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住在我村庄的读后感春天住在我村庄的读后感《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这是一句多么清新、素朴而内涵深厚的诗。它又是全书精当、简练、画龙点睛的引子;同...
春天住在我村庄的读后感
春天住在我村庄的读后感《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这是一句多么清新、素朴而内涵深厚的诗。它又是全书精当、简练、画龙点睛的引子;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说,又大致能够概括这部散文集的风格。
其实在这以前,我就读过厉彦林同志的许多散文,应该说是相当熟悉的了。我早有此感觉:他的散文作品几乎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鲜明的创作风格。
仅就这一方面而言,就应当说是非常难得的。我本不想在不同路数,不同风格之间的散文之间进行比较,但在当前庞大的散文产出中看到数量不少的类型化,"公众模式化"作品比比皆是的势头下,我又实在不能对有特色、风格鲜明的可贵出现表示由衷的赞赏。而彦林同志的这些以写乡情生活为主体的散文作品确是当前应当受到欢呼的突出典型之一。
虽然,我们也看到,关注农村(或追忆农村生活)、重于乡情的散文作品现在和以前也并非个别,其中有的也不失为上乘之作,但值得重视的是:彦林的乡情散文确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感受、独特的表达方式。而且他绝不是以旁观欣赏者的角色出现,更不是那种冷眼搜寻者觅踪猎俗的记录文字,而是对淳朴的乡情、可亲的人物乃至给于祖辈和自己赖以生存的热土抱有爱之不尽的浊浊纯情与深深的敬意。作者的这种爱意和深情延及母亲般的土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乃至整个大自然。给读者的感觉这一切就是生命之根,水乳之源。更深刻的是,他是以离开乡村在都市生活多年的大地之子的身份,却保有对那片土地不断的根系,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重新感受乡亲,重新审视这里的一切,由此便提升至一个更高的人性和美学的层面。并且又主要不是以纯理性的文字而是具象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说到彦林散文语言,我觉得其出色之处在于具象中的诗性,虽生活化而不见杂。他提炼得极好,却不使其干巴得只有筋骨,而是有筋骨又有肌肉,肌肉在外而筋骨在其中。这种本质的把握与调控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作者内在的美学选择、丰富与锐敏的观察、圆润地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夫。"无数条小路,蜿蜿蜒蜒地钻进村子。路边是大小不一的田地,茂密的庄稼尽情享受春天的阳光和春风的宠爱。麦秆粗壮、麦叶翠绿,就像擦了一层油,光亮亮的。小麦在风中你推我搡,正忙着蹿个和灌浆,远看似碧绿的波涛、飘动的绿绸缎一般,走近细听仿佛正在窃窃私语,诉说沉睡了一冬的秘密和相互攀结、齐步成长的故事"。(《春天住在我的村庄》)类似的例子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读起来从无刻意为之的感觉,而是自然天成,这说明作者在观察与感受中已经形成了"内部语言",只待付诸文字了。不言而喻,这当然取决于一种感情,一种修养,一种功力。
众所周知,彦林同志同时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他的散文语言的锤炼功夫无疑与对诗的悟性有很大关系。譬如说,他的散文重扮具象而不冗长,重不乏细节但极其俭省,以精当到位为省,等等。但他的散文仍然是散文,而且最富于散文的特征,极少有将诗的形态直接引入散文的情况。本来,他的诗作中也很善于抒情,而他的散文虽也富有抒情性,却基本上是在对具象生活的描写和感受中"注入"了抒情的意味。这样才能造成他的散文具有丰富性与抒情性、生活化与诗质高度和谐之所长,"奥妙"可能就在这里。
还应提到,读彦林的散文,另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它的完整性,显得浓密结实却又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读罢总的感觉是一个圆,而不是那种拉拉杂杂的东一锄头西一耙,最后的感觉是没有"型"。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散文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有很大的随意性,从一定意义上说也许没有错;但这是问题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散文也需要起码规范,不是可以随意挥写的。从表面上它的确比较自由,但内在的章法还是要有所讲究的。我之所以说彦林的散文都有相当的完整性,读起来是一个"圆"的感觉,就是因为他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必要的规范和一定的章法。譬如他的《享受春雨》就是循着一条清晰的思路进入了春雨的情境:"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关闭生命的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黎明的呼吸,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随后就是几个骤然的"点":春雨对人心绪的过滤;春雨贵如油;春雨又是会说会笑的精灵,等等。虽也浮想联翩,但均未逸出心灵中春雨的规范。由此可见,散文必要的规范,首先是内在所欲表达的那块生活与灵性的天地,如此才能自如地驱策外在章法的营构。二片面地,不加分析地强调散文的自由和随意性,过度了就是一种误导,势必在初学者中造成散文最容易写,怎么写都是散文之弊端。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彦林的散文既是比较传统的又具有很新的创新意识。"与时俱进",用在文学创作上当然也是非常必要的。他的尊重传统,首先是合理的坚持与吸取传统思想、道德乃至风习中的优秀的东西,这也就是他乡情散文的根基所在。再就是正确运用古典的和现当代文学中经过淘滤的精髓与表现手段,来反映他钟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然而,他绝不一味泥古,也不从众履今,而始终坚守以自己的悟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方式。如他的散文既明丽又含蓄,另一方面又分明拒绝晦涩与"灰色";他当然是视生活细节(尤其是他所钟爱的乡村生活)如珠玑,但他绝不乱摆琐碎的生活杂货摊,更对当前某些所谓写生活散文无意义的"过程化"尽量规避之;他的散文语言中有不少诗性成分乃至通感、转意、借喻等等,增强了语言的活性与张力。但它们确是浑然一体 ,并无零碎堆砌之感。也就是说,他旨在求新创作,而又避免当下散文中那种以怪为新式以看不明白为新的倾向。
一个作家清醒的"定力"是至可宝贵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散文作品在当前铺天盖地的散文产出中尤其可贵。
其实在这以前,我就读过厉彦林同志的许多散文,应该说是相当熟悉的了。我早有此感觉:他的散文作品几乎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鲜明的创作风格。
仅就这一方面而言,就应当说是非常难得的。我本不想在不同路数,不同风格之间的散文之间进行比较,但在当前庞大的散文产出中看到数量不少的类型化,"公众模式化"作品比比皆是的势头下,我又实在不能对有特色、风格鲜明的可贵出现表示由衷的赞赏。而彦林同志的这些以写乡情生活为主体的散文作品确是当前应当受到欢呼的突出典型之一。
虽然,我们也看到,关注农村(或追忆农村生活)、重于乡情的散文作品现在和以前也并非个别,其中有的也不失为上乘之作,但值得重视的是:彦林的乡情散文确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感受、独特的表达方式。而且他绝不是以旁观欣赏者的角色出现,更不是那种冷眼搜寻者觅踪猎俗的记录文字,而是对淳朴的乡情、可亲的人物乃至给于祖辈和自己赖以生存的热土抱有爱之不尽的浊浊纯情与深深的敬意。作者的这种爱意和深情延及母亲般的土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乃至整个大自然。给读者的感觉这一切就是生命之根,水乳之源。更深刻的是,他是以离开乡村在都市生活多年的大地之子的身份,却保有对那片土地不断的根系,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重新感受乡亲,重新审视这里的一切,由此便提升至一个更高的人性和美学的层面。并且又主要不是以纯理性的文字而是具象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说到彦林散文语言,我觉得其出色之处在于具象中的诗性,虽生活化而不见杂。他提炼得极好,却不使其干巴得只有筋骨,而是有筋骨又有肌肉,肌肉在外而筋骨在其中。这种本质的把握与调控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作者内在的美学选择、丰富与锐敏的观察、圆润地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夫。"无数条小路,蜿蜿蜒蜒地钻进村子。路边是大小不一的田地,茂密的庄稼尽情享受春天的阳光和春风的宠爱。麦秆粗壮、麦叶翠绿,就像擦了一层油,光亮亮的。小麦在风中你推我搡,正忙着蹿个和灌浆,远看似碧绿的波涛、飘动的绿绸缎一般,走近细听仿佛正在窃窃私语,诉说沉睡了一冬的秘密和相互攀结、齐步成长的故事"。(《春天住在我的村庄》)类似的例子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读起来从无刻意为之的感觉,而是自然天成,这说明作者在观察与感受中已经形成了"内部语言",只待付诸文字了。不言而喻,这当然取决于一种感情,一种修养,一种功力。
众所周知,彦林同志同时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他的散文语言的锤炼功夫无疑与对诗的悟性有很大关系。譬如说,他的散文重扮具象而不冗长,重不乏细节但极其俭省,以精当到位为省,等等。但他的散文仍然是散文,而且最富于散文的特征,极少有将诗的形态直接引入散文的情况。本来,他的诗作中也很善于抒情,而他的散文虽也富有抒情性,却基本上是在对具象生活的描写和感受中"注入"了抒情的意味。这样才能造成他的散文具有丰富性与抒情性、生活化与诗质高度和谐之所长,"奥妙"可能就在这里。
还应提到,读彦林的散文,另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它的完整性,显得浓密结实却又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读罢总的感觉是一个圆,而不是那种拉拉杂杂的东一锄头西一耙,最后的感觉是没有"型"。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散文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有很大的随意性,从一定意义上说也许没有错;但这是问题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散文也需要起码规范,不是可以随意挥写的。从表面上它的确比较自由,但内在的章法还是要有所讲究的。我之所以说彦林的散文都有相当的完整性,读起来是一个"圆"的感觉,就是因为他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必要的规范和一定的章法。譬如他的《享受春雨》就是循着一条清晰的思路进入了春雨的情境:"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关闭生命的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黎明的呼吸,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随后就是几个骤然的"点":春雨对人心绪的过滤;春雨贵如油;春雨又是会说会笑的精灵,等等。虽也浮想联翩,但均未逸出心灵中春雨的规范。由此可见,散文必要的规范,首先是内在所欲表达的那块生活与灵性的天地,如此才能自如地驱策外在章法的营构。二片面地,不加分析地强调散文的自由和随意性,过度了就是一种误导,势必在初学者中造成散文最容易写,怎么写都是散文之弊端。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彦林的散文既是比较传统的又具有很新的创新意识。"与时俱进",用在文学创作上当然也是非常必要的。他的尊重传统,首先是合理的坚持与吸取传统思想、道德乃至风习中的优秀的东西,这也就是他乡情散文的根基所在。再就是正确运用古典的和现当代文学中经过淘滤的精髓与表现手段,来反映他钟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然而,他绝不一味泥古,也不从众履今,而始终坚守以自己的悟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方式。如他的散文既明丽又含蓄,另一方面又分明拒绝晦涩与"灰色";他当然是视生活细节(尤其是他所钟爱的乡村生活)如珠玑,但他绝不乱摆琐碎的生活杂货摊,更对当前某些所谓写生活散文无意义的"过程化"尽量规避之;他的散文语言中有不少诗性成分乃至通感、转意、借喻等等,增强了语言的活性与张力。但它们确是浑然一体 ,并无零碎堆砌之感。也就是说,他旨在求新创作,而又避免当下散文中那种以怪为新式以看不明白为新的倾向。
一个作家清醒的"定力"是至可宝贵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散文作品在当前铺天盖地的散文产出中尤其可贵。
《我的村庄》读后感600字
一条高速公路像一把飞箭穿透了村庄,由此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祖孙三代又发生了怎样的变迁,一个革命者,一个官场高官,一个被称之为坐台的女孩,他们在村庄里发生怎样的变故,就连村里的歪子,他也变得让人们摸不着头脑了。其实这就是村庄,百年不变的村庄,甚至是永远还变的村庄。环境是会改变的,但是人性却是无法跨越,乡村的爱才是淳朴的,真挚的,随同伍守海这位村长一起去感受吧,乡村的人情冷暖才是真爱。才是大爱……
你可以参考一下这一段文字。
收集很辛苦。。望采纳,谢谢!
你可以参考一下这一段文字。
收集很辛苦。。望采纳,谢谢!
小村深秋的读后感怎么写?
小村深秋读后感怎么写秋天来了,趁着放假,我也踏上了寻找收获的道路,收获是什么呢?
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乡间,心想: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这里应该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于是我乘着车来到乡下。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转眼间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已把秋姑娘带到了人间。
站在田埂上,望着秋风吹动金色的田野,泛起卷卷涟漪,颇有陶渊明先生种菊,隐居之意境,心情忽而也变得十分宁静、舒畅,似乎真有淡泊名利,隐居山林的欲望。
恍惚间,觉得自己很有收获,只是望天、观田却有如此之领悟,这不正是收获之喜悦吗?
从田埂上下来,朝着一片果树走去。苹果树、梨树、桃树、橘子树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乡农们高高兴兴的摘果子,把它们装进箱子里,即使额头上已布满豆大的汗珠,脸上挂着的也还是笑容,这种笑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农民们望着自己一个春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努力,终于露出了幸福的笑,这种笑是朴实的,是可以安慰人的笑。
这时,整个乡村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也使我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谚语的真谛。
我又一次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坐着车离开了乡间,路边十月的金秋,流过似水的年华,想想在这一年里,我收获了什么?早晨起床去上学抬头看见的是星星,晚上回家时抬头看见的也还是星星。
这一年中,我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知识。虽然我的成绩单上,名次中等的是我,但是我没有泄气,我努力过了,付出过了,所以有了收获,虽然不多,但这是努力后的回报,使是我们应得的。
因而,学习多一点,知识也多一点,收获也多一点,收获的喜悦也就更多。
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乡间,心想: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这里应该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于是我乘着车来到乡下。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转眼间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已把秋姑娘带到了人间。
站在田埂上,望着秋风吹动金色的田野,泛起卷卷涟漪,颇有陶渊明先生种菊,隐居之意境,心情忽而也变得十分宁静、舒畅,似乎真有淡泊名利,隐居山林的欲望。
恍惚间,觉得自己很有收获,只是望天、观田却有如此之领悟,这不正是收获之喜悦吗?
从田埂上下来,朝着一片果树走去。苹果树、梨树、桃树、橘子树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乡农们高高兴兴的摘果子,把它们装进箱子里,即使额头上已布满豆大的汗珠,脸上挂着的也还是笑容,这种笑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农民们望着自己一个春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努力,终于露出了幸福的笑,这种笑是朴实的,是可以安慰人的笑。
这时,整个乡村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也使我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谚语的真谛。
我又一次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坐着车离开了乡间,路边十月的金秋,流过似水的年华,想想在这一年里,我收获了什么?早晨起床去上学抬头看见的是星星,晚上回家时抬头看见的也还是星星。
这一年中,我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知识。虽然我的成绩单上,名次中等的是我,但是我没有泄气,我努力过了,付出过了,所以有了收获,虽然不多,但这是努力后的回报,使是我们应得的。
因而,学习多一点,知识也多一点,收获也多一点,收获的喜悦也就更多。
《我的村庄》读后感600字
乡村是我童年最快乐的地方。那里有花有草,有清澈的小河,有绿油油的田野,可爱极了!
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傍晚时分,小伙伴都光着身子来到小河边,一个接着一个跳下河去。那些水性好的,一会儿沉到河底,一会儿又浮上来,像小鸭子似的抖动着脑袋上那湿漉漉的头发,手里举着河蚌和贝壳向岸上扔。我也迫不及待地跳下河去,自由自在地游着,感觉自己好像跟河水融为一体了。
蝉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天气越热,它们叫得越来越起劲。我和表弟拿着网兜跑到靠近树上叫的蝉,看准了,就用力一套,蝉扑腾了几下,乖乖地落网了。
钓鱼也是乡村的一大乐趣。每逢春末夏初,正是河边芦苇长得最盛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多起来了,我们都提着水桶,扛着鱼竿,去河边钓鱼。我们把蚯蚓穿在鱼钩上,然后把鱼钩甩进河中心空旷的水面,耐心等鱼儿上钩。忽然,水中白色的浮标往下一沉,说时迟,那时快,我迅速用力所鱼竿往上一抬,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鲫鱼立刻被我提出水面。哇,晚饭又可以吃上奶奶的拿手好菜——红烧鲫鱼了!
如今,虽然我一年中难得一次走进乡村去亲近大自然了,但故乡那厚实的土地,永远是我难以忘怀的乐园。
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傍晚时分,小伙伴都光着身子来到小河边,一个接着一个跳下河去。那些水性好的,一会儿沉到河底,一会儿又浮上来,像小鸭子似的抖动着脑袋上那湿漉漉的头发,手里举着河蚌和贝壳向岸上扔。我也迫不及待地跳下河去,自由自在地游着,感觉自己好像跟河水融为一体了。
蝉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天气越热,它们叫得越来越起劲。我和表弟拿着网兜跑到靠近树上叫的蝉,看准了,就用力一套,蝉扑腾了几下,乖乖地落网了。
钓鱼也是乡村的一大乐趣。每逢春末夏初,正是河边芦苇长得最盛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多起来了,我们都提着水桶,扛着鱼竿,去河边钓鱼。我们把蚯蚓穿在鱼钩上,然后把鱼钩甩进河中心空旷的水面,耐心等鱼儿上钩。忽然,水中白色的浮标往下一沉,说时迟,那时快,我迅速用力所鱼竿往上一抬,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鲫鱼立刻被我提出水面。哇,晚饭又可以吃上奶奶的拿手好菜——红烧鲫鱼了!
如今,虽然我一年中难得一次走进乡村去亲近大自然了,但故乡那厚实的土地,永远是我难以忘怀的乐园。
本文标题: 我村的读后感(《我的村庄》读后感6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42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