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重大事件?一、政治:1、一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其后果及影响。2、秦汉制度多数瓦解,世兵制、租调制、屯...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重大事件?
一、政治:
1、一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其后果及影响。
2、秦汉制度多数瓦解,世兵制、租调制、屯田制、府兵制、均田制、胡汉分治制等登上历史舞台,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
3、门阀士族制度由鼎盛而至衰弱。其间东晋王朝还出现门阀政治,皇权微弱,门阀共治。
4、江南社会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开始向东南转移
二、社会:
1、社会大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
2、佛教大盛行
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南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穷苦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渴望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
佛教宣传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让痛苦的百姓在渺茫的“来世”消除死亡的威协和流亡的苦痛,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扩展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五,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蜀锦闻名遐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
分裂的魏晋南北朝为统一的隋唐时代提供了什么历史准备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各民族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魏晋时期五胡乱华)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魏晋时期南方相对和平)
③南北方人民渴望统一. (魏晋时期战乱连绵)
④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北魏等的短暂统一与均田制改革)
⑤南朝陈国力弱小,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⑥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使国力迅速上升,把灭陈统一作为首要任务.
⑦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统一战争的准备
综上可知,北强南弱,完成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状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
1. 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由互相冲突演化成文化的整合,形成胡汉融合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不断汉化,而中原世族为了逃避战乱则纷纷举家南迁,促进汉族与南方民族的接触与融合。
2. 北魏孝文帝推动汉化运动後,将鲜卑贵族融入北方世族之中,并且进一步实行胡汉世族联姻,使得双方的隔阂逐渐减少。但到了东西魏时,鲜卑文化对汉文化又是一大反扑。
3. 经济方面则是战乱频繁,使得社会精壮劳动力损失极大,导致国家与地主、寺院间互相争夺土地和劳动力而爆发流血冲突。但由於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并逐渐融合为一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种民族融合中汲入了许多新的发展能量。
4. 文学和科技方面倒是发展迅速,像是近体诗,新体诗,叙事长诗,小说...等,还有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都对後来有相当大的影响。
p.s 以我的认知来说,我会认为是进步的!!
因为分裂\不断地战乱,使人口不断流动,加速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发展,
虽然因战乱使许多百姓颠沛流离,死伤无数,
但比起战争有利的一面,当时牺牲的人民根本不算什么,
这样的说法很残忍,但就历史的必然进程,我们只能接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历史不说国家分裂,说政权分立
简答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裂中蕴含着哪些统一的因素?(从元谋人到北魏的历史分析)
长达369年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魏晋南北朝长达369年的大分裂时代,是个四分五裂的年代,是阶层之间的大碰撞和大融合,是民族之间的大碰撞和大融合。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会发生持续几百年的动乱?其实。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世家大族和寒门之间的矛盾,二是游牧民族内迁引起的碰撞和融合,三是失去北方后东晋和南朝偏安一隅,阶层间的碰撞和洗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东汉末年,由于选官制度等原因,形成了一个个世家大族,朝廷受这些世家大族影响很大。比如袁绍,就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世家大族;再比如后来取代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也是北方大族;除此之外,杨修家族、东晋初期的琅琊王氏家族等,都是当时影响力很大的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充满朝野,寒门在仕途上的发展余地越来越小,尤其是两次党锢之祸后更是如此。寒门没有了出路,不得不另寻出路,这也是东汉末年发生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给寒门子弟提供了机会,比如孙坚,凭借着战功给自己赢得了一定的地位,为将来孙吴政权打下了基础。
董卓之乱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率先崛起,北方的袁绍强大时拥有青、并、幽、冀四个州,是曹操之前北方最强大的诸侯。袁术同样不差,在南方迅速崛起,是南方诸侯中的佼佼者。
袁氏两兄弟能迅速崛起,主要靠得就是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他们起事后,很多门生故吏都前来投靠。东汉末年的诸侯割据和争霸,更像是各个世家大族集团之间的较量。
乱世之下人才很重要,曹操采取唯才是举的方针,这让寒门子弟看到了一丝希望,但曹丕称帝后,正式采取九品中正制,这让世家大族再次胜利,“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逐渐形成。
到了本身就是世家大族的司马家族取代政权后,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强,寒门子弟的入仕环境进一步恶化,世家大族和寒门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中隐藏着不稳定因素,这也是后来形成混战的南北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起游牧民族内迁,还要说起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反击,从那时起,被汉朝俘获和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开始内迁,进入汉人的传统农耕区。
之后汉宣帝时期和东汉时期对匈奴的打击,并最终击溃匈奴,以及与其他少数民族战争的胜利,都促使游牧民族等少数民族进入汉人政权地界,他们学习汉朝文化,在中原王朝生存。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晋朝政权严重的内耗削弱了朝廷的力量,各个藩王之间以及藩王和朝廷之间矛盾加剧,形成松散的割据和乏力的统治,少数民族趁机崛起,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政权,这就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又称五胡乱华,北方陷入残酷混乱的战争时代。
经过激烈的民族碰撞和融合,北方渐渐归于统一,之后又分裂成东西魏和之后的北周与北齐。经过上百年的战乱和民族融合,最终再次统一北方的隋朝,已经成为一个兼容性很强的王朝,王朝宗室也成为兼具少数民族气息和汉族文化的统治集团。
北方在战乱中,实现了民族的碰撞和交融,南方则在东晋末年的战乱中,为寒门子弟的崛起提供了条件,南朝的朝代更替中,世家大族遭到冲击和洗牌,影响力逐渐衰弱。
寒门和世家大族的碰撞、新兴势力和传统势力的碰撞,是南方朝代更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碰撞和内耗中,南朝的统治范围越来越小,到了南朝陈后期,已经无法和北方的隋朝相提并论,最终被其吞并。
隋朝灭陈,终于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69年的统治,完成大融合的隋唐帝国,开启了兼容并蓄的大开放、大包容的强盛帝国时代!
大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承揽了隋朝。在这里一时期,有桃园三结义,有魏晋风骨,有竹林七贤,有咏絮之才……更有江河动荡不安,国与家憎恨,居无定所,家破人亡!在这个时期里,说白了女人上竞技场,小伙入轿子的烂漫,身后也是活生生的历史真相,大量的是令人不言的荒诞与寂寥。
若说哪个朝代皇上多,魏晋南北朝数第一。短短的三百六十多年,魏晋南北朝就会有三十多个许许多多的皇朝交替,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也经各个方面结合,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先秦文化艺术。魏晋南北朝关键分成2个阶段,前面一种是两晋十六国,后面一种是十六国。
公年280年,三国归晋,司马家族变成了最终的大赢家,殊不知她们并没有走到最后。司马炎的孩子司马衷是广为人知的二愣子皇上,全部朝廷都由王后贾南风掌权。贾南风一顿骚操作,不但把自己赔了进来,还引起了八王之乱及其五胡乱华。五胡乱华能够说成魏晋南北朝的至暗时刻。公年304年,突厥人趁八王之乱侵入中原。本就处于内忧外患的群众碰到异族侵入,日常生活也是始料不及。为了更好地活下来,无论富有或是没有钱,都往南方转移。
公年318年,司马睿宣布即位,晋代宣布走上历史事件的演出舞台。晋代创建之后,为了更好地抢回中原,进行了上百年的大战。一直到公年439年,西汉将北凉亡国,五胡乱华的黑暗时刻才宣布亡国。西汉将北方地区统一,南方地区则有南北朝一统。虽然南北两侧僵持很多年,但相比以前的五胡乱华,算得上稳定了很多。西汉与南北朝在执政期内,篡权夺位的情形司空见惯。
北魏分裂以后,便被北周,北周取代它的,而南北朝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北周大定年间(581年),杨坚篡权夺位创建元朝,八年后消灭南朝陈,完成了南北一统。此后魏晋南北朝荒诞一样的历史事件风波,才真真正正宣布完毕。
其实故事要从汉朝说起,汉武帝打匈奴,人人皆知。后来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匈奴逃去了欧洲,南匈奴归化中原,所以北方很多南匈奴人定居,当然还有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如氐羌羯鲜卑等,各有聚集居住地(可见当时北方好多金发碧眼老外混居啊)。汉人朝廷稳固的时候,这些异族人还算老实,据说三国时还帮曹操打仗来着。
那时候汉人还比较强大,匈奴人还不敢怎样,一旦中央政权崩溃,他们就会作乱。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战乱连连,人口锐减,这些大家都知道。后来曹丕称帝,建立魏,汉亡,此为汉人之魏国,不是南北朝时的北魏。
曹魏被司马家族篡位之后,西晋开张了,但极其短命,才51年就完蛋了,这都是在晋武帝错误政策下,士族强大中央集权衰败的结果。八王之乱之后,士族也斗得两败俱伤,盘踞已久的胡人开始蠢蠢欲动。注意,这些胡人长期居住中原,不是当时从外侵入的,基本都有汉姓,比如第一个闹事的刘渊,就是中国匈奴族人,也是士族豪强之一。
接下来就是五胡乱华了,不知历史的人很多以为是中国被侵略,实际上应该是内乱,这些胡人毕竟游牧民族习性,汉化得又不彻底,加上长期被汉人压制,起事之后对汉人极端残忍,于是乎,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汉人纷纷逃命,所谓衣冠南渡,司马家族到了南京,东晋开始。从历史上看,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大融合,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北方中原于是陷入混乱,各种胡人建立五花八门的政权,都在过皇帝瘾。东晋还不忘北伐收复中原,和前秦氐族苻坚淝水之战就是期间著名战事之一。
打来打去,北魏统一了北方,孝文帝还是不错的,喜欢汉文化。注意,孝文帝是鲜卑族人哦!所以北魏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和汉人朝廷东晋形成对峙。
后来,北魏又分裂了,东晋也经历了宋齐梁陈替代过程。最后都被大隋统一。真可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最后只想说两点作为总结:
一,汉文化是统一大治的根本,最适合中国国情。
二,和平来之不易,战乱之中,人命不值钱啊!
说句题外话,如今如有姓慕容,宇文,拓拔,元,独孤之类的应该是鲜卑族人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