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恨的就是司马氏的篡位行为,究竟是为什么呢?司马懿在曹操时期被迫出仕,从此成为了曹操的手下谋士之一,但他这个时候却还比不上...
中国人最恨的就是司马氏的篡位行为,究竟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在曹操时期被迫出仕,从此成为了曹操的手下谋士之一,但他这个时候却还比不上荀彧程昱这些人 说不上什么话 只是出了一个尽快占领汉中的计策,曹操却没有采取。
但是司马懿跟随曹丕,在曹丕继位之后曹丕对于司马懿就更为重视,也能够掌握兵权,但这个时候是上有曹丕可以压制他,下有曹真为大将军,司马懿也是老老实实的为臣子也就罢了。
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曹叡做为曹家的第三代,可以说英明睿智是非常有的,所以这一点也让司马懿非常的惧怕,而且这个时候诸葛亮多次北伐,曹真也已经死亡,司马懿抵抗诸葛亮也是逐渐掌握了军中大权,但他却畏惧曹睿英武,不敢为非作歹。
但是很不幸曹家这几位都是短命的皇帝,都没有活多长的时间,就死去了,于是留下了幼子与自己的妻子。
司马懿这个时候成为了辅政大臣,但是他却被曹爽这些势力所忌惮,所以司马懿被夺权,但是司马懿却懂得忍,暗中默默训练自己的兵士,更是装作老迈昏庸让曹爽等放松对自己的戒备之心,在寻找到一个时机之后,司马懿下命令全城出动瞬间控制乐这城中大权。
自此司马懿掌握了曹魏的全部权利,至于为什么说最恨的就是司马氏的篡位行为,那是因为曹睿将这孤儿寡母交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却丝毫没有怜悯之心,欺负他们这孤儿寡母,白白的将曹操打下的这江山篡夺到了自己的手中,可以说无耻之极。
因为曹操所以篡夺,还可以说曹操这平定天下,安定汉室,真的就是曹操的功劳,如果不是曹操真正是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人民会怎样的不安定,而司马氏却凭借欺负孤儿寡母夺取了天下。
曹操与司马懿为什么反目成仇:到底是谁辜负了谁?
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强征司马懿为文学掾。219年,蜀吴联盟破裂,孙权遭刘备征伐,为避免曹操趁火打劫,孙权向曹操称臣,拥护曹代汉自立。曹操说:这娃娃想让我坐在炉炭上烧烤吗? 司马懿却说:“大汉气数已尽,殿下以德服人。孙权称臣,上天之意。”司马懿在曹氏代汉这个问题上表态支持,因此曹操对他转为信任。
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多出奇策。如蜀国大将关羽统兵进攻樊城,威震华夏。当时曹操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司马懿劝阻:于禁等被水所淹,不是攻守失误,对国家没有大的损害。如果轻易迁都,不仅以弱示敌,还会造成人心浮动。我们派人说服孙权,令其抄袭关羽后路,樊城之围自解。
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计策,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俘杀关羽。司马懿之计利用了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的矛盾,充分运用四两拨千斤,挑动鹬蚌之争,坐收渔利,不仅挫败了关羽的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夹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
从魏文帝曹丕时期开始,司马懿几乎就成了曹魏的守护神,哪里有强敌犯境,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他最重要的军事成就有二:一是解除了诸葛亮的多次进攻。二是平定辽东太守公孙渊的反叛。这年司马懿已经61岁。由于正统的道德观,历代帝王都渲染司马懿的奸诈和篡位,片面地苛责他的不忠,而没有反思曹魏对他的不信。
曹操猜忌司马懿,也是符合曹操一贯的用人风格的。曹操主张唯才是举,实际上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无论是什么人才,必须保证为我所用和为我所控。否则,必欲除之而后快。曹操对司马懿的雄才大略既暗自叹服,又深为忌惮,唯恐儿孙辈无人能够驾驭。曹操曾提醒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但曹丕对司马懿非常推重,自然也就没把曹操的告诫当回事。魏文帝曹丕曾说:司马懿会像萧何效忠于刘邦一样效忠于自己。
曹丕临终时,对太子曹彼担骸坝腥个人,你千万不要怀疑。” 这三位顾命大臣中,曹真是皇室成员,但才略平平;陈群主管政务;唯有司马懿有超群的军事才能。但皇室成员对司马懿的猜忌此起彼伏,魏明帝陷入一种既离不开又信不过的纠结之中。司马懿征伐公孙渊时,路经故乡温县,他没有光宗耀祖、衣锦荣归的畅意,反而有了告老还乡的苍凉,因为他深知消灭公孙渊后,狡兔死走狗烹,能否终老封地,不得而知。
但命运再次让司马懿成为顾命大臣。司马懿还在班师途中,魏明帝突发重病,其子齐王曹芳只有八岁。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司马懿昼夜兼行四百余里,一宿而至。司马懿流涕问疾,魏明帝紧抓着司马懿的手目视齐王说:“我一直没有死,就是为了等你,现在终于见到了,再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我的儿子就托付给你了。”
但曹爽借助皇室成员的身份,对司马懿进行挤对和排斥。司马懿称病辞朝,不问政事。曹爽担心司马懿装病,派心腹李胜借机去伺察司马懿的身体状况。司马懿知其来意,假装病重,骗过了李胜。李胜回去对曹爽说:“司马懿就剩一口气了,不值得担心。”曹爽等从此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249年春正月,乘着魏帝曹芳、大将军曹爽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之机,司马懿以雷霆手段一举清除了曹爽势力。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但终其一生,司马懿仍称魏臣,也算报答了与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三朝的君臣之谊。
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埋下祸根呢?
首先,曹叡是个有能力的皇帝,不必刻意压制谁,也没有压制过司马懿,看历史最忌从结果看过程,很多那个年代的事,不要被后来的高平陵之变给带跑偏了,弄得好像司马懿多厉害,要多少人压制他不可。
曹叡的后事安排可以说非常糟糕,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他的能力,因为能力只有活着才能发挥出来,死了就啥都没了,历史上很多皇帝的后事安排还不一定比曹叡强多少,比如说秦始皇!
曹叡病危的时候才35岁,这个年龄就是放到他那时的古代,也算青壮年时期,这时候要是死了,就算夭亡也不过分。你们想一想就能明白,他死的时候,心情那是有多悲愤,而且一旦他死了,这个世界跟他还有半毛钱关系没有?所以如果曹叡对后事有草率和不经心的地方,应该是得到理解的,他的疏忽并不是只给了司马懿机会,别人也有机会夺权的。
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曹叡无后!我们并不知道他是有过儿子没能养活,还是压根就没有过子嗣,反正他选择继位的年仅八岁的曹芳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而是从同族里选择并收养过来的,收养的目的就是为了继位,因为他才35岁,如果不是病入膏肓,他将来不可能不会有子嗣的,这真是没办法的办法。
一个即将逝去生命的年轻皇帝,传位给一个并不是自己儿子的人继承帝位,其心境可想而知。他但凡对祖宗基业有点责任心的话,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成年的同族子弟继承帝位,就算能力差点,也不至于像曹芳一个小孩那样,让别人敢于窥测神器,心生涟漪。
如今,我只能做以下猜测,他虽然病情加重,太医束手无策,但是他毕竟还年轻,他总希望自己哪天奇迹般的好过来,再来领导这个国家,再实现自己一统天下之愿望,所以养在宫中的曹芳不过是个后手,是他最不愿意的一种情况,但他又不得不有所安排,毕竟,这是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对内对外都要有交代。
既然储君都不是自己子嗣,那辅臣还可能要求的那么高吗?不让外姓人掺和进来,防谁呢?为谁防呢?你机关算尽最后只是便宜了外人,这个王朝不是你血脉的延续,况且你死后,这个世界跟你也就毫无关系了,35岁啊!心凉的不要不要的。
他最一开始设定的辅臣是没有司马懿的,而是以燕王曹宇为大将军,还有四人都是宗室成员。曹宇这个人也许大家不太熟悉,他一母同胞的兄弟曹冲大家肯定熟悉,对!他就是曹冲称象的那个曹冲的亲兄弟,曹叡的叔叔。他即便没有曹冲那么聪明,但起码是成年人!为什么不让曹宇当皇帝?因为来不及改了,或者无法改了,曹芳已经从后备方案变成即时执行的方案了,此时,只能设定一个成年宗族做他的辅臣来确保曹氏江山了。
可后来怎么又改成曹爽和司马懿了呢?曹爽是已故大将军曹真的嫡长子,曹真是否与曹操家有血缘,现在还有争议,哪怕是有血缘,也是旁支远亲,比曹宇差的太多了。司马懿那是曹丕死前留给曹叡的四大辅臣中唯一还活着的老臣了,当时已经六十岁了。闪念在曹叡心中的想法可能是这样的,一个旁支远亲的宗室加上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要比曹宇为首对社稷的危害更小些,因为曹宇按血统说并不比曹芳差,又手握辅臣重权,很可能前脚他死了,后脚曹宇就篡权,篡权倒无所谓,这种乱事曹叡对曹宇能否站得住实在没什么信心,毕竟他不是曹冲。
一系列胡乱想法之后,曹叡最终认为宗室对祖宗江山的危害度更大,虽然曹爽和司马懿也不是最好的安排,可是还能怎么办呢?自己反正快死了,爱谁谁吧。因此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之后,一个不愿意在理事的垂死皇帝和一群窥测神器的臣僚共同作用下,选出了最终的方案:曹爽和司马懿同为辅臣,实际上就是把神器已经交到了这两人手上,至于鹿死谁手,就看谁更厉害而已了。
司马懿最后能夺权,曹叡起过一定作用,但不能说都是曹叡的问题,毕竟,高平陵之变的成功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结果,如果曹爽但凡有点男子气概,挟天子去许都以抗司马,天下属谁还未可而知,不是吗?
魏延和司马懿,谁才是诸葛亮一生最恨的人?
魏延,司马懿,谁才是诸葛亮一生最恨的人?其实这也是一个虎头蛇尾的问题。诸葛丞相离我们上千余年,我们谁也不知道诸葛亮最恨的是谁?题目当中提及到魏延和司马懿,所以我们就围绕这两个人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诸葛亮会恨他俩?
这种问题还是得从《三国演义》里面找点答案,毕竟《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我们影响和探讨最大。《三国演义》当中说魏延有反骨,而且诸葛亮交代马岱把魏延给砍了!反骨这件事情可能说服力不大,我认为还是因为他顶撞诸葛亮,或者说他和诸葛亮的北伐策略不同。所以诸葛亮反感他,但是不至于恨他。因为诸葛亮无人可用,其次魏延也是为了蜀汉着想,并不是投靠曹魏!但是诸葛亮摆七星灯续命的时候,被魏延踏灭主灯导致丞相无法续命。这个倒是有可能,毕竟谁能多活个一天半天也都是好的,何况多活十二年。这种恨且先记着对比一下司马懿的恨。
其实对于司马懿的恨也无从说起,毕竟各为其主各司所职。你想要克服中原,我想守卫中原很正常的事情。你打不过人家攻不下来这也没办法。我想诸葛亮这种大度之人不会因为此事小鸡肚肠把!但是有一种说法,说诸葛亮比较恨孟达!这一切还得从《隆中对》,《隆中对》里面诸葛亮提到有荆州有益州,等到天下有变,两路同时出兵则霸业可图!其实不能成就霸业,至少目标也是个二分天下。但是这一切都被关二爷给玩漏了,把荆州丢了也是把《隆中对》给毁了!但是有人说这和孟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还得说关二爷攻打襄樊之时。
关二爷攻打襄樊之时,就不停的呼叫孟达刘封协助。但是这俩人拒绝了关二爷的请求,所以逻辑来说一切都怪孟达(背锅侠)!这种说法也靠谱也不靠谱,毕竟谁也不知道丞相心里边是怎么想的。我只想说我们也只是探讨,不能腹黑揣测历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