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悲歌:马略的罗马军事改革与日耳曼民族的覆灭
文/木子君侃史(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欢迎关注转发) 前面我提到,阿劳西奥战役后,罗马帝国面临了巨大危机,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为了罗马的生存,一场你死我活的根本性体制革命已经迫在眉睫。国难当头,民族英雄登场了。 一、扶大厦之将倾——马略的罗马军事改革 盖乌斯·马略出生在罗马远郊的一座村镇里,他的父亲是位破产骑士的后代,以给地主当佃农为生。贫穷的早年生活打造了马略勤劳直率、吝啬凶残的复杂性格。 马略成年后加入军队,曾经在名将小西庇阿帐下服役,最终在朱古达战争中崭露头角。多年的实践经验使他深知,罗马在布匿战争中形成的军事体系弊端颇多,早就有意加以改革。 罗马军事改革者:马略 阿劳西奥惨败后一个月,他以朱古达战争的胜利者身份返回罗马,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式,并以绝对优势当选了公元前104年的执政官,因为他的竞争对手此时都已魂丧沙场。作为罗马共和国此时硕果仅存的宿将,马略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推行他的军事改革了。 马略军事改革一: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 马略军事改革的首要目的,是设法为罗马召集起足够数目的士兵。 截至公元前104年,罗马已经与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正面交锋4场,加上因日耳曼人南迁所直接引发的3次与凯尔特人的冲突,9年内七战七败,3名执政官阵亡,26个军团几乎片甲不留,再加上同盟部队,损兵折将总计高达20余万之众,比三次布匿战争所造成的损失总和还要多。 古罗马步兵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兵源,马略一上台就联合元老院发布了这样的禁令:所有能够拿得起武器的男子,无论民族和阶级成分,从即日起一律不得离开意大利本土,否则杀无赦。 他还从贫民窟中搜集出大量的流氓无产者和贫下中农,甚至释放一部分奴隶,用国库里的钱为他们统一购置装备,指望把这些社会底层的渣滓们训练成可与条顿武士相抗衡的精锐之师。 从此,罗马共和国几个世纪以来耕战兼顾、兵农合一的临时征兵制度被彻底改变,为了练就更强悍的武功,士兵们一旦入伍,就至少要连续服役16年之久,期间不许再携带家属和奴隶,必须把一切都交给组织,而组织当然就是统帅马略本人。 古罗马骑兵 马略军事改革二:改革军团编制 在募集到足够的士兵之后,马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改革罗马传统的军事编制了。 共和国前期的罗马军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多兵种联合作战体系,它以60~80人组成、装备不同武器的百人连为基本作战单位,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轻步兵和重步兵,又辅以若干骑兵,长短结合,便于独立作战。这样的军队具备运动灵活、阵型多变的优点,但在冲击力强大的日耳曼军队面前,其组织结构就显得过于松散了。 为此,马略将罗马军团的规模从4200~5000人扩大到6000人,分为1个骑兵百人连和10个大队。除了少量骑兵和工兵之外,全军都由披金属铠甲的重步兵组成。实战中,军团更多地以大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百人连为基本单位战斗。 不难看出,这样的阵型基本上是为了抵御日耳曼人的强劲冲锋而量身打造的。 罗马方阵 马略军事改革三:统一武器装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马略推广了由专业工兵操作的强大远程武器——射程可达400米以上的弩炮,并将重步兵的装备统一和加强,凯尔特式的铁制锁子甲由此被较好地普及。 此外,罗马军队的传统武器——标枪,如今在日耳曼人的双刃战斧面前变成了不堪一击的儿童玩具。为了增加它的杀伤力,马略将罗马标枪造得更长、更粗、更重、更坚固,总重提高至2~4公斤。这样的加重标枪不仅可以投掷,而且也适用于肉搏,成为一支1.6~2.1米长的短矛。 古罗马弩炮 盾牌同样被加宽、加长、加厚,能够摆出后世罗马帝国军队惯用的「 ”龟甲阵”,抵消敌方武器冲击力强的优点。 按照马略的新式军事思想,每名罗马重步兵都需要携带两根加重标枪、一柄西班牙短剑、一支匕首和一块加重盾牌,以便能够按照战场上的不同情况来更换兵器。 为了兼顾武器和速度两者,马略让新兵们携带全套装备,每天上午以5公里的时速连续行军5小时,然后在下午比武练阵,以便锻炼他们的体能。不断有体力透支的士兵倒下,马略对此熟视无睹。 在马略的铁血训练之下,罗马军的战斗力终于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班牙短剑 二、条顿悲歌——条顿人与安布昂人的覆灭 其实,如果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在阿劳西奥战役之后能够及时果断地向罗马进军的话,马略精心设计的这幅军事改革蓝图根本不可能变成现实。 可惜,他们根本没有那样的头脑。在罗马军团近乎全灭,意大利门户洞开的情况下,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竟然没有南下! 原来:由于人口过多,后勤补给不足,在阿劳西奥战役之后,日耳曼人决定兵分两路,到高卢各地去收集粮草。按照计划,辛布里人西进加龙河流域,继而南下西班牙;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则北上塞纳河流域,然后向莱茵河方向开去了。 罗马真是洪福齐天! 日耳曼人大迁徙 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兵分两路 在马略积极推进国内军事改革的时候,辛布里人在西班牙山区遭到当地土著的层层阻击,加上粮草匮乏,进展很不顺利,终于在公元前103年折回高卢;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则横扫了高卢北部的所有凯尔特部落。 公元前102年春天,马略得到可靠的军事情报: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已经在塞纳河上游会师,正向东南方向移动。他们同居住在今瑞士地区的赫尔维提人结成了同盟,打算通过后者的领地向意大利进军。 马略判断,敌人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要么沿阿劳西奥战役的原路,顺罗讷河南下;要么沿汉尼拔当年入侵意大利的路线翻越阿尔卑斯山。 他于是做了两手准备:自己率领十个军团防御离敌人稍近的罗讷河谷,而把在阿尔卑斯山南麓防守意大利北部的重任交给了当年的另一位执政官卡图卢斯,以及跟随自己多年的一位青年贵族将领苏拉。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样的战略安排险些铸成大错。 在罗讷河上游地区,由于人数过多,给养不足,日耳曼人再次兵分两路:辛布里人选择了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之路,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则直接南奔地中海,结果一头撞上了马略军主力。 阿劳西奥战役:罗马十六个军团全灭 马略避免正面对抗,采用全新战术 战斗一连持续了三天没有分出胜负,到第四天,条顿人和安布昂人不再与这些罗马人纠缠,打算绕过他们。罗马将士们请求决战,却遭到了马略的回绝。 一连数日的防御战已经使得自己的部下熟悉了敌人的作战方式,而且对方也明显地开始轻视自己。 但在同等条件下,罗马军队依然很难是条顿武士的对手,再一次惨败无疑将意味着罗马共和国的灭亡,他冒不起这个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会纵容对方入侵意大利。 等到敌人已经走远了,马略悄无声息地把军队从堡垒中拉了出来,紧紧追了上去。 他要实行一种在军事史上前所未有,而被近代世界各国军队屡试不爽的全新战术:首先平行追赶并超越敌军,然后在敌立足未稳之际,绕至敌前方攻击。这种战术对士兵的体能要求极高,但也总能出其不意,迫使敌人在没有列好阵的情况下与自己交战,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马略采用了全新的战术 庇护河战役歼灭安布昂人 追击撤退中的敌军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有经验的将领都会令疲弱的部下率先撤退,而自率主力殿后。 经过多年的体能训练,罗马士卒现在跑得的确很快,几天后就从侧翼超过了绵延数十里的日耳曼大军,并且在山顶上发现:对方的前锋安布昂人正在河谷中洗澡…… 初秋的高卢南部干燥而闷热,让习惯寒冷气候的安布昂人非常不适应。饱受长途跋涉之苦的他们全然忘记了可能潜伏在身边的危险,把衣服和武器都扔在河岸上,跳进清凉的河水里去嬉戏。 马略早已安排好伏击点,安布昂人的噩梦到来 这条小河名叫「 ”庇护河”,因为一个名叫「 ”庇护”的罗马地主曾经在此处经营过一片葡萄种植园。 机不可失,马略把眼前美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统统抛到脑后,对已经奔跑得嗓子眼冒烟的部下们简短而冷酷地说道:「 ”你们不是要水喝么?我在山下卖给你们。用血来买吧!” 当皎洁的明月升起时,全体幸存下来的罗马军将士们都默默地坐在庇护河两岸的沙滩上,一边望着河水中无数若隐若现的残躯断臂,一边回忆着几个小时前发生的一切。那是一场混乱的战斗,一个血腥的下午。 马略的新颖战术大获成功,敌人在毫无军事准备,地形又极其不利的条件下进行了殊死的拼杀,就连妇女和少年也都奋勇地举起战斧和罗马人肉搏。可惜,在罗马人周密的战略部署面前,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作为一个民族,安布昂人现在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 等待安布昂人的只能是屠杀 但此时此刻,罗马人既无心庆祝他们的胜利,也不敢安心睡眠,因为就在西北方遥远的山谷里,正回荡着条顿人撕心裂肺的悲歌。那声音全然不像是人类的哭泣,却好似上万头受伤的野狼在怒吼。 虽然没有同声翻译,但谁都能够明白那歌声的含义:复仇!复仇!复仇!惊恐中的罗马士兵不约而同地把头扭向了主帅马略,看到的却是一张和他们自己同样惨白的面孔。 设计歼灭条顿人 奇怪的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让罗马人提心吊胆的条顿复仇大军却并没有出现。马略定下心来,决定以安布昂人的尸体为诱饵,给条顿人设计一个陷阱。 他派副将马克卢斯带三千精兵秘密埋伏在右岸的山林里,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大摇大摆地开到庇护河的左岸,越走离旧战场越远。 条顿人埋伏罗马士兵 果然,次日清晨,条顿人就在庇护河谷里出现了。正当他们痛哭流涕地掩埋安布昂人的遗体时,马略突然率骑兵快速返回,在早就布置好的山丘上摆开阵势,向对方挑衅。 果不其然,条顿人在近似疯狂的愤怒驱使下,不列什么阵势就立即向罗马军扑了上来。但他们沉重的武器在仰攻中发挥不了作用,而罗马骑兵的集团冲锋却因居高临下的原因而势如破竹。 条顿人在遭受惨重的损失后被挤压回平原地区,在那里,他们整顿好阵型,在肉搏战中重新占据了上风。 马略军的反复攻击都无法撼动对手那城墙一般坚韧的防线,直到马略和他的三千精兵从条顿人背后突然出现,胜利的天平才倒向了罗马人一方。双方激战至深夜,条顿军的阵型彻底粉碎了,但他们顽强的抵抗又持续了一整天。 当条顿人的主营陷落时,成百上千的女子在里面举剑自杀:遭受罗马士兵的蹂躏,对她们来说是一件比死亡更加可怕的事。 马略如今总算可以放心地检验自己的辉煌战果了,在他脚下的沙场上倒伏着十余万具条顿人的尸体,另有两万多人被俘。 日耳曼武士围攻罗马骑兵 三、阳光、风沙与酷暑——最后一支日耳曼民族的覆灭 当他正在营寨里计算自己在此战中的获利总额时,一名骑兵突然飞驰到帐前,通知他已经史无前例地第五次当选为执政官。另外,元老院还决定为马略举行盛大的凯旋仪式,但他却明智地拒绝了:比条顿人和安布昂人更加危险的辛布里人依然在中欧某个不为人知的地区内活动,这些野蛮人随时都有可能突然袭击意大利本土,等到消灭了他们再举行凯旋式也不迟。 马略无须等待多久。辛布里人果然来了!铺天盖地地来了! 庇护河战役之后仅仅两个月,辛布里人就突然在阿尔卑斯山脉的茫茫积雪里出现,向驻扎在意大利北部的罗马军队发动了迅雷般的袭击。卡图卢斯和苏拉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得在几天之后率领数千残兵败将逃过波河,波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失守。 马略此时依然远在高卢,而意大利本土兵力又极度空虚,正是辛布里人一举攻占罗马的大好时机。 生活的安逸让辛布里人丧失了斗志 可惜的是,波河平原上宜人的气候令他们流连忘返,葡萄酒取代了牛奶,温泉取代了冰雪,羊绒和亚麻取代了兽皮,甜蜜的生活一点点地消磨着这些野蛮人的战斗力。他们全然忘记了可能来临的危险,决定就在那里过年,同时等待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前来会师。 足足半年之后,辛布里人没有等来自己的条顿和安布昂兄弟,却等来了死对头马略。 公元前101年7月30日,罗马共和国的命运之战在米兰西郊的维尔塞莱平原上爆发了。 辛布里人占据着战场的西面,男女老幼加起来约有20万;罗马方面则都布置在战场的东面,摆出鹤翼之阵——卡图卢斯和苏拉率20300人居中,马略本人指挥着两翼的35000人。 现代人对此战的了解大都来自于苏拉在事后的回忆,据他分析,马略执意要指挥两翼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和他抢夺更多的军功。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卡图卢斯和苏拉在前一年底遭到辛布里人突袭时,没有得到马略的援助,所以一直耿耿于怀。甚至在战前的祭神许愿中,这两人就因程序问题与马略发生过争吵,可见积怨已深。 罗马军团列阵成功,只待一场厮杀 清晨,波伊奥里克斯率领15000名重骑兵进入了战场,身后跟着数万步兵,都用铁链锁在腰间,组成上百排的连环长阵,这就是辛布里人在战场上有进无退,百战百胜的秘方。 朝阳照耀在辛布里人马的盔甲上,反射起来的光芒比月球还要明亮。但他们却看不见敌人,因为马略选择在东方布阵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用从东方升起的朝阳掩盖本军的存在,并在战斗中影响敌人的视力。 另外,他还早就算好了当天将刮强烈的东风,这个预言在战斗开始后不久就应验了:辛布里重骑兵很快在风沙中迷失了方向,往回撞进己方的步兵方阵,成千的步兵被锁在自己身上的铁链拉倒,或是被战马踩死。 然而,即便是当罗马骑兵已经在辛布里骑兵身上取得了明显优势后,胜利依然遥遥无期:辛布里妇女在后面疯狂地敲着野牛皮鼓,她们的男人们在这激励下迅速恢复了阵型,重新像海浪般推过来。要不是马略之前对罗马军的阵型做了改革,卡图卢斯和苏拉指挥的中军肯定就要崩溃了。 辛布里人终究还是敌不过罗马人的计谋 最终战胜辛布里人的不是罗马军,而是意大利夏天的酷暑。这些习惯寒冷气候的北方人在高温下拼杀了十几个小时后,终因失水过多,体力先于对手枯竭。 正午过后,马略指挥的两翼部队踏着齐膝深的血水,逐渐压向敌军的心脏地带。罗马人手中的短剑整齐地敲打着长盾,那声音听上去活像是在撞击着地狱之门。 黄昏时分,辛布里王波伊奥里克斯在身被数十创后轰然倒地,死在他手上的罗马人比死在汉尼拔手上的足足多出一倍,可叹很多军事史书上竟然没有他的名字。 三天之后,战斗总算分出了最后的胜负,罗马军一共杀死了大约12万辛布里人,俘虏了6万人。罗马史学家李维用他颤抖的鹅毛笔记载道:「 ”自从世界诞生以来,意大利的乌鸦肯定还没有吃到过这么丰盛的人肉宴席……” 8月2日,最后300名身着白衣的辛布里妇女被围困在一个小丘上,她们请求马略能够保全自己的贞洁,而这位德高望重的执政官却答复说:那样做会违反罗马的战争法。不久后,他就看到了这场战争中最令人悲伤的一幕:那些女人在山丘上亲手刺死自己的父母,掐死自己的儿女,然后全体自杀。罗马士兵们胆战心惊地走过一辆辆牛车,车轮下压着婴儿的尸体,车厢中躺着老人的尸体,车顶上吊着母亲的尸体。白色的衣襟垂在她们的身旁,看上去有如殉难的天使,又好比十字架上的基督。(历史的悲壮莫过于此,这是一个民族的终结) 曾经震撼全欧洲的辛布里、条顿、安布昂三大日耳曼民族,至此全部灭亡,日耳曼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随之宣告失败。 马略满载着无数的战利品凯旋回到罗马 一个多月后,马略满载着无数的战利品凯旋回到罗马。全城的人都跪倒在他的脚下,欢呼他是可与罗慕路、卡米鲁斯相提并论的「 ”罗马城的第三位缔造者、祖国之父”。 就这样,罗马挺过了自己历史上最艰难的一关,现在它才是真正的地中海之王!然而,罗马人不知道的是在比辛布里人、条顿人、安布昂人的故乡更加遥远的北方,战斗力更强的一个又一个日耳曼民族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 参考文献: 爱德华.吉本 《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三洋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 张联军 《论马略军事改革》 日耳曼悲歌:马略的罗马军事改革与日耳曼民族的覆灭 更多精彩请关注「 ”木子君侃史”,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谢谢!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耳曼民族怎样的?他们凶悍吗?德国人是他们的后裔吗?给我介绍一下
他们是世界上最凶悍的民族之一吗? 代日耳曼人:满头金发、肌肉发达,头戴角盔,经常饮酒狂欢,发生混战。事实上,日耳曼人性格坚毅,骁勇善战。但他们生活非常艰苦,时常陷入饥饿的困境。历史学家黑勒德伽尔德·埃勒斯内尔在本书中生动地描述了辛布里人和条顿人是如何告别他们的家乡——北欧,去南方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从辛布里人和条顿人的大迁徙开始,日耳曼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因为农业歉收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他们四处迁徙;同时,日耳曼人还要抵抗罗马人的进攻,捍卫自己的领土。日耳曼人(Germani或Germans)亦称条顿诸民族(Teutonic Peoples),指使用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诸语言的任何一个民族。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即波罗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日耳曼人属于雅利安人种,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日耳曼人不称自己为日耳曼人。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民族大迁徙后从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日耳曼人后裔。许多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日尔曼人种和斯拉夫人种之间有什么差别,我说的是外表特征,不要长篇大论的,要有重点~
你所说的日耳曼人种和斯拉夫人种有更加书面的名称,它们分别是诺迪克类型和波罗的类型。而且其实日耳曼和斯拉夫是语言概念而不是人种概念。
总的来说,”日耳曼人“更高,浅肤色浅发色的更多,面部更窄更长更立体;”斯拉夫人“身高矮壮一些,面部更宽阔扁平,鼻子更短。
下面是长篇大论:
诺迪克类型主要分布在欧洲中北部,在英国、法国北部、荷兰、德国、北欧、俄罗斯北部较为多见,但在德国北部和北欧南部最为典型。这一类型也随着殖民运动扩散到北美洲和大洋洲。诺迪克类型的外貌特征是浅发色、浅瞳色,浅肤色,面部较长,体型较高大,但诺迪克类型下属的分支类型则强壮程度不同,比如哈尔施塔特型较细长,而达罗法伦型则较健壮。
波罗的类型主要分布在欧洲中东部。在德国东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芬兰、波罗的海三国较为多见,在波兰东部、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中部最为典型。这一类型随着殖民运动扩散到中亚和西伯利亚。波罗的类型的外貌特征是中等到较浅的发色,浅瞳色,中等到较浅的肤色,面部宽阔扁平,体型中等,普遍较为强壮。
下面是网络上的资料图片(机翻)
诺迪克:
波罗的:
德国是一个白种人国家,这毋庸置疑。而白种人或称高加索人,拥有北欧人种、阿尔卑斯人种和地中海人种等区分,而在这些人种内部,尽管我们已经很难看出区别,但仍有若干分支。德国是一个中欧国家,地处北欧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在人种方面也在介于两者之中,自北向南由北欧人种向阿尔卑斯人种过渡,而前者影响更大。如果按细分的标准,德国目前主要是由十种人构成的。
1. 哈尔施塔特人(Halstatt):最标准的北欧人种,除了金发碧眼外,最突出的特色是头部与面部狭长,头骨指数CI在77以下,即头宽只有长度的3/4。此外额头高耸且具有坡度,与鼻梁平行,低颧骨,薄嘴唇,下巴向上翘起,身材普遍高大消瘦。Halstatt的名字来源于某奥地利村庄,在这里出土的公元前10世纪的铁器文明,据信是日耳曼与凯尔特人的共同渊源。
2. 波尔比人(Borreby):这是旧石器时代的遗留人种,科罗马农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年代中与其他人中混合,目前只在德国菲马恩岛和挪威耶伦地区拥有较纯粹类型,而具有其部分特点者为数众多。其典型特征是前额硕大,眉脊突出,骨骼与关节粗大。赫内斯兄弟均为典型的波尔比人,而随着恩斯特的落选,本届德国队中没有这一类型。Borreby是一丹麦地名,此地据说也能发现此类典型。
3. 法伦人种(Faelid):这种类型在德国威斯特法伦地区最为普遍,因而以此命名。是Halstatt人与Borreby人混合的产物,特点是面部较宽,下巴方正,除此外与纯北欧人差别不大。这一类型在德国十分常见。
4. 凯尔特—北欧类型(Kelt-Nordid):由Halstatt人与阿尔卑斯人以及旧石器时代的另一幸存人种Bruenn人构成,外形与北欧人类似,但头发颜色较深且发红,额头较为扁平。这一类型与古代凯尔特人类似,但具有这一特点者未必与凯尔特人有关。主要分布于莱茵河流域,尤其是西南部的弗兰肯地区。
5. 东波罗地人(East-Baltid):主要集中在德国东部地区,头型较圆,与Borreby人类似,区别是翘鼻很多。
6. 盎格鲁萨克逊人种(Anglo-Saxon):分布在德国西北部,由Halstatt人,Borreby人, Bruenn人等混合而成,相貌特征在Halstatt人与Faelid人之间,面部较宽但下巴较尖。
7. 诺里人(Norid):是介于北欧人与中欧Dinaric人之间的类型。同时具有北欧人金发碧眼与Dinaric人高颧骨和鹰钩鼻的特点。诺里人在巴伐利亚南部与奥地利较为常见,这里在2000年前是罗马帝国的诺里孔行省。
8. 阿尔卑斯人(Alpinid):是德国南部的常见人群,头圆脸宽,颧骨较高。
9. 迪纳里克人(Dinaric):是分布在中欧和巴尔干地区的人种,广义上可以看作阿尔卑斯人的分支,在德国主要集中在南部。面部特征是颧骨较高,鼻子长且弯。
10. 地中海人种(Mediteranid):皮肤黝黑,头发乌黑,身材于脸型较瘦小,主要分布于南欧,在德国的地中海人种往往是移民后代。
在这十种人中,前七种在广义上属于北欧人种,约占总人口的80%,其中东波罗的人和诺里人被称为“边缘北欧人”,其余为中心北欧人。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所谓的日耳曼人与斯拉夫人都是以语言划分的,而体质人种学来看,二者有交集。
总的来说日耳曼人大部分属于 北欧人种的西支,下面的 哈尔施塔特类型(德国主体),FALIED类型(西北德),北德和北欧的 NORDIC(原始北欧类型),以及大西洋-北欧-盎格鲁萨克森类型类型(法国北部,英国主体),而在德国东部也有属于 北欧人种东支的 波罗的海类型,CORDED类型。
斯拉夫人情况更复杂,要分东,西,南斯拉夫分开讨论。最纯粹的斯拉夫人是西斯拉夫人,也就是波兰,捷克以及东普鲁士和德国东部的索人,他们大部分属于 北欧人种的东支CORDED类型 和 波罗的海类型。东东斯拉夫人是 北欧人种东支 和 芬兰-乌拉尔北欧人种的主体,其实俄罗斯人常见的大饼脸,蒜头鼻并非蒙古人影响,而主要是来自乌拉尔人,乌拉尔人体质上是类似于白化的西伯利亚蒙古人种,另外俄罗斯人在南部由于靠近高加索山和中西亚,因此南部俄罗斯人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东北支的地中海人种,高加索类型或者中亚-伊朗类型。南斯拉夫人主要在巴尔干半岛,属于东地中海类型+巴尔干阿尔卑斯类型。
如果说相貌其实很难准确区分。。只是说在俄罗斯属于乌拉尔类型的大饼脸个体肯定和德国哈尔施塔特类型的长颅差异较大,但是德国也有短颅宽面的法伦类型(鼻指数比乌拉尔类型高),俄罗斯人也有很多人属于长颅的 东支北欧类型CORDED类型。
另外要说一下,纳粹德国宣传的所谓日耳曼民族血统论是不存在的,东西部德国人体质差异很大,易北河以东的德国人体质上和波兰捷克比和莱茵兰的人群更接近。
日耳曼人眼眶更深,颅骨更窄点吧。
其实都差不多,尤其东普鲁士几乎就是斯拉夫血统占多数。
不好形容,自己看下德国人和俄罗斯人的区别
传说中的日耳曼人究竟是哪些民族?
日耳曼人,最早这么称呼这个民族的是,希腊人,可能是缘于这个民族比较彪悍,总是侵略,凯尔特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也叫日耳曼人。
在很多年前,希腊有个老爷子,突然提出了“日耳曼人”这个称呼,具体他是根据什么,怎么想的,也无从考证。更为广泛流传,还要靠公元前51年的凯撒,这个牛哄哄的人物在他的《高卢战记》使用了这个词,他把莱茵河以东的凯尔特人化的混合人口,成为日耳曼人。这就像起外号,叫着叫着时间长了,顺耳了,这些民族也开始称自己为日耳曼人。
公元前1世纪末,汪达尔人、格庇德人及哥德人,也跑来凑热闹,开始挤兑元凯尔特的诸民族,占据此地,与罗马人对峙。当然,最后大罗马胜利了,还在莱茵河沿岸,建立了罗马行省——大日耳曼尼亚。
公元376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不堪压迫,组织广大的劳苦百姓与罗马帝国抗衡,终于在418年在高卢西南部建立了西哥特王国,随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部落有东哥特人、撒克逊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
日耳曼人,可以说是遍布欧洲大陆,超复杂的混合人种。现今欧洲,德国人、荷兰人、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挪威人、丹麦人、瑞典人都是日耳曼人,当然现在再说日耳曼人,主要指德国人。
日耳曼人性格内敛的原因
原因:与人接触时,过分强烈地意识到对方是异性,造成情绪紧张过度,陷入尴尬局面。
日耳曼人,他们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关于日耳曼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古希腊作家皮提亚斯的旅行记,罗马人塔西佗说凯尔特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古罗马独裁官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也在《高卢战记》中提到日耳曼人。
本文标题: 日耳曼人有没有那么不堪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69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