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据说戚继光对付东洋鬼子很吃力,小日本刀法究竟有多猛?还是吹出来的来中国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日本浪人,这群家伙都是日本大名手下的武...
明朝据说戚继光对付东洋鬼子很吃力,小日本刀法究竟有多猛?还是吹出来的
(以下摘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四》):
在史料上,有着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战役记录:
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十余名倭寇从浙江平湖入境,向杭州进逼,抢掠之后逃向淳安。这本来只是一起抢掠事件,抢也就抢了,事也不大,可这帮路盲不知是不是没有向导,转了半个多月,居然转到了南直隶(今江苏一带),在常州、苏州附近抢了一把,竟跑到了南京城下!
最后在大军围捕下,这群小毛贼才最终被歼灭,据说当时被他们杀死砍伤的平民士兵已达三千余人。
四十多个人,在大明帝国的眼皮底下转悠了一个多月,想抢就抢,十几万驻军束手无策,这不是一单简单的抢劫案,也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
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北京集资建房了(打不过地产商)。
一直以来,这个故事都被用来说明明军的腐朽、无战斗力,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在它的背后,隐藏着让人惊心动魄的真相。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抢掠,因为参与这次抢劫的四十多个倭寇并不是一般人,他们是浪人。
所谓浪人,就是失去土地的日本武士,关于武士群体就不多说了,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即使在日本国内,武士也是一个十分稀少的品种。
在日本战国时期,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实际控制者是各大诸侯,又称为大名,而武士是大名的属下。即使是如织田信长之类的大诸侯,手下的武士也不过一两千人而已。
作为武士团体的成员,他们从小就接受过严格的武术和体能训练,大多数人都练习剑道,练就了一身砍人的技术,即使参加黑社会火拼,拿西瓜刀对砍,估计一个对付五六个都不成问题。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其中的某些人还曾练习过“阴流”,这是日本刀术中的一门绝技,传自日本的绝顶高手,“剑圣”上泉信纲。
虽说练这门功夫的人并不多,也并非个个都是剑圣,但足可称得上是一流高手。而在当时到中国来抢掠的日本人中,也有着他们的身影。
有证据显示,在嘉靖三十四年的这次事件中,参与抢劫的四十多名案犯,并非跑船的日本农民,他们几乎都是战败丢掉土地、找不到工作的武士。
而证据,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那件特殊武器。
[879]
其实那些被称为倭寇的抢劫犯,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除了日本人外,还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中国沿海的渔民、海盗等等,总之,大家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发财)走到一起来的。
这些人使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老外们一般用火枪或佩剑,渔民、海盗没有固定装备,逮着什么用什么。
但这支无组织、无纪律的杂牌部队之所以会有强悍的战斗力,是因为其中有着一群作战顽强的日本武士与浪人,而无论在哪里作战,和谁作战,他们都会使用同一种武器——武士刀。
不管在中国还是日本,只有武士或浪人才装备武士刀,其实谁能带,谁不能带,也没有专门的认证机构来管,真正的原因在于这种管制刀具是很贵的。
武士刀的制作十分复杂,要使用很多种不同的铁和钢料,然后用火炉加热,同时由工匠大力捶打,可谓是千锤百炼,耗时长,纯系手工制造,绝无批量生产。
由于此刀制作精良,且铁钢比例合理,所以兼具韧性和硬度,无论是拿去劈柴,还是砍人,都相当有效。
但拥有武士刀,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你就算买得起,也不一定养得起。由于该刀采用铁钢合金制造,容易生锈,所以必须得好好伺候着,隔三差五就要去找人磨刀(使用特制磨刀石,费用很高),每天都要用油擦刀(据说还一定要用植物油),比上机油还麻烦。
就这么个玩意,价格昂贵不说,天天都要保养,比大爷还难服侍,除了那帮死心眼的日本武士,谁都不愿意折腾这东西。非但如此,这帮孙子把刀看得比命还重,1945年日本战败后,侵华日军中许多有武士背景的军官还曾向中国方面提出申请,希望带走他们的家传宝刀,表示如不允许,就切腹自尽。
不久之后得到答复:切腹自便,把刀留下。
日本的许多名刀就此留在了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无数日本人不远千里,带着大捆钞票,跑到中国买刀的原因。
而根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十四年的那批倭寇基本都是携带武士刀的浪人,且武艺高强、机动灵活,抢一票换一个地方,从不走空趟。
这样的四十多个倭寇,其战斗能力可想而知,在当时,大致就相当于四十多个特种兵,而驻守各地的,大都是战斗力极差的守备兵,或是民团团练,基本上也就算个民兵水平。
但是等戚继光招募了戚家军,推广了鸳鸯阵以后这种情况就好了很多,戚继光让这群浪人以80%的概率“玉碎”了。所以说,再牛也没用,侵略别人的国土,早晚轰了你。
其实楼主问问题的方向就错了,因为倭寇难对付不是因为倭寇刀法好,原因是倭寇流窜性强,而戚家军之前的明军作战比较消极,战术也不合适,所以无法打击很好的打击倭寇。
但是在戚继光组成戚家军之后,更改了作战方式和作战的阵型(就是有名的鸳鸯阵),倭寇不好对付的情况就结束了,我之前的数据就在这之后基本定型了。
日本人少,200个战斗力就可以算是大势力,所以日本的历史只要是关于战争的大多不可信。
楼上提到一本戚继光的书,那本书叫《纪效新书》。
推荐楼主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第四本,后半部分是专门讲抗倭的。
不能说戚继光对付倭寇吃力,是戚继光之前的海防没有受到重视,以致让许多中国海盗和日本浪人互相勾结,才令倭寇成为明朝中后期海防吃紧的重要原因。
小日本的某些刀法厉害是厉害,比如宫本武藏等,但一群浪人刀法再厉害也不是正宗,主要是日本武士刀好,以及在战争时期得到锻炼。而明朝中后期海防空虚,官兵久无战事,故而看似小日本刀法猛,其实不然。
武士刀虽然是好刀,在重量上却不足,还讲究保养,经常要擦油。古日本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武士刀,也就是他妈的倭刀吧,足轻之类的步兵上阵有的拿的还是竹枪,胸前挂片竹甲就上阵了。小日本由于古代太穷,连盔甲大部分都是竹子做的,只有高级武士才能在盔甲上包些铁罢了。另外,一些战国迷们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日本人拍的电影,无数勇猛之士在战阵中冲来杀去,实际上日本战国时期,日本马也就是木曾马一类,都没矮小的蒙古马高,活像一头驴,古日本人身材都矮,普遍一米五,恐怕在那时还没,就像一只猴子一样。战斗力可想而知了。
明时的倭寇,日本人占大多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还有一些中国人也在里面。它们来中国抢劫,也就当是做生意,挂了就失本了。
综上所述,日本剑道威力有点,不是很多。当然,日本人拍的战国电影和剑道,武士刀传奇之类的,无非是往自己脸上抹金罢了。
而后戚继光在总结了日寇的战术后采取了各县养厢兵的方法(好像是这样的,记不大清了),并令7人一组组成战阵,采取以小团体对小团体的方法,大量使用长兵器限制日本刀的发挥,用这种方式以动打动,好像还从少林寺找来了一批俗家弟子来训练士兵武功和参战,将日寇嚣张的气焰硬是打压了下来,才是局面好转
戚继光文武全才,历史上还有谁能比肩吗?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首诗是戚继光在平定倭寇叛乱时写下的诗句,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戚继光是一位正儿八经的儒将。
他自幼就饱读诗书,因为家里是做官的,所以没有生活上的负担。长大以后,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祖上的职位,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此后戚继光便投身到了抗倭事业当中,一生都在为平定倭寇而努力,他读的兵书非常多,所以对付倭寇得心应手。像戚继光这样的全才型将领,其实历史上还有好几位。
第一位,三国陆逊。
陆逊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出将入相的典范。他本来就是个读书人,饱读诗书,兵法奇谋也学了很多。
在江东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像陆逊这样的人,很难有出头之日。终于,周瑜病死了,鲁肃病死了,就连吕蒙也病死了。陆逊终于熬出了头。
当时刘备带着大军东进,打算占领荆州,而孙权也毫不示弱,把都城迁徙到了武昌,表示荆州没了,东吴也就没了。在这种情况下,陆逊带着东吴将士们,将刘备彻底击溃,保住了荆州,也稳定住了东吴在三国中的地位。此后陆逊将兵权交还给了孙权,孙权表示非常满意,陆逊是几个大都督里,唯一一个主动交权的人。
为此等到孙权称帝以后,陆逊便成为了东吴的丞相。陆逊不光在战场上有本事,治理国家也很有一套,为此堪称三国时期出将入相第一人。
第二位,战国时期的吴起。
这位老兄可就老牛了,他就是个倔强的富二代。当时他家里很有钱,他也花了不少钱,想要弄个一官半职做做,结果什么都没捞着。
为此不少人嘲笑他,愤怒之下,这家伙居然动手杀了三十多个嘲笑他的人,随后逃了出去,逃出去之前告诉自己的老妈: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在这以后,他便开始学习儒家思想,想要在鲁国谋个职位。鲁国是喜欢儒学的,所以这次吴起算是成功出仕了。当齐国来攻打鲁国的时候,鲁穆公打算启用吴起,但是碍于他媳妇儿是齐国人所以很犹豫,吴起这家伙居然回家就把媳妇儿给杀了从而得到了领军的机会。
这哥们算是一个狠人,但最终还是没能得到鲁穆公的信任,从而不得不逃到魏国。到了魏国吴起才算真正发家致富起来。
当时魏文侯正在实行变法,所以对吴起这样有能力的人很看重。在对付秦国的战争中,魏文侯多次任用吴起为将,取得了很好的战绩。
此后吴起在魏国训练魏武卒,将这一支人马训练成为了战无不胜的特种部队。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将秦国军队摁在地上碾压都不成问题。
此后吴起又到了楚国,这次他不再担任武将,而是变法的倡导者。在吴起的安排下,楚国实行了变法,落后的楚国由此变得强大了起来。
第三位,宋朝的岳飞。
岳飞就太有名气了,他是民族英雄,即使现在提倡民族大融合,也完全不妨碍岳飞是民族英雄。
早年他只是一个小士兵,在金人南下,北宋灭亡之际,岳飞逐渐起家。他跟随宗泽的大军南征北战,不断建立战功,在最短时间内,成为了南宋中兴名将之一。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宋史》
四个中兴名将中,唯有岳飞是在北宋灭亡后,从小兵一路爬上来的,可见他是真的很有本事。岳飞做大做强以后,成为了金人最大的敌人。
金人常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的就是岳飞带领的这支部队,他们的战斗力让金人感到胆寒。
除了战斗力强,岳飞的文采也是可圈可点的。他的《满江红》至今读来,都能够让人热血沸腾,此外还有他的书法,也是当时一绝,以行书、草书为长。
岳飞活着的时候,南宋稍微有了一点脸面,在对抗金人的时候,颇有胆色。可惜岳飞去世以后,南宋完全处于投降的局面,实在是难以启齿。
杨业、岳飞和戚继光三位名将按影响力、名望和功勋度应该如何排名呢?
一、岳飞
无论当朝名望,还是历史名望,岳飞排第一当之无愧。岳飞少年从戎,立志报国,打造了南宋初期重要一支抗金队伍,位列中兴四将之首,是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虽然小说上有夸大之辞,但个人名将之高已使朝廷有所忌惮。后遭冤狱而死后,宋金战火又起,朝廷为激发前线将士的忠心斗志,不得不为岳飞平反。后来被朝廷封王赐谥号,树立成忠君爱国的典型,抵御外敌的民族英雄。他在朝野和民间的名望高到,即使死后几十年上百年,朝廷都无法弃之不顾;以至于后世几百年,人们读起他的作品依然豪情万丈;以至于在今天的网络世界上出现那几个黑岳飞的妖孽,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岳飞戎马一生,从十六岁开始和金人作战,立下战功无数。岳家军收复建康,四次北伐,收复襄阳六郡,攻克河南,重创金军,大有光复汴都之势。他治军严明,指挥出色,军事思想影响后世,诗文书法精湛,孝母敬妻。岳飞的功绩影响了南宋王朝的立足,牵制了金人南下的攻势及对中原的统治。能与之媲美的古代中华武将位数不多。
二、戚继光
戚继光也是民族英雄,但是他的声望度上远比不上岳飞。作为大明王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在朝廷和民间也声望颇高,在军事理论方面也可以说是一代宗师了。戚继光撰写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兵书,成为明清时期训练军队的教本,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被收录《四库全书》。同时,他也是一个兵器专家和防御工程专家,海防工程和陆防工程均有设计。
不过,后人对戚继光的评价主要在平贼和荡寇方面。这不是打规模的重型兵团作战,而是明军对贼寇的不对称战争。而岳飞则不然,他的战略战术,军事思想,个人形象和品德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概念性的符号。所以戚继光排在岳飞之后,应算公平。
三、杨业
至于北宋初年的抗辽名将杨业,他的名望只存在于小说之中。杨业原是北汉的将军,后来随主公投降了宋朝,被朝廷委派在北方抗击辽军。打过几次漂亮的战役,后来被辽军俘虏,誓死不降,绝食而死。于是,后人根据杨业的故事杜撰出了文学作品《杨家将》。小说中金刀令公杨继业是天下人敬仰的大英雄,虽然有几次不错的贡献,最后也为国捐躯,但他立下的功劳和李继隆、曹彬等人相比还相差甚远。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