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女儿居然被活活饿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海瑞海刚峰,与包拯齐名。人称北包拯南海瑞。乃是大清官的典型,嘉靖、万历朝的道德偶像,...
海瑞的女儿居然被活活饿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海瑞海刚峰,与包拯齐名。人称北包拯南海瑞。乃是大清官的典型,嘉靖、万历朝的道德偶像,碰不得、拍不得。弹劾他,不必他自己出手,就有很多人替他出头。便如那个房寰,因为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书指责海瑞,清流人士交章迭奏与之对阵,“卒不胜而见逐”。 房寰一口难敌众嘴,最终被贬官。
作为明朝的国家级偶像,其实也是人红是非多。碰不得归碰不得,不代表人家就不敢碰,毕竟,明朝还是有很多人像海瑞一样有骨气的嘛,并非皇上树个典型,就也把他当神仙供着,以与皇帝保持一致。
当时有人用一副对联评价了海瑞——
不怕死,不爱钱,不结党,是其所长;
不虚心,不晓事,不读书,是其所短。
可见,偶像也有短处,不让揭偶像的短,不代表他就没有短。
海瑞最让人诟病的,是害死了自己的女儿。
昨日看《大明王朝1566》,海瑞被征调往淳安做知县时,有一段居家戏。戏中老母、妻子、女儿,一家虽然无钱,却也其乐融融。完全看不出,他会让小女孩死于非命。
具体情况是怎样呢?
说法有两种。
一种出自明人姚士麟《见只编》,说的是海瑞看到五岁的女儿吃饼,便问是谁给的。女儿说是仆人。海瑞很不高兴地说,“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
于是女儿真的不吃不喝,家人无论怎样劝也水米不尽,最终饿死。
姚士麟得出的结论是,只有海忠介(海瑞谥号忠介)才能生出这样的好女儿啊!(余谓非忠介不生此女)。
说到底,还是用小女孩的命,成就了海瑞的名声。
另一种说法呢,则来自于沈德符的记载。
沈德符出生于万历六年(1578),海瑞去世的时候,他十岁。在他后来所撰的《万历野获编》里,收录有房寰弹劾海瑞的奏章,房寰写到,“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是皆异常之事……今瑞已耄,而妻方艾,人欲固无所不及;女既杀而子亦无,天道或不可尽爽也。”
房寰的意思是,海瑞不尽人情,娶过九个老婆小妾,无故缢杀自己的女儿。现在海瑞已是个老头了,而老婆还年轻,这家伙,真是欲望无穷!但女儿被杀,又没儿子,人在做,天在看,真是现世报啊!”
海瑞为何要缢死女儿呢?房寰没说,我估计,应该就是吃饼的事惹他生气,亲手杀死了女儿。
不过,沈德符对房寰此段的评价是,“矢口笑谑者,最堪捧腹”——他真是在说笑话!
既如此,女儿到底有没有害死自己的女儿呢?
按姚士麟的说法,海女确实是死了,而且死得很伟大,这没有什么疑虑。
那沈德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觉得房寰说海瑞缢死女儿乃是在造谣,所以可笑,还是把海瑞缢死女儿当成海瑞的罪状,所以可笑呢?
我觉得更像是后者。
姚、沈二人记录此事,都是要证明海瑞不但是大清官,还是礼教的坚定维持者,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至于清人编的《明史》中,没有记录海瑞害死女儿,只说“瑞无子”,所以推断不存在海瑞害死女儿一事,或许是在为尊者讳吧。毕竟,海瑞这样不怕死的清官,再过一万年,也还是要竖成标杆的。
海瑞为什么饿死自己的女儿呢?
海瑞(1514~1587)是明朝中期的清官,和宋朝的包拯有得一拼。
“两袖清风、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不畏权贵”等溢美之词用在他身上恰如其分。
其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是人们心目中完美官员的化身。
然而,近代人们对海瑞饿死女儿之事颇有争议,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道好的说他是圣人,骂他的指责他枉为人父,是冷血动物。
问题来了,海瑞为何要饿死自己的女儿呢?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海瑞看到五岁的女儿在吃一个烧饼,海瑞心中大奇,自己家贫从没吃过烧饼,女儿的烧饼从何而来?
海瑞就问女儿谁给的烧饼,女儿说是邻居王伯伯给的。
海瑞一听勃然大怒,斥道:“一个好女子怎能随便地接受男人的东西呢?只有你饿死才是我海瑞的女儿!”
女儿一脸的愧疚,从此不吃也不喝,家里人怎么哄她劝她也没有用,7天之后终于饿死了。
这件事听起来并不复杂,无非是海瑞从小灌输和教育女儿“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
讲真海瑞说的气话并非真的想饿死女儿,谁知道女儿和他一样是个“犟种”,这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女”的道理吧?女儿宁肯饿死也不想让父亲名誉受损。
五岁的女儿太天真太傻了,想美化父亲的形象并不为过,但这件事乃是一把双刃剑。
在父亲成为“道德模范”官员时,朝廷树立海瑞“高大上”形象时,这件事无疑是政治宣传的好材料。
古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老百姓被愚弄已经麻木不仁,没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必然全盘接受这个故事,海瑞成了道德圣人。
但是当海瑞被打倒后,被政敌攻击时,这件事就成了海瑞没有人性,冷酷无情的反面教材。
政敌就会从人性的角度来攻击海瑞,“虎毒尚不食子”,海瑞能饿死自己的女儿,为了政绩和名声,他比老虎都毒!政敌会用“易牙烹子献君王”的故事诋毁海瑞。政敌会质问海瑞:对待亲人如此,你如何能有慈悲之心善待没有任何亲情的老百姓?
从上面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来看,正反双方说得都有道理。是攻击、是赞扬就看统治阶级的需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海瑞饿死女儿”之事,正史上和《明史》上没有任何记载。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姚叔祥的小说《见只编》,作者的初衷是歌颂海瑞严于律己的好门风,到了清朝,统治阶级也把这件事当成正面教材来宣传。
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人对这件事有了新看法,多数人认为海瑞不应该这样做,毕竟五岁的女儿认知还不全面,如此求全责备有点过分,海瑞应该谆谆善诱,而不是粗暴地用“去死”来对待女儿。
古代历史中海瑞为什么要将五岁女儿幽闭到致死呢?
海瑞饿死5岁女儿,是为了保住自己女儿的名节;70岁纳小妾,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海瑞没有儿子,断了香火则无法到地下见祖宗。这两则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海瑞如何“尽孝如禽兽”的。
只是很可惜这两个故事在正史上都不存在。一则见于明人笔记小说《见只编》;一则见于历史小说《万历十五年》。
人们通常对自己无法身体力行的事情总觉得不可思议。所以站在自己的价值逻辑里去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看到的和所想的就完全变样了。
海瑞是明朝官场上独树一帜的存在。他同样是王阳明的心学传人,但是他的行为和其他的心学传人则完全不一样。他用一生来完成一个使命,那就是“立诚”。所谓身行合一,若干年来,也就海瑞做到了。
海瑞的一生,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一生。在别人拿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推断海瑞行为的时候,“海瑞饿死女儿”的版本并非只有一个,明末周亮工的《书影》中也曾讲到了“海瑞饿死女儿”的经过时,曾判断“海瑞认为女人不能接受喂食”和姚士鳞在《见只编》里认为的“女儿因为饿而接受馈赠”。虽然结果相似,但是“饿死女儿的动机”则完全不一样了,但是大家能看到的都只是“饿死女儿”的结果。但从故事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只是一个故事,与海瑞无关。
而换到今人的思维,人命总是要比其他的面子或者名誉、名声重要的,这是现代比古时候社会进步的体现。何况是一个5岁的女孩,一个可爱的足以允许犯任何错误都可以被原谅的年纪?
然而鲁迅先生曾经讲过,翻来2000年的封建礼教的历史,那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在那个年代里,名节的确是比人命重要。君不见那一堆堆、一座座的贞节牌坊?
所以虽然海瑞没有做过饿死女儿的事情,但是明人的笔记小说里饿死女儿的事情是一定发生过的,只是借用了海瑞的名义而已。海瑞或许可以喊冤,但曾经礼教的社会是逃避不了这种事情的。而就在100多年前,礼教仍然像个铁屋子一样禁锢着整个社会。只是如今我们自己忘记了。
70岁纳小妾荒唐吗?“一树梨花压海棠”,古已有之,传统社会本来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传统社会本来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开枝散叶,是古人传承的一生夙愿。因此虽然这是个故事,但是即便真的发生了,海瑞也无可指责。在今人看来,老色鬼70岁,还要娶小老婆,枉称清官。
黄仁宇先生编了这样的一个在传统意义上极为正常故事,就是希望由于和现代观念剧烈冲突,而形成爆炸效应。作为一个作家,他很懂得受众的心理。
炒米喜欢《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的那段话。“那个时候,天下早已太平,人们早已忘记我们是如何流血的,只记得我们一顿炮火,灭了平凉30万百姓。”
同理,当年的社会环境,早就已经不存在了。假如海瑞真的做了这些事情,我们也只会记一个“海瑞饿死5岁女儿,70岁娶小老婆”的结果,而永远也回不到那个历史现场,站在他的立场,去分析他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些?他做的这些,那些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哪些是出自于个人的私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