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政治权力圈形成以后,为什么不出名将了?三国后期政治权力圈形成以后,出不了名将的原因在于这时社会局势稳定,内无忧,外无患...
三国后期,政治权力圈形成以后,为什么不出名将了?
三国历史上真正的顶级名将,只有这八位!
纵观整段三国时期,名将不计其数,但顶级名将却是屈指可数。在我看来,所谓顶级名将,必须具备两个核心要素:一是超乎寻常的统军能力;二是异于常人的战略眼光。按照这一标准,三国时期的顶级名将只有以下八位(注: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位:周瑜
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中极具盛名的儒将!
周瑜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可以说,一把赤壁大火,烧出了周瑜的名声,烧出了三分天下的态势。周瑜才兼文武,精通兵法,长于统军,堪称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将!
第二位:张辽
字文远,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魏五子良将之首。
张辽早期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吕布下邳败亡后,归顺曹操。此后,他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
濡须之战后,张辽与李典、乐进等镇守合肥,并多次击退孙吴的进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221年),张辽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
可以说,在整个曹魏政权乃至整个三国时期,张辽的军事才能都是一流的。能让孙权闻风丧胆的曹魏将领,只有张辽一人!
第三位:关羽
字云长,东汉末年顶级名将,《三国演义》尊其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
他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
可以说,在整个三国时期,能让曹操和孙权同时感到害怕担忧的军事将领,只有关羽一人。尽管后世对关羽有了一定的神化,但关羽的军事才能在整个三国时期无疑是一流的!
第四位:吕蒙
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也是东吴历史上继周瑜之后的又一位杰出儒将!
吕蒙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他以胆气著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可以说,吕蒙于军务倥偬之际,仍勤於修学读书,并致诸实用,俾成一代名将之资。他一生战功赫赫,先后勇斩陈就,破黄祖、朱光;智擒郝普、关羽。
第五位:张飞
字益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蜀国五虎上将之一。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少年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张飞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张飞自跟随刘备后,屡立奇功,深得刘备器重。具体战绩如下:
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但不能否认的是,张飞的军事才能同样是一流的,具备着独当一面的军事能力!
第六位:陆逊
本名陆议,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入孙权幕府。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
历史已经证明: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其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第七位:邓艾
字士载,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在作战中,邓艾擅长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军事和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八位:陆抗
字幼节,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丞相陆逊次子。
陆抗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
可以说,陆抗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
为什么感觉三国后期没有大将呢?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是看三国的人经常爱说的一句话。人们习惯于用这句话来感叹蜀汉后期的人才稀缺。其实不仅仅是蜀汉,对于整个三国而言,每一个国家到了后期都面临着人才稀缺这一困境。当第一批开创基业的文武人才纷纷去世之后,魏、蜀、吴三国都出现了可用之人不足的这个现象。他们的后代中,仅有很少一部分表现出了不错的实力,但与前辈相比也逊色了不少。这究竟是缺少人才了呢?还是缺少伯乐?
分析:
三国后期的环境因素:环境是孕育人才的一个根本因素,同时也是决定人才产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来看看三国后期的环境,对人才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三国后期在经历了战乱之后人口大量减少,失去了孕育人才的基础条件。在《魏晋世语》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关于程昱的事件: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这个记载告诉了我们一个事情,为了满足作战的需要,竟然会出现把人作为肉干的这种现象。而且这种人吃人的现象并不罕见,在蜀国和吴国也是时有发生的。我们要知道三国时代除了战乱频发之外,还出现过大规模的瘟疫、旱灾,这些都使得人口大量的减少。梁启超先生也曾经提出过:
东汉初视西汉全盛得三之一,三国视东汉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视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视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视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较也。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时候的人口是东汉时代的七分之一。或许这个数字会有些偏差,但人口锐减的这个事实我们是不可以否认的。人口基数是产出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人口基数减少之后,人才自然会相应的减少。
二、三国后期士族的重新崛起,减少了人才出现的途径。陈寅恪先生曾经提出过,晋朝之所以能够完成三国的统一,是因为三国后期的士族势力击败了寒门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很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其实不仅是魏国,蜀、吴两个国家到了后期也越来越重视门第出身。三国早期的大批人才涌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门第出身,而是唯才是举。事实也告诉我们,三国早期很多的优秀人才都是出自于寒门。而到了三国后期,随着士族势力的崛起,寒门自己就缺乏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一来,自然就会导致有能力的寒门子弟无法展露自己的才能,即便有能力也被埋没了。
历史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无论谁都不能进行逆转,三国后期的人才匮乏,自然也是历史规律发展的一个体现。
一、人才的培养与发现是需要时间的。三国的历史跨度时间并不长,总共不过六十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从东汉末年开始,天下一直是处于混乱的阶段的。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对于人才,尤其是题目中所说的武将是有极大的消耗的。当老的一批纷纷凋零,而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新的人才,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人才凋零的这种现象。人们常常会说乱世出英雄,乱世的确可以孕育出来一大批英雄。但是,英雄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三国时期,武将凋零速度快,国家来不及发现和培养新的将领,也就促成了后期武将缺乏的这个现象。
二、武将对在三国后期的重要性开始减弱。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混乱,到三国割据的形成,这一段时间里,因为要拓展各自的势力所以武将的重要性极为重要,表现的机会也相对较多。而到了三国割据形成之后,虽然依然还有战争存在。但与之前相比,已经减少了很多。天下大势已经逐渐的开始走向平稳与和平。各个国家都开始重视生产,休养生息。各个国家已经把之前对战争的偏重转移到了对外交与生产的偏重。天下百姓对于和平的渴望,以及多年战乱之后恢复生产的迫切需要,这些不容忽略了历史规律和走势,让武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他们的重要价值。
结语:
之所以会感觉三国后期武将减少其根本的原因是,历史规律让武将开始逐渐离开历史舞台。当然也存在着人口基数减少这一重要因素。此外,我们还有不能忽略的要素。士族势力的崛起,阻碍了寒门人才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而且,三国历史跨度时间不长,根本没有来得及出现更新换代,涌现新的武将的时间。
为什么三国时期没有顶级君主和顶尖名将
你怎么看三国历史上真正的顶级名将?
三国之时,群雄并起,名将辈出。但是。顶级名将却是屈指可数,你是怎么看待的?作为名将,一定要能够攻必克守必固,为国家攻城拔寨,开疆拓土。而非小说中所言:在万军之中能取上将首级,这只是匹夫之勇而已。正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将领要有智谋和战略眼光,而非在仅仅战场上冲锋陷阵。
由此看来,三国时期的顶级名将寥寥无几。
第一,周瑜算的上名将,能在未定之时,建议孙策占领江东,占领江东根据地。可谓有先见之明。曹操率领数十万人马前来讨伐之时,能于看到取胜的关键。并且能够当机立断,劝孙权出兵,一举击败曹操,为江东局势奠定基础。
第二,张辽算得上名将,以数万之众坚守阵地,击溃敌方数十万人。一战威震逍遥津,使敌人不敢再来冒犯。是魏国五子良将之首,也是三国时期最为优秀的战场指挥官。
第三,关羽也称得上一代名将,在曹营之时,就率兵击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助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在荆州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和庞德,威震华夏。是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是古代最为知名的战将。
这里提名一个冷门的——魏延。刘备攻下汉中,没有让深受器重的张飞镇守,而是找了魏延来,魏延当下许诺刘备:如果曹操自己来,我能守卫阵地不失汉中;如果只是部将前来,一定吞并了他们。后来随诸葛亮北伐,又献子午谷奇谋之计。可见魏延胸中有兵法韬略,是三国有名的战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