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是怎么编纂成的,为什么说清史稿不是清朝正史?清史稿是由北洋政府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受当时时局的影响,仓促编纂完成,没...
清史稿是怎么编纂成的,为什么说清史稿不是清朝正史?
清史稿是由北洋政府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受当时时局的影响,仓促编纂完成,没有经过最后的校改,所以只能算是一部半成品,不能算作是完整的清史,但是可以代表清朝正史。
后世为前朝修史是我国的一个习惯,也代表着一个王朝的更替,民国初期,北洋政府总从古老的传统,开始编制清史,袁世凯时任总统,对于清史的编纂也是十分上心,建立清史馆,招募知名文人参与编纂,主编为赵尔巽,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按察使、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无论资历还是履历都是是非耀眼,学术修养极高。由于编纂者都是清朝末期的成名人物,所以整部清史稿遵循的还是二十四史的体例,由表、志、本纪、列传组成,完全是文言文格式,与之后的史学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整个清史编纂前后涉及三百余人,全书五百三十六卷,是一部真正的鸿篇巨制,资料详实,可以代表大部分的清朝正史。不过由于编纂历经波折,时间尤为仓促,所以书稿并不能精心校对,其中很多篇章都是一家之言,没有经过缜密的核实,而且参与编纂的人员不少都是清朝遗老遗少,主观出发角度也并不算算作是公允,稿件只是草稿,算不得是完整的清史。
清史稿编纂时,国内战乱不断,各路军阀混战不休,袁世凯称帝失败,继任者对于编纂清史并不上心,清史馆也失去了财源,好在编纂们四方求助,从“东北王”张作霖、“狗肉将军”张宗昌、“秀才将军”吴佩孚 手里要到了一些钱财,才坚持到清史稿编写完成,不过没有时间进行修订,只能把书稿直接刊印,其中有很多的不足,但这也是当时的环境下能够做到的机制了,为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不过多得的参照。
民国有编写清史吗?一般不都是下一个朝代编写上一个朝代的历史吗?
而且只有一个强盛,稳定的时代,才有资格修史,著书。修史,著书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清代的四库全书,明代的永乐大典就是证明。某种意义上来说,修史,著书与封禅大典有相同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说民国不具备这个资格。民国从成立那天起就没有过十分稳定的统治,国力凋敝,也没有余力做这件事情。
而建国后,也一直耽搁着,现在正在编纂,但耗资极大,同时争端争议也很多,毕竟要编正史,出了错就成乐子了。
还有,从古至今每本正史都要编写好多年,所以还没有清史
我国又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清史》的编纂于2004年全面启动。从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至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编纂清史,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庞大而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不仅要完成主体工程,即写出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学著作,还包括整理出版相关的档案、文献和译著等基础工程,因此整个编纂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需要“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因此,国家投入经费约6亿元人民币,将携手台湾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工作,是《清史》编纂的一个特点。在讨论确定《清史》的体例体裁过程中,编纂委员会先后邀请了台湾大学、台北政治大学、台北故宫等七八个台湾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中国内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请采纳
古代当朝不编写本朝的的史书吗?为什么一个朝代的史书往往是下一个朝代编写的?
中国从古至今经历24个朝代的变更,那清朝之前是什么朝代?
2、封建王朝更替顺序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 包括秦朝、西汉、新朝(公元8年--23年)、东汉、三国(魏、蜀、吴)、晋朝(东晋、西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但好像除了两汉(西汉、东汉)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其他朝代基本上都是二三百年的历史,即使是封建的黄金时代——唐朝,也仅存在了近三百年,像元朝之类的小朝代更是数不胜数。
3、历经时间
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开始,至公元1912年结束,共历经2133年。
秦朝之前是奴隶社会,秦朝到清朝是封建社会时期。
再之前是明元宋(北宋南宋)唐(其实唐宋之间还有五代十国)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