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题所述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
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如题所述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
它不仅要求解放人和人性,而且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要求按照资产阶级的意愿来改造社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扩展资料
特点:
1、目标明确
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
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
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2、思想一致
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
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才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3、行动坚决
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
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
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启蒙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思想启蒙运动
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许多不同的人称自己或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在自由民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新教或天主教的思想学派中都有人文主义的派别。甚至古罗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今天可以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想流式。那时的人文主义当然与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非常不一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时期科学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人类死后除了遗体, 被焚烧化为灰烬后, 人的意识去哪里了?
人死以后,身体部分已经不存在了,人的意识也就没有负载体,因此意识是不存在的,也跟着消失了。
现在科学和医学研究认为,在既然已经死亡,没有神经网络,也就没有意识了。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他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他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根据这些科学家的观点,人死后神经细胞之间也将失去联系,意识也随之消失了。这就是说,人死亡以后,意识也不存在了,什么都没有了。
有部分科学家也在研究一些人死亡后的意识问题,由日本、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著名的医学家、神经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专家参与。科学家们对20多名19岁到75岁的垂危病人进行观测,在他们体内植入电极,并与电脑相连,使电脑可以接收到这些人的脑电波,并在60秒内把脑电波译成文字,显示在计算机的荧光屏上,从而记录了这些垂危病人从濒临死亡到死后的情形。
虽然可能有一些数据或者证据表明人死亡后可能会有意识存在,但这个领域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死亡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过去人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个别人的主观感受。
就目前全世界范围来看,科学家将不再只关注那些濒临死亡的人,而是可以通过把那些真正死亡的人拉回来,研究意识在他们身上的变化,从而发现每个人死后可能会共同经历的感受。到那时,我们就可以提前知道自己死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了。
根据目前的科学认知来讲,人类的肉体死亡之后,意识就没有了载体,会随之消散,化为尘埃,归于虚无。
01、破茧成蝶,意识飞升到更高的境界
在古代人的意识之中,人的肉体死亡之后,意识还在留存于人间一段时间,随后再去轮回投胎。
因此,就有许多关于投胎、祭祀的故事和习俗,人们也会习惯于让先祖在天之灵,保佑自己还有后世子孙;人们也会给自己找一个好的葬身之地,让残余于肉体之内的灵魂更加舒适;人们也会给自己树立一些道德信条,不敢贸然做一些伤天害理之事,否则九泉之下也无颜面对那些亲人和无辜之人。
可以说,古代对于人体意识和灵魂的这种“封建迷信”观念,是出于延续生命的美好期望,有利有弊。
而古代还有一种观念,就是人的肉体死后,薄弱的意识会快速的消散,而强力的意识(比如怨念、仇恨、守护、报恩)就会停留在人间,更为强大的意识就会冲破空间屏障,直接飞升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强大的意识飞升,举个自然界中的例子,就是原本只会爬行的虫子经过发育,会变成可以飞行的美丽蝴蝶,它摆脱了原始的肉体束缚,蜕变为另外一种“高等”生命。
02、神经网络和细胞丧失功能,意识会彻底消失
但是古代的那些猜想和观念,都被现代科学所否认,根据现代化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肉体宣告终结之后,那就是一了百了,意识也根本无法存在。
因为人类的所有情绪和大脑思维活动,都是来源于神经细胞及相关的分子所构成的神经网,如果神经网失去能量供给,那神经网产生的意识也会立马消失。
用更好理解的话来讲,电脑就是一个简化版的人脑,假如电脑彻底报废,那么电脑里的大部分数据也会丢失,只会留下一些固定硬盘信息。
03、意识穿梭到平行宇宙或者四维空间
其实我们目前所掌握的科学并不是完善的,它在一步步的发展,一次次的推倒冲啦,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认知世界,揭示这个世界的真相。
而关于人类意识的问题,已知的科学并不能完美的去诠释,生物学家、科学家也在不断探索生命的谜题,有关它的起源、它的发展、它的消失,都是一个巨大的谜团,科学仍然处于初步的艰难探索阶段。
根本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的肉体终结之后,一部分的灵魂和意识可能会穿梭到高维空间,亦或者是平行宇宙。而继续去追踪这些高维空间的动态,则极为困难,人们做着各种实验,提出超弦理论、量子纠缠等理论,也不能确信人的意识到底归于何处。
这种研究,跟古代的“化茧为蝶”思想有一定的类似,不过人们肯定不会再倒退,去盲信那些虚幻的“神灵”,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属于人类自身的力量,去勇敢的研究和探索,揭开意识和灵魂的真相。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老子的道家思想相似,两者有何相同点?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老子的道家思想的相同点:在生死的看法与生存的观念上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生平经历、成就丰富,人们对它的看法也都是各有好坏,他的哲学思想也影响到了后来的一代人,对于后人的影响主要展现在现象的学问、存在意义以及解构想法、和心理学以及神学作用上。他从一开始,较早的时间就关注了东亚相关的思想,尤其是对道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言论最感兴趣。?老子可以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思想,它的思想直到今天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老子是和孔子、孟子等先贤齐名的思想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重要的思想是出自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的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清静无为,是老子对君王提出的一种建议,不要与平民百姓争抢。
关于老子这个人物,在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秘密了,历史上关于老子的记载几乎微乎其微,老子是怎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的,这个问题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有人看到老子出了函谷关以后从此就销声匿迹了。老子生活的时代还要早于孔子百余年的,有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说法是,老子是一支来自印度的传教士的团体。所以,他的行动在常人看来很难理解。不知何时老子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的这种情况才被人们逐渐所发觉。就从这一点单独来看的话,也不是人们所说的就突然消失了,有首诗可能比较贴切这个说法,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的事情不过是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罢了。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主要观点是什么?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主要观点是自由选择。
海德格尔指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存在主义的悲剧论: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
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请问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还是浪漫主义哲学家?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祖师爷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的起源】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文艺思潮兴起】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画派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音乐、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区别开来。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什么?
1、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2、在与在者的问题。
3、个体的存在既是世界的存在。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主要讲述了:信仰的真正的生存意义便是:信仰=再生。
我们必须事先把存在的本质当做值得思的东西加以深思,在这么思的时候,我们首先体会到在某种程序上我们被召唤着为这种经验探出一条路,并将它辟为一条通向至今仍无路的地方去的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存在概念???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
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在者”。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扩展资料
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2月,《存在与时间》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这本书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声誉鹊起。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在1941年重印时候,海德格尔删除了在《存在与时间》上给胡塞尔的献词,并声称他这样做是受到出版商马斯·尼米尔的压力。
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丁·海德格尔
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在各种学说竞起争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扩展资料: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大解放分为近代和改革开放以后。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解决的是对领袖的个人崇拜问题,树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实际上解决的是对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传统观念的看法,树立生产力的标准的权威以突破凡事都问姓“社” 姓“资” 的禁锢为主要目标。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姓“公”姓“私”,冲破了所有制崇拜,又一次解决了人们头脑中的许多问号,一步步地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在各种学说竞起争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有三次,分别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虽然中国最终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担也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上还有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等对社会整体发展都起了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也是其优于唯心史观的首要标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实现人民幸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的关键是抓住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一以贯之地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融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中、党的先进性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带来了人民群众的富足、促进了人民群众的“人生出彩”。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
参考资料:人民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主要原因有这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推动力。
提出:社会主义建立后,应“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特别是在物质产品还不够丰富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必须使集体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方能为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打好基础,邓小平坚持强调了这样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惟有如此,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同富裕创造条件。生产力是一定要发展的,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目的不同,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为消除两极分化和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条件)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才有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拓展资料: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这一结论是正确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清醒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解放生产力。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所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消灭压迫和剥削,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消灭贫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需要。 只有当自己的物质基础充分建立起来之后,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巩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剥削和压迫及无产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构成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决定,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它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
但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主要矛盾是发展生产和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求是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的转变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就不会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没有共同富裕和充分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邓小平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上。
公有制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它始终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解放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做到“三个有利于”。
这是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情况的新路子。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又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两个不同而又有着内在联系的范畴,是两种有区别的实践活动。前者所指的对象是束缚生产力的各种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后者直接指的对象是生产力本质,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
具体来说,解放生产力的内涵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通过这种调整来改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间的组合,消除“三结合”之间的人为阻碍。这就是改革。通过改革,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了,但并不等于生产力的各种问题就自动地得到解决了。
因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解放生产力必须与发展生产力相结合才行。邓小平多次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在当今中国面临的若干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中,最突出的是什么?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人民群众有着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现状的强烈愿望;也就是说,现在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实际。而生产力为什么落后?
原因就在于束缚、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如体制上的、科学技术上的、人们素质上的等等)仍然存在。我们的任务,是要从这个实际出发,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解决面临的主要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要鼓励、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发展才是硬道理”。当今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已经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周边国家与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咄咄逼人之势。中国面对着空前的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世界在走向中国,中国也在走向世界,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显著的。由于冷战结束后,世界竞争的焦点完全转到综合国力的较量上,而综合国力的核心又是技术和人才,所以各国都在科学技术、教育上下大力气。
例如,欧美日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已在踏踏实实地推进,而且竞相推陈出新。因为在信息时代,没有“高速公路”就没有任何竞争力。美国早在1992年就提出要在10 —15年内在全美实现“信息高速公路”规划;日本政府也决定建立全国超高速信息网;欧洲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提到议事日程。这种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立,必将带来一场广泛深刻的经济社会革命,带来人类生存质量的大提高。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制和管理上的不适应和落后,这是运行机制或动力问题;二是如何依靠科学技术、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不知要释放出多大能量的生产力,并且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得到发展。
不论一个国家或地区,或者小到一个村镇或企业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手段。我们从万丰的成功经验中,特别是从共有制的理论核心中,所看到的也正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可以说是另外两个这方面的例子。战争可以说使其经济、社会到了灾难性境地,但这两个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改革、日本的民主改革);同时依靠一支战争无法摧毁的工人阶级和科学技术,很快就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就是说,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下,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劳动大军,一旦与先进的劳动工具相结合,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