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后的谥号为什么要用“孝”字?汉之传谥常用“孝”,除了高帝和光武帝两个开基之祖,其余皇帝都有“孝”字,因此汉朝除了高帝的所有...
古代帝后的谥号为什么要用“孝”字?
汉朝的情况大大不同,“传谥用孝”是一以贯之的政策,体现了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主张。西汉前期儒学尚不盛行,犹有以孝传谥者;武帝之后儒学日益兴旺,以孝传谥更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巩固汉家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
有些帝王为何以孝为谥号,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呢?
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谥号,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汉时期的梁孝王刘武了。这位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因为“兄终弟及”的问题与胞兄汉景帝闹得非常不愉快。最后,触怒了汉景帝的刘武连惊代吓,居然“郁郁而终”了。在刘武死后,汉景帝给了他一个“孝”字作为谥号,这是一个美谥,也算是汉景帝给这位胞弟一个最后的交代了,但汉朝皇帝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提问者说到了汉朝皇帝的谥号问题,还列举了孝文、孝武作为例证并言及汉朝皇帝以孝为谥号的问题。这里必须说清楚一点,孝并不是汉朝皇帝的谥号!不可否认,汉朝皇帝的全谥中都有一个孝字,如孝景皇帝、孝宣皇帝等等。但是,在这套谥号系统中,景、宣等等才是谥号的核心部分,孝仅仅是一个“批发”的前缀而已,与后面的皇帝是一样的。汉朝所有皇帝人手一份,并没有特殊指向。换言之,诸如惠、文、景、武、昭、宣……这些才是汉朝皇帝的谥号,孝不是!整个汉王朝只有谥孝的诸侯王,没有谥孝的皇帝,否则便成了孝孝皇帝,非常别扭不是吗?
前面说到了,孝字本身并不是汉朝皇帝谥号的核心部分,那么为何汉朝的帝谥要以孝字起头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国策。不要小看了这个孝字,它不仅仅是让人们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孝字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
汉和帝刘肇简介
东汉第四位皇帝 :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在位。建初四年(公元79年)出生,生母为梁贵人,皇后窦氏将刘肇养为继子,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
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执政,永元四年,刘肇联合宦官将窦氏一网打尽,在位17年,元兴元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人物简介
东汉孝和皇帝刘肇(公元79年-公元105年),东汉第四位皇帝(公元88年—公元105年在位),在位17年,卒年27岁,他是章帝四子,母贵人梁氏,死后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后被董卓废去),葬于慎陵。谥法曰“不刚不柔曰和”。
生平事迹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梁贵人生刘肇。皇后窦氏将刘肇养为己子。建初七年(公元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时,是为汉和帝。
当时他只有十岁,由养母窦太后执政,从此汉朝由稳转乱,进入外戚、宦官相继掌权的时期,和帝在位时期东汉日益衰败,窦太后排斥异己,让哥哥窦宪掌权,窦家人一犯法,窦太后就再三庇护,窦氏的专横跋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
永元四年壬辰年六月二十三日(92年8月14日),汉和帝联合宦官郑众将窦氏一网打尽,但是也由此进入宦官专权时期。元兴元年乙巳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5年2月13日),汉和帝郁郁而终。汉和帝在位时期,科技、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班固、班昭写了《汉书》。甘英出使大秦。另外,和帝初年窦宪灭亡了北匈奴,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大事年表
公元79年,汉章帝第四子刘肇出生。
公元82年,刘肇被立为太子。
公元88年,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
公元89年,应南匈奴单于请求,东汉 *** 派窦宪率军与南匈奴一起,合击北匈奴,打败北匈奴。
公元91年,将军耿夔又大败北匈奴,将匈奴势力彻底赶出漠北地区。
公元92年,汉和帝依靠宦官,一举铲除外戚窦氏势力。宦官专权就此开始。
公元106年,汉和帝刘肇去世。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