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里的始作俑者,指的是那个把陪葬品做成人形俑的人。...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里的始作俑者,指的是那个把陪葬品做成人形俑的人。
古代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用奴隶陪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因为时代进步,进入了封建社会,人们开始意识到用人陪葬所要失去的劳动力远远高于陪葬所带来的利益,所以以人殉葬这件事情一度被废弃。
继而人们发明了用稻草做的人形草人为陪葬,只是形状类似人形,并没有特别相像。关于这方面的文字记录能够追查到的,就有宋朝得朱熹曾这样描述过:“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随护、护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意思差不多就是古代人死了之后,会用草做成护卫的模样,称作刍灵,有点像人的样子。以此类推刍狗即是草做的牲畜类陪葬品。
这种束草为人陪葬的方式是在陶俑出现之前,后来可能是出现了阿谀奉承之人,这人也算是能工巧匠,居然把陶制品炼制成了人类的形状,眉眼头颅手臂无一不像人类一般,这个人就是孔子口中的始作俑者。
不管这个发明俑的人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他确确实实是把“人”陪葬这件事情重新搬到了历史舞台上,即便这个“人”只是陶土制品。这种行为直接激怒了当时主张以“仁”为本的孔子一派的鄙视,所以孔子才会说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是在直指其人,其无后乎则是在发泄愤怒,直言指责这样的就不怕后辈无福么。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原文是: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全文大意:(人民父母官)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厩里有肥壮的马,平民百姓面黄肌瘦,路上有饿死的人,这是在干驱使野兽吃(占用)人(人的生存空间)的事。野兽同类相食尚且遭人嫌恶;为人父母官,治理百姓时如果不防范发生野兽吃人(同上文)的现象,难道能说他被人民嫌恶只是因为其以百姓父母自居而令百姓产生的逆反心理吗?孔子说:第一个想出用俑陪葬的人,难道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葬的活人才不得已用俑吗?那是因为他替活人着想才用像人的东西替代陪葬而已。如果(上文中)父母官像“始作俑者”替活人着想一样心系百姓怎么会让人民饥饿致死呢?
解读:一旦开始用人俑陪葬了,那这种行为,能没有后续吗?能完吗?你的俑像人我的要更像人,他干脆用真人了。
有些东西是不能开头的,一旦有了开始,就会没完没了了,这就是风气。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反问句。人殉和人牲是商及以前的祭祀习俗,以后慢慢改变。用俑代替是一种进步,代表对生命的重视。武王伐纣的《牧誓》中“昏弃厥肆祀弗答”说纣王的罪责之一改变减少人牲,抛弃了对祖先的祭祖而不闻不问,可见周初社会环境还是提倡人殉和人牲的。有权势的君王贵族向上天或祖先祈求庇佑而用奴隶或战俘甚至亲属人殉和人牲看做必然和合理的。
孔子的反问表达:用俑来改变祭祀或殉葬方式第一人,难道没有后人吗?(不怕上行下效,后人也用桶来代替,糊弄鬼神吗?),“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算了吧)因为俑象人而用它代替,(毕竟生命是很重要的!这是重视人的生命的结果啊!)(既然祭祀这么重要的事都可以因为重视人的生命而用俑替代,)那么“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我们怎么能不重视百姓的生命让他们活活地饿死呢?
这样解释孟子劝诫梁惠王上下文逻辑上就完全通顺了。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所以孔子是赞同始作俑者的!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应该怎么解释?
“始作俑者”说的用陶俑来陪葬,始作也就是说的第一个那么做的人。“其无后乎?”说的意思便是“难道说他没有后代子孙吗?”假如合下去便是“第一个用陶俑来陪葬的人,其难道说没有子孙后代吗?”,纯粹的那样讲解是非常容易产生误会,令人感觉孔子是在说你用陶俑忽悠先祖,应当用美女尸体。那样表述不是对的,因此了解的那时候要融合当初的会话自然环境和历史时间来了解。
“始作俑者”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和梁惠王讨论治国之道情况下的引入,孟子引用的便是孟子的他们“罪魁祸首,其无后乎?”。孟子是在劝诫梁惠王,用人型的陶勇随葬都令人深恶痛疾,更应当理解老百姓,推行民贵君轻。由于即使是人型的陶勇,也是遵循奴隶社会用美女尸体随葬的风俗习惯而成,用人型陶俑表明或是钦佩美女尸体随葬,是要被避免的。
在孔夫子之前,用活人陪葬,这也是十分残暴的,到了孔夫子的时期,有的人改成木质或陶制的木偶作陪葬品,这看来是发展的,可孔夫子觉得,这实质上或是陪葬,都还没撤销殉葬制度。孔夫子觉得这也是“为其像人而用之也”,或是依据人的身型生产制造出来的,这还并不是陪葬品吗?由此可见孔夫子对殉葬制度也是深恶痛疾的。
他们展现了孔夫子的实施“民贵君轻”的合理观念,他觉得,人的生命极其重要。马厩起火,孔夫子忙问,致伤乎?不谈马。孔夫子是把人的生命放到第一位的,他期待执政者撤销殉葬制度,爱惜人的生命。殉葬制度一直持续到清代才完毕,由此可见奴隶社会、封建制的执政者推行殉葬制度是多么的凶残的。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的三种解释
“
始作俑者
”
是啥意思?《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
“
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
气的创始者。
”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
惠王:
“
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
梁惠王回答说:
“
没有什么不同的。
”
孟子又问:
“
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
梁惠王说:
“
也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
接着说:
“
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
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
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
他是要断子绝孙的吧!
(原文:
“
仲尼曰:
‘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您
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
因为
“
始作俑者
”
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
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
所以宅
心仁厚的孔子破口大骂
“
其无后乎
”
!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众所周知,
在我国奴隶社会,
奴隶
主死后往往有用活人殉葬的陋习,
“
始作俑者
”
革除了用活人殉葬的弊陋,
该当冠以文明缔造者
的美誉。那孔子为何对此深恶痛绝呢?宋代朱熹有注:
“
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
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
其必无后也。
”
原来孔子主张
“
束草为人
”
,而不赞成用俑,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头,就可能用活
人来殉葬了。这算得上一个
“
完美
”
的解释了,然而且慢,事实远没如此简单!
中外大量的考古证据表明,
“
人殉
”
远在
“
俑殉
”
之前。中国的商朝就是个盛行
“
人殉
”
的奴隶
制国家,但周代商后推行仁政,
“
俑殉
”
大量地取代
“
人殉
”
,是一个了不起的社会进步,残暴如
秦始皇,
也接受了这个社会现实,
殉葬的只是大量的兵马俑。
孔子作为
“
周礼
”
的崇拜者和鼓吹
者,竟会对
“
始作俑者
”
这样的社会改革家破口大骂?中国上古的奴隶主就多是
“
人殉
”
,
“
束草
为人
”
而殉的只是奴隶或没有奴隶的平民,这朱熹或许不知道或许装作不知道,博学多知甚至
能
“
及古之缺文
”
如孔子者,
也会不知道?就算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
对上古之事不很了解,
但
治学严谨,以
“
恕道
”
待人的孔子,会在对某件事还不很了解时,就妄发评论,甚至破口大骂?
孔子说,造佣殉葬,会绝灭后代是什么意思
原文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官员)身为百姓的父母,(如果)管理政事时也不免于‘率领兽类一道吃人’,(这种官员)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孔子这么说)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大王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应该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解读
杨伯峻先生解释说:“从孟子这整段话看,他所引的孔子的关于殉葬的知识虽是错了(孟子、孔子认为:先有俑殉,然后因此才出现人殉),但孟子的意思并不受影响,因为孟子的主要意思并不在于用什么殉葬,他这整段话的关切所在是后边紧接而来的"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页.)
“古代最初用活人殉葬,后来生产力渐渐提高,一个人的劳动除了供给本人的必需生活资料以外,还有剩余可供剥削,于是人才被稍加重视,逐渐地不用来殉葬,而改用土俑和木俑。从孔子这句话来看,他是不明白这一历史情况的。他却认为先有俑殉,然后发展为人殉。"(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页.)
①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
②有了第一个做坏事的人,难道就没有第二个第三个
③最开始用陶俑来殉葬的诸侯,他们并没有血脉断绝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