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对古代有多重要

发布时间: 2023-06-15 13:04: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嘉峪关与山海关各具特色,为何”天下第一关“的荣誉独独给了山海关?虽然它们都比较好,每个关口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要说天下第一关还是...

山海关对古代有多重要

嘉峪关与山海关各具特色,为何”天下第一关“的荣誉独独给了山海关?

虽然它们都比较好,每个关口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要说天下第一关还是要给山海关。山海关在古代距离当时的都城京城有点近,只有仅仅的280千米,而且从山海关到京城中间的地势非常的平缓,也就可以成为一马平川,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打仗用兵来说是兵家大忌,不利于埋伏包围。


在长城的最东端也就是山海关关城的以南五六公里到渤海之滨,在地图上看这一段就犹如一条龙与大海想接之处,万里长城在这里与大海想碰,形成了当时称为老龙头的地形。


还有就是山海关之一的雄关,他在古代是一个商业重地,就相当于如今的上海,这里的人来来往往,有外国的商人、外国官员,大多是来做贸易行业的,来这里做生意的人不是富甲一方就是快要成为富翁,这里的机会很多,只要你能抓住,成为一个大老爷不成问题。当时关城内有一个王家的大家族,他们家里大型车马、亭台楼阁、家宅面积、家中仆人都是非常壮观的,他们家的景象也从侧面点出了当时山海关之一的重要。山海关在当时是一个军事重地,可以这么说;过了山海关也就打开了皇帝的大门,对于这么重要的地方肯定也是极为的看重。所以,山海关成为了天下第一关。


因为山海关更加的凶险,而且当地的景色非常的优美。所以将天下第1关的荣誉给了山海关。而且也是长城东部起源的第1道关隘
因为山海关风景更加的美丽,而且山海关更加的陡峭和凶险。我认为天下第一的荣誉给了山海关没有问题。
主要是从地理位置上,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的第一座关隘,而且山海关从地理形势上,依山临海,易守难攻,成为明清近代以来“关”的代表称号,代表着最强的意思,所以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这个地方呢,它是长城东部起源的第一道关隘,然后这个地方它的景色也是相当的美,然后相对于嘉峪关的话,山海关更加地是更加的危险,还能够防御敌人这些功能。

古代山海关的军事重要性在哪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长达6000多公里的城墙是一个无敌的壁垒。要想进入中原,就必须通过这道城墙,而山海关发挥作用的主要时期是明清时期。那时清军从沈阳进军,山海关是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有山海的天然屏障,再加上城墙,简直就是易首难攻。而当时清军如果想进入中原,最佳的道路就是经过山海关,所以山海关才显现出其重要性! 而吴三桂降清后,山海关通路打开,清军即长驱直入,占据中原了。由此可见一斑。
扼守辽西走廊的西端,位于山海之间,是关外入关的最佳通道。在明末的时候,清军几次绕道蒙古入关,都因为补给困难而无法维持长期作战,而吴三桂降清后,山海关通路打开,清军即长驱直入,占据中原了。由此可见,山海关的重要性。与山海关同一体系的还有位于现在兴城的宁远,扼守住辽西走廊的入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山海关的前哨,为明朝抗清立下汗马功劳。而宁远沦陷后,则山海关直接面对攻击,缺乏战略纵深,使作战效能急剧下降。

即使现代战争,山海关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

山海关历史

山海关的历史

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了大量的资金,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军民,前后用了263年的时间(几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过程)建成了占地约230前后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时间,占地约230公顷,具有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山海关建城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处”的古代城市规划原则。该处正处于海陆咽喉要冲,在历史上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开始修建山海关。 山海关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有长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墙,墙体高大坚实,气势宏伟。

在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建有角楼,城中间建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建筑规模宏伟,防御工程坚固。

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山海关之战是怎么回事

李自成军同清军之间的一次战役。

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初,明廷命辽东总兵官吴三桂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率边兵入关守卫北京。吴三桂统领数十万军民向关内进发,十六日人关,二十日至丰润,得知北京已被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攻占,便犹豫不前。

李自成令吴三桂之父吴襄写信劝降,吴三桂拒降,并在滦州击败唐通、白广恩率领的大顺先遣部队,急归山海关。 李自成于四月十二日亲率大军经密云、永平,东攻山海关。

又派唐通另领轻兵从一片石(今河北山海关北)越关外,以阻截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大顺军列阵关内,北自山南至海,对吴三桂形成包围态势,吴三桂又惧又恨,竟向清廷乞师。

清廷对关内蓄意已久,时摄政王多尔衮正领兵掠取关外境地,行至翁后(今辽宁省阜新附近),得吴三桂请求,立即应允。 几万清军星夜赶赴山海关。

吴三桂所率明军已同大顺军进行了数十回合血战。四月二十二日清军进抵山海关外十五里处,先在一片石打败了唐通的边外兵。

军至关门,吴三桂领亲信等到多尔衮面前称臣迎降。时大顺军与吴三桂军酣战正急,清军两翼铁骑同时驰人,万马奔跃,矢石如雨,大顺军动摇。

李自成登高冈观战,见清军已与吴三桂军会合,势难抵御,策马下冈而走。清军乘胜追击,大顺军战死及自相践踏而死者数万人。

李自成经永平退回北京。

山海关有何历史

历史 山海关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扼守华北与东北之间狭长的陆路交通要道,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商朝时,属孤竹;周朝时,属燕地;秦、汉时,属辽西郡。北齐和隋唐时都在这一带修建过城关,今日在抚宁石门寨,仍可看见北齐长城遗址,隋文帝时,设置榆关,元朝时称迁民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修筑长城,在此设立关城,因位于燕山与渤海之间,故取“山”、“海”二字而得名“山海关”,归隶永平府管辖。嘉靖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重修了山海关及附近的长城段——角山长城。

在关城以北修筑了北翼城,以东的欢喜岭(又名凄惶岭)上修筑了威远城。 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孙承宗在关城以南及海边修筑了南翼城和宁海城。

宁海城背接长城,高3丈,周长1里,从陆地直插海中,状似龙首,故称“老龙头”。此外还有城堡、水关、墩台等多处,星罗棋布,相互呼应。

以上共同组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严密坚固的山海关防御体系,历来是中国最紧要的军事重镇之一。 明人概括山海关的战略,“内拱神京,外捍夷虏,最契紧处”。

枢辅大学士孙承宗指出:“关门系天下安危”。天启二年(1622年)有兵力七万九千八百六十九人,马一万二千七百六十匹,次年,马步兵员已达十万。

御史汪裕疏言:山海关“现存之兵,御侮有余,定额之饷解给无难”。 明末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吴三桂与清摄政王多尔衮合作,在山海关前击溃了前来征讨的李自成军,并带领清军入关,由此导致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的覆亡。

清朝时,山海关为临榆县城,因位于北京与盛京(沈阳)之间,而有“两京锁钥”之称。清末和民国时期,关城周围又成为战场,八国联军战争和九一八事变后的长城抗战都在这里率先爆发。

目前山海关及周边的古建筑,已大多修复原貌,形成独具特色长城历史文化游,明清社会民俗游以及古代孟姜女等传说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文化名城。 其城墙尚完整,是中国现今保存相对较好的一座明长城关城。

当今,其旅游文化价值显著,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城”。 扩展资料: 一、简介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且地居燕山与渤海之间,故得“山”、“海”二字而命名。

山海关又被称为“榆关”,以古渝水而得名。在历史上,所谓关内、关外、闯关东、关东军等“关”字均指山海关,对中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在1990年以前,因老龙头直入海中,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使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二、建筑 关城平面呈方形,周长约4公里。

城墙高14米,厚7米,内用夯土填筑,外用青砖包砌。东墙的南北两侧与长城相连,墙上有奎光阁、牧营楼、威远堂、临闾楼等建筑。

东、南、北三面墙外挖掘了深8米、宽17米的护城河并架设吊桥。城中心筑有钟鼓楼。

山海关的四面均开辟城门,东、西、南、北分别称“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和“威远门”。四门中除威远门外,都筑有高大的城楼。

东门面向关外,最为重要,由外至内设有卫城、罗城、瓮城和城门四道防护。 城门为巨大的砖砌拱门,位于长方形城台的中部。

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楼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建筑。城楼上层西侧有门,其余三面设箭窗68个,平时以朱红色的窗板掩盖。

在东面屋檐下还高悬一块巨大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相传为明代进士萧显书写,每字高1.6米,字体苍劲浑厚,是山海关城的象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山海关。

关于山海关古城的历史有谁了解吗

“天下第一关”即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山海关。雄关紧扼要隘,成为华北通往东北要冲。古人称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确也当之无愧。这里位置优越,形势险要,文物众多,气候宜人,风光绚丽,又是旅游者向往的游览胜地。

山海关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一是从地理位置上,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再就从地理形势上,依山襟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贡。长城东部起点的山海关,成为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史上“关”的代表称号了。

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间,长城纵贯南北,山海关城紧扼隘口。并且东有峻岭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为一条自然壕堑,从而构成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

山海关历悠久,文化繁衍。远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已是人民劳动生息之地了。山海关南临渤海,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四海咸通,“风帆易达”。东西道口“扼其咽喉”位居要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起来的碣石港,为我国古代五大港口之一。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的东门,又名“镇东楼”。其规格,据《临榆县志》载:“东门建楼,高三丈,凡二层,上层高五丈,下层六丈,深各半之。有额日天下第一关额为明肖剑事显书。”

天下第一关城楼,实乃箭楼格式。经实测: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米,楼之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楼分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包括吻脊)。城楼建筑,上为歇山重檐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城楼上下内外,共悬挂着三块木质白地黑字“天下第一关”匾额:楼内一层为原匾,二楼内为清光绪五年王治清钩摹燕塞湖重刻,二楼内为民国九年杨宝清钩摹另刻。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一米有余。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登上第一关城楼,南望渤海,烟波浩渺,北跳长城,壁垒森严,大有身临古战场之感。“天下第一关”城楼左右的四座建筑物,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威远堂。

山海关的来历

山海关,又称“榆关”,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1990年,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长城被发掘出来后,考古界认为虎山长城才应该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1961年,万里长城—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关公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清朝时期乾隆二年(1737年)名为临榆县

临榆县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行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清代,沿用明制,属直隶省永平府,辖卢龙、抚宁、昌黎县。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

临榆县地图石印版1931年版

《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古迹》中记载:“秦王岛,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述见多且详:“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2][3]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他却以他那雄伟庄严地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诗人陈志岁游山海关,在其《山海关》诗中发出如下感慨:“不再控山海,尚存雄伟城。几回摩冷堞,想象昔陈兵。”

山海关的历史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清朝时期乾隆二年(1737年)名为临榆县

临榆县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行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清代,沿用明制,属直隶省永平府,辖卢龙、抚宁、昌黎县。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古迹》中记载:“秦王岛,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述见多且详:“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山海关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现已发现的明长城的起点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

山海关人文历史

袁崇焕,1584~1630,明朝军事家、名将。

字元素,一字自如。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

万历十二年四月廿八(1584年6月6日)生。四十七年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

好议兵事,有胆略,熟知塞上险要,并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正月,经荐举,任兵部职方主事。

后金军破广宁(今辽宁北镇),明廷议守山海关,遂单骑抵关考察形势,返京自荐守辽。二月,超擢兵部佥事,监关外军。

赴任前,专访蒙冤下狱之原辽东经略熊廷弼,共商守辽之策。六月,奉命赴前屯(今辽宁绥中西南)安置流亡辽民,独自夜行虎豹出没的荆棘丛中,经略王在晋甚倚重,命为宁前兵备佥事。

袁崇焕力驳王在晋龟缩山海关的主张,倡守关外要地宁远(今兴城),受巡边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赞许。八月,同监军阎鸣泰出关,与蒙古插汉部首领歃盟,解除西顾之忧。

三年春,往抚蒙古哈剌慎诸部,收复关外270里之地。九月,奉孙承宗之命,与副总兵满桂驻防宁远,研习修筑城垒之法,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亲定筑城规制,一年建成屏障山海关的军事、政治、经济重镇。

因善抚将士,稳固人心,官兵乐为尽力。四年二月,补宁前道员。

九月,偕总兵马世龙、王世钦等率步骑、舟师1.2万,东巡广宁等地,还师后向孙承宗建议收复锦州、右屯(今凌海东南)等城,以功进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五年夏,与孙承宗共商进取之计,遣将率兵分据锦州、右屯及大、小凌河堡(在今凌海境)等地,修治城廓,开疆200里,逐步建成宁、锦防线。

十月,在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下令尽撤关外守军入关时,力陈撤前锋要地之害,誓守孤城宁远。为稳定军心,携母及妻子入城居住。

十二月,进按察使。六年正月,在宁远之战中与总兵满桂等督率军民坚壁清野,凭坚城用大炮,击败后金汗努尔哈赤,取得明与后金交战以来的首次大捷,以功升右佥都御史,旋升辽东巡抚,又加兵部右侍郎。

十月,乘努尔哈赤卒、皇太极即汗位,遣使吊丧、贺嗣,以探后金虚实。此后,与后金信使来往,表面谈和,实则缓兵备战。

七年初,受权统辖山海关内外,便宜从事。时后金军东攻朝鲜(今朝鲜、韩国),无暇西顾,袁崇焕锐意进取,渐复辽西城垣,重建宁、锦防线,被誉为忠贤功。

五六月间,在宁锦之战中与赵率教等分督诸军婴城固守,用炮火多次击败后金汗皇太极,获宁锦大捷。

山海关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山海关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是:

山海关距离北京大约只有280千米,而且两地之间的地形以利于骑兵冲杀的平原为主。正因为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关乎明王朝京师的安全。

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山海关逐渐赢得了“天下第一关”的称号。而“天下第一关”中所谓的“第一”,不仅指山海关地处万里长城最东端,更表明了它扼守辽西走廊,护卫华北平原的重要地理价值。

建筑价值:

山海关古城是明万里长城上的重要的军事城防体系,东门镇东楼气势雄伟,因地处要隘,形势险要,又是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关,故称“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在其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五座敌楼,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一千多米长得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

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关城街巷呈棋盘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卫,形成重城并护之势;外层筑有罗城、翼城、卫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

本文标题: 山海关对古代有多重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56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南北战争中双方没有通过民主手段在国会解决争端请有一定武学知识的人们举例,中国武术失传的「绝技」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