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皮影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入网络社会,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
如何保护皮影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入网络社会,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如何保护象皮影这类可能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要适时拿出政策,制订相应的积极的措施。要提高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保护意识。国家要有意识地培养培训这方面的继承人,同时为这些可能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若干专门场地,让演员在这里进行传承演出和研究并发展。做到有人管,有人演,有人看。不光是继承,还能发扬光大。
如何更好的把一项民俗艺术传承下去呢?一个上千年的文物,如果你不去动它,它的样子不会变;可是一种戏一种舞一种民俗艺术就不一样了,甭说千年,就是经过百八十年,因时而变因人而变因习尚而变,就像女大十八变那样不断地改变,甚至会变得面目全非,你说京剧、昆剧、端午节近百年有多大的变化?这便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物质遗产是静态的,非物质遗产是动态的、传承的、嬗变的。在这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对其影响最直接的是传承人。传承人的水平有高有低,如果这一代艺人禀赋高、悟性好,甚至还有创造性,技艺就会被发扬光大;如果下一代天赋低、悟性差,缺少才气,水准便一下子滑坡滑下来。
要更好的传承皮影戏,首先要在经济上贴补传承人的后代,保证其薪火不断;把老皮影保存起来,建个皮影博物馆,来见证皮影戏的传统发展演变过程;多搞一些皮影戏演出,多做宣传推广,使其保持活态;最好能把皮影戏引进到学校,以授课形式教给小孩子,从小培养孩子们的乡土文化情感,这样才能更好把一项艺术传承下去。
该如何保护皮影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如何保护皮影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普查
全国各地需要切实搞好非物质文化的调查、评定、备案工作任务,全方位认知和掌握其种类、数量、分布、生活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按时向社会发布调查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系列相关保护计划。
对于已经发掘的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清晰保护范畴,确定长期总体目标和近期任务。
积极收集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收集、保管规章制度。可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
二、着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体系。
要切实完善评估标准,严格评估,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规章制度。
同时,要拟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清晰保护责任主体,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实施有效保护。作为一名标志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应该有计划地予以支持,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相关的文化传承活动,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三、加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力度。
对于少数民族非遗应当重点调查保护。针对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完整的传统文化生态的区域,应进行动态的整体保护。
当各部门发现确实面临着濒临灭绝风险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域,要尽快列入文化保护名单,实施保护措施,抓紧实践抢救、保护相关文化遗产。
皮影戏为什么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之所以能申请非遗是因为他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悠久的历史见证。
民间称皮影戏为“牛皮娃娃”“牛皮灯影子”,是用三至五根灯芯的清油灯把牛皮雕刻的背景场面、人物动物用三根竹签挑起(俗名“挑线”),做出坐、卧、跳、走、踢、打、翻、转等动作,投影到白纱布“亮子”(帐幕)上以做戏的民间小剧种。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皮影的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先后经过八道工序,即选料、制皮、过稿落样、雕刻、着色、封色、出水、装订加杆,一件绚丽华美、神情毕肖的皮影才算完成。皮影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场景三大类,以人物为主。人物有现实人物、神怪人物,均由“头梢”(由各种冠、帽、盔、巾、翎子和脸谱构成的影人的头部)和“桩桩”(由不同的服饰、图案和颜色构成的影人的身子)组成,头梢和桩桩在表演时可以组合。
皮影戏,一个班社五六人即可,组成简单,表演场地简易(俗称“一驴驮”“满窑吼”)。收费低廉,在庙会娱神、过关、还愿、婚嫁、丧葬、寿庆等民俗活动中几乎必不可少,因而在山大沟深、居处分散的北部山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得民众喜爱。皮影在生活环境严酷、文化环境封闭的北部山区承担了完成民俗礼仪、满足民俗文化心理的服务功能,体现了源自道教说唱的文化因子的劝善说教功能,也承担了单调贫乏的山区农村文化娱乐的功能。如此众多的社会功能,使皮影戏成为扎根乡土、活在民俗里的民间艺术,具有了顽强的艺术生命。不愧能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