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西游记孩子读后感(亲子共读西游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4-09 11:52: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3

亲子共读西游记读后感,亲子共读西游记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

亲子共读西游记孩子读后感(亲子共读西游记读后感)

亲子共读西游记读后感

亲子共读西游记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亲子共读西游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游记》此巨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它好动,调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恶如仇。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它一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打败妖魔,把师傅从危难中救出来,但唐僧却有些看不清事实,被妖怪伪装成的善良表面所蒙蔽,责怪悟空杀了他们,念紧箍咒,甚至把它赶走,但它还是对唐僧非常忠心,一路保护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终于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

  猪八戒的本事比孙悟空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却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它有着一身毛病,好吃懒惰,爱占小便宜,怕困难,总是退缩,它相对来说小脑筋比较多,我很清晰记得有一集,某条河流结了冰,但这样马就不容易前行了,当大家都在困扰之时,猪八戒立即就说可以给马蹄裹上布,增加摩擦力。但在妖魔面前,担着保护师傅的重任之下,他也会扛起他那把九齿钉钯,勇敢的与妖魔作斗争。它就是这样,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虽然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但对师傅却很忠诚。所以令读者不但不觉得很讨厌它,还觉得它有几分可爱之处。

  沙和尚的本领更比悟空,八戒是弱一些。他淳朴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象孙悟空那么好动调皮,也不象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他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总是挑着行李默默跟在身后,任劳任怨,憨厚和淳朴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师傅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诚实善良,一心向佛,但胆小怕事,鉴别能力差。虽然没有高强的武艺,但是却有很大的毅力,坚持不懈的一直向西走去,不被困难所抵挡,直到达到目标才肯罢休。在此之前绝不半途而废。

  《西游记》有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外,还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众多情节中,我记忆最清楚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三打白骨精》这两回。

  《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自称“美猴王”。去东海龙宫得到“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最后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捉。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很多天后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三大白骨精》中,悟空三次打死变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师傅气的念紧箍咒,唐僧鉴别能力差,容易被表面所蒙蔽,所以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释他完全不听,而是念他的紧箍咒,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心理并没有怨恨师傅,更没有去报复师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是师傅的真心,最后还是就了师傅。这些情节都非常精彩。

  《西游记》除却本身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道理和启示比如唐僧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有时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

  再比如,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人,在关键时刻也是能力挽狂澜的,就像猪八戒那样。沙僧和小白龙还使我明白了,班级中同样不能没有默默奉献者,也许他没什么能力,但是如果一个班级没了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同样是出不了成绩的。

  从唐僧身上我还知道了,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然而,师徒四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吸取他们的长处,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则要改正。

  这些其看了《西游记》的启示都是终身受益的,这也使我明白了读好书,读名著的重要性。

;

亲子共读《西游记》心得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最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一提到《西游记》,很多家长会认为,就算我没看过原著,但是电视剧、动画片、电影、漫画书我都看过,故事情节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还看什么书呢?
或许每一个没有读过原著的人谈论起《西游记》,几乎都是杨洁导演的86版西游记电视剧,而不是吴承恩版的“西游”。阅读的匮乏和先入为主的电视剧把孙悟空塑造成一个神童广大、无所不能的完美英雄形象。
孙悟空杀害过无辜生命吗?孙悟空有被妖怪打哭过吗?

看过原著,才会知道答案是“Yes”。影视剧、漫画作品给你的都是经过剪辑的二次创作。而寻找最真实的孙悟空,得从看原著小说开始。
再次陪孩子阅读《西游记》原著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因为年纪不同对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读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兜洞》时儿子突发奇想,说“我觉得神仙们的法宝被青牛精的金刚琢吸进去,就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样。”

《西游记》原著非常长,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一起读完了这本书。我们母子俩经常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拼凑出这部经典的基本轮廓。孩子因为好奇但识字不多,在我们读书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对很多故事情节的探讨,彼此都需要调动大量的脑细胞。
“妈妈,为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很厉害,后来西天取经时候都不厉害了?路上很多妖怪他都打不赢,还总要去天宫搬救兵。”

“ 因为孙悟空离开菩提祖师后一直很骄傲自满,尤其是大闹天宫后在五行山下被压了500年,在这段时间里,孙悟空都没学习本领呐。很多原来一点都不厉害的小妖怪在500年每天都坚持学习本领。等孙悟空出来时,那些坚持学习的小妖怪就变成比孙悟空还厉害的大妖怪了 。”

我每个人小时候都渴望拥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神通广大。然而在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芸芸众生的小妖。

通过一本好书的共读,跨越世代的鸿沟,找到向善和向上的力量,不被一时成败标签困住,明白终生学习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妈妈,我觉得唐僧这个人好讨厌,取经的路上动不动就被妖怪吓哭。”

“ 唐僧只是个凡人,他不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几个徒弟,他没有法力,也没见过妖怪吃人这种血腥场面,他感到害怕是正常的表现。你知道什么才叫勇敢吗?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得双腿都颤抖起来,依然能够坚定不移的往前走 。”

其实经典的魅力是它能轻易地跨越年代的想象;能让所有读者从中获得阅读的趣味,以及提供有用的智慧和激发我们去反思。阅读经典能替读者找到N种读法,N种体会,N种带着走的能力。

家长西游记读后感

家长西游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家长西游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长西游记读后感1

  又到了暑假,再次看到电视画面上播放的《西游记》,虽然每年都会播出,但每次都会百看不厌,每看一次除了画面中精彩的打斗场面外,还能让人们收获到更深更多的东西。于是再一次拿出女儿正在阅读的《西游记》,读起来同样让我爱不释手,道一杯香茗,没翻开几页,随着作者的精彩描绘,就被其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深的了解和体会到了当时社会中深层次的那种呼唤,也同样对唐僧师徒那种团结向前、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

  本书讲述了唐僧以和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历经了八十一个磨难又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也许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尽力去做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家长西游记读后感2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十四年的时间里,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终于到达西天,取回了真经。唐僧能取回真经,不仅仅是因为有三个勇敢的徒弟,更主要的是他本人有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无论是遇到妖魔鬼怪想要吃掉他,还是各种美女诱惑他,他都毫不动摇,抱定一个信念,不悲观,不气馁,最后取得了胜利。取经路上的千难万险,千辛万苦,靠的是什么?我想,一是勇气,二是智慧。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孙悟空等人都是毫无俱色,又斗智又斗勇,想方设法打败了一个个妖魔鬼怪,赢得了一片片赞叹声。俗话说:团结一心,其力断金。孙悟空等人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虽也有矛盾,但最后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保师傅,上天入地,遍寻各方神怪,甚至不惜劳动南海观音与西天佛祖帮助,我想如果没有他们的团结,就没有最后四人终成正果。

  《西游记》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认为,除了学习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不悲观,不气馁,齐心协力,团结一心的精神外,更要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昌盛,努力学习,炼好一身本领,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为祖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时间;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忠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身的美好果实的人。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读书。

  家长西游记读后感3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悟空学道过程也颇值得一读,但这次我所注意的却非经典的“敲三下”,后门学艺。而是本回开头一段:“(悟空被收下后)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这段话,以往读时不过匆匆扫过,此次细细回味,不觉颇有收获。但看菩提祖师收下悟空后,并没有立刻“授道”,而首先第一件,让其学言语礼貌,学言语这倒不难理解,总要先做到顺利沟通吧,而学礼貌,大而言之,可见古人学习先学做人,这从孔子提出的“六艺”中就可以看到;小而言之,这实际也是一种沟通,要想和人打交道,首先要有礼貌。可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却越来越忽视这一点,别说有的学生之间有时候脏话连篇,就是对老师说话,少数学生也是丝毫没有敬意,我就不止一次看到或者听到学生对老师以恶劣的态度说话。可是平心而论,这种结果是谁造成的?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和大人“横”惯了;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和许多家长都不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只要你成绩好,让我干什么,哪怕叫你亲爹亲妈都没问题。但是到了将来走向社会,你就会发现,如果不懂“礼仪”,可谓寸步难行,又要通过无数次碰壁补上这一课。西方人就很重视这一点,吃西餐的种种礼仪可谓名目繁杂,而信徒们吃饭前的祷告,即使只是一种形式,日久天长,也必然会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推而广之,孩子就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接着往下看,悟空所做之事,除了讲经论道这一正式功课外,还要习字、焚香,这两件事,在我看来都是雅事,总会想起林黛玉。这还不算,接下来,还要做扫地、锄草、烧火、挑水等园丁和杂役的工作。也就是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且一干就干了六七年。也就是说,在正式学“道”之前,悟空干了六七年“无谓”的工作。这和和尚修道的过程颇为相似。我不禁想到,如果菩提祖师收的是现在的学生,即使空有一肚子“道”,也教不出一个孙悟空。现在一切都要求“快”,慢工出细活是要饿死的,不说“道”,如果一门手艺需要很多工序,需要很长时间,不用看,除非政府保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要失传的,比如前一段时间在报上看到的无锡惠山泥人工艺和电视上演的装裱工艺。虽然这些工艺现在都可以机械化了,但是手工的东西中有一些内涵是机械永远也无法做出来的,好比衣服可以用现在的烘干机烘干,但永远也不能有太阳的香气。我想,缺失的就是融入其中的感情吧——自然对人的施舍,做工艺时的心情和亲人们的殷殷挂念。所以,现在不是没有天才,而是没有人愿意让当天才,因为当天才必要付出非常人的代价。此外,看起来悟空这六七年什么也没学到,但实际上,他无时无刻不在学“道”。佛家说,“禅”是什么?禅就是吃饭睡觉。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又想到了郭靖。马钰给郭靖教了什么?相比较他的七个师傅所传授的刀法、剑法、鞭法等等而言,什么也没教,只教给了他呼吸和睡觉。但又教给了他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从郭靖的武功突飞猛进就可以看出。所以,道就是无处不在的,只要用心,就可以悟道。所以,在七年后,悟空终能识得妙音,才得到真传。

  悟空学道,虽口内说着“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但却不停追问“似这般可得长生么?”恰巧,这周国旗下的讲话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大意是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人生的有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姑且不上升到那么高的高度,换个角度想,如果可以长生,(忽然想起了史铁生,史铁生要学数学,肯定能学得非常好,那个逻辑推理呀,不说了,跑题了)天哪,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诱人,如果可以长生,首先,我可以过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生,得到了理学学位,还可以读文学学位,然后再学音乐、美术,提高文化修养,即使我想做全世界知识最渊博的人,也不是不可能,至于职业嘛,先当几十年老师,然后去搞几十年自由职业,然后再用几十年环游世界,其次,我不用像现在一样做事的时候畏首畏尾,因为我有时间去不断尝试,不断改进。还可以尝试我现在许多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蹦极。然后,我还可以经历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说不定真能见到共产主义社会也不一定,哈哈。

  不过,在继续想象之前,我还是不得不提醒自己,醒醒吧,长生就真的那么好吗?就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来说吧,如果秦始皇可以长生,那么他必能活到现在,他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吗?首先,他所一直拥有最大的权力一定会被不计其数的人所觊觎,因为想做皇帝宝座的人实在太多,连孙悟空都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情壮语。远的不说,几百年前,康熙落了个死得不明不白,连传位诏书是真是假都至今不明的下场吗?而他也就当了61年皇帝。所以,秦始皇想一直当皇帝估计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周围忠于他的人早晚会离开这个世界,舍他而去,所以到最后,他只能落得个下台的下场。那下台之后,他就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吗?姑且不考虑他的性格等诸多因素,即使他想颐养天年估计也不可能,总会有人对他不放心,怕他像拿破仑一样东山再起,当然也不能杀死他(因为他已“得长生”),所以必会对其严密监视,他也就只能像过着被软禁的日子。到了今天,即使没人再提防他了,恐怕他也要住到动物园或者博物院,说明牌为“活得最久的人”。

  其实,这样的想象在《格列佛游记》中就已经有了,不管怎么样,即使他就是个普通人,但由于他周围的同时代的人总会离开他,所以孤独和寂寞是最难忍受的,所以长生的人最后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生不如死,这时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死亡,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这样看来,长生实在不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

  另外,菩提祖师明明已经知道悟空非长生不学,还非要一次又一次故弄玄虚,顾左右而言他。如果是开玩笑,不大符合其身份;如果是要瞒众人耳目,可为何半夜时分,只有悟空在眼前时,仍然“打市语”?让人觉得有几分卖弄之嫌。

  (菩提)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祖师道:“,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神仙尚且如此,何况我乎?

  只此一件小事,菩提祖师已知悟空身上少不了是非,定要赶悟空下山。“你从那里来,便回那里去”“哪里甚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虽说自保之心不免,但总是人家看得远。

;
本文标题: 亲子共读西游记孩子读后感(亲子共读西游记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43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关孝读后感300字作文(百善孝为先观后感作文五篇)写事作文加读后感(读后感感作文6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