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是什么时候从索虏改成束发的

发布时间: 2023-07-02 21:01: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女真人从什么时候留辫子的《唐书·靺鞨传》上记载当时东北地区的靺鞨各部“俗皆编发”。1993年在辽宁省朝阳唐墓出土的靺鞨石俑证实了...

鲜卑是什么时候从索虏改成束发的

女真人从什么时候留辫子的

《唐书·靺鞨传》上记载当时东北地区的靺鞨各部“俗皆编发”。

1993年在辽宁省朝阳唐墓出土的靺鞨石俑证实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其中有一尊靺鞨男子立俑左手架一只海东青,头顶无束发,为有一长辫垂于脑后,与清代的辫子极为相似。

由此推测,当时的渤海国早期男子也是留辫子的。

女真人是靺鞨人的后代自然也不例外,《大金国志》记载“人皆辫发垂肩...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这也证明金代时女真人是留辫子的。
金国的女真人确实是留辫子的,但具体细节未必与后来的满族完全相同。但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则保留束发的传统。
当年西夏、契丹和蒙古都有不同的发辫和剃发部位,便于战争中识别。
北魏被南朝称为“索虏”,就是因为其皇族鲜卑人留辫子

鲜卑和女真都是东胡的分支 ,蒙古的祖先室韦也出自东胡。不过追溯到东胡就不好说了,因为其存在很久远。不过东胡在汉时很受匈奴压迫

[资治通鉴365]6.10北魏帝迁都洛阳鲜卑人改称汉姓

6月10日

北魏帝迁都洛阳

鲜卑人改称汉姓

北魏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已经百余年了。

孝文帝拓跋宏习惯了黄河流域的生活,对平城的气候不满意。

这里地气寒冷,六月下雪,风沙不断,感到很难受,便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来。又怕贵族大臣反对,就假借讨伐南方的齐朝,说军事上有需要,把大伙儿一下子都拖到洛阳。【493.6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他叫王谌主持占卜,得了一个《革卦》。皇帝看了《革卦》原来的辞句,兴奋地说:“太好了,商汤王和周武王革命成功,合乎天心和民意,大吉大利!”大臣们都不出声。【493.6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

尚书拓跋澄说出了不同的看法:“陛下出兵南方,是要讨伐不听从命令的敌国,如果照你所说的,变成革命,恐怕真有点不吉利呢。”【493.6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

皇帝很吃惊,嚷起来了:“《革卦》里面又说,‘大人虎变”,怎么会不吉利?”【493.6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

尚书也不服输:“陛下,我们的国家十分巩固,建国百把年了,怎能要它'虎变’?像老虎一样跳得急,变得快,那还行吗?”【493.6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

他的话说得含蓄:一个安宁团结的国家,要起突然变化,岂不是要出乱子亡国么?

皇帝板起面孔:“国家是我的国家,你这样说话,是不是想抗乱人心?”【493.6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拓跋澄是不怕的,大声反驳道:“不错,国家是陛下的,我又是国家的,看到国家出危险,我不说话,对得起国家吗?”【493.6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

皇帝被驳得无言可答,忍了一会儿,才缓和语气:“各人都说自己的想法,没什么关系的,何须脸红脖子粗呢?”当下不欢而散。【493.6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下午,皇帝在后宫召见尚书,亲切地向他道歉:“《革卦》的是非,以后再讨论。上午怕大家阻碍我,才故意拦住你,把他们吓唬住。我的用意你该明白吧?”【493.6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

接着又详细解释:“在平城立国,只适合用兵打仗,不适应文明教化。我想移风易俗,顺应形势变化,借出兵的由头,把国都搬去中原,你看怎样?”【493.6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

拓跋澄听了,十分赞成:“我原先并不理解陛下的意图,只是从卦上的言辞出发,紧抠字眼,咬文嚼字,才那样说的。陛下迁都中原,能够掌握四方的动向,周朝和汉朝就是这样兴盛起来的。是大好事。”【493.6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皇帝非常感动。接着又问:“可是大家在北方住惯了,留恋家乡,搬迁就要扰闹人,该怎么办呢?”【493.6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尚书眼光炯炯,斩钉截铁地答道:“非同寻常的大事,不是平常人所能理解的。陛下应该独断专行,臣下只能服从!”【493.6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好,说得好!你真是我的张子房!”两人都痛快极了。【493.6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七月,皇帝准备出兵,步兵和骑士共三十多万。

这时,北方秋雨绵绵。大臣们看皇帝一身军装,跨马执鞭,亲自带头,都很感动,跪在马前叩头,劝他不要打仗。

【493.9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皇帝便向大家宣布:“不打仗也好。只是声势造得这样猛,雷声大,雨点小,怎么向百姓作交代?我看先把国都迁到洛阳,别的事情再考虑。愿意去的左边站,不愿去的靠右边!”【493.9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正当大家犹疑不定的时候,南安王拓跋桢大声欢呼:“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人人满意,什么事也干不成。搬迁国都,是我们的心愿,也是百姓的幸福。”【493.9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

原来他一向驻在长安,习惯了中原的生活,前些年因为贪污被软禁起来,最近才解除禁令,这不是立功的最好机会吗?

他一声呼叫,下面不少人应和。有意见的人也只好随声附和,“万岁、万岁”地欢呼起来。【493.9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任城王拓跋澄奉命留寺平城。临别时,皇帝拉住他的手,笑道:“今天才真叫作‘革”呢,请你多加保重。”【493.9乃遣任城王澄还平城,谕留司百官以迁都之事,曰:“今日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

拓跋澄也会心地笑了:“南征的任务,尽善尽美,陛下实在英明。”

建都洛阳以后,拓跋宏更加努力促进鲜卑人的汉化进程,这遭到不少元老大臣的抵制。他经常向陆睿诉苦:“我是天子,哪里不能去?何必非住洛阳不可?我是想移风易俗,把大家搬来,在有文化礼仪的风气中生活,让子孙们耳濡目染,增长知识,提高文明涵养。老是住在沙漠边缘,不愿接触中原风气,长期闭着眼睛,塞住耳朵,怎么个前进法?”【494.9帝又谓陆睿曰:“北人每言‘北俗质鲁,何由知书!’朕闻之,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顾学与不学耳。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陆睿十分理解,感叹道:“陛下说得实在好。汉朝的大臣金日磾,原是匈奴人,假如不到长安来,哪能子孙七代做大官呢?没有文化礼仪,不明天下大势,除了每天放牛羊,还能干些什么呢?”皇帝非常高兴,因为他又找到了知音。【494.9对曰:“诚如圣言。金日磾不入仕汉朝,何能七世知名!”帝甚悦。】

不久,他下诏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穿汉装,禁止鲜卑人的老样式。又要朝廷仿照汉人的宫廷古乐;太子行加冠礼,在宗庙里举行,这是秦、汉以前的做法,自然要受到非议和反对。【494.12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

皇帝便借此机会和大臣们摊开了:“诸位是欢迎我赶上商、周文明,还是连汉、晋也不如呢?”【495.7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

朝臣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希望陛下超过古代的帝王!”【咸阳王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

“很好!那么,改变风俗好?还是固执不变好?”【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

“希望陛下的政治每天都在变好。”【对曰:“愿圣政日新。”】

“这种变化只到我为止好呢?还是流传后代好呢?”皇帝追问到底。【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子孙邪?”】

“但愿一代一代传下去,绵延不绝。”【对曰:“愿传之百世!”】

皇帝温和地笑了:“照诸位的说法,风俗要变,习惯要改,一直改变下去。为什么又要反对我的做法?”【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

咸阳王拓跋禧看没人出声,便说:“天子发布命令,臣子就执行,没有人反对!”他是元老重臣,威信很高,别人不好多嘴。【对曰:“上令下从,其谁敢违!”】

皇帝很高兴:“这就好了。诸位既然服从命令,我就宣布命令:以今以后,不再提倡北方土话,改说中原语言。三十岁以上,不要求马上改;年轻的朝廷官员,土话不许说。谁要不改,就是故意反抗命令,要撤职罢官!”【495.7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

接着,他把眼光转向京城主管官:“我昨天在街上看到一群妇女,穿的北方衣服,袖口小,领子高,成什么话!你为何不听我的诏令,继续拖拉不改?”主管官赶急跪下,连连叩头!【495.6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皆谢罪。】

他看看大臣们鸦雀无声,空气紧张,才缓和口气:“我做得不如对,可以当面反对;当面说得好,背后不执行,是不能容许的。”【495.6帝曰:“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

再一顺次明确:“风俗习惯必须改,谁要违反就撤职。”【495.6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不久,皇帝又作出规定,鲜卑人死在洛阳,埋在北邙山,不许迁回平城去。这样,北方人就和中原人逐渐融合在一起了。【495.6魏主曰:“代人迁洛者,宜悉葬邙山。其先有夫死于代者,听妻还葬;夫死于洛者,不得还代就妻。其馀州之人,自听从便。”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过了些年,他又下令,改变鲜卑人的姓氏:拓跋氏改姓“元”,“元”是“元首”,天子的姓氏。其他几个贵族大姓也都依次改成汉族的姓氏。从此,皇帝拓跋宏本人的名字也就变成元宏了。【496.1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元宏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有些急躁,有的还过了头,把汉人的精粕当成好东西加以提倡。比如:他看到南方贵族大姓几百年掌握政权,互相通婚,保持了特殊的门第和利益,值得效法。便将鲜卑的八个大姓定为贵族,子孙世世代代有官爵,又将汉族的崔、卢、郑、王和院西的李冲家族也定为贵族。他们之间互通婚姻,维持血统的纯粹。当然,元氏是皇族,地位就更在这些贵族之上了。【496.1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自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宫,一同四姓。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

国家级的贵族定出来后,各州郡又要规定地方级的贵族。河东薛氏人才济济,代表人物是直陶将军薛宗起。但是,他的直系远祖曾跟刘备进入四川,过了几代,才迁回河东的。不明白这个曲折过程的人,都说宗起是蜀郡人。皇帝听说有人把薛氏列为河东贵族,便大声反对:“姓薛的是蜀郡人嘛,怎能混入河东呢?”【496.1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

当时,薛宗起正在殿上值班,听了这话,火急了,立刻站出来反驳:“我们薛家老祖宗,三百年前入巴、蜀,第三代人回河东,又传了六代人,还能说是蜀郡人吗?陛下本是黄帝子孙,老祖宗封到北方去,你又回到中原来,还是黄帝的子孙,能说你是胡人吗?薛家人要不列入河东,我就不活了!”说着,将手里的画戟摔在地上,断成几截。【496.1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伏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乃碎戟于地。】

皇帝看他太急躁,有些不高兴,可他说得在理,也只好打个圆场:“照你这样说,我是黄帝子孙,是国姓;你是河东人,自然就是郡姓了。”这么一幽默,薛宗起也就高兴了。【496.1帝徐曰:“然则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

元宏在汉化的道路上走得很快,收效很大,但也引起一些问题。总起来看,还是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团结进步的。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称为“中国”?

历史上我们称为“炎黄子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炎黄两帝,那么称为“华夏儿女”从何而来?唐朝时我国叫什么国家,是“唐国”吗?什么时候开始叫中国?
“中国”这一名称始于周朝。但最初“中国”并不指
国家,而是指国都。古代学者认为,帝王之所即为“中”,
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国”。至于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
立的国家称为“中国”,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古人把神秘的天空看作神界,把星辰中最引人注目的
北极星看作“天中”,因为古人观察到满天的星星都围绕
北极星转,就像一把转动的伞一样,伞的顶端就是北极星。
依此设想,人们便认定人君的国都是“土中”,即大地的
中心。传说武王伐纣成功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
考察四方,寻找“土中”,结果找到了伊、洛平原,定都
洛阳,好让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样向自己围聚合拢,此地后
来被称为中原、中州、中土。以后逐渐演变为把华夏民族
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叫“中国”了。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简单点说,中国这一概念在古代中国并不存在,楼上的兄弟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最初用使用中国代表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是在康熙时期在签定的<尼布楚条约>中出现的,在中文本的条约里大清国自称为中国,这就是第一次使用今天意义上的中国.这以后,直到中华民国成立,才在国号上有了中国这一正式名称,并在完全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的概念.
我国在我国人会说话的时候叫咱们国家叫中国
从商代开始称中国,意思是中央之国。
可能到了民国时才称为中国.
本文标题: 鲜卑是什么时候从索虏改成束发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89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动物科学就业率高吗皇太极没有攻占北京,是能打下来但故意不打,还是想打但打不下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