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宝鸡社火、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西秦刺绣、炎帝祭典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社火脸谱、西...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宝鸡社火、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西秦刺绣、炎帝祭典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社火脸谱、西府皮影、宝鸡剪纸、凤翔草编、面花礼馍、千阳八打棍等省市级项目。
首批正式公布的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都具有浓郁的特点为有的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有的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有的具有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有的出色地运用传统文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还有的对维系陕西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节日展会: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西省非遗汉中石雕技艺传承人秦有财
2021年12月入围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石雕技艺项目传承人,2021年4月获首届“西乡工匠”荣誉称号,2021年10月由汉中市西乡县非遗保护中心推荐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陕西师范大学结业于传统雕刻班十一期,在陕师大进修期间,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写意雕刻之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张树珉和张树军两位老师的言传授教,其雕刻技艺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汉中市传统技艺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自小便对石雕艺术有着深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酷爱民间艺人的石雕作品。1978年秦有财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先后学过铁匠,瓦匠,蔑匠,石匠等手艺,因对石雕艺术情有独钟,后拜当地民间石雕艺人文朝磅,杨日忠为师。勤奋好学,有点悟性,受到老师的赞赏和真传,练就了一手娴熟的石雕技艺,擅长高浮雕,圆雕,透雕,砚台,薄意雕等。一个柱基石,一对门墩抱鼓,一口缸,一个小摆件都倾注着浓浓情意,内慧于心。
慢慢石雕路,深深喜爱情。为接触更多的石雕作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民间方土多巧匠,
一手技艺一手伤;
百遍练就神工韵,
千琢留得永世杨。
1988年秦有财创办了汉南“松风堂”古玩石雕中心,在买过卖出的过程中,自身也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眼界和鉴赏力,也受到石雕艺术的滋养和熏陶。2000年创建了个人民间传统石雕作坊和作品展厅,他的作品融于生活当中,既具有观赏价值,又给人带来美感,饱受观赏者称赞。30余年始终如一,尽自己的力量为传统石雕文化艺术做着贡献,长期参加县域及周边省、市、县的交流学习和古寺庙石雕修复工作。
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凡。他所作青石作品被陕西,湖北,四川等地民俗博物馆及民间收藏家收藏,夲人也曾多次被媒体电视台新闻报刊专访报道。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石雕摆件“金秋醉美”被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永久馆藏。作品石雕砚台(麒麟献墨)、(九龙砚)被邀请到丝绸之路十一国家手工艺品展出(展出地点西安会展中心),
对于中国石雕传统艺术走向国际起着不可磨灭的关键性作用。
陕西非遗--西乡石雕
工匠传承
01
西乡石雕特点
西乡石雕石刻技艺是运用圆雕,浮雕,深浮雕,透雕等技法刻石为形,应用于建筑构建和装饰、生活生产用具等方面传统技艺,主要有柱石、石鼓、影壁装饰构建、水槽、消防水缸、牲口用食槽、门额牌匾等。其材料主要为西乡县余家山的老坑细青石,作品具备木雕的细腻,牙雕的玲珑,玉雕的逼真。造型优美,形神活脱,刀工细腻。
02
历史悠久的石雕艺术
石雕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西乡县李家村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说明西乡县在新石器时代就表现出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远古文明的火花。石器加工就已经是西乡先民谋生的手段,他们也开始从事石器加工的技艺了。
另外,在西乡出土的还有唐代和宋代的石像。位于西乡县午子山左侧的飞凤山上有著名的石崖石刻“飞凤山”和“虎头崖”,相传为张飞所书,不知何人所刻。西乡县著名的鹿龄寺景区的石鹿、抱鼓石、精美青石缸、柱基石及石雕文化长廊、文庙前的照壁等,无不显示西乡石雕、石刻的精湛技艺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03
石雕技艺的现状
西乡石雕石刻技艺继承了这些历史遗存的特点,艺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雕工细腻,且能以实际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创作起稿,雕琢成器。但因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下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社会越来越远。加之石雕技艺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学习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年轻人多不愿学,已经是后继乏人,步履维艰,面临濒危,急需抢救。
04
坚守的传承人
在西乡石雕技艺濒临失传的情况下,西乡县的守艺人秦有财坚持创作,三十多年来创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深受业内人士及收藏家的好评。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1988年秦有财创办了汉南“松风堂”古玩石雕中心。2000年创建了(璟汉坊)传统石雕作坊和作品展厅,他的作品融于生活当中,既美观又实用。
秦有财三十年如一日的为石雕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长期参加县域及周边省、市、县的交流学习和古寺庙石雕修复工作。多年的学习和努力也让秦有财在石雕艺术上小有成就,他的作品被陕西、湖北、四川等地的民俗博物馆及民间收藏家收藏,他本人也曾多次被媒体做专访报道。更有作品“麒麟献墨”(砚台)、九龙砚等被邀请到丝绸之路十一国家手工艺品展出。
独贝匠心
05
从“非遗”到“世界”
文化随世界,艺术扬主流。中国文化艺术的多元化,是我们能找到与世界相连、文化跨越的坦途。邮票作为“国家名片”,有着“国家形象”的美誉。如今,西乡石雕石刻技艺被入选世界邮票,这不仅是世界对中国石雕艺术的推崇和致敬,而且更是对传承人秦有财的认可和赞誉。
坚守与传承
入选世界邮票
06
西乡石雕的未来
我们从传承人秦有财的身上看到了坚守,这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工匠精神,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通过秦有财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推广,西乡石雕艺术得以站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此刻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它独特的魅力将吸引大批手工匠人的学习与传承,这项濒临失传的石雕艺术将离开“非遗”名录。
07
走近传承人
秦有财,男,字墩实,号汉南松风堂主人。出生于1962年2月,陕西汉中西乡人,汉族。陕西省工艺美术师、西乡工匠、汉中市传统技艺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多年来创作众多优秀作品,深受业内人士及藏家好评,从事手工石雕艺术30余年,擅长高浮雕、圆雕、透雕、薄意雕等。
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获首届“西乡工匠”荣誉称号。
2021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传统雕刻技艺培训班。
传承人秦有财
九龙守墨
乐舞飞天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端午节习俗众多,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拴五色丝线、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及打午时水等。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2、赛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3、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4、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在端午节,人们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洒于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5、打午时水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节,我们北方老家习俗挺多,在我们老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然后还会把不同馅的粽子分享给亲戚朋友,我们老家一般吃黄米或者糯米的粽子,很少吃肉粽子,这个跟南方有点区别。端午的时候大家相互品尝各式各样、各种味道的粽子,其乐融融。此外,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并把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这些风俗是我们老家常见的事,你们家乡端午还有啥不一样的风俗,大家相互交流哦。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正阳节、龙舟节等,节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进行赛龙舟、挂艾草与菖蒲、食粽、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活动。
赛龙舟
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当天中的重头戏中的重头戏。在龙船竞渡前,要先请龙,进行祭神。祭过神后再安龙头、龙尾,之后才能正式进行竞渡及赛龙舟比赛正式开始。祭神实际上是表达了对来年的美好祝福,希望第二年可以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家里平安无怪事,事事如意。我还记得当年县城里举行赛龙舟比赛当天,可谓是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桥上也都站满了人,划船的时候的呐喊声和观看的观众发出的呐喊声,简直把耳朵都要震聋了。即使后来赛龙舟比赛结束了。之后的几天,人们仍在津津有味地讨论着赛龙舟当天的盛况。
挂艾草与菖蒲
民间有一句谚语说:“清明插柳, 端午挂艾”。端午节当天挂上艾草与菖蒲是这一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意愿是祛邪祛病,鬼怪退让。艾草和菖蒲产生的奇特香气,可驱散冲蚁,净化空气,同时,还具有杀虫灭菌,提神通窍的功能。所以在那个时候,古人就非常聪明的把艾草和菖蒲挂在家门口。
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这一天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各种各样的粽子三角粽,长重,小粽,大粽还有,咸粽、甜粽、白粽、等等。用菰叶包裹住上好的糯米,糯米里面还包裹着板栗,红豆,黄豆以及大红豆,还有肉,放上去蒸一会出锅的时候简直飘香四溢。每年的端午节,我家里都会包粽子,各种各样的粽子,当天,简直就是把粽子当饭吃。左手一个粽子,右手一个粽子,真的很幸福。在吃粽子之前,我们会把第一锅出的粽子拿出几个丢到河里面。是为了祭祀屈原,也是我们那边的习俗之一。
栓五色丝线
丝线由青、红、白、黑、黄五色构成,那个时候我们称为吉祥五色线。把它系于臂上或者手腕上,那个我妈跟我说是用来驱邪的。带的时候不可以折断,不可以随意丢弃,也不能把自己带过的跟别人交换。然后在晚上洗澡的时候就可以把它取下来丢到河里。
戴香包
那个时候我们的香包是村里的一些老人给我们的并不是自己家里制作的。给老人几块钱,端午节当天老人就会拿来几个香包给我们带上。我记得那种香包有一种很奇怪的味道,但是闻起来还是蛮香的,现在看来,应该是拿来驱虫的,但是以前不知道,只知道大家都带,那我也要带。现在我家里面还有两个香包,不过估计也已经达不到驱蚊的功效了,只是留在那里做个纪念。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扩展资料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由上古时代的吴越部族先民以扒龙舟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得多。端午习俗甚多,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这些节俗有都着祈福、消灾等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端午节习俗盘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习俗
端午节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节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意义
1、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2、纪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啤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为什么剪纸能成为中国的非遗文化呢?剪纸对中国的艺术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影响。民间剪纸的形成和发展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剪纸用的纸是在古代发明的。虽然在此之前没有剪纸技术,但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如何用薄薄的材料在上面进行雕刻。
由于这种技术在当时仍被用于手工艺术作品,剪纸也很容易制作,所以人们越来越喜欢它了。尽管剪纸的操作非常简单,但纸质物品却很难保存,所以老祖宗传下来的剪纸物品并不多。
现在看来,能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剪纸物件,还是人们在新疆发现的南朝和北朝时期的古墓,从而挖掘出来保存下来的。那些剪纸大多是通过折叠和切割的方式来剪的。可见,当时的剪纸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是很难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的。民间文化是原始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随着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失去了它的风格特点,就会松动那塌实的民族文化基础,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就很难在当今世界种族歧视的民族中自立,特别是,它还与一种主导文化合作。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