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和日本人怎样看待美国在其本土驻军这一事实呢?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让其他国家驻军,只是不得已而已。美国在全球上百个国家...
韩国人和日本人怎样看待美国在其本土驻军这一事实呢?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让其他国家驻军,只是不得已而已。
美国在全球上百个国家都有驻军,但只有驻日美军和驻韩美军享有不受当地法律管辖的特权。
先说日本。
美国对日本的控制是全方位的。如日本的宪法是美国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形成的。美军在日本有治外法权,也就是说,美军在日本即便杀人放火,日本也管不着。日本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只能有不超过十万的自卫队,其拥有的作战平台如军舰,军机等不得超过一定数量。日本想发展高科技武器,或者想出售武器,必须要得到美国的允许。
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是极不愿意让美国驻军的,但作为战败国,又怎么能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之任之,任由摆布。
既然这样,日本人索性把军事上的问题统统不管不问,全部交给美国,自己甘当侏儒。如果有美军扰乱日本治安,日本也只能忍气吞声,尽力安抚日本民众。
军事上如此,日本的经济,科技,外交等方面同样如此。
要说日本人对美国驻军的看法,应该说有两面性。日本人担心北面的苏联(俄罗斯)找它的事,又担心西面的中国给它算账,所以说美国的驻军让它感到相对安全。另一方面,作为曾经的大日本帝国,沦落到这步田地,内心深处的耻辱和焦躁不安,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对这个国家,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和警惕。它内心深处的狼性和残忍现在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一旦条件允许,它会毫不犹豫地露出尖利的牙齿。
再说韩国。
韩国的情况与日本是不一样的。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的南部和北部。随着半岛南北各自成立两个国家之后,美苏驻军逐渐各自撤离。
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半岛爆发战争。朝鲜人民军把韩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甚至已经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在此情形下,美军介入了战争。
美国人想把韩国当做围堵俄罗斯和中国的最前沿。而新中国刚刚建立,绝不容许任何人在自己的家门口燃起战火。于是,看起来是朝鲜与韩国的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与中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了。
韩国的战场指挥权交给了美国,自己只管出人出力,甘做傀儡,听之任之。美国人出钱出枪,耀武扬威,大打出手。
但高傲的美国人被打败了,败得很没有面子,被逼无奈地在谈判桌上签订了停战协定。
这让韩国人大失所望。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岛南端,没有个保镖保护,自己的小命说不了什么时候就被人拿走了。所以韩国人坚决要求美国在韩国驻军。美国于是就坡下驴,给韩国人签订了协议,提出了苛刻条件,韩国人为了安全,也咬牙同意了。
总体来说,韩国人对美国是有感恩的思想的。
不过,与日本不同的是,美国允许韩国人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美国拥有战时指挥权。
综上所述,韩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邀请美国驻军。日本迫不得已也让美国驻军。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的崛起,韩国和日本对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特朗普上台之后,为了美国优先和自己连任,逼迫日本和韩国大幅度增加美国的驻军费用。日本和韩国开始是坚决拒绝,两国民众也是一致反对。后来考虑到美国的面子,两国口气缓和了一些。但仍然面露难色,迟迟没有同意。这让特朗普很不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和韩国适当增加驻军费用,可能性比较大。
随着美国的强势日薄西山,日本和韩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考虑自己的外交路线该怎么走。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为什麼小日本在二战时要偷袭珍珠港?
那时它和美国有仇吗?军国主义野心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并未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有些方面因分脏不均,反而引发了新的矛盾。例如,日本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虽然夺占了德国在太平洋及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但因嫌得益太少而一直耿耿于怀。德国虽是战败国,但它的战争基础并未受到大的破坏,它利用英美惧怕和仇视十月革命的心理,争得大量经济援助和政治扶持,一直在积蓄力量,力图东山再起,以便夺回战争中失去的权益,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未造成真正的世界和平。新的战争策源地正在逐步形成。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次深刻的经济总危机。美、英、法的实力大为削弱。德、意、日虽也遭到沉重打击,但由于它们采取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政策,复苏与发展较快。在危机时期,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33%,但由于它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靠大量掠夺中国等的资源与财富摆脱危机,经济恢复与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美国。
日本统治阶级的野心是征服中国,进而征服世界。这个目标清楚地反映在"田中奏折"之中。1927年7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义一向天皇上了一道奏折,称:"征服支那(对中国的贬称),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以支那之富源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岛以及中、小亚细亚及欧罗巴之用。"这个奏折成为日本进一步鼓动军国主义,执行穷兵黩武政策的根据。
日本军部骄恣横暴,一意孤行,它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策源地和最后堡垒之一。日本军部眼睛早就盯上了中国的东北,把那里称作"日本的生命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部跃跃欲试,加紧进行全面侵华的准备。1936年,日本政策正式将"大东亚共荣圈"列为国策,在国内进一步煽动起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树立扩大侵略的信心。
这年2月26日,日本陆军青年军官中的急进右翼分子,以安藤上尉、野中上尉、河野上尉、栗原中尉等为骨干,以"用大和民族主义来改革帝国,此即'第二次维新';我等之责任乃清除君侧之佞臣,粉碎重臣集团,此系天皇陛下臣民之义务"为口号,率领驻守东京的第1师的部分部队约1400余人,袭击了冈田启介首相、斋藤实内大臣、铃木贯太郎侍从长、高桥是清大藏大臣、牧野伸显前内大臣、渡边锭太郎陆军教育总监等要人的住宅和陆军省、警视厅、《朝日新闻》社,打死了斋藤、高桥和渡边等要人,打伤了铃木等人。史称"二·二六事件"。这个事件得到了陆军上层的支持。陆相川岛说:"审出于对天皇陛下和国家的忠心";荒木上将视作乱军人为"义军",称他们是"维新部队";真崎上将亲手给乱军500日元(约合现在100万日元)以资助其活动;天皇的侍卫长本庄上将也很同情乱军。这次事件持续了4天才被平息。日本陆生活费军左右内阁的举动时有耳闻,这次事件之后,军队干预政治的行动更为明目张胆了。
"二·二六事件"后上台的广田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8月,广田内阁制定了《国策大纲》,其基本内容是,大力发展军备,加紧对外扩张,"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洋发展。"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进一步加快战争准备的步伐。终于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7年下半年,美、英、法等国还没有从上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恢复,就又一次陷入资本主义世界新爆发的经济危机之中。日、德等国因执行军事经济政策,虽未陷入危机,但也面临着这场危机的威胁。它们认定只有发动侵略战争,才能避开经济危机的威胁。对日、德的扩军备战和侵略行径,美、英、法荷等国也无可奈何。因为,一则它们正忙于应付自己的经济危机,无暇他顾,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自身的根本利益,它们有意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便与法西斯国家取得妥协。
但是,事与愿违,美、英、法的绥靖政策不仅未起到遏制战争的作用,反而助长了德、意、日的野心。例如,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的武汉、广州后,陷入了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经济困难的困境。为了打破困境,日本大力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所谓的"彻底解决中国问题"创造条件。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美、英、法为集中对付德国,在东方继续对日推行绥靖政策,极力避免与日正面冲突,企图牺牲中国,换取日本的妥协。美、英、荷、法此举正中日本下怀,日一方面虚与委蛇,一方面加紧南进的准备,矛头直指美、英、法利益所在--东南亚,以便夺取美、英、荷、法势力,独占那里的宝贵资源。日本与美、英等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日本的侵略野心膨胀,成为对美、英在亚洲利益的巨大威胁。
侵华战争陷入泥沼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增兵,根据预先制定的"制敌克机,采取攻势,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迅速分路攻取河北、察哈尔、山西、绥远和山东。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发动了"八·一三上海事变",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军迅速沿京沪线向南京进攻,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本法西斯占领南京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人死于法西斯的屠刀之下。1938年10月27日,日军又攻下武汉。在此之前,即10月21日,日军溯珠江而上,攻占了广州。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此后,日军虽继续向中国腹地进攻,但因兵力不足,经济困难,攻势明显减缓。战争进入了战争相持阶段。
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行径,激起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激情。国民党军中的爱国官兵,在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也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浴血奋战。出现了一些像29军芦沟桥奋起抗战、冯玉祥、张治中指挥淞沪驻军浴血御寇以及台儿庄血战歼敌二万余人的可歌可泣的事例。但是,国民党最高当局推行的都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这一路线和方针,导致中国大片领土的沦丧,广大人民遭受日军的蹂躏。
"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部妄称:"3个月灭亡中国"。中国人民的奋起抵抗,彻底打破了日军的美梦。但是,日本统治阶级并不甘心,他们一方面继续调兵遣将,发动猛烈的战略攻势,一方面发表声明:"帝国政府今后不以蒋介石政府为谈判对手",想压国民党政府屈服投降。这一招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武汉失陷后,日本侵略军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诱降为主的策略,企图缓解其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矛盾,以便集中力量重点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七·七事变"后,在抗日战争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事和其他抗日武装。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驱逐日寇出中国!"8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确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同天,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也是在同一天,不待改编就绪,八路军就在陕西三原誓师出征。在国民党军队纷纷撤退的时候,八路军将士东渡黄河,沿同蒲路北上,开赴抗日前线,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动天地、泣换神的英勇奋战!
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平型关地区,伏击了日军第5师第21旅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1时。我军战士英勇顽强,在敌先进的火炮、飞机面前,敢打敢拼,终于将被围之敌歼灭。此役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枝、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这是全国抗战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以后八路军又先后进行了雁门关、阳明堡、广阳等100余次胜利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气焰。
11月,毛主席和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指示八路军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粉碎日军的围攻,创建抗日根据地。要"发动民众","扩大自己","多打小胜仗,兴奋士气,用以影响全国"。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日游击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此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展开了。
在八路军和中国人民的奋力抗击下,日本侵略者惶惶不安。他们一次又一次发动"扫荡"、"清剿"、"蚕食"、"强化治安"作战,实施野蛮的"三光政策"、"囚笼政策",都未能丝毫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振奋士气,巩固抗日根据地,争取时局好转,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在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北地区实施了"百团大战"。此役从8月20日持续到1941年1月下旬,我军参战部队达100多个团,共与日军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20645人、俘281人,毙伤伪军5155人、俘18407人,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500余千米,缴获火炮53门、各种枪支5800余支,取得了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誉,为抗战历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使全世界和全中国人民都深切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才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希望之所在。
1940年与11941年对敌我双方来说都是最困难的岁月。对我八路军和根据地来说,第一,日军将作战重点转向对根据地"扫荡"、"围剿"、"封锁",根据地受到破坏;第二,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到惨重损失;第三,不少根据地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给军民生活造成严重困难。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党我军仍坚持英勇顽强的战斗,不仅粉碎了日寇一次又一次大小规模的"扫荡"、"封锁",歼灭了相当数量的日伪军,而且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对日本侵略军来说,战争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因为,第一,在4年的抗战中,已有大量的日伪军被我歼灭,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继,士气低落;第二,日本国内的反战运动在发展;第三,英、美对日转取严厉态度。日本当时有80%的资源靠从美国进口,如果美国对日宣战,切断废钢铁和原油等重要物资供应,后果不堪设想。日本侵华战争深陷泥沼,前景越来越暗淡。据有的史书记载,在此困难的情况下,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秘密决定,除非在1940年内取得全面胜利,否则就将陆续撤军,只留下华北驻军以防止共产主义。可见,当时日本已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正当日本统治阶级一筹莫展之时,德国法西斯的闪击战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德军铁蹄席卷了大半个欧洲。这对侵略野心不死的日本来说,如同黑暗中看到了一点光亮。日本认为英国屈服为期不远,美国也无暇顾及太平洋,趁此良机实施南进战略,既可解决中国问题,亦可独霸东南亚。孤注一掷的战争赌博心理,促使日本决策者下决心对美开战。
马拉松谈判
日本对美、英的强烈不满不仅表现在对全球利益的瓜分上,而且还表现在军控谈判上。美国、英国一直想法抑制日本的军备特别是海军军备,以防备它过份强大所带来的威胁,而日本则企图冲破美、英的控制,建立起可与它们相抗衡的海军。双方各挟私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马拉松式的谈判。
日本与美军控制谈判最早始于1905年。为了协调它们之间在远东的矛盾,两国经谈判签订了一个秘密协定--"日美协定"。美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宗主权,日本承认美国对菲律宾的占有权。然而这个协定并未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反而刺激了他们在军备方面和远东利益的争夺方面的竞争。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根据美国的提议,美、英、日、法、意、中等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上签订了三个条约:"四国条约"由美、英、法、日签定。条约规定,缔约各国相互尊重他们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与岛屿领地的权利,共同维护缔约各国在太平洋上的领土的权利。实际上是以条约的形式肯定了各与约国的利益分配。"五国条约",由美、英、日、法、意五国与约。条约规定了各国海军舰只吨位的比例:美国为5,英国为5,日本为3,法国为1。75,意大利为1。75。舰吨位的限额,美国、英国主力舰总吨位不应超过52。5万吨,日本不应超过32。5万吨,法、意不应超过17。5万吨。条约还规定,美、英航空母舰的舰吨位为13。5万吨,日本为8。1万吨,法、意为6万吨。条约还规定,禁止在太平洋建立新的海军基地,但直接与美国、加拿大、阿拉斯加、巴拿马运河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群岛毗连的沿岸除外。"九国条约",由美、英、法、日等九国签署。主要内容是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规定日本从中国撤出部分军队,并把胶州及其铁路归还中国,与约国在华享有机会均等权。
这三个协定明显对美、英帝国主义有利,对日本帝国主义不利。它不仅侵占了日本帝国主义既得的利益,而且限制了日本扩军的努力。既然如此,为什么日本要在条约上签字呢?原因在于,在华盛顿会议之前,日本针对美国大力扩充海军军备,努力建设8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的所谓"八·八舰队"。日本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仅1921年拨给海军的费用,就占日本国家总预算的1/3,负担太重,超出了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当时代表日本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是海相加藤友三郎,他认为"八·八舰队计划"很难实现了,应乘会议的机会,终止这一计划。
但是,条约刚签完,即受到了日本海军相当一部分强硬分子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个条约是看美、英脸色行事,卑躬屈膝,丢了日本人的脸。这以后不久,为了表示裁军的"诚意",发生了日本将新造的排水量达3。9万吨的"土佐"号巨舰自己沉入海里的行动。此事更激起了强硬派和相当一部分日本国民的不满,认为这是政府软弱无能的表现。从1921年起,在十多年的时间内,日本先后参加了多次裁军会议,每次都力争日本海军舰吨位的限额现提高一些,但未取得美、英等国的同意。
根据华盛顿条约的规定,其有效期到1936年底。为了讨论条约期满后的军控问题,日本派山本五十六少将参加了1934年在伦敦召开的军控会议。日本参加这次会议的根本目的是想通过这次会议废除"华盛顿五国条约"。为此,日本采取了以退求进的策略,提出废除各国全部航空母舰的建议,如果有代表建议废除全部主力舰,日本将予支持,以便取得你不让我干,我也不让你干,你如不同意我的建议还要干,那你就无由再阻挡我干的效果。这一策略的微妙之处在于:第一,日本想废约,但废约之言须出自别人之口;第二,谈判代表要"认认真真"地谈,这不是为了签订一个什么条约,而是做出姿态给日本国民看,给世界看,使他们看到日本的和平"诚意"。
美国对日本抱有相当警惕的态度,因此,对日本的各种提议始终持冷淡态度。会议持续了3个多月,1935年1月中旬,日本政府在未达到任何目的的情况下,批示代表停止谈判。伦敦军控谈判就这样破裂了。各大海军国进入了无限制的扩充海军的军备竞赛时期。
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不废而亡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即开始大力扩充海军。日海军一直把舰吨位达美国海军的70%作为目标,到1941年底,已达到美海军的75%。1940年底,日军开始进行南进的作战准备,征集人员和船只,准备对美开战。美、英两国也在大力扩充海军,同时开始商讨联合作战计划。1941年初,英、美拟定了参谋协定,重点在于对付德国在欧洲的攻势。该协定还设想,如果日军在远东采取南进行动,美、英军以防守为主,并使用美太平洋舰队从翼侧打击日海军。此外,1941年9月末,美又制定了《胜利计划》,准备通过总动员,在两年内组建起约500万人的海外远征军。
旷日持久的裁军谈判,非但没有控制住双方的军备规模,反而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刺激了日本的军备步伐和扩张野心。
"潘朵拉之盒"的盖子已经打开,日本军国主义的魔鬼就要在太平洋上兴风作浪了。
两大阵营的形成
30年代正是西欧的德国、东北亚的日本这两个法西斯"毒瘤"形成、发展并逐步向外扩张的重要时期。英美帝国主义出于仇视共产主义的心理,奉行"绥靖"政策,极力要将祸水他引,企图借德、日之手,扼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苏维埃苏联。德、日政府从自身的利益和力量考虑,虚与委蛇,与英、美进行多方面的讨价还价。谈判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协定、条约一个接一个的签定。其中,既有法西斯国家之间签定的,也有它们与英、美之间或与苏联签定的;有双边的,也有多边的。今天你与我谈判,明天他与你谈判,后天我与他谈判,一时间你来我往,除了共同对付苏联之外,国际反法西斯与法西斯之间的阵线还不十分分明。
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定《反共产国际公约》。该公约规定:两国将密切合作反对共产国际;号召国内安宁受到共产国际威胁的第三国加入这一公约;采取严厉措施镇压国内外直接或间接效忠于共产国际者。与该公约签定的同时,德、日还签定了一个秘密协议书,规定一旦苏联与公约一方之间发生战争或者有发生战争的危险,另一方不应采取任何足以缓和苏联困境的措施。双方还商定,在这一公约生效期间,不应与苏联签定任何违反本公约精神的政治条约。谈条约有效期暂定为5年。从1937年11月起,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及伪满洲国等,先后加入了该公约。因此,可以说这个公约实际上是打着反共的旗号,聚集法西斯力量的公约。公约为德、日、意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遮人耳目的保护。
1938年7月9日,日本关东军为了扩张领土,试探苏军的实力,挑起了"张彭峰事件",遭到苏联红军的沉重打击,伤亡1140人,不得不与苏停战,进行谈判。翌年6月25日至8月26日,日军又挑起"诺门坎事件",再次遭到苏联红军的沉重打击,伤亡5万余人。
正当日军在苏联红军的打击下狼狈不堪之时,传来了德国与苏联于8月23日签定了一份和约的消息,日本朝野大为震惊,乱了阵脚。日本天皇裕仁对关东军的失利大发其火,对德、苏和约忧心忡忡;日本首相平沼骐一郎也被斯大林此举弄得张慌失措。希特勒与苏签约的本意在于先稳住东线,待解决了西线问题之后,回过头来再收拾苏联。日本内阁未摸清希特勒的底细,就要不要与德、意再续签"防共协定"问题召开了70多次内阁会议,未提出任何结论,平沼不得不宣布:"欧洲的天地里出现了复杂离奇的新形势,无法逆料,内阁为此提出辞职。"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150万大军闪击了波兰。英、法过去和美国一起,一直对德采取姑息、让步政策,波兰灭亡,关系到他们的利益,不得不对德宣战。翌年春,德国挟胜利之势,又相继闪击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法国也宣布向希特勒投降,英国危在旦夕,正在为存亡而战。
这年7月底,近卫文磨公爵再次受命组阁。这次他起用了松冈洋右担任外相,东条英机中将担任陆军相。松冈长得矮小黑瘦,戴一副金丝眼镜,一抹八字小胡,显得神气十足,又刚愎自费。近卫内阁成立伊始,即通过了一项新国策:建立"大东亚新秩序";要与德、意签定三国条约;暂与美、苏和解,趁欧战之乱,向印度支那推进。这个国策实际上反映了日本军部的意愿。
1941年3月12日,松冈洋右出使德国,以参加在柏林举行的《三国同盟条约》的批准仪式。他在柏林拜会了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他们一起讨论了打败英国的问题和日本进军印度支那的问题。希特勒及里宾特洛甫外长等德国高级官员力促日本向印度支那出兵,并保证美国不敢出兵,因为"美国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希特勒还许诺,日本一旦参战,德国一定予以援助。松冈还摸到了德国不久将要对苏开战的底牌。归国途中,松冈到了莫斯科,与斯大林签订了一份中立条约。这是松冈在离开日本时就打好的腹案,目的在于麻痹苏联,迷惑世界。
日、德、意三国早在1940年9月27日,就签定了一项为期10年的《柏林公约》。这一公约发展了《反共产国际公约》的基本内容,规定三个帝国共同瓜分世界,德、意两国在建立欧洲新秩序中起领导作用,日本在建立亚洲新秩序中执掌牛耳。条约还规定三国相互给以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的义务。其后,匈、罗、保、捷、南等十多个国家加入该条约。松冈的德国之行,进一步确认了德、日的轴心关系和相互的义务。法西斯轴心集团正式形成。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纷纷起来,与法西斯侵略者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英勇斗争。不少国家的政府纷纷行动,在反法西斯的大旗下聚合。美、英两国在反共、反法西斯方面早就站在了一个立场上。德国闪击波兰后,英国率先对德宣战。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下了假面具,大规模进攻苏联。在此情况下,美、英从自身的利益考虑,改变了对苏的态度。在苏遭到进攻的当天,英国首相邱吉尔就指出:德国侵苏"只是侵犯不列颠诸岛的先声"。所以"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他表示英国将全力支援苏联。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声明:支持苏联同法西斯德国作战。为了协调双方的关系,美英首脑于1941年8月9日在纽芬兰沿海的一艘军舰上会晤,8月14日归表了《大西洋宪章》。该宪章的宗旨是消灭纳粹暴政,解除侵略者武装。会议还讨论了援助苏联的问题。苏联于1941年9月24日晨"伦敦会议"上声明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9月29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签定了关于向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的第一个协定,宣告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初步形成。
阵线已经分明,魔鬼的利剑早已出鞘。国际军事政治格局的大背景,决定了日本军国主义必然要在太平洋上采取军事行动。
日本得不到急需的原油、天然橡胶等战略资源,于是必须
对当时的美国和荷兰的属地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夺取资源
为此,得先从打败美国海军开始。
偷袭珍珠港,既是美国人的耻辱,也是日本人的耻辱。
因为在当时的世界惯例来说,不宣而战是极其卑鄙的,连
日本驻美大使都极为丢脸的离开美国。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定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它宣告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马克思指出:这个条约“是在炮口的威逼下订立的”。《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英国的要求,中英双方在广州和香港继续商谈,1843年7月22日(清道光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和10月8日(八月十五日)又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附海关税则)》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被称为《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也被视为虎门条约中的一部分)作为对南京条约的补充,这二者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通商口岸贸易的具体章程。这些章程中涉及的事项本来应该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自己决定的,现在却都按照侵略者的利益而作出了规定。这两个条约包含着一些在南京条约没有的重要内容。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英国侵略者从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主要内容有:
一、强占香港。英国早就想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一处。鸦片战争爆发前,查顿向帕麦斯顿献策,认为可以占香港。香港拥有非常安全、广阔的停泊港,给水充足,并且易于防守。
《穿鼻草约》订立不久,英国即已霸占香港。《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将香港割让英国,“任便立法治理。”从此,香港建立起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侵略中国的重要基地。
二、勒索巨款。中国赔偿英国鸦片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不包括在内),分4年付清。这笔巨款,相当于那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约1C3。
三、五口通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在五口有权驻领事等官员,商人可以自由通商,不受只准清政府指定的“行商”进行贸易的限制。从此,中国东南沿海各省门户大开,资本主义商品汹涌而来。《虎门条约》还准许英国人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之后,外国侵略者利用这一点,恣意引伸,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直接管理的租界,并以租界为据点,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四、控制关税。所谓协定关税,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从此,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只要英国不同意,中国就不能增减海关税率。
《五口通商章程》更规定“值百抽五”的低税率,摧毁了关税壁垒应起的保护作用,从而大大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
五、领事裁判权。《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发生“交涉词讼”,或在中国领土上犯罪,其如何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中国官员无权依据中国法律进行判处。这种“领事裁判权”制度,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开创了外国人在中国犯罪而不受中国法律管束的恶例。
六、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应该是缔约国双方的对等权利。但在中英不平等条约里,却只规定了缔约外国能够片面享受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就是说,以后不管中国给予其他国家任何特权,英国都应该同样享受。后来,中美、中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也都有同样规定。这样,各国侵略者利害相关,结成了共同侵华的伙伴关系。
鸦片问题在条约上虽然只字未提,但实际上达成了允许免税大量输入的默契。对于曾经为英国鸦片贸易和军事侵略效劳的一小撮民族败类,《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必须“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如被监禁,也必须“加恩释放”。这样做,不但粗暴地干涉了中国内政,而且保护和豢养了一批卖国求荣的外国代理人。
《南京条约》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打开了大门,从此各国侵略者接踵而至。美国在鸦片战争中和英国狼狈为奸。鸦片战争一结束,又趁火打劫,捞取许多侵略利益。1839年林则徐收缴的两万多箱鸦片中,有1540箱就属于美国鸦片贩子的。5月间义律不准英商具结,禁止英船进黄埔贸易时,又是美国人为英国人把货物运进运出,甚至在英国船上插美国旗,运货进口销售。
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又在“中立”的伪装下,派军舰到中国领海,为英国侵略军助威壮胆,充当帮凶。英、美是鸦片战争前从海道入侵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尽避它们之间有利害冲突,但在掠夺中国这一点上,又有共同利益。
中英《南京条约》的订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迅速派遣大鸦片贩子家族出身的顾盛为专使,率舰队于1844年2月到达澳门。盛既以“面见皇帝”相要挟,又以武力相威吓,胁迫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于7月3日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不仅获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搜取的一切特权,而且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进一步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由英国的所谓“秉公议定”到须经美国领事官“议允”,规定美国兵船可以任意闯入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以及允许美国在五口建立教堂、医院等。条约的最末一款,还规定12年后修约,为日后向中国勒索新的侵略特权,预埋了伏笔。《望厦条约》的这些条款,是对《南京条约》的扩展,因而也就更加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望厦条约》订立后,顾盛趾高气扬地报告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和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门户。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它把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
《望厦条约》订立后,法国也派舰队到东方来,强迫清政府于1844年10月签订《黄埔条约》,除取得中英、中美各约的全部特权外,又特别规定了天主教的传教特权,中国不能“触犯毁坏”教堂等条款。不久,又强迫清政府取消100多年以来的天主教禁令。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如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普鲁士、丹麦等,也纷至沓来,要求“共同分享”侵略权益。清政府抱定“一视同仁”的政策,统统给予满足。1849年,葡萄牙赶走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战后,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战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战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此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5、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望采纳。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译作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江宁条约》,又称《中英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如下
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赔2100万银元
3,通商,开放广夏福宁上(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关税,中国关税需同英国商定(这是最关键的,有利于英国商品输出)
刚考完高考,这些还没忘,希望能帮到楼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