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金田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大家都知道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影响深远,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是从广西的金...
为什么说金田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冯云山同洪秀全一样是客家人,他自小便喜欢阅读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在参加完科举之后便在村子中设立了一个会馆专门教书。他与洪秀全从小便是同学,并且志气也相同。在1843年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的时候,他便与洪秀全一同密图革命,是与洪秀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
杨秀清出生于1823年,原来的名字是杨嗣龙,客家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之中1845年,已经建立了拜上帝教的冯玉山看中了紫荆山区作为宣传教义的地点,并开始在那里宣传基督教义。受到他的影响,1846年,杨秀清加入了拜上帝会。
萧朝贵,壮族,是杨秀清的好友,是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与杨秀清一样受到冯云山的传教而加入拜上帝会。
韦昌辉出生于1823年,客家人,原名为韦志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韦昌辉的先祖从广东南海迁居到了广西桂平金田村定居。他家境富有,非常有才华。在1848年的时候加入拜上帝会,并于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结拜为兄弟,称为“天父第五子”。
石达开出生于1831年,绰号石敢当,客家人。十六岁的时候,正在广西传教的洪秀全等人邀请他共图大计,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三十二岁死于成都。
金田起义首领是何许人
金田起义是一场由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那么在这些人当中,谁是金田起义首领呢?
金田起义图片
金田起义首领是洪秀全。洪秀全出生于1814年,原本的名字并不是洪秀全,而是火秀,是汉族的客家人。他出身于一个耕读世家,从七岁的时候便开始在村中的书塾上学了。在洪秀全所在的村中,村里人都看好他会烤娶功名来光宗耀祖,但是他在童生试中都落选了。在第三次落选之后便在家大病了一场。
1836年,洪秀全翻阅了曾经在广州应试的时候收到的《劝世良言》一书,此书是一位名叫梁发的基督徒所写,洪秀全在阅读之后便被书中宣扬的基督教义所感动,在他的心中萌发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信念。
之后,洪秀全便摒弃了孔孟之书,转而信奉基督教。他没有看过《圣经》,但是他一直向人宣传他的理解中的基督教教义,并自称为耶稣的弟弟,创立了“拜上帝教”。
但是洪秀全所创立的“拜上帝教”与地方政府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最终在1850年的时候,洪秀全下定了反清的决心,并开始准备起来。他将金田作为武装起义的地点,在1850年的下半年,“拜上帝教”的会员从各地集中在广西的金田。1851年,洪秀全作为金田起义首领在金田正式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也就是所谓的“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金田起义所宣扬的反封建的精神,鼓舞了千百万的农民群众为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斗争。这也是金田起义的意义所在。
金田起义图片
随着金田起义的开展,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的行为和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相继出现,甚至一些地区的地主全年没有分文的地租进账。他们没收了一些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分给没有土地耕种的农民,从而充分地发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这些农民的耕种之下,有些地区出现了“谷物丰收”、“农安物阜”的繁荣景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要求。
至于金田起义的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这样说的:
首先,金田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其次,金田起义坚持了长达14年的时间,势力遍布中国18个省,严惩了中外的反动势力;
第三,金田起义担任着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它反对封建主义,从而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它反侵略,从而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最后,金田起义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并从中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西学东渐”在明清时期的历史上发生过什么影响
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电力、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也发展起来.据统计,从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达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30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翻了两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厂矿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三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学西方、办企业、建学校、派留学,掀起洋务思潮,从而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使近代中国出现了三个新的开端:一是中国人开始有了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构想和行动;二是开始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学技术的价值;三是开始初步认识到,要自强、要干实事,就不能不重视实际技能和社会效益.第二次是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使部分国人的社会观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为主要内容,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热烈讨论.特别是这次运动从始至终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把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盲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对于启发人们的理智与民主觉悟起了极大的作用.正因为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才会有文化教育界的活跃局面,才会有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参加的“五四”爱国运动,也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总之,伴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国在向世界靠近,社会在逐步实现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夷夏之防”观念,变革观念更新了守旧观念,民主民权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观念,理智的务实观念更新了偏颇的尚虚观念,男女平等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社会主义观念更新了资本主义观念.
第四是教育方面的影响.中国近代每一次教育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必然的联系,“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如改革封建旧教育、太平天国农民教育、洋务主义教育、改良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教会教育、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等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因果关系,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育思潮,从静态看是相互独立的,从动态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以及社会变革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如上个段落所描述,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深影响到各种学术的发展,而许多在传统中国不被重视甚至不存在的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得到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收西方学术而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
2、思想文化的影响
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间的风俗信仰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
3、政治的影响
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戊戌维新的发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宪运动的尝试、辛亥革命的爆发,民初议会制的推行、五四运动、联省自治运动、北伐统一,一直到后来的共产革命等,都受到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响.
4、社会的影响
西学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早期并不如西方的军事政治力量的侵略和资本主义式商品经济的传入来得直接,但随著晚清西方思想的力量渐增,仍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15,16世纪左右新航路开辟后)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是我国古老的兵书,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但这两种兵书有什么联系呢?《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实际上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联系,一个是军事理论著作,而另一个是军事技能著作。如果非要说他们两个有一些联系呢,也可以说是《三十六计》,总结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方法的一个著作。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孙子兵法》,因为它成书的时间比较早,它成书于春秋末期是由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这事实上也是孙武将自己的军事斗争经验一个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在军事领域具有一个开天辟地的作用。但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涉及到军事斗争的方法,还包括国家的军事策略,以及军事在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各个方面。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末清初,而且作者不详。《三十六计》主要是将中国古代的军事斗争技法也就是将斗争的具体方法进行了一些总结。所以说《三十六计》比较侧重于战术性,而在战略性上《三十六计》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放在一起来说,我们可以说《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军事技能上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一个总体概括。两者可能在军事技能内容上有些相似的地方,毕竟《三十六计》是总结前朝的军事方法。所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就比方说,孙子兵法能够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军事策略,方法以及战略等等,而《三十六计》讲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军事技能方法,这就是二者的关系。
明清之际中欧文化交流产生的原因。这一时期西学在中国传播有何特点
文章从丝绸贸易、四大发明的西传和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于这种影响做出说明;同一时期欧洲文化借助景教、也里可温教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有悠久和曲折的历史,在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通过间接的或直接的、陆路的和海路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渠道,各种文化、经济、宗教、思想方面的交流都可以上溯到中国汉代。秦朝中国就有植桑、养蚕、缫丝、织绢的历史,至西汉,全国织丝者数以百万计,不同种类的丝织品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用品。正是中国丝织品上佳的质地和丰富的产品,使丝绸成为最早联系东西方经济的重要纽带。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根据张骞的报告,西域不产蚕丝,于是丝绸成为以后中国使者出使其他西域国家时所携带的主要礼品。作为回赠,中国朝廷则收到来自这些国家的稀奇物品。这种交换创造了一种习惯性的需求,非官方的贸易开始流行。公元一世纪,丝绸从安息传到地中海。奥古斯丁时代,丝绸在意大利成为常见的商品。历史上中欧之间的丝绸贸易,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途径。从陆路看,“出(甘肃)玉门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是从鄯善旁南山北麓至沙车,西逾葱岭到大月氏、安息诸国,称为南道,再往西行可以到大秦,中国大批货物主要由这条道路运往西方。
另一条是沿北山南麓西行,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可以到大宛、康居、奄蔡诸国,称为北道,再往西也可以到大秦,这南北两条商路,是当时中国和中亚、西亚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因为运往西方的货物主要是丝和丝织品,所以后来把这条路称之为‘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海路。以罗马所属埃及的红海诸港口为基地,直接从海上开拓驶往印度乃至整个亚洲南部的海岸线。先是水手们利用西南风发现了从红海前往印度西海岸主要商业中心的航线,公元一世纪末,罗马商船又利用季风横越孟加拉湾,绕过马来半岛,而接近于交趾(今越南)的东京。这样,除了陆路之外,中国丝绸还由来自红海的罗马船舶分头运输。
但因为进口的丝绸大部分还得运到叙利亚加工,而货物运到叙利亚并远达塞流西亚的自然路线,便是从陆路走完全程。在这里,我们通过丝绸贸易看到的,不仅是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一条经济带,而且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并增进中西相互了解的重要媒介。实体商品贸易带动了文化的交流,这从一些拉丁文词语上可以得到说明,丝绸这个词显然是从拉丁语中指称中国人的“Seres”一词演变而来的,它的形容词sericum去掉后缀就成了“serie”,即中国货。文字在这里清楚地记录了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直航东方海路的开辟。
西方人对中国及其邻近国家有了比较准确的地理概念。同时,欧洲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游记。“由于这些游记故事内容丰富和数学式的精确来确定了河流、山脉、城市和部落的地理位置,因而受到了敬重。”于是,在这些游记资料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托勒密的《地理志》,及其绘制的图表和地图,充分显示了西方人对东方的认识,较其前辈又有了巨大的进步。这只要“阅读一下托勒密书中关于远东的一些章节,人们真为地理学知识在一个世纪期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而深感惊讶。”总的来说,公元一到二世纪,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但是丝绸贸易的进展却有利于欧洲对于中国的深刻认识。
公元六世纪中期,随着养蚕术传入欧洲,中国和欧洲之间绵延六个世纪的丝绸和生丝贸易告一段落。这种贸易对于提高欧洲人的生活品味和文明程度,发展新兴的丝绸工业,以及关注与了解中国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章从丝绸贸易、四大发明的西传和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于这种影响做出说明;同一时期欧洲文化借助景教、也里可温教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有悠久和曲折的历史,在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通过间接的或直接的、陆路的和海路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渠道,各种文化、经济、宗教、思想方面的交流都可以上溯到中国汉代。秦朝中国就有植桑、养蚕、缫丝、织绢的历史,至西汉,全国织丝者数以百万计,不同种类的丝织品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用品。正是中国丝织品上佳的质地和丰富的产品,使丝绸成为最早联系东西方经济的重要纽带。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根据张骞的报告,西域不产蚕丝,于是丝绸成为以后中国使者出使其他西域国家时所携带的主要礼品。作为回赠,中国朝廷则收到来自这些国家的稀奇物品。这种交换创造了一种习惯性的需求,非官方的贸易开始流行。公元一世纪,丝绸从安息传到地中海。奥古斯丁时代,丝绸在意大利成为常见的商品。历史上中欧之间的丝绸贸易,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途径。从陆路看,“出(甘肃)玉门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是从鄯善旁南山北麓至沙车,西逾葱岭到大月氏、安息诸国,称为南道,再往西行可以到大秦,中国大批货物主要由这条道路运往西方。
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遗存和重要见证
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他们在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揭开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玛窦离世后,在北京阜成门外获赐墓地,成为长眠于北京的第一位西方传教士。此后,这块被称作“栅栏墓地”的地方,又陆续有邓玉函、罗雅谷、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传教士入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遗存和重要见证。改革开放后,“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先后被列为北京市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与西方相关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栅栏墓地”的历史价值早就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介绍墓地变迁和传教士生平的著作和文章先后发表。墓地所在的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行政学院),为了保护好这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历史遗痕——利玛窦及明清西方传教士墓地》《青石存史:“利玛窦与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沧桑》等著作。
文化传播的意义及作用
1文化传播的意义
1、提升和扩大国家软实力
文化交流是追求人类心灵和情感的认同,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通过文化交流来展示本国文化,提升和扩大国家软实力。
2、巩固新时代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国际地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交流的主体人,体现于交流的客体物,通过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人和物,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华文化的亲和力,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巩固新时代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国际地位。
3、提高中国国际文化竞争力
文化贸易是最接地气的文化交流,是通过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实施的文化交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时效率更高。
中国国际文化竞争力和话语权需要占有更多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发展文化贸易恰恰是提升软实力的现实手段和有效途径,承接文化体制改革的溢出效应,并通过交易额、国际市场占比等指标去体现和印证国家文化软实力。
2文化传播的方式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采借,把外来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直接接纳过来。另一种是间接传播,即一种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传入一个地区,引起那里人们的思考,由此引发传入地的人创造一种新的文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刺激性传播”。
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迁移和流动,尤以人群的迁移更为重要。移民、战争、入侵和占领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移民带来异族文化,战胜国总是要把本国文化强加给战败国。此外,通商、旅游以及其他人员的流动,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当代,由于交通通讯技术手段的发达,文化传播的媒介增多,不一定依赖于人的迁移和流动。
3文化传播的特点
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构成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交融。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或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