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发布时间: 2023-03-27 13:01: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3

清朝的道台究竟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台并不是一种官职的名称,而是出于对于官员的一种尊敬衍生出来的名字。在地方官...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清朝的道台究竟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台并不是一种官职的名称,而是出于对于官员的一种尊敬衍生出来的名字。在地方官员中按照职位大小分别是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县。道台就是对道员一种礼貌的称呼,从这个排名上可以清楚的看出来道台的官职要比知府大,可以说是知府的顶头上司。“府”为从四品,“道”为正四品。,俗话说的好官大一级压死人,可千万不要看这一级的差距,知府已经是很多人的天花板。

如果你能够从知府上升到道台,那么你还有很多的机会继续往上走。道台就是很多人政治生涯的分水岭,跨过这个门槛前途一片光明,如果被拒之门外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高度也就止步于此。随着“道”掌握的权利越来越大, 他们管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且都是在重要的部门任职,比如粮道、河道、海关道,他们手里掌握着国家的命脉,掌握着很多人的命运。

到了清朝后期,道台已经成为了一个省份的掌权人。道台已经脱离了基层单位,很多省份的大事小情都要他们同意点头才能执行,他们手中的权力是他们最大的砝码,道台确实比知府地位高,掌握的权力也更大。

知府就相当于地头蛇,而道台就是那一只强龙。道台能够直接把自己的奏折送到君王的手中,他们时刻在监视着地方官员的动向,其中也包括当地的知府,所以一般知府还是很忌版惮道台的,而且道台亲自处理的事情都是本省之内比较重大的事务,关系到地方百姓的生计,即使道台不给君王上奏章,君王也会过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地方官有时还是道要听道台。 

在清朝那会儿,出现了“道”这个行政单位。这是个什么东东?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听到这个知府,那个知府的,那你知道“道”和那“知府”哪个权利更大呢?
先来说一说这“道”是怎么来的吧,其实“道”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的“道”还不完善,都是临时差遣,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品级。在清朝初期的时候基本也延续了明朝守、巡两道的制度,但也不怎么完善。




不过到了乾隆这会儿,“道”逐渐成了实官,也有了一些固定的品级,也就是正四品。与此同时,有许多专职道元没有地域的划分,比如粮道、河道、海关道等。




当然到了这会儿,“府”已经比不上“道”了,单从品级来说,“府”为从四品,“道”为正四品。而且到了后期,随着“道”掌握的权利越来越大,官的级别越来越高,已不是府能比得上了。
到了清中后期时,“道”的权利越来越大。密折封奏的权利都有。而且有的道台能管理一府,实力再大点数府都可以管理。比如比较著名的台湾道。




到了清朝乾隆后期那会儿,台湾道甚至可以管理整个台湾,可见它的权利有多大。在台湾被提升为台湾省之前,“道”一直是台湾的行政机构。其他地方也基本都有了道一级的行政单位。比如山西省的雁平道,河南的河北道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行政机构。
如此看来,“道”确实比知府地位高,掌握的权力也更大。

清朝的道台是一个介于知府和省直官员之间的官职,它属于正四品,品的知府要略微高一些,不过由于他的岗位非常的特殊,所以不受品级限制,最高的道台可以是正二品。由于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在是太复杂了,临时性非常高,而且还时不时就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很难规划出一条明确的官阶。

道台属于省直机构指派,官职正四品以上
知府属于地方官,是知县的上司,主要负责的是平时的民间诉讼,征收税务以及教化,但是道员却属于省直官员是省里直接派出的官员,就类似于现在的各个省厅一样。而道员一般都是由布政司和按查司派出的,由于这两个部门不同,所以道员的职责也不一样,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由布政史师派出的较为分守道。主要的职责就是观察官员的考绩,农商、粮谷以及征税为主,按察司派出的叫分巡道,主要是处理司法以及诉讼。除此之外还有这两种职责都要兼顾的,比如水利盐务学,物合物等等,还有另外一种是负责管理兵事的叫兵备道。

道员官品不一,分守职责不同
比如袁世凯的父亲就曾经是江宁盐法道,属于两江总督,他每日的日常工作就是协助两江总督办理粮税。他的官职属于正二品,大员身份就与巡抚是一样的。古时候因为交通问题比较不方便,所以分守道和分巡道是需要分开驻地的,由于地府的支线机构职能比较单一,无法分担布政司和暗查司的工作,所以就需要通过在各地分社道员,以此来完成各地的工作。
在咸丰八年,海关总税务司又设立了一个由外国人管理的总税务司海关道。为了监督总税务司,咸丰皇帝在全国各个地方一共设置了十五个海关道,除了可以监督和保障朝廷的权益之外,这些海关道同时还负责办理外交和通商等等的事宜。

道台介于总督之下,知府之上
道员的设立一般都是没有固定规则的,每个朝代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晚清的时候全国的分守道一共有20个分巡道一共有72个,而海关道却只有一个,后来为了提高官员之间的办事效率,一般来说驻地的道员都要避免和知府在一起办公,而且尽可能要住在不同的县级城市。
道员的官品一般都是正四品,但也有些属于正三品。比如慈安太后的父亲就是广西右江道,他又属于兵备道,又监管着少数民族的事务,是一个肥差属于正三品的官职。
总的来说,道台的官职绝对是比知府要大的,道台的位置应该是在巡抚总督之下,但是他的官职要比知府高,由于清朝的时候品级并不是固定的,在乾隆嘉庆年间甚至还允许道员可以密奏朝廷,道员的地位又一次提高到正三品或二品。

如果有人喜爱观看中央八套的晚间档的电视连续剧,就会发现清宫戏比较多,在这么多清宫戏当中,有描绘大清官场的细节的电视连续剧也有很多,比如说“天下粮仓”、“铁齿铜牙纪晓岚”乃至“甄嬛传”这些电视剧里面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大清官场的一些细节。

考虑一下实际情况,电视连续剧到底不够原汁原味,可信度也不高。有些时候难免会有许多错误遗漏部分,有些观众自然而然就对此表达不满,于是选择去看一些当时的人写的笔记文档,进行一次“穿越之旅”,比较受欢迎的是晚期清朝大为流行的“官场现形记”以及“老残游记”,这两本书,不光是现在,就是当年,也是有志官场和理想的读书人必看的书籍。

在书里面,就有很多人发现了一些大清朝的独有官职很奇怪,以往朝代里面压根儿就没有这种官职——比方说“道台”。 其实以前在电视剧里不少人也听过或者“见过”道台这个官,只不过当时很多人都没细想,大概率寻思着这个官应该属于大官——由于电视剧里一般担任道台的都是形象欠佳的超级大贪官。

不少人就陷入思维死角了——既然他是大贪官,一定是大官,既然是大官,想必一定有历史沿革,所以有的人就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个官和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大有关系。 实际情况呢?当然没有任何关系。

唐朝的道和宋朝的路那有点相当于元朝的“行中书省”,换句话说是一种省,所以道也好路也罢他们的长官是一省之长官,换句话来说是彻头彻尾的地方政府长官,而道台呢?他真的和地方政府长官关系不大——尽管他很容易变成大贪官,但和他等级不同,而在于他自身职责。

我们可以发现书里电视剧里一旦描绘道台,往往要加一个条件:这段时间他负责发放灾粮、这段时间有一笔军饷在他手上、这段时间黄河水灾恰好是他主持。这世上哪来这么多恰好正好啊,真相就是,这个道台就是这么一个空窗期产物。

什么叫空窗期产物,简单解释一下,就是上一级和下一级都顾不上干某件事的时候,这个空隙就是空窗期产物,比方说清朝的地方政府一向是这样安排的,除了八大总督外另设各省巡抚,下面是各地州府的知府,对,就是那个可以搞三年就能搞到十万银子的知府,再下面是啥呢,就是俗称七品芝麻的知县父母官了。

那问题就来了,他们这个空隙未免太大了吧!我们首先来看总督们和巡抚们,他们作为帝国地方最高长官,名额有限人数有限,事情又多又杂,一心不能二用,找下一级吧,不好意思,下一级直接就是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知府了,这还怎么玩?

关键时刻,还是朝廷水平高,一波操作来解决这个空隙,办法很简单——设一个特别行动员不就可以了嘛!什么是特别行动员呢?就是经过朝廷认可,地方政府同意认识的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来特定的做某些总督巡抚做起来“杀鸡用牛刀”知府们做起来又“心有余力不足”的憋屈事。

所以说,特别行动员们,也就是道台们,并不是地方政府,他们更像现代社会中的临时有关项目办公事务处。 像这样的“临时工”们手里当然要有一定的权限,而且因为过于低级的品级将会导致无人买账。

有清一代,道台品级普遍高于知府,往往由总督府中或者巡抚衙门的中高层兼任,当然也有例外(晚清可以买道台做),拥有较强行动自主权和自由判断权——一旦涉及重要资源,道台们往往大赚一笔。

清朝的道台官职是介于巡抚和知府之间的官职,它比知府要略高一些,虽然这个官职不是很大,但是它所掌握的权利却很大,这个职位的官员经常还会掌握“密折”的大权,因此很多人都会抢着坐上这个位置。

在清朝,知府与道台有什么区别,谁的官大?

在清朝,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所以是道台的官大。

区别:

官职等级不同:

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管辖州县,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总领各属县;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是省内几个州府的最高长官。

职责不同:

知府的职责有: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

道台,向省级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负责,是省与府之间的长官,同时还负有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责。

道台也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

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清末又在各省置巡警道与劝业道。

扩展资料: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

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佥事演变的结果。初设只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后来有的统辖全省,有的分辖三四府之地。

为此,守、巡二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侧重刑名,久之两者各加兵备衔,所掌渐趋一致。

乾隆、嘉庆时又准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以至有人视道台为省(巡抚、总督)下,府(知府)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实际上道台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府、县"三级。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知府最初为正四品,后改为从四品。知县为正七品("七品芝麻官")。

从唐朝开始即有以其他官职兼"知府事"或"权知府事"的做法,但"知府事"还不是正式的官职名称,而且管辖范围与后来的州府可能有很大差别。

五代因循唐制不变,也有类似做法。

到了宋代,在府、州、军、监设立地方长官,府的地方长官为知府事,知府事一般还会兼领其他的官职,因而边境州府的知府在军事和政事上的权力可能大于一般州府。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复宋制,而且正式把官职名改为知府。

清朝沿袭明制,没有大的变化,为从四品,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逎行。"《清史稿·职官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官员等级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就如同民国时期士兵们喜欢把军官称之为军座、师座、团座一样,清朝时期人们也喜欢把一些高级的官员称之为台,比如那时候的总督习惯被人们称之为制台、布政使习惯被人们称之为藩台、道员习惯被人们称之为道台、知府习惯被人们称之为府台等。

如果要说到清朝时期道员和知府之间的地位,那么道员的权力、地位是要比知府高的。

往下,我们就了解一下这两个清朝时期的官职。

清朝时期知府和道员的差距

清朝时期,知府是从四品的官员,执掌着一个府的所有大权。

而清朝时期的府相当于现如今的一个地级市,那么作为一个府最高的长官,知府其实就相当于现如今的市委书记。

道员则是正四品的官员,比知府高了一个级别,是清朝时期介于省份和市之间的一个官职。

在清朝时期,主要掌管的是粮食运输、河道、海关、驿道等等非地方性的政务。

简单点说,道员其实就相当于现如今的厅级官员,地位在省之下、市之上。

不过因为清朝时期的道台并不是地方性的官职,所以皇帝为了节约人力资源,他们基本不会单独设置道员官职。

一般来说,他们会从当地省份中挑选一些和道台级别差不多的官员,让他们保留原本官职的同时,兼职道台的工作。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基本清楚了道台和知府之间的区别。

清朝时期其他的重要地方官职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下清朝时期其他地方官职的地位。


在清朝时期,地方上权力最大的人物是总督,总督一般管着两到三个省份的权力,是清朝地方上最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

而清朝时期的总督,品级一般是从一品,加兵部尚书衔,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副国级,加国防部长职衔。

整个清朝时期,一共存在了九大地方总督,其中,东北总督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才设置的。

地方上除了总督之外,地位最高的人物是巡抚,巡抚是一个省份的最高长官,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握一部分兵权,总的来说,地位就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

品级一般在正二品,加兵部侍郎衔,相当于现如今的部级、加国防副部长衔。

到了乾隆时期,道台的品阶已经是正四品了,而知府的品阶也才是从四品。再后来,道台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管理一到多个知府。
道台,是一个位于巡抚跟知府之间的官职,一般是正四品,权力大,职位十分重要,因此官职等级肯定是比知府大的。
道台属于一个州的州长,比知府官儿要小一级,主要管一些粮食方面的工作。
本文标题: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66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这是什么植物有谁知道元代社会治理曝露出哪些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