第112师全师突围,县城守军由马万珍旅长率领转往镇江,炮兵则继续掩护撤退,鹅山炮台与黄山炮台被毁;下午5时,日军突入江阴县城,至此江阴沦陷,但仍有部分炮兵留守江阴炮台;同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南京保卫战开始。
12月2日,溧阳沦陷,同时第18师团占领丹阳,第9师团占领金坛,至此日“华中方面军”各部队均已按预定计划占领了用于攻击南京的前进据点,中国第三战区和第七战区的军队也均已撤离锡澄线及宜兴、广德等地,中国军队全面转入南京保卫战。
12月3日,江阴炮台失守。 1、江阴之战中的中国海军序列:
海军部 部长 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海军第1舰队司令部 司令陈季良中将(江阴海战遭空袭负伤)
海军第2舰队司令部 司令曾以鼎中将
2、江阴之战中的日本海军序列:
●第3舰队司令部 司令长谷川清大将
●第4舰队司令部 司令丰田副武中将
●其他:第二舰队赤城号航母战斗群,龙骧号航母战斗群,第三舰队凤翔号航母战斗群……(日本第一舰队、第二舰队临时派遣协助日本支那方面舰队作战);
●参战飞机总计390架,其中陆基210架,海基180架。
3、 日本陆军攻城部队
●第13师团 师团长:荻洲立兵中将
●集成骑兵队(10月8日由骑兵第3、第9、第17和第101四个大队组成,由森五六中佐指挥)
●重藤支队 支队长:重藤千秋少将
4、 中国陆军守城部队
保卫江阴县城的陆军主力部队是由57军和103师组成的,57军属于原东北军系部队,而103师则属于原黔军系统的第25军第1师。此外先后参战的有粤军系统的66军159师457旅、160师478旅以及83军153师新编步兵团的3个连。
江防集团军总司令:刘兴上将
第57军 军长 缪征流中将 第111师 师长 常恩多少将(该师驻靖江) 第112师 师长 霍守义中将(护城战中被火炮击成重伤)
第334旅 旅长 马万珍少将 第667团 方叔洪上校 第668团 崔锡璋上校 第336旅 旅长 李德明少将 第671团 许赓扬上校 第672团 万毅上校
第103师 师长 何知重少将
第613团 罗熠斌上校 第615团 周相魁上校 第618团 万式炯上校
第66军159师457旅 彭智芳少将 曾庆敏追赠少将(457副旅长,为江阴会战中殉国的最高将领)
第66军160师478旅 喻英奇少将
第83军153师新编步兵团的3个连
江阴要塞 司令:许康中将
电雷学校 校长:欧阳格中将
5、江阴防线双方陆军兵力对比
日军:第13师团、第9师团、第16师团、第11师团
我军:103师、111师、112师、154师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