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如何危害唐王朝的?后世对武则天颇多微词,主要指责她淫乱后宫、任用酷吏。但这两个毛病各朝皇帝都曾出现并非武则天独有。实际上...
武则天是如何危害唐王朝的?
实事求是说,武则天可以称为是一名有为的君主,她在位时,唐朝仍然继续向前发展,既没有大的内患,也无外乱;她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经济持续发展,人口也由380万户增长到615万户。朝廷对百官和军队实行有效管理,中央政府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后世对武则天颇多微词,主要指责她淫乱后宫,任用酷吏,陷害忠良,大兴土木等。但这些都不足以造成唐王朝后来的致命伤害,武则天对唐王朝最大的危害就是对宰相制度的破坏和加剧了皇位继承的无序。纵观唐朝,很多时候皇位继承是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进行的。
唐高祖能够在乱世中扫灭群雄,统一全国,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抢先下手,将正要入朝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元吉杀掉,靠武力取得了皇位。
唐高宗不是李世民的长子,是几经周折才登上皇位的。但他的继位还算有序。
到唐中宗登基时,已是武则天临朝称制,他只做了五十天皇帝就被武则天赶下台。等他再登皇位没几年,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毒死。
公元710年,李隆基起兵杀掉毒死中宗的韦后,拥立父亲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睿宗只当了两年皇帝,便在儿子与妹妹的争权中,无奈的把皇位交给了儿子,即后来的唐玄宗。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在玄宗尚未退位的情况下便在灵武即位,玄宗被迫做了太上皇,最后郁闷而死。
唐昭宗是在宦官的拥立下当的皇帝,之后又被宦官杀死。
不能把唐朝后期皇位继承的无序全归罪于武则天,但至少她的篡位和随意废立两任皇帝加剧了这种无序。她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韦后作乱和太平公主乱政。此外,她任用酷吏也破坏了国家官吏监察的正常秩序,使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奠定了心理基础。
此外,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均田制遭到破坏也间接地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故,但武则天对皇位继承制度破坏的恶果仍在继续。
武则天被逼退位后,中宗即位,当初拥立中宗即位的宰相张柬之等人都被封王。待年底,武则天去世后,张柬之等人便劝说中宗杀掉武三思等武氏宗族,中宗没有接受。而张柬之等人反被武三思遣使杀害或流放。
公元707年七月,武三思为太子李重俊所杀,太子随即也被左右杀害。整个大唐政局混乱不堪,然而,这种混乱局面并没有随着武氏势力的垮台而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武三思和太子被杀后,中宗皇后韦氏想效法武则天篡夺政权。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则求为皇太女,与其姑太平公主各树朋党。
韦后亲属、安乐公主、上官婕妤等皇亲国戚和新贵恃宠骄恣、卖官受贿。中宗虽然容忍了韦后一伙的贪腐行为,但对他们干预国政,也颇为不满。韦后为了临朝执政、安乐公主为了成为皇太女,两人合谋于公元710年六月初二将中宗毒杀,立中宗第四子李重茂为皇帝。中宗死后第十九天,相王李旦的一儿一妹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朝中大臣将韦后和安乐公主诛杀。六月二十四日,李旦逼退李重茂,在儿子和妹妹的扶持下登上帝位,是为唐睿宗。
事情到此仍然没有完结。睿宗即位后,首先就碰到了立谁为太子的问题。按照立嫡长子的传统,应立宋王李成器为太子。而李隆基有拥立的大功,弄得不好,就会闹出“玄武门之变”一类的乱子,因此迟迟不能定夺。饱尝武则天时期宫廷斗争之苦的李成器倒是很识时务,主动提出:“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请求让李隆基做太子。大臣们也多认为李隆基功大宜立。睿宗顺应人情,正式册立李隆基为太子。之后,又召许州刺史姚崇为兵部尚书,洛州长吏为吏部尚书,并罢免了钟绍京等人的宰相职务,完成了宰相人员的调整。
姚崇、宋璟出任宰相后,开始革除中宗时期遗留下来的各项弊政。他们首先罢封官数千人,对中央政府机构进行了调整,接着开始恢复选拔官吏的正常秩序,文武官员的任命,皆须经过尚书省的礼部、兵部奏拟,其他人不得干预。
官员任命须经组织部门,这在今天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在古代却经常遭到破坏。武则天时期不但破坏了宰相执政制度,而且经常破坏官员选拔程序。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她越级提拔了许多酷吏,而且首开唐朝告密先例和酷吏政治。这一做法不但在唐朝造成恶果,对后世影响也极其深远。明朝后期的“特务机构”,清朝的“密折”政治以及现代中国文革时期的滥捕滥杀,行刑逼供等不良行为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尤其是江青,在文革后期极欲仿效武则天,由她来组阁。尽管后来江青组阁梦碎,但从中足以看出武则天对后世的影响。(节选自席宏斌《国运》,作家出版社出版)
武则天做了什么好事和错事(武则天登上皇位做了哪些好事)
武则天掌权期间,虽然对异己分子以铁腕手段进行了打压,对老李家的人更是杀得杀、贬得贬,但是武则天也看到了人们对李家人的期望,天命人心不可违,武则天自知靠一己之力还难以撼动天下人心,虽然自知不可为,无奈的武则天还是想办法挽回局面。
武则天的年龄越来越大,自知时日不多,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武则天死后武家人与李家人必定会有一番龙争虎斗,看看武家这些不争气的孩子,武则天自认武家人不是李家人的对手,怎么办?武则天想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办法!
武则天命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签了一份协议,意思是两家人从此握手言和,日后谁也不能对付谁!为了郑重其事,武则天还在明堂里搞了一个大盛会,想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份协议的存在!最后把这份协议写成铁券,然后保存到史官!
做完这些武则天至少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但是这份协议却一点没影响日后李家人对武家人的赶尽杀绝!武则天被后世称为政治家,但是在这一点上做得却不妙,李家人与武家人已经势同水火了,怎么会因为一份协议的存在从而放弃了对政治对手的打击?即使李家人放武家人一马,估计满朝文武也不会答应!
武则天之所以做,是因为她很无奈,就像她说的“朕亦知之。然业已如是,不可何如。”
:26640
武则天统治末期出现了什么矛盾?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在一场突发的宫廷政变中下台,唐中宗李显复位,改周为唐,一切又回到原来李唐王朝的轨道上。武则天统治末期,原来统治阶级内部两个比较尖锐的矛盾,即由滥刑造成的武则天和她的大臣之间的矛盾以及李、武两姓争夺皇位继承权的矛盾,已因诛杀来俊臣等酷吏和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而缓和下来,一时朝野庆泰,人们若重睹和煦的阳光,政治气氛轻松活泼,那么为什么又爆发了推翻武则天、拥戴太子李显的政变呢?问题出在幸臣张易之、张昌宗身上。武则天晚年重用二张,在统治阶级内部酿成新的争权斗争,导致政变的爆发。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太平公主把“年少、美姿容、善音律”的张昌宗荐给母亲武则天。张昌宗又把他的哥哥张易之也拉进宫里。兄弟俩成为僧怀义(冯小宝)和御医沈南璆之后的又一代男宠,连权势炙手的武承嗣、武三思等一班贵戚重臣都“候易之门庭,争执鞭辔,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在他俩面前像门生家奴奉主一样恭敬。
圣历二年正月(699年12月),武则天为张易之置控鹤监,以张昌宗、吉顼、田归道、李迥秀等为控鹤监内供奉。同时,武则天又命张昌宗和李峤为修书使,召张说、徐坚、沈佺期、刘知几等二十六人在内殿修《三教珠英》,是一部关于儒、释、道的百科全书。控鹤监和修书网罗才能文学之士参与,类似以前设北门学士包含的政治目的,是想以二张为核心再形成一股新的亲信力量。朝臣中一批趋炎附势的人物也投靠二张,其中包括吉顼、李迥秀、李峤、苏味道、杨再思、房融、崔神庆等宰相,占当时曾在相位人数的三分之一。像武则天复立庐陵王为太子这样的大事,也是经二张、吉顷策划说项而决定的,由此可见他们干预政事之深,绝非等闲之辈。
二张得势后,经常打击不顺从自己的大臣乃至王公贵戚,武则天为之贬逐多年最受信重的宰相魏元忠和张说、杨元禧、杨元亨兄弟,长安元年(701年)又杀了私下议论武则天委政张易之兄弟的李显长子邵王重润(懿德太子)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承嗣子魏王武延基。官员们则利用张氏兄弟贪赃枉法和引术士占相等案件,绳之以法,可是武则天一再将他们赦免。诉诸法律解决不了问题,一场政变就不可避免了。
策划政变主要人物是宰相张柬之、崔玄和中台(尚书)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五人,政变成功后他们都封王,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政变为“五王政变”。另一名宰相姚崇,是重要的幕后人物。中央禁军中,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和左、右羽林卫将军杨元琰、李湛、薛思行、赵承恩等参与政变,五王中敬晖、桓彦范也有将军衔。政变集团还联络好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则天外家的杨执一、杨睿交及洛州长史薛季昶等人。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乘武则天卧病不起,张柬之等发动了政变,首先顺利占据了宫城正北的玄武门,突入宫中,直奔武则天居住的迎仙宫,在廊下当即将张易之、张昌宗处死,而后又杀了他们的兄弟张昌期、张昌仪、张同休,他们的党羽流放外地的计有韦承庆、房融、崔神基、李峤、阎朝隐、宋之问、杜审言等数十人。当时他们回答武则天,政变是因张易之、张昌宗谋反,奉太子令诛之。武则天看到李义府子李湛和她亲自提拔起来的崔玄也参与政变,非常生气,李湛受到责备,愧无以对。
政变的性质是反二张的,从根本上说,不是反武则天的,参与政变的许多人物,包括太子、太平公主、姚崇等,都和武则天有很好的关系,但是因为二张弄权,不得不铤而走险,以政变为自安计。但是既然政变已经成功,完全控制住局势,就顺便把武则天请下台。次日,以武则天名义下《命皇太子监国制》,第三天宣布传位太子,第四天唐中宗复位,武周政权至此告终。
当年武则天搞酷吏政治,虽然一时维护了她的统治,但这件很不得人心的事在武则天君臣关系中留下深深的伤痕,表面上后来融洽起来的君臣关系下面埋伏着信任危机,武则天的晚年政治上实际是非常孤立的。
内心的空虚寂寞使她不得不在政治上求助于二张,而这样做又使她陷于更加孤立的境地,最后二张为她招来了政变。这位在半个世纪政治斗争中的常胜者,终于没有逃脱悲剧性的结局。政策在社会上必然的反馈使她自食恶果。
这一年十一月,武则天悄悄地死于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仙居殿。有人反对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乾陵,唐中宗没有理睬,亲自将灵柩护送回长安,隆重地为母亲举行葬礼。复立庐陵王以后武则天母子间前嫌俱释,这一成功的决策既安定了当时的政局,也为自己身后赢得哀荣。
乾陵是我国唯一一座一对皇帝夫妇的合葬陵,陵前高耸着一块武则天纪念碑,这庄重的巨碑意味深长地一字不镌。有的说是因为女皇功绩盖世,无法以文字表达;有的说是因武则天功过是非,当时人难于结论。这座闻名于世的无字碑栉风沐雨,千余年来昂然挺立,它似乎象征着武则天对自己一生事业的信心,是有意留下空白,任凭世人评说吧!
乾陵无字碑
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前的政治危机和博弈过程,第一次废王立武事件
武则天晚年干过最为荒唐的一件事:弊政之土地兼并
中国封建社会一向重男轻女,把持大权的女人,大多数情况都被看做“红颜祸水”,而从执掌朝政到改朝换代,更是被视为大逆不道。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差不多把红颜祸水和大逆不道都占了,她的一生,也因此毁誉参半。之所以还有“誉”,原因就在于她做皇帝时期的赫赫政绩。
武则天在位的武周朝,虽然取唐王朝而代之,但观其一生,却继承了唐王朝的盛世之路,在武则天的统治下,唐王朝的经济、人口、户数、生产乃至军事力量,都保持着勃勃发展之势。对内,武则天把“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重要标准,鼓励发展生产,安置土地兼并下的逃亡农民,缓和社会矛盾;对外,武周王朝重振兵革,收复了被吐蕃侵占的安西四镇,巩固了在西域的统治,并且在青海、甘肃、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汉族的农业技术,实行屯田。尤其是河套地区,这个今天中国小麦的重要产地,实是从武则天在位时农业开始勃兴。
而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也在武则天时期到达了一个新阶段。她是寒门出身,因此在科举选拔中重才学而轻门第,大批寒门出身的官员也因此大展宏图。如上种种,不但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但是在武则天统治的末期,她和她苦心经营的武周帝国,却实实在在地陷入了危机之中。比起登基后大多数时间的旺盛势头,武则天在位的末期,武周王朝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一切,既有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有她本人的荒唐所致。
说起武周王朝晚期的种种弊政,可以举出很多,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却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问题,其实不能完全算到武则天头上,因为这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了,就会产生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后,穷的要卖地,富的要扩地,如此,就会有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税收缩减,甚至造成动乱。对“唐朝――武周”时期来说,土地兼并尤其致命,因为此时中国的税收,以均田制为基础,中国的军事制度,以府兵制为基础,这两者都是建立在国家土地制度前提下的,一旦国家的土地制度因为土地兼并而遭到破坏,造成的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当时的中国,在经过了唐太宗、唐高宗两朝之后,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贫富差距也因此出现,土地兼并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历朝历代,都会有有识之士出台法令,遏制土地兼并的发展,所以事在人为,如果武则天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把土地兼并遏制在可控制范围的。
武则天登基之后,格外重视农业,她颁布了《兆农本业书》,把农业生产作为考核地方官的标准,并且颁布了垦荒法令。在早期鼓励农民垦荒,且对垦荒土地给予免税政策,中国东南,特别是江南地区大量荒田得到开垦,都与这个政策有关,中国南方经济也是从此时开始,逐渐超越了北方。武则天在位时期,中国的人口从唐高宗时期的315万户上涨到武周朝末期的615万户,几乎增长了近一倍,但是高速的经济发展下,土地兼并也不可避免。
土地兼并,其实在唐高宗在位时期就很严重了。唐高宗在位时期,因为江南土地兼并造成矛盾,浙江就曾发生了农民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一个叫陈硕贞的女子,自号文佳皇帝。虽然仅过了一个月就被镇压,但土地矛盾已经凸显。武则天即位初期,为了稳固统治,采取了削减赋税,减少劳役等政策,经济得到了稳定和发展,但是另一件事情,却成为武周朝土地兼并的催化剂。
武则天能够成功夺位,一方面是凭借了自己深不可测的心机以及李唐皇室势力的衰弱,另一面,来自于她自己“团队”的努力,尤其是作为她后援的武氏宗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武则天一面大行封赏,一面对其宗族的圈地行为,采取了纵容漠视的态度。武周时代的名臣狄仁杰,早年就曾揭发过武则天侄儿武攸嗣的圈地行为,武则天非但置之不理,狄仁杰之后反而遭到报复,险些冤死在狱中。从此以后,武氏宗族的圈地行为愈演愈烈,仅在河南地区,属于武则天侄儿武三思名下的土地,就多达2000多顷,其中相当多的是府兵的土地,如此一来,不但老百姓流离失所,连军队的土地也没有保障。同时武则天也极好“滥封”,对宗族子女的封赏大手大脚,相当多是“慷国家之慨”,将大量属于百姓的土地封赏给宗族,结果,就是国家税源锐减,百姓流离失所。而且相比于武则天早期的“轻赋税”,武则天晚年的武周王朝,在横征暴敛上也颇遭诟病。武则天崇佛,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大修寺庙,滥派徭役,以至于百姓纷纷逃亡,而相关的费用,则通过增加税收来解决。土地兼并又兼赋税沉重,结果,自然是民不聊生。
而土地兼并的严重后果,也影响到了军队,尤其是武周朝的对外作战。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多次出兵讨伐,却屡遭败绩。武则天恼火之下,将李尽忠改名叫李尽灭,仍然无济于事。关于这场战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负责作战的河北地区,府兵制因土地兼并遭到严重破坏,士兵大量流亡。与此同时,武周朝在与吐蕃、突厥的作战中也败绩连连。特别是武周朝末期,突厥大举反叛,多次攻略边境,武周军队却无还手之力,自贞观年间天下无敌的中国军队,此时却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边防形势。
而在经济方面,武则天的晚年到了什么地步呢?《旧唐书》载:天下户口,亡逃过半。615万户的账面数字,在民户逃亡下成了空文,对经济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武则天晚年的另一大荒唐事,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荒淫”。武则天宠幸男宠,从登基后一直未绝。她登基的时候已经67岁,之前的大多数时光一直忙于政治斗争,帝位稳固后,武则天终于开始享受“爱情”生活。有历史记录的武则天公开宠幸的第一个男宠,是僧人薛怀义,俗家名叫冯小宝,原本是洛阳城一个卖药的,早在武则天做太后时(公元685年)他就得到了武则天的宠幸,而后飞黄腾达。为了掩人耳目,武则天命他出家为僧,以僧人身份出入宫廷,以方便二人幽会。对这位小和尚,武则天真是喜欢得不得了,专门为他修建了一所“明堂”,并加封为威武大将军、梁国公。这位薛怀义,并非今人想象里凭色相吃软饭的“小白脸”,相反孔武有力。公元693年还曾作为行军道总管,统兵讨伐叛乱的突厥人。而且对于武则天的登基,薛怀义也起了宣传作用,他极力在民间散步舆论,鼓吹女主下凡,为武则天的登基造势,甚至还专门组织了“和尚 *** 团”和“尼姑 *** 团”,请求武则天登基,鞍前马后立了不少功。但此人人品确实差,为人飞扬跋扈,在洛阳城专门收罗了一批流氓当和尚,整天横行霸道,就连武三思等武则天的侄儿,见了他也毕恭毕敬,当然也有不买账的。有次薛怀义当众辱骂宰相苏良嗣,被苏良嗣一顿痛打,事后薛怀义找武则天哭诉,武则天却很明事理,并不偏袒薛怀义,反而警告薛怀义要老实做人,并让御史周炬将薛怀义属下的小流氓全部治罪,这时候的武则天,公与私还是分得清楚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