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陆逊与诸葛亮共同北伐,能消灭魏国吗?陆逊与诸葛亮共同北伐曹魏肯定是没戏;当年刘备与孙权那么好的机会共伐曹魏,就是被司马懿和陆...
如果陆逊与诸葛亮共同北伐,能消灭魏国吗?
陆逊与诸葛亮共同北伐曹魏肯定是没戏;当年刘备与孙权那么好的机会共伐曹魏,就是被司马懿和陆逊搞黄的。
东吴要和蜀汉一起北伐进攻曹魏,最好的历史机会是在刘备在汉中把曹操打得满地找牙,占领汉中后,刘封孟达又把上庸占了,同时关羽北上攻击襄阳、樊城。此时如果东吴坚定的和蜀汉站在一起,孙权出兵北上,那么曹魏极有可能被孙刘两家给办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出兵汉中,与曹魏进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领地争夺战,也是唯一一次刘备打赢了曹操之战。刘备占了汉中,刘封孟达占了上庸,蜀汉集团的领地一下扩张到了陕西、湖北境内,打通了长江以北与荆州的联系。
占领汉中和上庸极具战略眼光,蜀汉要北上讨伐曹魏,这里是最为重要的要地。此时的在荆州的关羽同样看到了战机,曹操在汉中吃了大亏,没有实力防守襄阳、樊城一代,此时出击襄樊一代,夺取该地,那么蜀汉的兵峰就可以直指许昌,对曹魏的威胁巨大。
关羽有“假节钺”的权限,也就是不用汇报刘备,自己做主就干了。关羽出击了襄樊,去执行这一战略目的。
其实,对曹魏最大的威胁还不是关羽出击襄樊之地,而是孙刘联盟同时出击,东吴此时如果也派兵北上,那么曹魏将面临三面攻击。曹操又在汉中新败,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军事压力。
刘备、孙权都不是傻子,他们也想到了,而且也这么干了。也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北上攻击曹操的合肥等地,把曹操的大将张辽拖在了当地,才让关羽在襄樊打得曹仁差点跳河。
这一次的孙刘联盟,共同出击,三面围攻曹魏对曹操来说还是非常的危险的,这也是唯一一次孙刘联盟对曹魏最大的威胁。
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建议,瓦解孙刘联盟。要说动刘备关羽退兵是不可能的,只要用利益打动孙权才是上策,于是就派使者告诉孙权,此时关羽在襄樊,正是孙权取回荆州的好时机,只要孙权夺了荆州,朝廷就把荆州封给孙权,同时还会给孙权更大赏赐。
孙权在与吕蒙、陆逊等人商议后,接受了曹操的建议,其中吕蒙和陆逊是个坚定的降曹抗刘派。同时吕蒙又安排陆逊全权进行谋划偷袭了关羽空虚的荆州之地。
东吴的背后捅刀很成功,不但占领了荆州六郡,还把蜀汉的第一大将关羽给杀了。
一瞬间,孙刘联盟就瓦解了。不但北伐曹魏功亏一篑,更是让孙刘两家结下了梁子。整个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曹魏坐山观虎斗,孙刘两家刀兵相向了。司马懿的确很厉害,有计有谋,关键是算准了东吴为了一时之小利会在背后插刘备两刀。
此次的合作是刘备和孙权,其实不关诸葛亮和陆逊什么事儿。
诸葛亮还在成都管行政,陆逊还在吕蒙手下当副手。如果此时孙刘两家都无法真诚的合作共同伐魏,那么未来的合作几乎都不可能实现。
襄樊之战后,东吴偷袭了荆州,没多久,曹操死了;刘备又发动了针对东吴的夷陵之战,把蜀汉积攒了十几年的国力消耗完了,没两年刘备也死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曹魏日益强大稳固,东吴气喘吁吁,蜀汉却是日落西山。
刘备死后,诸葛亮接掌了蜀汉军政大权。东吴的大都督吕蒙也死了,陆逊在夷陵之战威名远播,掌握了东吴的军事大权。
如果此时诸葛亮和陆逊合作,共同伐魏呢?这就完全的不现实了,因为孙刘两家的信任基础消耗殆尽,两家的军事力量都在夷陵之战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孙刘两家就算合作,也没有那个实力和能力。
所以,诸葛亮屡次的北伐,陆逊和孙权都是坐而视之,名义上东吴已经是归顺了曹魏的,师出无名,实际上孙权更担心另外一件事情:东吴如果举兵北伐,蜀汉会不会也学着“白衣渡江”,抄他的老窝呢?
感情破裂了,再怎么都无法恢复到过去,所以在三国后期,孙刘两家基本上都没有进行合作过。他们两家的联盟其实就是互相不攻打而已,至于共同伐魏,大家心里都清楚,各干各的吧。
诸葛亮北伐失败除曹魏强大之外的其他原因
诸葛亮北伐失败除曹魏强大之外的其他原因?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在刘备死后实际掌握蜀汉大权。虽然蜀汉国力与曹魏差距巨大,但诸葛亮仍然发动了多次北伐。可惜所有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对于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摆在明面上的原因,无疑是曹魏过于强大,并且人才济济,君主也算英明。
反观蜀汉一方,跟随刘备的那波人才退下去之后,基本就后继无力了。这是统治地区狭小所无法避免的恶果,虽然有人赞同这些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但有人人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些不同看法。
首先是地理上的原因,为什么诸葛亮不能像韩信一样北伐成功?不是因为诸葛亮和韩信差距太大,而是地理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在韩信时代,他可以利用汉水运送军粮,所以粮草方面不成问题。但吕后二年蜀中大地震,导致汉水改道,致使诸葛亮的粮草成了大问题。
不能利用汉水运粮,只能走崎岖的山道。而这种艰难,不是发明个木牛流马就能解决的。所以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经常粮草不济,甚至还要在占领区边打仗边屯田。这样下来诸葛亮北伐的效率可想而知,都说诸葛亮北伐粮尽而还,是保存国力高明的手段。
可他如果有粮的话,那还还什么?继续打下去就好,由此可见地理上的变化,对诸葛亮造成的困难有多大。
其次除了地理上的变化,孙权的不配合也是个大问题。都说蜀汉与东吴是盟友,可诸葛亮北伐请求孙权出兵,孙权总是敷衍了事,打一下就跑。从来没有真正起到牵制曹魏兵力的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孙权本身不希望蜀汉北伐成功之外,与孙权本人的守成性格也不无关系。都说刘表守成,可孙权的守成还在刘表之上。刘表是吃完了荆州之后,发现四面都是硬骨头,没有一块啃得动。
所以他就没有继续扩张,但孙权前期是四大都督拖着他扩张。后期没了四大都督,他就安心养老了。战略上也转向防御为主,这对曹魏是个好消息。可对诸葛亮绝对是重大打击,本来蜀汉就和曹魏差距巨大,东吴这个盟友又不愿意帮忙,那他自己能取得多大成果呢?
如果诸葛亮多活几年,熬死孙权,等到诸葛恪掌权。那事情或许还会有转机,因为诸葛恪时代,东吴的战略从防御转向进攻。相反的是,蜀汉在诸葛亮死后,战略反而从进攻转向防御。结果蜀汉与东吴仍然没有配合,最后东吴的北伐仍然是徒劳无功。
反过来说,如果两个国家在同一时间一起发动北伐,对曹魏造成的压力便不可同日而语。诸葛亮北伐不能说一定成功,但成功率大大增加是肯定的。
以诸葛亮的智慧,明知不可能打败曹魏,为何依旧坚持北伐?
历史上蜀汉后期,孔明大举北伐是穷兵黩武,是自取灭亡之道。当真是如此吗?
一代智囊先驱的孔明会如此愚笨将先帝托付的蜀汉大业双手奉上给曹魏吗?
接着往下看
北伐原因:
首先,当时的蜀汉是有资本北伐的,在蜀汉实施自由的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的同时,积极开发手工业和商业,蜀汉的特产蜀锦在当时很畅销,不但对魏吴出售,还通过水路卖到外国,所以蜀汉在资本这一块是稳妥的。
其次,说好的匡扶汉室,共灭国贼,口号都打出去了,不行动行动不好交代,脸上无光,而且你越不打,不是越说明曹魏是正统,大伙儿都认了吗?
也就是证明自己的正义性和刘皇叔光复汉室的决心,所以,必须要打。
一点是从感性角度来讲,就是报答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最后一点,孔明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先发制人进行北伐。
第一次北伐,一开始使用声东击西之计,轻松夺取曹魏三个郡。
但后来孔明用错了人,派马谡在街亭阻挡曹魏援军,马谡违背孔明的节度,被张郃大破,蜀汉被迫撤军。先胜后败,算败吧。
第二次北伐,吴国在石亭之战大破魏军,孔明为策应吴国出兵攻打陈仓。
但魏军有所防备,孔明没能打下陈仓,但后来逼得魏军将张郃调去对付蜀汉军队,这正是孔明想要达到的目的,在回军途中孔明歼灭了追击自己的魏军。
虽然没能攻下陈仓,但达成了战略目标,歼灭部分魏军,算平手吧。
第三次北伐,孔明集中优势兵力攻取了曹魏防御薄弱的两个郡。
同时曹魏的曹真率领主力军队进攻蜀汉,此时孔明已布置好了防御,魏军先锋夏侯霸受挫差点被歼灭,后来天降大雨栈道断绝,曹魏不得不撤军。
而孔明之前派出的由魏延吴懿统领的机动部队则大破魏军,此役防御成功,派出的机动部队也歼灭部分魏军,胜。
第四次北伐,孔明派王平攻打祁山,自己主力奔袭上邽,击败魏军,趁机收割魏军军粮。
同时曹军主力进攻孔明,蜀汉大军迎击,魏军损失惨重。孔明回军途中曹魏派张郃追杀,孔明用伏兵射杀张郃,魏军损兵折将,孔明大胜。
第五次北伐,曹魏吸取上次教训,贯彻“坚守不战”的策略,双方没打什么大仗。
同时孔明由于长期艰苦奋斗,拼命工作这一次他身体终于垮掉了,于当年八月与世长辞,孔明死后蜀汉撤军,这就是足球所谓的“闷平”吧。
不过,不得不说孔明大举北伐着为险招,在当时,魏国领导层曹家和各个世家门阀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而这么庞大的一个利益共同体,是基本上不可能被硬刚刚死的。
历史上所有以小博大的事业,大的那一方无一不存在着巨大的内部矛盾,以至于在弱小的一方有了一点获胜的希望之后,就是大面积的倒戈。
所以,孔明就算是孙吴韩白伊吕管萧的大合体,只要魏国内部利益分配暂时均衡,他就没有希望。
蜀军真正的短板,其实是后勤供应,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三次是因粮食补给不济而失败,并非军事上的战败。
孔明率军北伐,路途全是崎岖山路,比平原走上五百公里还要困难。
北伐时,蜀汉征集老百姓为运输部队,可当时运输的量是要供给给十万蜀军,每月提供的粮食运输数量也是相当惊人,接近八千吨。
而蜀汉以一州之地,供给十万大军连年出川作战,军事行动建立在无法量力而为的情况下,肯定是鸡飞蛋打。
田赋徭役压力沉重至极,人民疲敝至极,怨声载道,待到孔明死去,晋国全力攻蜀之时,即便有蜀道天险也不足自保,不过半年而亡。
孔明先后五次北伐,能动摇蜀国国力的只有第一次与第五次北伐,但是第一次北伐,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
至于第五次北伐,蜀军的最大损失就是孔明的去世,但孔明七年五次北伐终究难成大功,在那样一个混乱年代,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影响历史走向,更何况是孔明这么大的变量。
从战势来讲,如果速战速决,蜀军尚且可以勉强支持,只是,曹魏之流仲达也很聪明,采用攻势防御,长期对峙打持久战,蜀军就支持不住了。
孔明或许不知道的是,自曹孟德、孙仲谋先后称帝以来,这天下的百姓已经不怎么在乎自己是不是大汉的子民了,只要能吃上一口饱饭,睡上一个安稳觉。
年迈的父母能够看到儿子解甲归田,年轻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能看到丈夫和父亲平安归来……只要能满足他们的这点些微要求,他们不在乎如今的天子是姓刘、姓孙、姓曹还是姓司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刘玄德,还是当年的曹孟德和孙仲谋,他们都为一方百姓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他们是敌人,但同时也是贯彻着各自王道的同仁。
大汉朝走到末路的如今,正是各地士族纷纷崛起的时代,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主人,而他们拥护的,正是与他们同为士族的司马氏。
这便是大势,这便是天命,大汉朝气数已尽,以孔明的智慧,怎么会看不出来,大概孔明你只是为之奋斗了一生,等到你看出来的时候,已经投入了太多,不愿意看出来了吧……
历史上的诸葛亮为何打不赢曹魏,北伐失败呢?
三国演义中,英雄豪杰辈出,诸侯争霸大战,看得我们热血沸腾。但当看到书的后半段,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北伐失败,出师未捷身先死,我们又十分感伤,伤心于诸葛亮如此天才,竟然最终也没能北伐成功,遗憾离世。
其实,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即有人曾一言点破,他的北伐成功不了,刘备最终也不能打败曹魏。
自刘备出道以来,手下虽也有文臣武将,但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在之前,多次遭到失败,与曹孙相比,刘备缺少谋臣军师,比较被动。投奔荆州刘表后,幸好得遇徐庶,刚一出场就直接以少胜多,击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打败曹仁李典大军,此战要是没有徐庶的话,估计刘备又会像之前一样,被曹军击败。
后来徐庶被曹骗回,刘备伤心不已,这里其实也是因为,刘备好不容易有了个军事谋臣,又跑到曹那边去了,心里很伤心。还好徐庶临走之前,向刘备介绍了诸葛亮。接着便发生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最终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担任首席军事谋臣。
由于诸葛亮的相助,孙吴与刘备联合,击败曹,然后又取得荆州四郡,在荆州站稳脚跟。此后又攻取西川,占据蜀地千里沃野,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刘备自起兵以来,这么多年,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大后方了,不用再被赶得到处乱跑了。隆中对三分天下的预测,基本达成。
然而后来关羽失荆州,夷陵之战刘备又丧失蜀汉大半精锐,诸葛亮的北伐终未成功,虽然“六出祁山”却始终没有踏足长安,被限制在益州之地,只能困守。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打不赢曹魏,多次北伐,都没能成功呢?
其实早在刘备请求诸葛亮出山之前,司马徽就曾说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什么意思呢?司马徽的意思是,刘备这个人其实是个不错的人,有能力争霸天下,诸葛亮跟着他,是得遇明主的。但是时机不对,取不了天下,可惜了!为什么说时机不对呢?因为此时天下大势基本已定,曹在击败袁绍之后,尽占北方之地,而当时华夏的人口大多居于北方,所以曹的战略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只要他自己不作死,不乱来,他一定可以一统华夏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诸葛亮要是早点跟随刘备,还能有夺取天下的机会,现在曹操已经成势,打不赢了,可惜了诸葛亮一身才华,可惜了这主臣二人的殚精竭虑。
要说司马徽的预料是非常准确的,天下终将一统于占据北方的势力。后来诸葛亮出山,尽最大的努力,也只能帮助刘备取得荆州、益州之地,始终不能彻底击败曹魏军队、北伐成功,只要曹魏不内乱,将有充足的资源来跟吴蜀对耗,而吴蜀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天下终将归于占据北方的统一势力。其实历史上也是这样,统一过程大多是从北向南,除了朱元璋,没有谁能自南向北一统华夏。毕竟古代大量的人口,资源都集中在北方!
如果给蜀军提供挖掘机,诸葛亮能否击败曹魏?
现代某些科技工具介入古代战争,如果运用得当,会起到重大的作用,前提是你能提供的是那种类型的工具。
前言:
这个问题是脑洞大开的问题,“挖掘机”对于历史爱好者相当的无语,当然随着穿越类小说的出现,你的问题还是相当有趣的!
蜀军得到了现代化工具:挖掘机,在古代的战争中,挖掘机的出现给蜀军无论是挖战,做陷阱埋伏,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新科技工具的岀现,无论是曹魏那些天才将领看到了都会目瞪口呆,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个无名巨大机械产生的后果都会使其心生恐惧。
我们可以遐想一下,当蜀军人人都开着一辆挖掘机出现在战场上,巨大的机械轰鸣声,首先就会给对方在气势上有压倒性的力量!紧接着蜀军开足马力冲向曹魏军队,在巨大的钢铁机械下,曹魏的血肉之躯变得脆弱不堪;而蜀军在完全压倒性的优势下,对曹魏阵营横冲直撞,所到之处哀鸿遍野。
拥有挖掘机的蜀军对于胜利可谓信心百倍,但是问题来了,作为一个当代现实中的人都知道,机械使用不当,容易损坏,而修理,保养是要不断发现修复的,如配件问题,最大的问题来源:燃料的供应是否能跟上?修理工人能否积极跟进?在战争中每一细小的工作都显得极为重要,稍有疏忽就会发生连锁发应,将优势化为劣势,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总结:
所以说,在适当的时代,应该顺应时代的步伐,任何新生事物在不当的时空岀现都会带来恐慌与抗拒的问题!这种操之过急的行为在短期内会取得显著效果,对于长久的考虑这样的新生事物会让优势一方产生惰性思想,会对其产生依赖感,惯性思维会让其认为新生事物无所不能,盲目的崇拜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蜀军如果能清醒认识到挖掘机视频优势与短板,在古代人的智慧下,运用现代化机械与当时环境下在某些战争中做到优势互补,那么我想在其后能源都供应充足之下,击败曹魏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