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何要放弃刀叉,选择用筷子呢饮食的变化和发展,直接导致中国古代的人们作出放弃刀叉、用筷子吃饭的决定。看过纪录片或者历史书...
中国古代为何要放弃刀叉,选择用筷子呢
饮食的变化和发展,直接导致中国古代的人们作出放弃刀叉、用筷子吃饭的决定。
看过纪录片或者历史书的我们都知道,远古时期的人类祖先的食物来源是打猎,而打猎得到的全是动物。也就是说,远古时期的食物主要是肉类,这时候刀叉切割肉类就比较方便。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等级和社会性的差异。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级才能吃肉,普通老百姓是吃不到的,所以这时候用刀叉的人大幅度下降。
而到了封建社会,古代人民的主要食物是小麦和大米,试想,用刀叉怎么方便吃这两样食物呢?这个时候筷子就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大米和小麦被勤劳的古代劳动人民玩出了“花样”。什么油条、面条之类的衍生食物,用刀叉吃起来更不方便,所以筷子就显得更有“市场”了。而且各大菜系,比如鲁菜、川菜、粤菜等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筷子的应用,毕竟你不可能拿着刀叉夹菜吃吧!
至于中国古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筷子的?据说是大禹治水时期开始的。当时大禹带领部落人民东奔西跑,总是忙着治水,吃饭时间很不规律,而且经常是就地取材。因为设备简陋,常常是在没有碗的情况下吃饭,而烧东西的锅又很深,用刀叉根本取不出食物吃。
这时候大禹就从身边的树上折了两根小树枝,用它夹食物吃。边上的人看到这样能吃到食物,便纷纷效仿。
综上所述,因为中国古代饮食的变化和发展,导致人们必须放弃不实用的刀叉,选择更加方便实用的筷子。其实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用刀叉还是筷子吃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饭。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筷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筷子这一用餐工具是中国古人为了夹羹中的菜而发明出来的。在餐具尚未发明出来之前,古人吃饭主要靠手。后来随着火的运用以及烹饪方式的改变,手不再适合用来食用热食。在这种情况下,餐具应运而生。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祖先的食物主要是黍这一谷类植物。这类食物不仅体积小还长有粗糙外皮,所以古人只能将其捣碎煮成粥后食用。这也是新石器时期的烹饪方式主要是蒸煮法的原因所在。基于这一烹饪方式,这一时期的食物主要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其中黍等谷类所煮成的主食称作粥,而肉、菜等物煮出来的副食则称为羹。为了食用粥与羹,古人发明了名为“匕”的餐具,也就是勺子的前身。
然而想要用“匕”夹出羹中的肉与菜却不是很方便,为此古人又发明了“梜”。《礼记·曲礼》在讲述进食之礼时曾提及“羹之有菜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所谓“梜”,其实就是筷子的前身。有关于筷子的诞生时间,其实一直没有明确定论,不过它的历史至少不会少于三千年。因为考古界不仅曾于殷墟遗址中出土过三千年前的铜筷子,且《韩非子》一书中也有商纣王使用象箸的相关记载。
实际上除了这两种餐具之外,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还曾用叉子。不过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叉子便渐渐不再被使用。而勺子与筷子则有了明确分工,前者主要用于吃饭,后者则主要用于夹取羹中的菜。筷子能够沿用至今,而勺子却逐渐被淘汰出日常餐具行列,归根究底还是与中国人的食物与烹饪方式有关。
为什么中国古人放弃了刀叉,选择使用筷子?
如今有些人比较推崇西方的刀叉工具,认为用他们吃饭比较优雅。本来这是个人喜恶,历史君不该指手画脚,但是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
历史君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妄自菲薄,看低自己国家的餐具文化,因为说起餐具,中国才是真正的鼻祖,他们玩儿的不过是咱们老祖宗玩儿剩下的!
用餐工具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中国最常用的用餐工具是筷子,但是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其实古代的民众是最先使用刀叉的,那为什么这种工具后来被放弃了呢?
其实我国的用餐工具还算是世界比较领先的水平,当我们国家开始使用餐具用餐的时候,西方国家其实还都在徒手抓食,我们最早的餐具就是刀叉和勺子,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处在我国范围之内的河姆渡文化,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经有用餐工具遗存,这或许就是我国餐具发展的最直接证据。
不过那时候出土的餐具大多都是勺子和刀,到了殷商时代,各个阶层已经把刀叉勺子发展的非常完备了,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筷子也慢慢的诞生了出来。
筷子之所以出现,其本质原因还是人们思想进步了,懂得在食物方面下功夫了。不管怎么说,刀叉的原形还是来源于战争武器,只不过它们变成了缩小版罢了。加上当时的食物基本上都是很大一块的,我们在看一些商朝时期的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到,贵族阶层动不动就烧烤一整只野兽来吃。所以这么大份量的食物,除了用刀叉以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
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觉得这样吃饭不够斯文,尤其是贵族阶层,为了显示自己不一般的身份,他们开始在食物上下功夫。从这时候开始,贵族们的食物就要求切的小一点精致一点,这样能让自己的用食过程更加斯文。小块的食物如果再使用刀叉就有点多余了,所以代替他们的筷子就这样被催生了出来。
值得一说的是,在筷子刚开始诞生的时候,人家可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除了有钱人以外其他人是用不起的。所以商朝出土的筷子大多都是铜制的和象牙制的,这两种材质平民根本没有福气消受。而且这些筷子上面或雕刻或镶嵌了很多珠宝文饰。其精美程度也不是如今的筷子可比。
从这以后,筷子就以一个非常迅速的势头发展起来。到了隋唐时期,各种材质的筷子基本取代了刀叉,而且那个时期有很多国外的交流者,他们在中国见到筷子以后也都非常有兴趣。
有记载说日本的使者在华期间收藏了各种类型的筷子,日本以及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筷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用餐工具的变化,它相对应的还有整个餐饮文化体系性变化,很多国家的饮食习惯因为有了筷子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所以。筷子对于我们,或者说对于整个世界,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希望大家不要妄自菲薄,比如像什么“难看的小木棍”之类的形容,只能说明你的无知。
为什么在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人发明出筷子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