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持续时间长达五百五十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段时...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持续时间长达五百五十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有新制度的产生,也有旧制度的灭亡,所以说它是一个大分裂时期。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周武王,始诛纣,八百年,最长久,这句话描述的是周武王联合天下诸侯灭亡商朝并建立周朝的事情。从表面上看,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合在一起大概有八百年时间,所以才会说周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一个朝代。不过实际上,周王朝的真正存在时间只有四百年。因为从东周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春秋战国的大分裂时期,周天子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严格来说已经不能够算是周王朝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平时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扩大自己的地盘。因此春秋战国这个大分裂时期的核心主题就是战争,经常是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在周天子威严尚在的时候,这些大国要是敢发动战争侵略小国,小国国王就会找周天子来主持公道。这就像农村的两户人家闹了矛盾,就会找村长和村支书来调解矛盾一样。前提是这个村长和村支书在村民的心目当中是有威信的,否则调解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周天子也是一样,他在各个诸侯王心目当中已经不是那个英明神武的天子,而是一个弱小国家的国王。
因此春秋战国大分裂时期,周天子根本没有能力来约束诸侯国的行为。没有人管诸侯国,它们之间的战争肯定会变得更加频繁。为了谋求生存,很多国家都找人才进行变法,渴望在变法当中增强国家实力。在变法当中,许多新的制度就出来了,就像秦国的商鞅变法一样,最后就演变出了郡县制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地方制度。
宋朝的时候连辽国西夏大理都敢称帝了,为什么还认宋朝是正统?
汉文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原王朝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科技文化有了较高的统一。以后的各个中原王朝都是以汉文化为主。汉民又经过几次大规模移民,使科技文化向别的地方传播,使各个地方对汉文化都有了认同。 正统的定义是什么?
1、按疆域大小来
以今天中国的疆域上,古代出现过得政权来选谁是正统。那么辽国疆域确实比北宋大。金国疆域确实比南宋大。辽、宋为正统,好像说的过去。
2、按文明程度高低来
毫无疑问是北宋和南宋。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明一切。文化、经济、手工业、农业、商业等等,全方面碾压辽金。大宋毫无疑问是正统。
3、按华夏文明的传承来
毫无疑问是两宋。华夏文明的主体不管是地理上,还是传承上都是在中原。华夏是农耕文明,而辽金都是游牧文明,就算辽金学习华夏文明,但是主体还是在大宋。
4、按民族主体来
毫无疑问是两宋。我们今天是要提倡民族平等、团结,但是你无法否认华夏的文明主体还是大汉民族。文化上:涌现韩愈、柳宗元、陆游、苏轼、辛弃疾、黄庭坚等等大家经济上:外贸发达,瓷器丝绸享誉世界,昌南与中国同名政治上:政治清明。(明朝的各种特务机构、清朝大兴文字狱)科技上:火焰用于制造火炮、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哪方是汉族政权,哪方就是正统,毕竟人多就是牛啊,当时并立的几个国度,大金,女真族。西夏,党项族为主,汉族为辅。大理,白族。辽国,契丹族。
而只有大宋政权是赤裸裸的汉族,毕竟笔杆子一般情况下都在汉族手里。
中国古代说的话我们现代人能听明白吗?
隋唐应该接近赣州话
宋应该接近吴方言
元以后基本没问题,看元末的小说,里面的白话就是平时老百姓的话。发音接近现在的河南。
清就与现在基本一样了。
即使是现在不同地区方言也不能直接听懂。
历史上汉族有过三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人口迁移高潮。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结束后,由于东汉末到三国时期长期混战,人口锐减。在北方有大批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定居,其数量,约占当时北方人口的20%。由于腐朽的西晋王朝的残酷统治,加之“八王之乱”导致西晋严重内乱,北方少数民族推翻西晋王朝,前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而同时,北方汉人大批南下避难,将江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彻底同化,随后南北朝对峙。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朝积极汉化。到隋朝,北方少数民族已经基本汉化完毕。被称为“五胡乱华”。
隋唐两朝,是一个开放,进取的朝代,对外交流广阔,更多的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经商,定居,甚至参军从政,被称为“蕃将”。如,安禄山,史思明是氐人,高仙芝是高丽人,李光弼是契丹人等。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走向衰弱,由于北方遭到严重破坏,大批汉人南下到未遭破坏的南方,将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几乎汉化完毕。中国从此不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经济中心也由北方转移到江南。
接下来的五代十国,又是一个动乱的时期,汉族继续南下,大量进入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一直汉化程度比较低的两广,也开始快速汉化。这个时期是第二次民族融合和人口迁移高潮。
第三次是宋辽金元时期,也就是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对北方的持续入侵。其中,辽朝的时间较短,只控制河北北部。而金朝则统治淮河-秦岭以北整个北方长达两百多年。其中蒙古的野蛮入侵更加导致北方人口锐减,更多的汉化或者部分汉化的女真,契丹和蒙古人进入北方。而更多的汉族则涌向南方,将珠江三角洲彻底汉化。元朝灭亡后,大批滞留中原的蒙古人逐渐被汉化。
随后明清两代仍然有部分或者区域性的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比如四川和广西的苗瑶民起义失败后遭明军屠杀,加速了当地汉化过程。明末四川混战以及清初“三藩之乱”,人口锐减,导致“湖广填四川”的发生,导致西南人口构成的大规模变动。最后是清代完成的“改土归流”,也就是将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撤销,改为设置州府,任用汉人官员。更是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汉化。
由今天汉族的形成过程和人口迁移可以得出,在古代发生如此空前的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必然会导致古汉语语音发生极大的变化。而方言形成,也与人口变动有关。古汉语并不是一个孤立,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不断变化的。学术界早有共识:“汉音不同唐音,唐音不同宋音,宋音不同明清”。比如现代汉语中的“哥”字,原属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并非汉藏语系词汇。在上古时期的汉语中并不存在,都是说“兄”。“哥”字,很明显是由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鲜卑,氐等少数民族融合带进来的。而我国汉民族内部有一个特殊人群“疍家人”,分布地域非常广,从浙江直到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基本上都是船户。但是他们尽管分布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却使用一种统一的,仅有细微口音差异的“疍家话”。由此可见,疍家人,肯定具有某种共同来源。查阅史籍,果然有相关记载:“。。。平吴,其不服司马氏者,啸聚海上,号曰疍家”。疍家人的祖先,便是原东吴不服西晋统治的遗民。那么疍家方言,自然保留了更多东吴时期的特征。
另外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客家人,客家人分布极为广阔,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都有聚居地。所使用的客家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那么客家人肯定也有共同来源。经很多学者研究,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客家人是中唐之后南迁,一种认为是宋代南迁。
每次发生民族大融合,北方都全盘波及,“大洗牌”一次。而南方则安定得多,一批汉族到达,带来当时的汉语发音。然后第二批汉族南迁,因为这批汉族已经是民族融合后的新汉族,又带来了当时的,已经不同于前批汉族所说的汉语的新语音,之后再来第三批,第四批汉族。南方方言,笼统的说,可以说是具有各个不同时期古汉语的特征。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南方汉族也在不断的融入当地少数民族,尽管这些少数民族居于弱势地位,但是其语音仍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地汉族的语言,在加上多次迁移,层层重叠融合。与当时古汉语的音韵早已有了差别。因此,现代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更接近古汉语,只不过是南方方言的音韵具有更多的上古和中古汉语的特征,而元代开始,北方方言的概念开始出现,到了明清,现代北方方言更是逐渐占了汉族使用人口大多数。南方方言绝不等同古汉语,也不等同于某一时期具体的汉语发音。只能说“近似于某时期的古汉语的音系”。
只不过带点文言文的腔调
如你的问题“中国古代说的话我们现代人能听明白吗?”
换作古人讲 就大概是“试问中国古代的言语,尔等现今人可否听明呼?”
语音语调相同 就是文言格式不一样而已
别说日常交流,官方正式场合的更听不懂了
现在清宫剧的误导
古代语法和现在都不一样
古汉语是高度浓缩的语言
一句话中的信息量以现在的水平要翻译成很多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