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洪都保卫战中守卫洪都城?洪都保卫战是朱文正。在朱元璋帅兵出征之时,洪都迎来了孤注一掷的陈友谅,举全国之力,带上了家眷,号称60...
谁洪都保卫战中守卫洪都城?
洪都保卫战是朱文正。
在朱元璋帅兵出征之时,洪都迎来了孤注一掷的陈友谅,举全国之力,带上了家眷,号称60万大军,猛攻朱文正镇守的洪都城。在坚守了85天之后,朱元璋到来,朱文正又毁了陈友谅的粮船,朱元璋在鄱阳湖击灭陈友谅。虽然蓝玉也是大明朝有名的将领,但那会他还只是一个小将。
洪都保卫战历史评价:
洪都之战是一场元朝末年发生在江西南昌地区的著名战役,对阵双方为朱元璋军和陈友谅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围绕洪都城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最终以朱军坚守85天,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
守城方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指挥,其他主要参战将领还有邓愈、赵德胜等。 这场长达三个月的洪都保卫战,使朱文正充分发挥了不逊于同时代任何名将的军事天赋和指挥才能。造就了朱文正人生的巅峰,将他推上了元末明初诸将星的神话舞台上。
洪都之战略意义极其重要,这场战争决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业,陈友谅的汉军在此战中消耗极大、势力大削,最终在鄱阳湖被朱元璋全部歼灭,洪都之战改变了元末明初整个局势。
如何评价洪都之战对阵的陈友谅和朱文正呢?
1363年发生的洪都之战,是一场可以改写中国历史的战争。对阵的双方是陈友谅和朱文正(朱元璋),战争的结果使得陈友谅失去了一切,而朱元璋则成为了南方最大势力。
这场战争中,陈友谅一如既往的自负、随心所欲,朱文正则是一改之前的纨绔形象,给人一副沉稳冷静的大将风范。
陈友谅
在洪都之战爆发三年前,陈友谅与朱元璋已经进行过一次友好切磋,双方在应天城外的龙湾一战,结果是陈友谅败逃,朱元璋取得了胜利。但是陈友谅虽败,却并未伤元气,一直在等待着复仇的机会。
上天护佑,这个时间他并没有等多久。就在1363年二月,元朝政府的编外队伍元伪军张士诚进攻红巾军的重要人物韩林儿和刘福通,朱元璋几乎是倾巢出动前去救援。
朱元璋的进攻并不顺利,在回师的路上他又做出了一个决定,进攻庐州。
机会已经来到,该陈友谅表演了。
而且洪都本来也是陈友谅的,却投降了朱元璋,这使得陈友谅首先将矛头对准了洪都。
陈友谅做事一向随心所欲,打仗也是如此,经常是指哪打哪,没有掌法可言。
洪都一战,他也是倾巢而出,带上了他的全部身家,誓要一举灭掉朱元璋。
只是洪都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老朱家第二代最杰出的人之一,陈友谅在前期攻击失利,很任性的一直围城,一副不破洪都不走的势头。
《孙子兵法》曾经说过,十倍为之,朱文正只有两万人马,而陈友谅有六十万还要多,留下二十万人围城,还有四十多万人在。
此时朱元璋的主力并不在应天老巢,陈友谅凭借四十万大军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杀入朱元璋的腹地。若此时张士诚再插一脚的话,明朝很可能就没有了。
朱文正
朱文正在刚刚被朱元璋派到洪都时,是典型的一个纨绔子弟形象。终日饮酒作乐,流连于烟花场所。但是在面对陈友谅的大军之时,他却一反常态。
朱文正卸下了伪装,安排好了防守任务,就等陈友谅上门。
朱文正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将领,没有辜负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以两万人抵挡了六十万大军两个多月,这在那个年代,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力和强大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做到。
而且朱文正在战争之初并没有求援,而是被围到极限之时,才让人去给朱元璋报信,不得不说,他的胆子很大,熊心豹子胆。
陈友谅是一个善变的人,与曹操一样,只许他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他。洪都背叛了他,他就要从这里开始,教训背叛他的所有人。因此,他进攻的是洪都,而不是应天,他的性格断送了他的江山之路。
朱文正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在30:1的情况下能坚持两个多月,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而他也一直坚持到朱元璋的回援,为打败陈友谅奠定了基础。洪都一役,他居功至伟。
坚守85天,2万对60万,朱文正是如何一战拖垮陈友谅的?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已建汉称帝的陈友谅趁朱元璋出兵安丰,应天兵力空虚之际,乘着新造的数百艘大舰,记载中“舰高数丈,外饰以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橹数十其中”,载着家小百官,倾国而出,号称大军60万,想要拿下应天,切断朱元璋的归路,让他进退失据,自取败亡。
如果要计算实力,朱元璋这时已与陈友谅不相上下,奈何他救援小明王所在的安丰确实是步险棋。刘伯温曾极力阻止,原因正是怕陈友谅在背后出兵,一旦友谅来攻,应天几乎是必破,风险确实极大。
朱元璋决定搏一搏,他认为安丰是应天屏蔽,救安丰就是救应天,况且还有小明王在,于情于理不得不救。
至于陈友谅,那只能赌他坐失良机,不来攻应天。
但陈友谅也不是易与之辈,哪能看不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不光出兵,而且几乎带出所有兵力,目的正是一战而毕其功,彻底了断朱元璋。
形势可称凶险,汉军顺利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并团团围困洪都,等把洪都收入囊中,大军就能顺江而下,直抵应天。
拿下洪都在陈友谅看来是顺理成章。洪都临水,就在上次,汉军就趁着水涨船高,直接从船上攀附登城,轻松攻入城中。
此后朱元璋收复了洪都,吸取教训,下令把城墙改筑,改为去江岸三十步。如此一来,从船上登城已不可能,但这并不妨碍陈友谅的心情,数十万大军拿个洪都莫非还有什么悬念不成。
偏偏正是在洪都,陈友谅碰得头破血流,以致影响了他的战略大计,直接导致了他的败亡。
此时洪都守城的主帅是朱文正,麾下还有参政邓愈、元帅赵德胜、牛海龙、指挥薛显等将领,总共有大约两万人马。
陈友谅空国而来,号称大军60万,即使有水分,三四十万战兵也是有的。
双方的兵力比是1:20左右。
邓愈、赵德胜是朱元璋老部下,都有大将之才,即使牛海龙、薛显,后来也被朱元璋与傅友德并称,可见也不是泛泛之辈。
洪都的主心骨,却是主帅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亲侄,只比他小几岁,年幼时一起长大,关系极为亲密。两人分别十多年后,才得以重新相认,此后朱文正立功卓著,也被飞速提拔,到了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文正已成为大都督,节制诸军,成为朱元璋军中最高军事统帅。这也并不奇怪,李文忠还年龄幼小,朱元璋并没有太多可用的亲戚,朱文正这样的至亲得到重用,也是信任使然。
长久以来流传的朱文正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说法,多半是来自野史,并不足以采信。恰恰相反,朱文正之前早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能力,克太平、取建康,多有战功,否则既算是朱元璋之侄,把他强行安排到这个职位,也难以服众。
朱文正面对汉军压境,只有死守一途,惟有拖住汉军主力,寄望于朱元璋回援才是唯一生路,否则洪都一破,应天也旦夕可危。
洪都共有八门,朱文正安排诸将防守,自己亲率2000精锐作为预备队,居中调度。
4月23日,洪都之战开始。
汉军首先选择抚州门攻击,下船登岸的士兵们推着攻城锤之类的破门装备黑压压直冲城墙,水面又有战舰上投石机发石相助,城墙很快被打开缺口。
防守抚州门的是邓愈,开国名将眼见势急,火速调来一队火铳兵,以强大火力压制住汉军并抢修城墙。朱文正得到报告,立即调牛海龙等前往增援,并亲自带领预备队到抚州门督战。
激战持续了一整天,汉军终于无法攻下抚州门。次日天明,城墙下尸骨累累,缺口却已被堵住。守军也付出巨大代价,总管李继先、元帅牛海龙、赵国旺、许珪、万户程国胜等都告阵亡。
第二天,陈友谅看抚州门是块硬骨头,下令改换防线,攻击新城门。
新城门的守将薛显有点不同,他并不全是防守。汉军仗着人多,气焰骄横,只知进攻而完全没考虑防御。薛显抓住这点,突然杀出城外,杀了汉军个措手不及,斩敌平章刘进昭、擒其副枢密赵祥等,攻城受挫还被突袭,汉军为之气夺,攻势又告退却。
双方打打停停,这样的情形经常都在上演。在朱文正指挥下,守军以一当十死守不退,汉军遗尸累累却无所进展,空有大军的陈友谅无法拿下洪都城,气得他暴跳如雷。
或许有人问,既然拿不下,何必全军被牵制在此,为何不留下部分兵力围困,自己率领主力直取应天,毕竟应天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对陈友谅来说,也有他的难处。
一是性格上。
陈友谅是一时枭雄,性格狐疑多变。他本就是弑主之人,先杀倪文俊,后杀徐寿辉;对部下也不信任,勇将赵普胜被他自己所杀,这样的性子让他很难真正信任别人做出分兵的选择,一旦分兵,就是削弱自己力量。
况且,倾全国之力拿不下一个洪都,皇帝陈友谅颜面何存,岂不是被人笑话。
第二个原因更为实际——粮草。
汉军劳师糜饷,粮草耗费巨大,供应是个问题。洪都位于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自古即称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战略价值极大。如果不能拿下洪都,给朱文正以喘息之机,难保他不会出奇兵断汉军粮道。对陈友谅来说,拿下洪都能确保沿途粮草供应无虞,弃之不理可能成为祸害。
因此,从脸面上、性格上、粮草问题上,陈友谅都不能置洪都于不理。
朱元璋北上救小明王时,陈友谅为什么不直扑应天,而猛攻洪都?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三月初,朱元璋率领徐达、常遇春、冯胜等最骁勇善战的将领北上安丰救小明王。
其实朱元璋此举是非常冒险的,假如陈友谅收到消息后趁应天府兵力空虚顺流而下,奔袭应天府,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一旦陈友谅拿下应天府,朱元璋便失去了苦心经营多年的战略基地,“退无所归”(《明史·列传·刘基》)。
不过,陈友谅并没有进攻应天府,而是去攻打洪都了。
同年四月二十三,在朱元璋动身北上的八十多天后,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来到洪都城下,因为当年闰三月。
朱元璋用兵一向谨慎,很少有这样的冒险行为。对于陈友谅来说,这无异于天赐良机,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扑应天府,而围攻洪都呢?
陈友谅之所以先攻洪都,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洪都“襟三江而带五湖”,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洪都位于赣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处。赣江下游经过洪都向北流入鄱阳湖,而鄱阳湖与长江连通。陈友谅军队从武昌顺江而下,经过鄱阳湖,走赣江水道,直抵洪都城下。
洪都不仅是鄱阳湖边上的战略要地,而且是个人口密集的富庶之地,难怪徐寿辉曾想迁都龙兴。元朝承平时期, 龙兴路有三十七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户人家,人口为一百四十八万五千七百四十四;而六朝古都金陵则为二十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八户人家,人口为一百七万二千六百九十(《元史·志·地理五》)。
对于洪都的重要地理位置,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是这样描写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其次,与应天府相比,洪都距离陈友谅的大本营武昌更近。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八月,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克江州路,陈友谅狼狈逃往武昌。
后来,朱元璋把徐达召回,北援安丰,陈友谅趁机派兵攻占江州,“及徐达召还,不旋踵而有江州之入”(《国初群雄事略》)。
因此,陈友谅舟师从武昌顺江东下,经过江州,到达洪都,几乎不会遇到什么阻碍。
而陈友谅如果进攻应天府,将会是什么情况呢?长江天险小孤山、安庆、池州、太平等地都已经被朱元璋军队占领,所以都会成为陈友谅军队前进路上的阻碍。
根据从网上查询的现在的信息,武昌到洪都(今江西南昌)的距离约为346公里,武昌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的距离约为559公里,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到安丰(今安徽寿县安丰镇)约为260公里。
因此,武昌到应天府的距离大约是应天府到安丰距离的两倍,也就是说,以相同的行军速度进行推算,朱元璋率军从应天府到安丰往返的时间大致等于陈友谅军队从武昌到应天府的时间。
所以,陈友谅若直扑应天府,在时间上并不占优势。
而且,陈友谅军队若直取应天府,战线拉得太长,粮草供给很容易出现问题,六十万大军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
同年七月,陈友谅被困在鄱阳湖,粮草逐渐消耗殆尽,于是派了五百条船到都昌抢粮食,朱文正派人悄悄放火烧了他的船。后来,陈友谅粮食断绝,只能拼死突围,却中了朱元璋军队的埋伏,最后中箭身亡。
另外,陈友谅攻下洪都,能和已有的地盘连成一片,形成自己的后方基地。
再者,救出小明王后,朱元璋便返回应天府了,陈友谅直取应天很可能遭到前后夹击。
朱元璋率军到达安丰后,速战速决,很快救出小明王,令徐达、常遇春围攻庐州的左君弼,自己则火速赶回应天;“以小明王归,居之滁州。公还建康,命徐达等移师讨左君弼,围庐州”(《续资治通鉴》)。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三月十四,为感谢朱元璋的援救,“小明王内降制书,赠我太祖三代”(《国初群雄事略》)。
陈友谅如果空国而出 , 奔袭应天,洪都守将朱文正很可能率军夺取江州,派兵据守鄱阳湖和长江的要津,切断陈友谅的后路,陈友谅军队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陈友谅军队若孤军深入,在行进途中一旦遭遇不利,后援不继,很可能被朱元璋军队首尾夹击,进退失据。
最后,与洪都守军相比,陈友谅军队占有很多优势。
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直奔洪都,空国而出,势在必得。与洪都的朱元璋守军相比,陈友谅军队在人数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陈友谅此时四十三岁,比朱元璋大八岁,比朱文正大十六岁,曾率军攻下过很多城池,和元军打过很多硬仗,领兵作战的经验远比朱文正丰富。
洪都曾是陈友谅的地盘,陈友谅军队“以大舰乘水涨附城而登”(《明太祖实录》),从元军手中武力夺取龙兴路(朱元璋占领龙兴路后改为洪都府),有攻打这座城池的经验。
洪都城门太多,不易防守。洪都共有八个城门,分别是抚州门、宫步门、士步门、桥步门、章江门、新城门,琉璃门、澹台门。城门越多,越容易导致兵力分散,非常考验将领的守城智慧。
陈友谅有足够的理由自信,但是过犹不及,骄傲轻敌,未在关键地点派足够的兵力防御朱元璋军队对洪都的救援,也没为自己留足后路,终酿大错。
洪都之战
陈友谅的军队几乎达到了60万,为何却在洪都之战输了?
话说元末两大枭雄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了争夺“带头大哥”,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结果陈友谅经过几次大败后,退守武昌,但并没有从此消沉,而是在励精图治,经营着他的地盘。一是摧富益贫,将富人的财产和土地平均分给贫苦农民,做到有衣同穿,有地同耕,有饭同吃。
二是屯田积粮,大力开拓荒田,大兴水利,广大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大力重视粮食生产,三是大力扩军,因为有了粮食,陈友谅提出当兵就有粮食补给的条件很诱人,因此,很快,陈友谅的军队进入了跨越式发展,很快达到了60万,这个数量是朱元璋望尘莫及的。
朱元璋向安丰进军,露出了致命的“命门”。陈友谅那双洞若观火的双眼早已把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没有再犹豫,马上倾尽自己60万大军,向朱元璋进军,他把攻击的目标选在了洪都(也叫龙兴)。
事实上,朱元璋命门真正所在是集庆,如果此时陈友谅直接挥师向集庆进军,那么,这将是对露在外面的朱元璋的命门致命一击,然而,陈友谅在这个关键时刻,却没敢直接打朱元璋的七寸,而是选择了试探性地打朱元璋的“三寸”洪都。
集庆空虚,为何陈友谅不攻打,反而绕道攻击洪都呢?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陈友谅被朱元璋打怕了,陈友谅想退而求其次,通过拿下洪都来提振自己的信心。然而,陈友谅不会料到,就是因为这个错误的军事决定,导致的结果是白白错失了一举击溃朱元璋的战机。
因为洪都守将叫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虽然刚刚二十出头,但拥有的官衔却不小——大都督,他虽然遗留下纨绔子弟的放荡不羁和风流倜傥,但关键时刻却是个铮铮铁骨的硬汉。
此时他在洪都拥有的兵马不足一万。一万VS六十万,六十打一,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PK,这是一场实力悬殊太大的比赛。也正是因为这样,陈友谅站在“巨无霸”的战舰上,豪情满怀,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道:“踏平洪都,直捣集庆,击溃朱元璋。”
对此朱文正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坚决回击道:不,洪都不是你想来就能来,想走就能走,想摆平就能摆平的。”说完这句话,他立即来了个双管齐下。一是统一思想、提振信心。他迅速召集部将进行了紧急总动员,提出了“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口号。
在他的感染下,众人纷纷表示,誓和洪都共存亡,誓展朱军雄风,誓死保卫洪都。二是明细分工、明确责任。他派大将邓愈扼守洪州的要道抚州门,赵德胜守宫步、士步、桥步三门要地。派薛显守章江、新城二门,牛龙海守琉璃、精台二门,朱文正自己率两千精兵全面指挥,全盘调动,支持配合各部。
朱文正刚部署好,陈友谅的大军已吹响了总攻的集结号。陈友谅之所以敢夸下海口,一是拥有压倒性的兵力,二是拥有超级巨舰等先进设备和武器,三是拥有“水漫金山”攻克太平的历史记录。
细心的读者都记得,上一次陈友谅之所以能攻克太平,利用的是江水上涨,从船上直接领导架梯攀附城墙,很快把太平给踏平了,因此,这一次陈友谅也准备来个故伎重演,对洪都也采取相同的办法。
然而,陈友谅一到洪都城下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美,太天真了。他太低估朱元璋的能力了,朱元璋吸取了太平被攻破的教训,对洪都果断地采取了“退它三尺又何妨”的措施,拆毁了原来的城墙,改为离江退后三十步开外修筑新城墙。这样一来,陈友谅想再利用巨舰登城的计谋被朱元璋一招料敌在先率先防范住了。
投机取巧是没门儿了,陈友谅只好弃船登岸和朱文正展开真枪实弹的攻防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