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我,就哭吧。”欧洲饥饿之石重见天日,饥荒真要来了吗?据BBC、《卫报》等多家英媒当地时间8月19日报道,欧洲大陆今年...
“如果你看到我,就哭吧。”欧洲饥饿之石重见天日,饥荒真要来了吗?
据BBC、《卫报》等多家英媒当地时间8月19日报道,欧洲大陆今年夏天遭遇了持续的热浪和干旱侵袭,多地气温创历史新高,降雨量锐减。一些河流水位迅速下降,欧洲先民们于大旱之年留下的“饥饿之石”重现天日。
天气炎热,外加降雨明显少于往年,欧洲一些地方出现了干旱。一些运河被迫关闭。 欧盟和英国约63%的地区发布了干旱警告或预警。 河流水位大幅降低往往意味着贫穷和苦难。干旱不但使庄稼损毁,同时也切断了运输粮食和各种生活供应的河道,然后就是饥荒的到来。饥饿让人们饿怕了,因为早在2021年的时候就遇到过一次。
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环境考验,全球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可惜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在启动煤电或者在启动的路上。将继续加剧环境的恶性循环。所以才导致了现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最近巴基斯坦遭遇的特大洪灾,已经持续了很久了,我想这次特大洪灾也给了人们非常多的提醒,再加上欧洲目前缺水的情况,不得不让我们陷入反思当中。
如果我们对我们生活的大自然还不加以保护,还肆无忌惮的进行索取和破坏,那么有一天我们面临的灾难是无法预估的,饥饿将是我们面对的人生常态,这绝不是一句耸人听闻的话,这些年气候发生的变化也越来越大,今年各个地区持续高温情况特别多,导致粮食减产非常的严重,有一天没有粮食吃也绝对不会是意外的事情,所以我们务必在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同时也要积极的呼吁我们身边的人从小事做起,也要爱惜我们的大自然。
你将如何解决世界饥荒问题?
第一,我们吃不完的食物 以及用不完的食物可以保存下来,有时候因为天气一热,买来的食物都坏掉,丢掉一大堆肉疼的要命,还有一些是农民种出来了,卖不出去,在田地里烂掉,商家卖不出去因坏掉也扔了,在运输的途中烂掉,别看这些,这些保存下来的食物绝对多到你想不到的地步
第二,假如粮食可以保存一百年,粮食可以更加大面积生产
第三 大面积生产,粮食多了,价格可以便宜,人们可以买到平价粮食
第四 遇到千年难遇的天灾,粮食恐慌,或则遇到未来武器如核武器 化学物品造成的绝收,之前存的粮食就成了救命稻草
第五 战争年代,人们也能吃饱,
第六 进口食物也可以新鲜便宜 发到远的地方可以使用慢的运输而减少运输成本
第七 一天3次买菜减少成一个月一次买菜,省了车油,赛车,省时间
第八 如果遇到发大水,有了存粮就不会饿肚子,这个是非常深刻,前年老家发大水,父母被逼到住在二楼,幸好二楼有粮食不用饿肚子,因为等到救援队来临都过去一天了,即使救援队来了,过后几天买食物,黑心的商家借机高额卖粮食,
第九 粮食可以保存,国家在粮食富足的时候,就可以囤积下来,在国家灾祸,粮食匮乏的时候就拿出来
第十 我们可以吃到新鲜的食物,例如,去一家自助餐吃饭,中午和早上吃都能吃到新鲜的,但每次到了晚上吃的时候都能吃到不新鲜的,还有不用在等很久才能吃到饭,因为厨师可以先炒好,在保存
第十一地球末日时,人们躲到月球,人们带着足够多保存下来的粮食,在月球上生存下来
还有很多 待想待续
爱尔兰大饥荒的过程是怎样的?爱尔兰大饥荒的历史影响
爱尔兰大饥荒,俗称马铃薯饥荒,(failure of the potato crop)是一场发生于1845年至1850年间的饥荒。在这5年的时间内,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这个数目除了饿死,病死者,也包括了约一百万因饥荒而移居海外的爱尔兰人。
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称为晚疫病菌(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卵菌(Oomycete)造成马铃薯腐烂继而失收。马铃薯是当时的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来源,这次灾害加上许多社会与经济因素,使得广泛的失收严重地打击了贫苦农民的生计。大饥荒对爱尔兰的社会,文化,人口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历史学家把爱尔兰历史分为饥荒前、饥荒后两部分。在爱尔兰发生马铃薯饥荒时期大不列颠仍从美洲进口大量粮产,其中一部分甚至经过爱尔兰的港口转运;但饥饿的爱尔兰人却买不起这些粮食,英国 *** 提供的协助也十分稀少,最终造成高比例的爱尔兰人饿死。
马铃薯是19世纪爱尔兰人赖以维持生计的唯一农作物,而作为地主的英国人却只关心谷物和牲畜的出口。自然灾害以及政治压迫迫使人们揭竿而起,但最终失败。一百余万爱尔兰人死于饥荒的惨剧激起了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在它的指引下,爱尔兰自由国家于1922年建立。
事件过程
从某些方面来看,英国是在爱尔兰干涉最多的欧洲国家之一。由于缺乏远见,同时也为了不阻碍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英国 *** 不再打算对这个国家进行必要的现代化变革。这种保守主义也同各自的特定利益和有偏见的对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845年,关键的出口领域同一种发育不良的农作物--马铃薯--依存经济紧紧相连。而当真菌突然出现时,国家便任由其摆布了。
1845年的爱尔兰只依赖一种作物:马铃薯。150多万农业工人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养家糊口,300万小耕种者主要都靠马铃薯维持生计,而有产阶级对马铃薯的消费也要比英国多得多。当歉收时,当然也是那些农村的穷人们承担的风险最大。
1845年收到真菌灾害的收成是10月-11月,国家东部较为富庶的地区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从那里,病害向西部蔓延。整株整株的幼苗还没等到收获就腐烂了,家家户户一年的储备丧失殆尽。
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依然笃信宗教,在那里,人们试图使天主教和地质学、植物学或经济学等新兴科学统一起来,像马铃薯病这样的灾害,反映了《圣经》中的饥荒观,只能引起带有宗教色彩的歧视言论。大部分的英国舆论都戴着宗教的有色眼镜去考虑问题:袭击爱尔兰的"灾害"是对奢侈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的警告。更加极端的言论,把爱尔兰人正在遭受的灾难同他们的宗教"错误"联系到一起。对许多人而言,教训很明显:为了食用更富有营养的以谷物为主的食品,应当结束这种对马铃薯的"反常"依赖。
1846年夏,马铃薯的匮乏超过了最悲观的预测。300万人到400万人因现代欧洲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收成被摧毁而遭受死亡的威胁。只有英国具备足够的资源来应对灾难,对这些资源的正确使用却需要管理上的明智和政治上的诚意。
1847年夏天,人们收获到了无病害的马铃薯。许多观察家总结道,饥荒结束了,爱尔兰现在应该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兴。但是,由于植株不多,收成仍然少得可怜。实际上,岛上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季节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苏,饥饿和疾病依然肆虐。
1848年,霜霉病的再次袭击彻底抹杀了人们的幻想。更为残酷的是,霜霉病集中发生在那些已经没有能力经受第四次饥荒的地区。如果说那些不很贫困的地区的状况有了少许改善,西部和南部却经历了一次与1847年这一"黑暗之年"同样深重的灾难。1849年和1850年,疾病再度来袭,使得一些地区奄奄一息。
在"黑色的1847年"(The Black Forty-Seven),爱尔兰科克郡地方官员尼古拉斯·康明斯(Nilas Cummins)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走进了一间农家小屋,其场景令我瞠目结舌。6个因饥饿而骨瘦如柴、形同鬼魅的人躺在小屋角落的一堆脏稻草上。我以为他们已经死了,但当我靠近他们时,耳畔却传来了一声声低吟。这些'人'还活着……"
在经济学中,需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量减少。这是绝大多数人所共知的道理,也符合理性人行事的假定。但是,1845年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马铃薯价格在上升,但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
英国经济学家吉芬(Giffen)观察到了这种与需求定理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就被经济学界称为"吉芬之谜",而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爱尔兰1845年饥荒使得大量的家庭因此陷入贫困,马铃薯这样的仅能维持生活和生命的低档品,无疑会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消费支出中占一个较大比重,马铃薯价格的上升更会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低档商品的购买而放弃正常商品,相比起马铃薯这种低档商品来说,已经没有比这更便宜的替代品了,这样发生在马铃薯需求上的收入效应作用大于替代作用,从而造成马铃薯的需求量随着马铃薯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低档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历史影响
爱尔兰共和国内,一些修正主义历史学家为了使爱尔兰摆脱过去的阴影,极力弱化饥荒的严重性,或者强调饥荒的不可抗力。这个观点从1980年开始就遭到一些更为切实的研究的置疑。历史事实既不支持"米歇尔主义"的高声叫骂,也不同意代之而来的曲意逢迎的陈词滥调。
饥荒的概念已经深深植根入全体爱尔兰人的潜意识中。1994年在罗斯康芒郡的斯特罗克镇(Strokestown)修建的博物馆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杰出范例。广大民众可以看到一系列展览:通过文本、资料和图片将饥荒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加以解释。
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爱尔兰带给第三世界的警示是最多的。一些非 *** 组织列出了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与第三世界的相同之处。这些组织努力在全世界宣传饥荒的历史,提醒人们怎样的意识形态会招致如此的灾难。 "
在大饥荒发生前,移民就早已开始了。但是从1846年末开始,移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之后的10年间,180万人离开了爱尔兰,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饥荒期间移民的。这是19世纪最重要的人口流动之一。对这些男女老少而言,与其说是自愿的移民不如说是逃难,他们的经历苦不堪言。
大饥荒对现代爱尔兰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重要的社会变革都是在1845年前发生的,但是饥荒的冲击培养了现有的历史力量,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不同寻常的人口曲线、一种深刻的精神创伤,以及人口散居各地,却保持着不变的联系。饥荒后的爱尔兰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