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时期在西北甘肃曾有个张义潮的归义军政权,谁能给些资料今传多讹。有张义潮、张议潮、张议朝等,应该是议潮。敦煌莫高窟156窟...
唐末五代时期在西北甘肃曾有个张义潮的归义军政权,谁能给些资料
敦煌莫高窟156窟壁画有唐代《张议潮出行图》。另附小传:
公元八四八年(大中二年),张议潮乘吐蕃内部战乱,率领群众举行起义,很快占领了瓜、沙二州。公元八五一年(大中五年),派人到长安告捷。唐宣宗闻报,立即授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张议潮女婿李明振为凉州司马。这年的十一月,唐又确定在沙州成立归义军节度使,管辖伊、瓜、沙、肃、甘、鄯、西、廓、河、兰、岷十一州,以张议潮为节度使。但实际上这时除瓜、沙二州为张议朝收复外,其余诸州仍被吐蕃占领。那时东向长安的道路受到阻碍,要绕道天德城(今内蒙古乌喇特旗西北)。直到公元八六二年(咸通三年),张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才收复了凉州,这已经是收复沙州十三年后的事了。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唐在凉州设节度使一职,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由第议潮兼任。另从山东郓州调了二千五百氐卒到凉州来守卫。河西一带自张议潮收复后,吐蕃力量日渐衰弱,唐从此解除了西边的威胁。公元八六七年(咸通八年),张议潮调长安任职,到八七年(咸通十三年),死于任所。归义军节度使一职在他奉调长安后,由他侄子淮深继任。后来节度使职务一度落入张议潮的女婿第十四女(凉州司马李明振妻),率领军队杀掉索勋,节度使职务又回到张议潮孙子张承奉手中,直到唐朝灭亡。张氏在河西执政共历三代,计七十年时间。在此时期,凉州及河西一带一直维持关较为安定的局面。
归义军的存在时间跨度了我国历史的哪几个朝代
景祐三年(1036年),归义军政权为李元昊所灭,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
透过藏经洞里的敦煌文书,就能了解到敦煌的价值吗?
敦煌原本为月氏人的游牧之地,但自汉代设立河西四郡以后,就开始逐渐并入中原的版图,不过,在这之后,敦煌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仍然很密切。到了唐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曾经占领过敦煌,并留下了许多藏文文献。至张氏与曹氏归义军时,还留下了大量回鹘与于阗国的珍贵文献。敦煌所保留文献的丰富程度与价值之高超出我们的想象。
敦煌莫高窟所保留的壁画与泥塑
一、吐蕃在今天西藏本土保存下来的吐蕃时期的历史文献非常的少,但在敦煌却保留了大量吐蕃时期的传世文献。在敦煌所出土的藏文文书中,不仅保留了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资料,还保留了和吐蕃王室有关的历史文献,如《吐蕃王朝编年史》。
另外,在敦煌石窟中还发现了涉及吐蕃历代赞普事迹的《吐蕃王朝大事记》,这部书对我们研究早期吐蕃历史,特别是赤松德赞统治敦煌之前的吐蕃历史有很大帮助。在敦煌文书中还有反映在吐蕃统治时期,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历史文献,如《吐谷浑大事纪年》,就记述了吐谷浑向吐蕃称臣时的故事。
吐蕃使臣像
二、两个回鹘政权与归义军政权公元840年,身处蒙古高原的回鹘被黠戛斯攻灭,此役让回鹘国彻底亡国,并进行了大举西迁,一部分回鹘入居河西走廊成为甘州回鹘,一部分回鹘到达吐鲁番成为西州回鹘。过去我们对这两个回鹘的了解多集中于《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与《宋史》等正史文献的记述,但内容也多与朝贡有关。
历史文献记载的回鹘人像
此时,甘州回鹘在归义军的地盘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西州回鹘又侵吞了归义军政权在伊州(今哈密)的地盘。历史上敦煌正好处于这两个回鹘政权所交汇的地方,在敦煌,归义军政权与两个回鹘政权既有争夺又有来往,而敦煌文书中就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对两个回鹘政权与归义军政权之间的关系,中国传世文献记载的特别稀少,只有通过敦煌文书才能知道其中大概的内容。
三、于阗王国于阗王国原为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一个王国,自汉代就有关于于阗国的记载,至唐代于阗国依然强大,作为西域早期的佛教国家,其宗教信仰一直较为浓重。唐中期,于阗被吐蕃所占领,而于阗是何时从吐蕃的统治下独立出来的,目前文献没有具体的记载,但估计应在公元9世纪前后,即与张议潮归义军起义的时间大体相当。
敦煌的佛教雕塑
于阗国虽然很早就脱离了唐的统治,但于阗国的国王一直保持着对唐的纳贡,因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于阗国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至公元914年,于阗国开始与曹议金所建立的曹氏归义军保持密切的来往,特别是曹氏归义军与于阗国建立了婚姻关系,即于阗王娶了曹议金的女儿。
至10世纪,回鹘建立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剌汗王朝。不久刚刚崛起的喀剌汗王朝就对于阗佛教国发动了以宗教为名义的战争,此时于阗国为了获得经济与军事的援助,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敦煌文书中就保存了大量这一时期于阗与敦煌之间交流的史料。在今天敦煌的壁画中还保留了众多带有于阗人特点的壁画,而这些宝贵的材料也成为了研究于阗史的重要史料。
今天于阗国的佛教遗址
四、粟特人粟特地处中亚西部,自中世纪开始就成为了东西间文明传播的中介者。隋唐时期,他们大批次地进入中国,而敦煌就成为粟特人东西往来的主要中转站。所以敦煌保留了大量以粟特文撰写的文献。
唐代时,粟特人主要生活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康国、石国、米国等地,汉文史籍称之为昭武九姓,7世纪开始就与唐发生密切的关系。8世纪初期,中亚和大唐之间的战争导致西域局势紧张,加之安史之乱与吐蕃入侵,致使生活在今天新疆的粟特人不得不选择四散而逃。
文献记载,到了吐蕃统治时期仍有粟特人在敦煌活动,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在今天敦煌的藏经洞内,发现了大量由粟特人留下来的佛教典籍。但实际上粟特人原先信仰祆教,后来因为长期在敦煌生活而改信了佛教,这也说明部分粟特人在敦煌一带曾经长期存在,而敦煌的佛教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粟特人。粟特人留在敦煌的珍贵文献也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唐代粟特人生活的重要史料。
于阗和归义军接壤吗
归义军建立百年,盘踞西北,为何最终被西夏吞并?
归义军政权虽然建立了200年,但它却是压迫人民的政权,归义军政权建立在西北方地区,它是吐蕃政权崩溃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政法并不完善。归义军政权虽然建立了200年,但是他在西夏时期已经逐渐衰弱,老化,与唐朝鼎盛时期相差甚远。自然会在宋朝和西夏之间的争夺中被当成炮灰。
其一,吐蕃政权内乱的爆发,才有了归义政权,土蕃政权的建立是在大唐时期,在大唐爆发安史之乱,无暇顾及西北地区时,土蕃政权就伺机侵占了西北地区,这也是土方政权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们强迫在西北生活的唐朝人穿着土蕃的服装和说土蕃的语言,但是好景不长,土蕃很快就对谁继承政权一事爆发了战争。也是这场战争断了吐蕃政权的繁盛。也是由此土蕃政权演化成了归义政权,这也是到了西夏时期,为何归义政权会十分的弱的原因了。
其二,唐朝在发现土蕃政权变得强盛时,便对它进行了渗透与破坏。当时土蕃政权十分的强大,这让唐朝感到了威胁。在张义潮派遣使者请求时,唐朝为了把这个威胁除掉,就把归义军分为了三个部分,借此削减他们的势力和实力。这样以来,原本为整体的归义政权被划分为三个部分,他们的实力便大大的削弱了,也无力再对唐朝政权进行反击了。这也是归义政权遭到西夏吞并的原因了。
综上所述,归义政权虽然具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也逃不过被西夏吞并的结局。因为当时土蕃政权过于强大,遭到了唐朝的抵制。也就意味着唐朝会对土蕃政权进行干涉,让他自己内斗,来进一步的削弱吐蕃政权的实力。这也是为什么土方政权虽有200年的历史,但却被西夏吞并的主要原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