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朝的《洪武正韵》

发布时间: 2023-06-07 11:01: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洪武正韵的音韵体系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15韵,距离唐宋的206音韵体系甚远...

如何看待明朝的《洪武正韵》

洪武正韵的音韵体系

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15韵,距离唐宋的206音韵体系甚远。明太祖继位第二年,以唐宋制度作为模范,恢复了科举制度,并立了儒学。《明史·乐韶凤传》:“八年,帝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由此,在这种复古的情况下,《洪武正韵》不得不呈现着守旧的成分。乐韶凤等人参考《礼部韵略》、《切韵指掌图》等书,延续了唐宋传统的正字、正音和反切传统,并根据中原雅音,对旧韵的韵部进行了大胆改革,“盖因宋景佑间丁度与司马光诸儒作集韵,始以平声上下定为卷目,今不从,唯以四声为正……平声今通作二十二韵……上声今作二十二韵……去声今作二十二韵……入声今作一十韵,盖旧韵以同一音者妄加分析,愈见繁碎,今并草之作七十六韵,庶从简易也”。这76韵分别是:
平声:东·支·齐·鱼·模·皆·灰·真·寒·删·先·萧·爻·歌·麻·遮·阳·庚·尤·侵·覃·盐
上声:董·纸·荠·语·姥·解·贿·轸·旱·产·铣·篠·巧·习·马·者·养·梗·有·寝·感·琰
去声:送·置·霁·御·暮·泰·队·震·翰·谏·霰·啸·效·个·祃·蔗·漾·敬·宥·泌·勘·艳
入声:屋·质·曷·辖·屑·药·陌·缉·合·叶·嫌
据《明史》和《洪武正韵·序》记载:“自梁之沈约拘于四声八病,始分为平上去入,号曰类音,大抵多吴音也。及唐以诗赋设科,益严声律之禁,因礼部之掌贡举,易名曰《礼部韵略》,遂至毫发弗敢违背。……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若斯之类,不可枚举。……研精覃思,一以中原雅音为定。”乐韶凤、宋濂等人并未意识到汉语口音的变迁,而错把继承了南朝梁国的汉语当作吴语。《洪武正韵·凡例》认为“欲知何者为正声?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斯为正音也。沈约以区区吴音欲一天下之音难矣,今并正之”。四库全书的提要指出宋濂等人所编的《洪武正韵》“大旨斥沈约为吴音。一以中原之韵。更正其失。并平上去三声。各为二十二部。入声为十部。于是古来相传之三百六部。并为七十有六”。因此《洪武正韵》缩减平上去声为二十二部、入声十部,缩减了《平水韵》的107韵,重韵不分,三四不分,编成76韵。广韵总韵数206,若不计声调差别,只有61个韵。如果并合平上去入,全书可分为二十二韵,入声十韵专配阳声。《洪武正韵》入声的韵尾系统仍是-p,-t,-k。入声韵以外的二十二韵的读音如下: 东 -uŋ -yuŋ  止 -i, z r 齐祭 -ei   鱼 -y   模 -u   来皆 -ai -iai -uai 灰 -uei   真痕欣 -ən -iən -uən, -yən 寒桓 -on -uon  山删 -an -ian -uan 先 -ien -yen  萧 -ieu   豪爻 -au -iau  歌 -o -uo  麻 -a -ia -ua 遮 -ie   阳 -aŋ -iaŋ -uaŋ 庚登清青蒸 -ə -iəŋ -uəŋ,-yəŋ 侯尤幽 -ou -iou  侵 -im   覃谈衔咸 -am -iam  盐严添 -iem   这二十二韵和《中原音韵》的十九韵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有:
1.齐微韵《正韵》分为齐(-i)、/灰(-uei或-ui)二韵
2.鱼模韵《正韵》分为模(-u)、鱼(-y)二韵
3.萧豪韵《正韵》分为萧(-ieu)、爻(-au,-iau)二韵 另外,《正韵》不标声类,但根据反切系联,为三十一类。其注释一以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为稿本,而稍以他书参考增损。五音是指的宫商角征羽,用来指代汉语的声母系统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洪武正韵》的声母体系继承了唐宋汉语的三十六字母,保留了全浊音。与唐宋三十六声母“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精清从心邪 照穿牀审禅 影晓匣喻 来日”相比,《洪武正韵》非敷混,知照混,彻穿混,澄床混(“床”字声母的一部分又与禅混),泥娘混,仅仅减少了五个声母,因此是31声母。 五音 五行 七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不清不浊 全清 全浊 角 木 牙音 见[k] 溪[kh] 群[g] 疑[ŋ]   征 火 舌头音 端[t] 透[th] 定[d] 泥[n]   羽 水 重唇音
轻唇音 帮[p]
非[f] 滂[ph] 并[b]
奉[v] 明[m]
微[ɱ]   商 金 齿头音
正齿音 精[ts]
照[tʃ] 清[tsh]
穿[tʃh] 从[dz]
牀[dʒ]  心[s]
审[ʃ] 邪[z]
禅[ʒ] 宫 土 喉音 影[Ф] 晓[h] 匣[ɣ] 喻[j]   半征 半火 半舌    来[l]   半商 半金 半齿    日[ʝ̃]   实际上,《正韵》只有在分韵上接近北音韵书,声母和声调基本上是采用旧韵的,也就是唐宋音韵体系。 明代官话不以北京音为标准,并且,据《洪武正韵·凡例》的“昭武黄公绍之说为据”也可知《洪武正韵》以黄公绍《古今韵会》的简约本《古今韵会举要》为根据。历代韵书,自此一变,为曲韵南派的创始著作。说明当时语音已与《切韵》一系韵书代表的不同,但仍保留入声,又有全浊声母,使后之学者疑其泥古或调合南北方音,是以汴洛正音南迁演变而来的南方官话,即以金陵音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也就是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话与传统读书音相调和的产物,它既有入声,又有全浊声母。《正韵》各字下注明反切,而这些反切都是新造的,不是沿袭旧韵书上的。从这些反切上字归纳而得的声母系统共有三十一类,保存了全浊音,和《中原音韵》的北音显然不同。所以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说它的依据是江左的吴音。清代以来的学者指摘其未为完善。但此书在明朝影响很大,后世编书,往往以《洪武正韵》标序。《永乐大典》亦以《洪武正韵》为纲,采“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体例,按韵分列单字,每字先注明其音义,次录各韵书、字书的反切与解说,再备录楷、篆、隶各体,然后汇辑与此字有关的各种资料,并依次抄录。《正韵》对朝鲜也影响很大,朝鲜的《东国正韵》、《训民正音》、《四声通考》等书均以《洪武正韵》为重要参考材料学习正确的汉语发音。有明初刊本、万历三年(1575)刊本等版本。该书唯一保留的原始读本现存于安徽师范大学敬文图书馆中。

古代皇帝听不懂方言怎么办?朱元璋想出一个办法,结果出人意料

明朝之前的皇帝们,耳根子大概从未清静过,百官来自天南地北,上朝时各持各的方言,热闹得如同百鸟朝凤一般。天子跟前,又不许带随身翻译,于是一片急切的叽里呱啦声,皇帝要在那些形形 *** 的方言里听出一点头绪来,很辛苦,也很可怜。也许皇帝坐在龙椅上发火骂人时,底下大臣会偷偷用方言还嘴对骂,如果没有同乡来举报,谁能知道他在犯上?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实在受不了这些五花八门的方言,就命人编纂《洪武正韵》,以中原雅音为正,要求大家都讲普通话,当然那时普通话和现在的不一样,据说是以金陵一带为标准。编撰完毕,几经修改,虽然朱元璋不怎么满意,但《洪武正韵》开始正式颁行。那个时候,地方官员们去京城,随身行李中,必备一本《洪武正韵》。吃饭蹲马桶时都要苦读一番,不求最好,但求及格,以免乡音太浓,惹恼了皇帝,被关进学习班或者被罚俸禄都有可能。《洪武正韵》边实行边校正,而校正的结果,是不了了之。想必朱元璋自己也烦了,他是个皇帝,又不是语言改革家,而方言不死,顽如野草,自在茁壮,生生不息。

据研究,鸟类也有方言。比方说某地机场播放鸟的惊叫声以驱赶机场鸟群,但同样的惊叫,放在千里之外的机场播放,就完全失去了作用,鸟们听了无动于衷。这如同一个操着异乡方言的人跑进餐馆里,惊慌失措地叫喊这里有炸弹,马上就要爆炸了,大家伙儿快点跑呀!而餐馆里的人却置若罔闻,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

很多年前老王住在北方,每年都像候鸟一样回徐州老家探亲,南方籍贯的列车员,大清早就拎着簸箕唱歌一般一路吆喝:拉稀呀拉稀——其实他在收垃圾,并不是救急的流动厕所。我转学回徐州初时,同班孩子们排除异己,都叫我小蛮子。在小孩子的眼里,说普通话的全都是蛮子,我为了早日并入乡音的大集体中,努力地向他们靠拢。其实徐州的方言很有意思,称“行”为“管”不行为“不管”,小狗小狗生崽叫“将”。一位同学说她在山的“阶踏子”那里摔了一跤,我没琢磨明白什么是阶踏子,于是不耻下问,才知道原来是台阶,不是鞋子。有一次她们问我在新疆方言里,如果想拒绝人该怎么说,新疆人来自五湖四海,方言更是丰富,我想了想,回答说:“蛮。”(一声,有点像短促的羊叫)她们哗地大笑,笑里有种得意,自感还是自使的方言最好。

其实方言如同孩子,不管丑俊,谁都认为自家才是最可爱的,网络上有个笑话:唐玄宗画了幅花鸟图,得意洋洋地问杨爱妃:“亲爱的,来看看我画的怎样?”杨贵妃瞅了瞅说:“中!”我看了,哈哈一笑,并没有荒诞与不真实感,谁能保证一千多年以前,杨玉环不曾说过这样的方言?

洪武正韵的历史价值

《洪武正韵》的编撰起因是由于自身的演变引起的中原官话的语音变动,从陆法言的《切韵》一直到宋代的《礼部韵略》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语音,所以本书的编撰原则则是“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它的分类和王文郁、刘渊的《平水韵》有较大的不同。《洪武正韵》所平分平、上、去各廿二部,就跟元人周德清编著的《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十分相似。但《中原音韵》用于北曲速成,而非正式韵书,而且自洪武开始禁止使用。因为《中原》一书音节皆取自语言变化较大的中原官话。正宗得到明朝官方认定的只有《洪武正韵》,《中原音韵》当时只被民间认定为曲韵。《洪武正韵》也是韵书革命的一种重要著作,对研究元明时代官话的实际读音具有重要价值。文字义训则根据毛晃父子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它把韵分成平、上、去三声各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从平声不分阴阳,列有入声和保存全浊声母三点看,它参杂了南方方音,不尽合于当时的“中原雅音” 。
《洪武正韵》所平、去、入分部与《中原音韵》相类似,不过它对入声的处理则有所不同。对于此书这种保留入声韵和全浊声母,音韵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一、张世录、王力等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因为此书的编者不敢完全推翻历来极为通行的旧韵书。二是因为编者绝大多数是南方人,若不是精通音韵且熟习中原之音,就难免受方言影响。同时元代的《中原音韵》是否有入声和全浊声母存在争议。《洪武正韵》既以中原雅音为根据,对旧韵的反切亦不能不加以改变。根据刘文锦的研究,《洪武正韵》的纽部是31类(刘文锦《洪武正韵声类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本2分)。清纽、浊纽的界限分明。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同是根据中原的语音,较《洪武正韵》早出51年的《中原音韵》只分阴阳,不分清浊,又取消入声韵部,一概派入三声。《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分册》认为同是反映中原语音的《洪武正韵》之所以和《中原音韵》在声母的清浊、韵母的归字和入声方面有所不同,可能说明《洪武正韵》是反映当时北方活读书音的 。这反映出《洪武正韵》既重视中原的实际语音,以《中原音韵》为标准音,又考虑到南方人读书说话中还有入声,所以恢复了入声,不采取周德清入派三声的作法。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专辟一节讨论北音韵书的源流,对于其间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洪武正韵》总不免是当时文人杂采古今韵书。调和新旧主张的一种著作,同时又参杂了南方方音,不像《中原音韵》那样纯粹的属于北音系统。因为这一度杂糅南北的结果,就使后来曲韵和北音韵书的演化,也分歧成“南从洪武”和“北问中原”的两条大路了。1996年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也写道:“《洪武正韵》……是古今南北杂糅的一部韵书。在声调方面,它维持传统的入声;在声母方面,它维持全浊声母;但是,在韵部方面,它却大事合并。拿平声来说,它把“平水声”三十个声部并成了二十二个,比起《中原音韵》的十九部来只多出三个。宋濂在《洪武正韵·序》里说:“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鱼模、麻遮之属。”这样,从声调、声母两方面看,《洪武正韵》偏重于存古;从韵部方面看,它又偏重于从今。而存古与从今都做得不彻底,所以说是古今南北杂糅的一部韵书。”王力也认为,“《洪武正韵》的作者排斥《切韵》系统,以为“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于是标榜“一以中原雅音为定”。排斥《切韵》为吴音。”王力继而判断,“所谓“以中原雅音为定”的话是不明确的,中原区域很大,不知指的是什么城市;参加编写工作的共十一人,据籍贯可知者看来,除了一个蒙古人以外,都是南方人,其中有三个浙江人,难免受到自己方言的影响。” 可见,王力把“中原雅音”当成了元末明初的中原实际汉语,但实际上宋濂等人所认定“中原雅音”是未受北方戎狄所影响的汉语,而当时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因此,罗常培认为14世纪前后,北方有两种并行的读音系统:“一个是代表官话的,一个是代表方言的;也可以说一个是读书音,一个是说话音。” 《中原音韵》是反映方言即说话音的,《洪武正韵》是反映官话即读书音的,所以二者有同有异。叶宝奎先生也认为《洪武正韵》的语音基础是十四世纪的读书音.张世禄误认了《洪武正韵》的“一以中原雅音为定”这句话,以为《洪武正韵》呈现着“北音南化”的语音系统。《洪武正韵》在明朝屡次翻刻,影响很大。而清代对此书却很轻视很敌视,四库全书提要指责宋濂“曲学阿世,强为舞文,私臆妄改,才识闇劣” ,污蔑《洪武正韵》“不能行于天下”,因此没有翻刻过它。于是清代以来《洪武正韵》影响不大,这与满清胡化汉语的阴谋不无关系 。宁忌浮先生发现了《洪武正韵》八十韵本,通过七十六韵本与八十韵本的对比,并同《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学术界对《洪武正韵》的种种估计,或曰它是中原雅音的读书音,或曰它是明初官话,或曰它是明代的南京音……是针对七十六韵本,八十韵本的出现足以否定上述观点。总不能说八十韵本是中原雅音的第二套读书音、第二套明初官话、第二套南京音吧。”宁先生认为《洪武正韵》不是一个单纯音系的记录,它不能代表中原雅音,更不是江左旧韵。“时间和旧韵并存,雅音与方言相杂,这就是《洪武正韵》。《正韵》不是单纯的、声谐韵协的、完整的语音系统,它不能代表明初的中原雅音(即明初的官话),也不是旧韵书的翻版,也不是江淮方言的反映,更不是什么读书音系统。”不过日本学者望月真澄的研究表明《洪武正韵》序文所指的“中原雅音”是吴语的读书音,《洪武正韵》在读书音和白话音中间进行了折中 。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明朝的《洪武正韵》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37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欧洲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五施学馆|先迈哪只脚有讲究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