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濞之子怎么死的?有人说是和刘启争棋路被打死,也有人说是驾车是和刘启冲突,被车误伤,重伤而死。有没有文献记载?刘濞之子刘贤是被刘...
刘濞之子怎么死的?
有人说是和刘启争棋路被打死,也有人说是驾车是和刘启冲突,被车误伤,重伤而死。有没有文献记载?刘濞之子刘贤是被刘启打死的。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
译文:文帝时,吴王的太子入京,得以陪伴皇太子喝酒博弈。吴太子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平时又很骄矜,与皇太子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不恭敬,皇太子就拿起棋盘子打吴太子,不料把他打死了,就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
吴王很生气,说:“天下同一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到吴国来葬。”吴王又派人把其子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吴王从此产生怨恨,逐渐失去藩臣所应尽的礼节,称病不来朝见天子。
扩展资料:
刘濞简介
刘濞(前216—前154)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西汉宗室,汉高祖刘邦之侄,代顷王刘仲之子,西汉诸侯王,“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刘濞性情极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公元前196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造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汉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公元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江苏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
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任侠奸人”,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夺帝位。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听从贾谊的建议,就开始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汉景帝采纳御史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刘濞谋划了“清君侧”的策略,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在公元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荆燕吴传
百度百科——刘濞
本是玩闹,为何刘启打死吴世子就引发了七国之乱?
其实是吴王假借儿子吴世子被杀这一理由从此不再遵守君臣礼节,久久不朝,朝廷因他无故不朝而将吴国使者扣押,从而引发吴王的恐慌。吴王因为恐慌而生出谋乱之心,最后他伙同其余诸侯王发动了“七国之乱”。
吴世子被刘启杀害一事要从他们二人的一场对弈开始说起。当时刘启尚且还只是太子,而吴世子则在入朝之后因与刘启年纪相仿而奉命与他作伴。结果在一次下棋时吴世子因为争强好胜而对刘启颇为不敬,而刘启则被他的态度所激怒。处于怒气之中的刘启随手拿起身前的棋盘便砸向了对面的吴世子,最后吴世子就此被砸死。身在吴国的吴王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自是十分不满,所以自这以后他便佯装生病不再上朝。
朝廷一开始当真以为吴王是因思子而生病不朝,但是时间一长便觉得有点不对劲,所以派人前往吴国一探虚实,结果探知吴王根本没有生病。在得到这一反馈之后朝廷便下令将将吴国使者给扣押了起来,而吴王则担心朝廷因此将其治罪,所以就此萌生了反叛的想法。但是后来朝廷并没有因为吴王说谎不上朝而将其治罪,反而还念其年老彻底免了他的朝觐之礼。然而吴王并未因此打消反叛的念头,反而还因此觉得朝廷易于拿捏,从而更加骄横。
待刘启登基之后他因皇权与诸侯之间的矛盾持续计划而决定削藩。本就十分骄横的吴王担心朝廷削藩会导致他的封地一点点被没收,所以就此决定起兵。他先后游说了多位诸侯王随他一同谋反,然后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七国之乱”就此爆发。但是吴王的如意算盘最后终是落了空,朝廷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将这场动乱给平息。
西汉发生的七国之乱,其背后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汉景帝刘启和吴王刘濞。
还是太子的时候,刘启和吴王刘濞的世子下棋时起了争执,一怒之下的刘启用棋盘砸死了刘濞的儿子。迫于刘启的身份,吴王刘濞无法为自己的儿子报仇,只能暗自忍耐。不得不说,刘濞是一个能忍的人,他想找一个合适的时机给刘启致命一击,为自己的儿子报仇。这个机会还是被刘濞等到了,汉景帝刘启继位后决定听从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只是晁错和刘启把削藩想的太过简单,最终导致七国之乱。
听到刘启下旨削藩,吴王刘濞笑得非常开心,他知道自己复仇的机会来了。刘启削藩的对象是汉高祖刘邦封的七位刘姓诸侯王,刘邦的本意是国内出现叛乱、国君式微时这七个刘姓诸侯王会帮助国王。不过,刘启考虑这七个刘姓诸侯王才是国内发生叛乱的最不稳定因素,所以他决定听从晁错的建议,先下手为强---下旨削藩。当然,这七个诸侯王也没有坐以待毙,毕竟好日子过久了,谁都不会傻到乖乖交出手中的权力。
在吴王刘濞的唆使下,七国组成联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谋反。在吴王刘濞看来,起兵自保和谋一个光明的前程都还是其次,给他儿子报仇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吴王刘濞没有选择如此极端的、拉上其他诸侯王一同起兵的方式给儿子报仇,或许就不会有七国之乱。
同样的,如果汉景帝刘启过去能成熟一些,不意气用事---不用棋盘砸死刘濞的世子,或许一切都有转机。又或者刘启可以选择更加温和,不容易引起反抗的方式削藩,七国之乱或许就不会发生。
综上所述,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是冲动的汉景帝刘启和为儿子报仇心切的吴王刘濞。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由刘启惹怒吴王引起的?
汉景帝刘启与吴王刘濞的宿怨由来已久。在景帝尚未即位,文帝朝时,吴王刘濞的儿子吴太子刘贤就因为与太子刘启下棋争胜不恭被太子刘启拿棋盘当场砸死。吴王刘濞失去儿子后心生不满,不再遵守君臣礼节,称病不再朝觐天子。
自汉高祖刘邦诛灭异姓王,大封刘氏子弟为诸侯王后,郡国并行,但国始终凌驾于郡之上,强大的诸侯国尾大不掉,严重阻碍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了抑制地方势力,汉景帝刘启即位后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逐步开始削藩。吴王刘濞本来就和汉景帝刘启有杀子之仇,但碍于刘启是太子,现在又当了皇帝,只能忍着,但汉景帝刘启启用削藩策,想要削夺诸侯王的封地与权力,严重损害了刘濞和其他诸侯王的利益。
刘濞之子死在刘启手里,却没有触动他的核心利益,毕竟儿子没了还可以再生,但封地和地方大权被削夺,意味着他的子子孙孙总有一天会无以为生,且看身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刘备到最后只能靠着织草贩履维生便可知一二了。
如果说儿子的死在刘濞心中埋下叛乱的种子,那么削藩无异于让这种子发芽。刘濞儿子被杀,只是与汉景帝刘启的私仇,但景帝削藩就是和其他诸侯王作对了,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变。虽然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在三个月迅速平定,但汉景帝却被迫杀掉了晁错,冰冻了削藩计划,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才用推恩令将诸侯国势力一步步瓦解。
“七国之乱”的爆发有着多重方面的因素,刘启与吴王的宿怨,削藩的不满,血缘关系的疏远,共同引发了这场诸侯国叛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