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清官的结局都那么惨?历史上的清官结局都那么惨,这明显是以偏概全的说法。清官通常有这么几个表现,第一是为官清廉,第二是...
为什么历史上清官的结局都那么惨?
历史上的清官结局都那么惨,这明显是以偏概全的说法。清官通常有这么几个表现,第一是为官清廉,第二是勤于政务,第三是敢于忠言直谏,第四是依律执法,第五能举荐贤才,第六洁身自爱,第七能言传身教,要做到这些才能称为清官。
在历史上的确有一些清官结局不太好,但是这种情况通常是清官遇到昏君,如果当一个清官遇到了一位杰出的君王,不但可以得到朝廷重用,对朝政时局的发展也大有益处,要说中国古代的清官最出名的肯定是包拯了,包拯的结局不就挺好的吗?
包拯在宋仁宗年间考中进士。之后十余年都在县一级岗位上任职,因为为官清廉而得到朝廷提拔,后来被调入京城任殿中丞,不久之后改任监察御史。包拯在任上弹劾贪官污吏,忠言直谏。不畏权贵。不久后又先后调任为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等职务。
包拯为人称颂,不只是他严打贪官污吏,他也非常关心百姓民生,当包拯发现朝廷向百姓征收造船木材,给百姓造成严重负担后,他立刻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能够减税。包拯还上奏天子要多听大臣们的意见,要珍惜人才,严明律法,勤政节俭。包拯曾经不畏权贵弹劾皇帝宠妃张贵妃的父亲张尧佐,逼张尧佐辞官。
包拯很多建议能得到采纳,其实都是有宋仁宗支持,后来包拯被升任为御史中丞,曾向皇帝进谏,请皇帝早立太子,稳定朝纲。宋仁宗非常欣赏包拯,不久后包拯被升为给事中,枢密副使,嘉佑七年,包拯在枢密院视察时,突发疾病,最后因病去世,宋仁宗亲自前往吊唁包拯,还为辍朝一日,可见包拯在宋仁宗时期,是得到了宋仁宗重用的,结局也很好。
清朝时期也有一位清官叫做于成龙,于成龙生于明末清初,顺治18年入国子监学习,之后顺利入仕,最初于成龙在罗城县任知县,用了三年多时间将人烟稀少的罗城县治理到百姓安居乐业。因为出色的政绩,在康熙6年被升任为四川合州知州,两年后再被升任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康熙十二年,于成龙被调往武昌担任知府,此时正值三藩之乱,湖北民变四起,于成龙组织乡勇平定叛乱。不久后于成龙被升任为道员。两年后,朝廷将于成龙提拔为两江总督。于成龙为官清廉,在他去世时,遗物竟然只有一套官服,百姓们为于成龙竖立了雕像来纪念他他。康熙皇帝亲自为其写碑文,表彰他清正廉洁的一生。
所以说清官都下场不好,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如果清官能遇到明君,通常也会有一番作为,所以清官能有如何的表现?会有怎样的结局?也得看时辰。
在武则天称帝过程中,辅政大臣裴炎鞠躬尽瘁,最终他为何还被问斩?
最终他为何还被问斩?裴炎这个人受恩于李家,他主张武则天执政但是反对武则天称帝,这导致武则天把他给斩了。裴炎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当时的裴炎深受唐高宗器重,但是在政治方面,裴炎和武则天达成了共识,但是后期武则天为了加快改朝换代的步伐就大肆杀戮李氏宗室,这让宰相裴炎觉得如果自己不站出来制止,就是背弃主子,所以他一直的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他一直忠于李氏,他认为武则天称帝的话,自己就不是一个忠臣,所以他为保李氏仗言出救,最终激怒武则天,武则天把他给杀了。
裴炎的死也与自己不会说话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在武则天称帝期间,徐敬业是一直反武的,武则天问过裴炎的意见,结果裴炎说如果把政权还给李氏,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动荡了,这对于正在改朝换代的武则天来说,又是一种打击,这也坚定了武则天杀裴炎的决心,后来又有奸臣在武则天面前煽风点火说裴炎和徐敬业里应外合,最后武则天就把徐敬业给杀了。
终其一生,裴炎这个人一直是忠于先帝的,所以他才会反对武则天称帝。裴炎在唐高宗临终前托孤,做了唐中宗的辅政大臣,后期又因为唐中宗担当不起大任他就让武则天去教诲她的儿子,结果武则天专政并且想要称帝,这时裴炎觉得自己做错了,但是他也彻底激怒了武则天,最终被杀。
裴炎作为一代忠臣,他是忠于李氏的,在唐周交替之际他最终选择捍卫自己内心的道德纲领。
霍光深受汉武帝信任,辅佐幼主,却为何最后落得满门抄斩的境况?
霍光是三朝老臣,在汉武帝时期就深得信任。汉武帝去世时霍光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并且协助汉昭帝开创了中兴局面。汉宣帝刘询能继位,也是因为得到了霍光认可。霍光生前在朝中掌握实权,死后汉宣帝对其一生也给予肯定。但其死后两年,霍氏一族就落得满门抄斩结局。其实就是因为霍光在世时,权力过于大皇帝简直就是摆设。霍光本人把持着朝政,而霍氏子弟都身居朝中要职。另外对于汉宣帝来讲最不能容忍的是霍光强迫他娶了霍平君,因为没有立霍平君为皇后,所以皇后许平君被霍光夫人毒死,霍光知道这件事但却偏袒家人。更为重要的是霍光死后,霍家人感觉权力被限制,于是打算谋反最终被满门抄斩。
1、权力过大
霍光在汉武帝时期就深受信任,那个时期霍光权力很大,但在汉武帝跟前做事,各方面还是很收敛。到了昭帝时期因为皇帝年幼,所以朝政几乎是在他手中。而汉宣帝继位后,虽然皇帝已经年满十八岁,但霍光仍然不愿意主动将大权交还于皇帝,为了稳住霍光汉宣帝一直隐忍。
2、干预皇帝家事
霍光从汉昭帝时期因为权力过大,所以野心也不断膨胀,虽然并没有进行谋反,但在各方面都为皇帝拿主意。以至于后来他敢于废刘贺,并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所以让刘询当皇帝,只是因为觉得这孩子没有什么根基好控制。刘询继位后强迫他娶自己小女儿,并要求立为皇后,但被直接拒绝。
3、家人意图谋反
因为没有立霍光小女儿为皇后,霍光家人对刘询心生恨意但又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将气撒在皇后许平君身上并将其毒死,霍光知道事情经过但却偏袒家人。霍光死后家人感觉权力被限制,于是决定先发制人起兵谋反,汉宣帝提前动手,将霍氏一族满门抄斩。
都是皇太极的忠勇之臣,为什么鳌拜的结局这么惨?
作为大清朝的功臣,鳌拜在晚年的时候变得目中无人,他忽略了日渐长大的康熙君王,也高估了自己的位置,最后才导致自己晚节不保,被问罪下狱。鳌拜是将门之后,这让他在小的时候便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长大之后的饿鳌拜骑射功夫一流,为了能够建功立业,他毅然的选择从军,跟随皇太极一路四处征战。
当时的鳌拜年轻力壮,武艺精良,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著名的皮岛之战中,鳌拜更是身先士卒,依靠自己的力量使清军转败为胜,鳌拜也在之后被封为巴图鲁,意思是满洲第一勇士。在这之后的鳌拜更是多次在战场上厮杀,凭借战功一步步成为护军统领,成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后来清军入关建立了大清朝,鳌拜更是有了用武之地。
后来皇太极去世,在皇位的人选上重臣发生了争执,后来也是在以鳌拜为首的武将的支持下,顺治帝才顺利登基。在这期间鳌拜一直坚贞不移的拥护顺治,在顺治去世前,传皇位于玄烨,并特命鳌拜为辅政大臣,共同处理朝政,当时玄烨的年纪比较小,所以很多国家大事都是由鳌拜处理,大权在握的滋味让鳌拜渐渐发生了转变。
他开始变得独断专行,不仅在朝堂上多次当面顶撞康熙帝,在私下也是毫不客气的训斥康熙帝。这让康熙越来越不能容忍,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要亲政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终于经过仔细筹划之后,康熙将鳌拜抓获,并按照鳌拜的罪行将他扔进了天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